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幸福生活之道——礼(古礼新编序)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08-10-16

 

                                           一

礼是什么?

礼是中国人社会价值观念(礼义)和社会生活方式(礼仪)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没有西方人心物二元对立造成的彼岸和上帝观念,他们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以及现实生活的价值。从心物一元的自然观出发,如何幸福和谐地生活,这是礼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先哲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防止人们野蛮地争夺资源,就需要和谐天地人的礼制。在这种意义上,礼是养人之欲的制度工具,是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人道之极”。《荀子·礼论第十九》开篇就指出:“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质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粮食,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竹席、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豸页]、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

有时英语世界将“礼”翻译成“ritual”,事实中国的礼与教堂中的宗教仪式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从其在文明中的作用看,“礼”更像“God”(上帝)。在西方“以神为本”的世界里,完美的上帝居于其文化的核心地位;在“以人为本”的中国人心目中,礼居于其文化的核心地位。

西方宗教是对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的信仰,而中国礼制是对生命以及生活本原的崇敬。所以《礼记·檀弓上第三》用封于齐的姜太公家族五世反葬于周为例,说明制礼是为了不忘其本。上面说:“大公封在营丘,传到五世,都返回葬在周地。君子说:‘音乐是生于心的,礼也在于不忘根本。’古人有句话说:‘狐狸死了、它的头对着狐穴的方向。’这也是仁爱之心的表现。”(原文: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大戴礼记》和《荀子》都细致阐述了礼的“三本”,词句也基本相同,上面说: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贤者是政治的根本。因为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天下太平?这三本即使部分地缺失了,人民也不会得到安宁。所以说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荀子·礼论第十九》原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如果说西方宗教是建立在超然的彼岸世界的基础上,那么中国礼制则是建立在自然的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它是生活的法则也是生活的艺术。在此意义上,礼比宗教更具有普世价值。钱穆先生就曾指出,不能用西方与一个地区语言风俗相关的文化概念套用中国文化,以“礼”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性的。

1983年7月,钱穆向来台北拜访他的美国学者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这样解释说:“中国文化是由中国士人在许多世纪中培养起来的,而中国的士人是相当具有世界性的。与欧洲的文人不同的是,中国士人不管来自何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在西方人看来,文化与区域相连,各地的风俗和语言就标志着各种文化。但对中国人来说,文化是宇宙性的。所谓乡俗、风情和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区。要理解这一区别必须理解‘礼’这个概念。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如果你要了解中国各地方的风俗,你就会发现各地的差异很大。即使在无锡县,荡口的风俗也与我在战后任教的荣乡不同。国家的这一端与那一端的差别就更大了。然而,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比如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征兵、签订和约和继承权位等等。要理解中国文化非如此不可,因为中国文化不同于风俗习惯。”(邓尔麟(美),《钱穆与七房桥世界》,蓝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8页)

                                           二

在中国先哲看来,礼仪以及礼仪中蕴含的礼义精神指导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标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所以《礼记·曲礼上第一》上说:“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成就。教育训导,整伤风俗,没有礼就不完备。分歧争执、申辩诉讼,没有礼就不能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定名分。学习做官、六艺,事奉老师,没有礼就不能亲近。朝廷的职依品级,军队的管理、官吏到职执行法令,没有礼威严就不能实行。特殊和例行的祭祀,祭品供给鬼神,没有礼就无诚意、不严肃。因此,君子用恭敬、谦抑、退让的精神来显示礼;鹦鹉虽能说话,终究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究是走兽。现今之人如果无礼,虽能说话.不也是禽兽之心吗?因为禽兽无礼,所以父子共妻。因此,圣人出来,制礼来教化人。使人有礼,知道自己有别于禽兽。”(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周礼》是对西周政制的追溯,其中春官是礼官,首长是大宗伯长。从对大宗伯职务的描述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尽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数千年来,这些礼制的核心部分始终被国人严格遵守。比如以敬长尊贤为礼义的乡饮酒礼,直到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那一年),清政府才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同时下令废止乡饮酒礼。

为了让大家对中华礼义文明有个直观的印象,我们不防将五礼的主要内容罗列在这里,仅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1.吉礼。

用吉礼祭祀天下各国的人鬼、天神和地神。用禋祀来祭祀昊天上帝,用实柴来祭祀日、月、星、辰,用槱燎来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用血祭来祭祀社稷、五祀、五岳、用埋沉来祭祀山林、川泽,用毁折牲体来祭祀四方和各种小神。用经解割[并煮熟的]牲肉、牲血和生的牲肉、向地下灌郁鬯来祭祀先王,用黍稷做的饭祭祀先王,[以这样的礼节]用祠祭在春季祭祀先王,用禴祭在夏季祭祀先王,用尝祭在秋季祭祀先王,用烝祭在冬季祭祀先王。(《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原文: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

2.凶礼。

用凶礼哀悼天下各国所遭遇的忧伤,用丧礼哀悼死亡,用荒礼哀悼饥馑和疫病,用吊礼哀悼水灾和火灾,用禬礼哀悼被敌国战败的国家,用恤礼哀悼遭受侵犯或有内乱的邻国。(《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原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3.宾礼。

用宾礼使天下各国相亲附:春季朝王叫做朝,夏季朝王叫做宗,秋季朝王叫做觐,冬季朝王叫做遇,无定期地会合诸侯叫做会,天下众诸侯国都来朝王叫做同,无定期地[派卿]慰问王叫做问,[每十二年中有三年]众诸侯[派卿]看望王叫做视。(《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原文: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4.军礼。

用军礼协同天下各国:大军出征之礼,是利用民众[的义勇];大校比以平均赋税之礼,是忧虑民众[的赋税不均];举行大田猎之礼,是为了检阅徒众[和战车];大兴劳役之礼,是为了任用民众[的劳动力];大规模勘定疆界之礼,是为了聚合民众。(《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原文: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5.嘉礼。

用嘉礼使民众相亲和:用饮酒礼和食礼,使宗族兄弟相亲和;用婚礼和冠礼,使男女相亲爱并使[行冠礼的男子]具有成人的德行;用宾射礼,使故旧和朋友相亲和;用飨礼和燕礼,使四方[前来朝聘的]宾客相亲和;用赏赐祭祀社稷和宗庙祭肉之礼,使同姓兄弟[及异姓]之国相亲和;用庆贺之礼,使异姓[及同姓]之国相亲和。(《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原文: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以上五礼的内容也只是礼的框架,《礼记·礼器第十》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说明礼的细则还有许多。不过这些细则大多已经不适应时代了,今天读来甚至令人发笑,比如《礼记·曲礼上第一》“进食之礼”中讲吃瓜,天子、诸侯、大夫、士、百姓的吃法各有规定,天子要先切成四瓣,拦腰再横切一刀,而士只切下瓜蒂,横切一刀就行了,庶人去了瓜蒂后干脆捧着整个瓜吃。

另外,古礼中还包含着野蛮的血亲复仇痕迹,比如《礼记·曲礼上第一》就说:“杀父之仇,不和仇人共存天下。兄弟之仇人,见到就杀掉,不必返回去取兵器。朋友的仇人,不能共存一国。”(原文: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这些礼义原则显然不适用于当代法治社会。

                                              三

留传至今的古礼主要集中在《仪礼》之中,里面记载了十七篇重要的礼仪。

汉以前人们所说的礼经,就是指《仪礼》。但由于《仪礼》只是一大堆烦琐的礼节单,且文字古奥,所以到唐代,学习《仪礼》的笔记资料《礼记》反而取得了经的地位。在东汉学者郑玄给收有四十九篇的“记”的选辑本——《礼记》(即《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礼记》脱颖而出,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唐代“九经”取士,并按字数多少将之分为三等,其中《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公羊》为中经;《周易》、《尚书》、《仪礼》、《糓梁》为小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更进一步,在科举考试中干脆废《仪礼》而存《礼记》之科。其后,作为经书的《仪礼》便徒有虚名,乏人问津了。

《礼记》取代的《仪礼》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仪礼》中记载的都是“陈尊姐,列笾豆”这类礼仪末节,而《礼记》却记述了很多礼义原则,这些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价值。清代学者焦循(1763~1820)在《礼记补疏》中写道:“以余论之,《周官》、《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先明乎《礼记》而后可学《周官》《仪礼》。《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

礼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可以因时而变,但礼的内涵礼义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令人遗憾的是,清末,特别是民国以后,国人“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不仅抛弃了过时的传统礼仪,连礼义原则被抛弃了。1912年8月17日,袁世凯正式公布了民国《礼制》,如下:

  第一章 男子礼

  第一条 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第二条 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

  第三条 公宴、公礼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

  第四条 寻常相见,用脱帽礼。

  第五条 军人警察有特别规定者,不适用本制。

  第二章 女子礼

  第六条 女子礼适用第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拖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

  本制自公布日施行。

从袁世凯颁布的《礼制》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中华文明礼义精神的存在,但这却成为之后中国礼制的普遍形式,且越来越具有西化特征。西方社会的礼义是靠宗教支撑的,当我们将西方礼节移入中国后,却无法移入西方礼仪的灵魂宗教。结果,所谓的现代礼仪成了没有灵魂的一系列僵尸动作。

没有人否定辛亥革命推翻世袭君主制的进步意义,但与君臣关系相联系的上下级礼义我们还是要讲。如果上下级之间缺乏基本的尊敬态度,小到一个公司,大到一个政府怎么能够和谐地运行呢?面对今天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沉沦的事实,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承担起复兴中华礼义的责任——从儿童开始,不仅要言教和身教,还要注重以法为教。

这也是两千年前汉代学者编定礼书后,笔者重新整理古礼的原因所在。我们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搁置传统礼仪,挖掘古礼中仍有现实意义的礼义;抛弃诸子百家的门户之见,除了儒家礼书还采撷了其他学派的礼学思想;不再株守《小戴礼记》,同样关注《大戴礼记》等经典。

笔者认为,这些礼义精神不仅适用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也应适用于有宗教信仰的西方民族——因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超越文化和信仰边界的!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陆寿筠: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结语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