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逸周书》的来历 
作者:[新法家] 来源:[网友推荐] 2005-11-06

    《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但是,对于《逸周书》的来历,长期以来说法分歧。

  一说此书来自汲县(今河南卫辉市)的魏王古墓。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冬十月,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一说魏安王墓),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官府得知后,把它送归秘府(皇家藏书室)。太康二年(281),镇南大将军杜预率军灭吴返朝,始见汲冢古书,当时负责整理此书的博士为束皙,于是杜预和束皙都记下了汲冢古书的篇目。此后,唐宋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太平御览》等,在著录《逸周书》时,都认为它出自汲冢魏墓,是汲冢古书的一种,故应加上“逸”域“汲冢”字样。

  一说此书古已有之,非出汲冢。《左传》以及汉代司马迁《史记》、许慎《说文解字》、马融《论语注》、郑玄《周礼注》等,均已引用《周书》的材料,可见春秋战国至汉代,该书已广为流行,并非出自汲冢。《汉书·艺文志》也明确记载:“《周书》七十一篇。”显然汉朝时该书已被官府确认。并且,杜预所录的汲家书目中,本来就没有《周书》,所谓汲冢出土《周书》,乃为谬说。

  时至今日,许多学者对于《逸周书》的来历,仍然持有“汲冢书”和古已有之两种观点,争论激烈。张心澄、金毓黻、李宗侗、朱杰勤等学者著书立论,认为汉魏本有《周书》,并非出自汲家。然而,朱希祖、周子同、徐北文等学者仍主张:“战国时期魏安王墓中埋葬的竹简书,经整理传世的有三部历史古籍:《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周书》。”刘重来经过考证后提出,《周书》内容往往与儒家学说不合,孟子曾力斥该书,故汉代以后不受重视,散失颇多;《汲冢周书》则为盗墓者破坏,残损严重,加之西晋灭亡后的长期混战,此书一直搁在秘府,未能流传。所以,有可能今本《逸周书》是传世本和汲冢本互为补充的合本,由于两种版本都有残缺,故仍非完本。此说虽属新解,但究竟什么时代、什么人把残缺的传世本和残缺的汲家本合编为一体的呢?仍无定论。
 


相关文章:
·周书灿:蒙文通上古民族文化理念创建
·王连龙:《保训》与《逸周书》
·缪文远:周史遗珍须细读——《逸周书》简介
·《逸周书·周书序》白话译文
·《逸周书·器服解第七十》白话译文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