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卫战胜:用创业动力化解就业压力 
作者:[卫战胜] 来源:[] 2008-10-13

  《大英百科》对“失业”一词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有能力工作,又积极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状况。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人被认为是失业的要素是,他必须是劳动力当中积极的成员,而且是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不充分就业一词,是指称那些仅能找到比正常时间短的工作的就业人员--兼职工人、季节性工人、打零工的人或临时工--的状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充分就业一直是许多政府的既定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已草拟出各式各样的计划方案。但,充分就业不一定与零失业率的含义相同;因为在任何一定时候,失业率总要包括一定数量的游离于新、旧工作之间,但在长期意义上又不是失业的人们。在美国,2%的失业率时常被引作基础比率。

  国家统计局即将在11月1日对全国调查失业率再进行一次抽样调查。虽然具体数据没有出来。但当前国内就业人口出现失业率逐年攀高、中高龄失业人口渐增、平均失业周数拉长等现象,显示失业问题已逐渐开始威胁和谐社会建构;诸多媒体报导多件抢劫或自杀事件起于失业缺钱,引发社会大众关注,虽然失业率高低与社会犯罪比率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联,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但社会已感受到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在四川灾区就业大军的重建问题上、政府采取类似发放就业津贴方式,虽可讨喜失业人员,但却未能对症下药。不少同仁主张延展“知识经济”的张力,但,对未来知识经济如何结合人力培训与运用,目前尚未能提出有效对策;况且知识经济长远看来可创造就业机会,但对已即将面临高失业率的人口,却犹如杯水车薪,难救燃眉之急。因此,纾解当前失业问题,治本对策在于创造创业、就业机会,必须从经济的基本面着手,强化国内投资环境,创造国内创业、就业机会,这是欧美国家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解决高失业率所采取的基本对策,欧美国家因此有效地降低其失业率。总理说,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一向坚实良好,各级政府就应尽快研拟国内产业升级策略,加速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是解决当前及未来可能面临高失业率的积极对策。殷切期盼政府相关单位及早未雨绸缪,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当下,失业率节节攀升,不仅是国内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不仅是失业者惶恐度日,就业者也如坐针毡。因为失业问题和就业问题是一组对称的两面,今天失业了可能明天找到新工作;今天工作的好好的,明天可能就丢了饭碗。现代人的工作许多都是在失业与就业当中的挫折“煎熬”着。分析原因,其实这都是心态问题。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许多人自我定位与期许,并不是他能胜任的(能力与岗位不相匹配)。

  举例而言,年轻人的眼高手低与暴发思想的盛行,都是不甘心无可奈何而盲从社会价值造成的。可是社会上一股物欲的、功成名就的价值观却在有意或无意的摆布人对工作的态度,造成许多人们争相在职场中明争暗斗,这也干扰着安分工作的人。反过来说,一些目前不工作的人,不都是因为好逸恶劳,他们只是不知道除了生存、生计与生活之外,自己为什么要工作?他们在无意识地抵抗现实的社会价值观。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大学毕业宁愿在家躺着也不愿干活;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不愿再劳动。因此,在新时期非常有必要呼唤创业精神,不能因为富了就产生惰性,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认为,新一代白领基本属于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是作为“小皇帝”被养大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中,在初级和中等教育阶段上,他们也没有学到或得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相比,他们很少有系统的就业经历,缺乏社会生活阅历,价值观也比较混乱。用张广天的话说,就是:“中国总是用集体思想取代了另一种集体思想,但是个人仍然继续在自我迷失中、在个人价值迷失中前进着。”事实上,许多失业者周边的亲朋好友都没有意识这一点,无形中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揣度,从而造成对失业者的伤害。比如:一个研究所的MBA要是去西部当工人,家人与同学都觉得这不是明智的选择,并警告他:这样做,没人敢嫁他。有时候真的不全是失业者本身的问题,而是偏差的社会价值在伤害我们的就业环境,造成了多余的失业问题。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思路,也将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时代的焦点话题。一直以来,自主创业都是大多数年青人血管里不灭的冲动,但是,创业,对每一个尝试者来说都会是一段十分艰难的历程。结构性失业潮已经来临,他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结构已经明显失衡。面对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 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复合型人才具有完备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他们多数知识面较宽,且不缺乏深入研究,勇于出头,敢于创新,这是许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因此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今天我们弘扬创业精神和创业理念,是为了更好的关注60、70、8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拉动内需也要首先去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什么是民生之本?就是有就业你才有工资,有工资才有支出,才有收入,才有消费,消费能卖房子上学看病日常生活出行这些行为。才有支付能力,所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如果说一个社会失业的人很多。失业的劳动力很多,失业涉及的家庭很多,那么这个社会贫困的人就很多。这个社会就会不稳定。“为政之道,重在养民。”实践也证明,这是一条改善民生、促进民富、培养民风的重要途径。

  在国外,劳动力的80%在中小企业就业,这是一个规律。我们过去建设一个非常大的飞机场,非常大的汽车厂,然后50万人去就业,这种时代过去了。这些工厂随着他的自动化数控技术流水线工艺,用的人越来越少,在德国,大众汽车生产线上的人非常少,焊接组装拼装都是自动化,那么大量的人去哪里了?都在服务业上,都在微型企业上,这是趋势。清华大学胡鞍钢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 速的资本深化过程,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些因素在2020 年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从世界各国的规律来看,企业总数的96%也都是中小型企业。但是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比如说德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与日本美国相比,我们国家1000人,只有不到10个企业,城镇每1000人不到13企业,可见就业渠道非常狭窄,就是因为企业太少,鼓励创业,鼓励投资,那就需要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来适应国民经济就业的需要。就是创业1带4,才能倍增就业。因此,中央战略方针上首先提出发展私人企业、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实际上符合世界就业规律。实践证明,推进全民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有效办法。据测算,每一成功创业者至少可以带动4人就业。调查显示,创业人员年均收入是一般就业人员年收入的3倍以上。可是今年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而规模以下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当中,20%的中小企业是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或停产。虽是盛夏天气,但企业却在为能顺利“过冬”做准备。这就要转变以前抓大放小的思想观念了。

  为了抚育小企业,各类的孵化器或者科技创业投资中心在全国各地省会城市、地级城市都已经存在许多年了。有成绩,也有不足。创业者在孵化器里所能获得的辅导,及其有限。有效手段不够。用人机制也存在弊端。孵化器基本都是国有的,有的属于科技局管、有的属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有的直接是政府抓。还有的直接就是市长副市长主抓。局长、市长那么多的事情,还要亲自抓孵化器。我认为不是说他们能力不够,而是精力不够。另外客观的说,知识结构不一定就合理。他们直接行政委派合适官员去负责孵化器具体事宜。有时就是靠主观意识。不算科学。委任的干部一定可以把孵化器抓好吗?我看未必。近半年我接触了大量的科创中心的董事长,实际上就是政府委派的官员,以前都不是做这个的。很外行。光说上,上,上,但上什么?你能为创业者提供什么?除了办公室还有什么?具体说说。说不出几个来,就说你能给创业者提供种子资金?但落实了多少?把种子资金给谁?有没有分级管理的机制。创业企业的品牌力、销售力、职业化团队建设体系等怎么整?现代管理工具怎么落实?如何帮助创业企业设计合理的融资计划,怎么吸收民资参与到创业投资领域?怎么样组织民资组建产业投资基金整合产业链?这是一连串的问题。很麻烦,在职官员的知识结构未必能够满足的,这是客观。当然也不是全部。只说些大多数的。孵化器的干部想不想提升孵化能力。当然想!有的还很辛苦。到处取经学习先进经验。

   近年来,浙江的孵化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家对孵化器的作用认识也越来越明晰。但服务的能力仍然不能真正落实到位。缺乏持续性。在孵企业的质量是在提高。仅从创业者撰写商业计划书都喜欢将企业上市作为长期奋斗目标。我看过的计划书几乎都有这样的目标。创业者似乎认为,只有把上市作为资本退出的主要渠道,才说明这个计划个伟大的计划。才能为投资人带来最高回报。这样的想法不能说有错。说实在的,我要是成立一家企业也希望通过组织的持续努力,在合适的时候将企业IPO,变为公众企业。这很光彩。许多创业者也都这样想。事实上,上市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被市场认同。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营销,去获得美誉度、知名度,这本身也就是上市。当你的企业把设计好的产品能够满足许多人的需求的时候,就可以说你的企业市值越大,反之反之。假设一个已经IPO上市的企业只有取得不断的满足客户价值的能力,才能永续经营下去。只有让关联价值方的价值趋近于最大化。因此把上市就认为是去资本市场主板市场IPO才叫做上市是狭义的。就算你真的IPO了,假设失去了满足客户价值的能力,你是非常难受的,社会不认同你,股东不认同你,媒介不认同你,到哪里都不受尊重,不受群众喜欢,即使IPO,又能说明什么?所以我劝创业者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断满足客户价值的 能力比把上市作为目标还要科学的多。任何事物都可其发展规律。能够在3到5年内IPO。固然不能不算喜事。但你知道上市的数量在整个中小微型企业中所占比例是极少的。有些企业根本就不会有IPO的可能。你一个微型企业,个体户,去IPO那是奢谈。也没有必要。你3、5个同学,5、6个亲戚办个小企业。投资个30万,20万的,每年能赚个100多万,平均每人一年能赚个10万,20万,我认为就是很不错的成绩。在县域,村域,相当不错了。要实事求是。大家说是不是?合伙创业,可不是说 让大家拆借挤兑筹集些钱去画饼充饥,你说一个连网站都没有建设好,或者连产品都没有设计图纸,你去谈IPO,谈创业板,意义大吗?

  鼓励投资,支持创业,目前中央的文件战略方针就是这样的。发展服务业行不行,发展第三产业行不行。完全可以。国情期间我做了个社会调查。一条街上,一个修理自行车的门店老板谈话,我说,现在政府还收税清费了吗?他说,现在都不收了。我问一个月下来,你可以赚多少?他说:“修理自行车夏天、春节前生意最好。好的时候每月的收入大概在5千,6千。一年平均下来3千多。这开始是我一个人做。就是这个收入。我现在带3个徒弟。收入会更好点。他们也就业了。”这就是创业。不要把创业想的过于复杂,也不要把创业理解为高新产业、我认为其实修自行车这个行业也可以做的很大,做成全国连锁的。都有可能。到时候不知道能带动多少人可以就业呢。前提是他能够收集多少客户诉求。有需求你去满足他,那就是市场。要把心思放这里,更加务实吧。税费一减免,投资就会慢慢活跃起来。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去创业?办个企业成本太高,风险有大,办了以后不合算,最后就买房子了,买股票,股票不挣钱,基金业不挣钱,最后炒楼,炒房子后不知道干什么,就是不去办企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说一定要降低税负,要清费减税,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综合负担率。如今政府的观念其实转变了不少了。以前总想管,总爱管。现在呢。尽量的去想着怎么为这些小企业服务。这是个好的开端。政府的服务能力就是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服务能力越强,就标志着执政水平越高。政府愿意为万世开太平。但能不能播种太平春,这直接考验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做好了,受益总是广大群众。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人,赶紧去找在项目孵化领域之职业经理人或服务机构。人家比你搞得专业,比你通透。这比你自己摸索来的快。你可以外包给他们做,也可以委任他们担当总经理。总是要大胆启用这样的人才。人不到位,说到底再多的楼,存量资产都是垃圾,为什么?没有将有限资源合理利用。没有把各种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行。

  还有就是,政府要尽快转变观念,就是城市管理的观念。一提到城市管理首先想到创卫,把街道的墙壁粉刷的干干净净。很多政府总想把这个街道建设的非常整齐,没有集贸市场没有小商贩,你全给我进超市,最后的结果是就业全整光了。所以政府的管理观念也要转变,我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这个战略就是做多小企业,从就业方面看,要做多,做小,做精致小企业,主要更多的解决就业问题。自由职业者,国外叫自由职业者,我们叫个体户,当然我们的个体商户还有一些在国外实际上就叫企业了。他们已经雇佣了10人,开一个理发店,茶馆,中小企业,个体户,微型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小本生意,微利,主要靠劳动力赚钱,这类企业对税费比较敏感,税费越重,生存空间越小,从国外来看对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要低一些。供给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的税费负担上有一个拉弗定理。什么是拉弗定理?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国家如果税费越重,国民经济的产量就越低,投资企业就越不活跃,就业机会就越少,创业也不活跃。如果说这个国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税率比较低,税费负担小,大家都愿意去投资,去创业,去扩大工作机会。主要就业的人就多起来了。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拉弗定理。目前从这个角度来看,税费已经抑制了投资创业,限制了我们的就业增长。这应当是改革的重点。

  首先,你得让投资,创业,就业,其次,你要把他社会保障建立起来。特别是失业的人,他工作不了,因为技能等原因,你把他保障起来,这样社会和谐了。针对失业人口,尤其是中高龄失业人口,提供基本经济安全与再就业协助的对策。提高劳工保险失业给付数额,延长给付期限,对中高龄失业人口的家庭能暂时免于经济困窘的威胁。但是,首先你要鼓励他去投资,鼓励去创业,国家首先想的是怎么把他们保障起来,这是保障不了的,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多。所以你看各个国家就业解决比较好的,都是鼓励创业,发展微型企业。我们国家卖个冰棍还得到工商局登记一下,这有必要吗?他卖一天能挣几个钱?我觉得中央对农村要真的放开了,小商贩不用到工商局登记了,你说农民在自留地种些黄瓜,挑着担子在城里走街串巷挣点收入,也算就业了,工商局的偏要说这是非法经营,拿着条例本,翻着让他看,我说没必要。他出来卖点菜增加点收入,城里人还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你何苦呢?非得折断他的秤杆。没收他的菜,罚他一些钱。我觉得这些制度要改改。不合理。很象旧社会那些收保护费的。

  另外国外有非登记企业,美国还有车库文化。你在车库就可以去创业,没人管你。我们现在在逐步放开,但是还不允许你没有登记就去营业。这个是非法的。国外资本金门槛比较低,我们比较高,另外执法,国外是事前不管你,你老头老太太卖冰棍也好,开饭店也好做起来我不管你,你做的期间发生事情,比如你卖有害的冰棍,那就让倒闭,我们现在是事前关心,这个老头冰棍还没卖呢,有时工商部门就想这个会不会卖有毒的冰棍。我先审批一下,老张人不错,比较老实,他可能不会卖有毒的冰棍,给老张登记证。老王这个不够,那个不够需要审查审查这家伙是不是要卖有毒的冰棍,我们是这么一种管理模式。我们是事前管理,主要就给很多部门制造了可以腐败的土壤,比如毒奶粉事件,总理一批示,引起重视才把管理相关人员追求责任。所以我国这个需要改革。你设立很多门槛很多人就没有办法去创业。比如,我现在想成立一个创业投资基金,帮助投资人找到他们认可的项目,帮助创业者取得种子资金,前面的审批就很多,我就没办法办这个企业了。8个部委都想管。我看我现在是做不了了。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基层的,不管老百姓死活,首先想到自己能得到什么利益,逮住一个机会就捞点利益。一些旧观念体制以及某些地方的政府没有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影响全民创业。 事实上,关于前置管理和后置管理的问题。我再补充一下。首先,后置必须要罚的破产,要严格。这是必须的。但中国没做到,孩子做了错事,掉几滴眼泪就可怜了。这是护犊子,这不是管国家。孩子那么多,你不能对一个坏孩子放纵。别的孩子看不到可怕的结果,也会学坏。反正有人给支持着。其实,你要事前管理也没错,但中国的前置管理只是收费管理和虚假的资质审核。是伪前置!收费管理不说了。资质审核的问题,首先就不是服务的态度,也就是不帮你去达到资质,而是几个尺子过来,也不管这尺子的标准是否准确、是否符合时代、是否衡量的指标充沛,一量,不够的一脚踹出,不是鼓励就业,而是制造社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学会了整套符合过时指标和如何欺诈政府指标的手段。还有这次三氯氢氨的问题,这是国家的标准落后所致。是你国家相关制定标准的机构应该受到公开透明的惩罚。政府要放开对百姓的信任,但事先声明和告知清楚。这叫先理后管。政府首先要声明。给你信任,甚至给你启动的钱。但,一旦你出了问题,有你的责任和主观意愿。就罚到死。

  另外,政府部门可为失业人员提供短期就业机会,采以工代赈方式,协助失业人口在政府部门担任临时工作机会,例如公共场所临时管理人员,地方小区清洁工、交通管理助理人员等,均因地制宜,因人调整。并针对就业特殊需求人口或地区,如灾区或原住民地区,成立项目,协助就业。但,中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关键只能是鼓励投资,支持创业。创业促进就业,中央提出解放思想,支持创业,这个方针我认为是对的,任何国家也保养不起,何况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更保养不起,但政府要支持创业,鼓励投资,就要给足政策,人家国外都是负增长还那么宽的就业政策,你这么大的压力,更应该给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少的赋税,更加少的管理环节,来支持创业,而且全民的就业理念也要转变,从过去喜欢当公务员,官本位转变到商业生态文明化,解决创业、解决就业观念。

  什么叫全民创业?是不是所有人都去办公司?“创业”不是狭义范围的开公司、办企业,“创业”是有事做,做事业。就是人人干事创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在劳动、做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有全民创业,共同促进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一部分人创业,另一部分人享受,这是不公平的!和谐社会必须推进全民创业。解决当前失业问题也需要全民创业,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坚持开发与节约使用并重,劳动就业与提高素质并重,采取政府指导、社会帮助、个人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战略。用创业动力化解就业压力。


相关文章:
·美媒揭印度教科书谎言:1962年“战胜中国”
·余云辉:打造战胜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秘密武器 ——兼谈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则、策略和方案
· 陈浩然:注意美国即将兴起的宗教创业潮
·林建华:与真理同行,可以战胜蒙昧与偏执,更无惧强权与不公!
·看秦始皇、汉高祖、成吉思汗、毛泽东是如何创业的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