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主义研究
炮郎:打破小农经济神话,期待新农村合作化 
作者:[炮郎] 来源:[乌有之乡] 2008-10-02
 
     
    中国农村正站在一个重要的三岔路口:一条路是彻底的市场化、实质的私有化、把农民赶往城市、让资本占领农村;另一条路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形式的农村合作社,以规模经营融入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张走前一条道路的人喜欢夸大1980年代初期由集体经济向小农经济转变的意义和成就,以“政治不正确”的压力,阻止集体经济的重新出现。为了在思想上、舆论上支持目前在各地涌现的农业合作经济,必须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小农经济神话。
 
    不可否认,1980年代初期向小农经济的回归有其积极的一面。在对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效益趋零的情况下,那次回归把农民从集体组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而小农经济神话倒不强调这积极的一面,它包含正反两方面的话语系统:从正面来讲,它认为向小农经济的回归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劳动的有效投入,导致了农业生产大发展;从反面来讲,它宣告集体经济不适合中国农村,造就了偷懒的农民,束缚了农业生产力。这正反两套话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却又被很多真正“偷懒”的学者官员当作讨论农村问题的前提,所以称之为神话。下面试作简单驳斥。
    首先,集体经济时代的农民并不是一个偷懒的群体,而是一个坚韧不拔、埋头苦干、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群体。他们维持了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兴修了比之前数千年的总和更多的农田水利,以低价的农产品帮助国家完成了初步工业化。在此谨向集体经济时代战天斗地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致以崇高敬意!
    其次,小农经济复活以后,农民对土地的有效劳动投入不增反降。“根据老田对中部农村的观察,农民种植水稻的耕作程序与生产队时期相比,减省了一多半(老田,2004a)。而曹锦清等人对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种植水稻时,每亩水田的有效劳动投入从集体时期的32个工日,减少到不足13个工日,甚至有低至8个工日的(曹锦清等,2001:188)”(老田, 2007)。
    第三,1980年以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并没有超过此前集体经济下的速度。以粮食产量为例,以1979年前后 10年对比,前十年(1970-1979)增长了38.4%,后十年(1980-1989)增长了24.9%;再以1979年前后15年对比,前15年(1965-1979)增长了70.7%,后15年(1980-1994)增长了38.8%(王秋成等,1999)。限于篇幅,不做更加细致科学的对比,但这样简单的对比至少可以说明:小农经济的复活并没有加快中国农业的发展速度。
    第四,1980年代以来农业能保持增长的原因不在于小农经济的恢复,主要是以下一些因素:1、化肥使用的剧增,据黄宗智统计,2003年每亩化肥投入量比1980年高出348%(老田,2007);另有研究指出,河南省1997年的每亩化肥用量是1957年的34倍(魏蔚等,1999)。2、种子革命,例如,1973年研制成功、比普通稻亩产提高20%的“三系杂交稻”,在80年代以后成效大著(清华大学求是学会,2004)。3、国家优惠政策,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等(同上)。4、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日渐成熟。
    第五,小农经济不仅没有促进农业发展,反而起了阻碍作用:1、化肥、种子、政策、市场、水利等有利因素的际会,加以足够的劳动投入,应该可以使农业有更大的发展,却因小农经济减少劳动投入而未能实现;例如黄宗智指出,348%的化肥增量应该可以带来每亩379 斤的粮食产量增长,而实际只实现了239斤(老田,2007)。2、农田水利的废弛;集体经济时期兴修的水利使中国耕地的可灌溉面积增加了一倍以上,在小农经济下这些设施没有维护,大量废弛。(以前每年冬季,都给河道清淤,现在许多河道接近淤塞。)3、耕地退化,环境污染。“由于耕地利用不当,大量使用无机肥料、有机农药及不合理的灌溉等使得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盐渍化等,高产田变为中产田、低产田及至荒地,导致相同面积的耕地所能提供的粮食产量减少”(傅泽强等,2003)。4、阻碍机械化进程。“幼年记事时是用大型播种机种麦,长大一点变成牲口拉“耧”(中原俗称,一种木质播种设备),再大一点变成人拉“耧”了”(高记铭,2006)。5、土地抛荒。6、人心涣散,乡村社区生活质量下降。7、阻碍规模经营。
   
   有人或许会说:无论如何,你也承认,八十年代初恢复小农经济,把一部分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也算时代要求吧!我的回答是:解放劳动力不假,时代要求则未必。时代提供多种选择,而回归小农经济决不是最高明的一种。现在又到了选择的关口,从各地的农业合作经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新农村的萌芽。附上一篇上海市嘉定区合作经济的调查报告,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
 
 
附:嘉定区千亩以上粮田规模经营的调查报告
   嘉定区农业调研小组,原载《上海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从2007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 我们先后对嘉定区7个镇工业区已经运作和正在组建的15个粮食规模生产单位作了一次调查研究。这15个单位共有流转土地34300亩,其中,粮田面积32400多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46.28%。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从几个先行单位看, 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是嘉定新一轮以土地流转为主的粮食规模生产经营起步较早, 发展健康;二是多种效益已经显现, 见证了粮食规模经营有较强的生命力,不仅单位面积产量有提高,而且原有农机的存量资产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盘活。三是原在农业上有一技之长的部分村镇干部在粮食规模经营中得到了新的启用,重又焕发了青春。总之, 嘉定推进粮食规模生产经营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 也是嘉定农民所期盼的, 条件是成熟的。因为, 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年轻农民已基本实现非农就业, 加上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进镇比例较高, 非农就业和进镇农民的土地需要通过流转搞规模经营。同时, 随着嘉定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镇政府己具备了扶持粮食规模经营的物质基础,
   而且还有了前几年发展起来的规模经营的经验等。但从粮食规模经营先行单位的经验和在调查中一些单位提出的问题看, 在推进和发展粮食规模经营中, 还必须切实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组织形式与经营主体问题
   从对15个单位的调查来看, 粮食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与经营主体, 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外冈农机粮食合作社联合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农机综合经营服务带动粮食规模生产。从2004年由6个人参股组建的农机服务合作社,2005 年开始承包经营粮田, 逐步发展成粮食规模经营, 到2007年种植粮田3200亩, 农机合作和粮食合作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
   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是以农机为主设施配套能力比较强, 农机服务成本低, 收种比较主动, 不会耽误农时;二是设施装备较为齐全, 还可进行跨区作业, 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农机服务收入, 有利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经济效益;三是管理人员既是经营管理者, 又是实际操作者, 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这种模式也有一些值得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自主直接经营的种粮面积, 必须和现有的基础设施装备相适应, 否则难以抵御夏、秋两季收种农忙季节遇到连续阴雨等灾害。外冈农机粮食合作社的做法是大部分由合作社直接经营, 部分采取“ 五定一奖” 发包给农户。二是农机较多、特别是耕作和收脱机械较多的单位, 一定要实施多点服务, 有条件的要进行跨区作业, 尽可能做到耕作机械作业时间在150天左右, 收脱机械作业100天以上, 才能确保以农机经营为主的合作社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农机和粮食紧密结合, 不能“ 两张皮” 分离, 经济上实行分头核算, 统负盈亏, 效益同享, 风险共担。
 
  (二)泉径粮食合作农场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 是由村委会组建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带头人组成的经营实体, 对全村流转出的土地种植粮食实现统一经营。泉径村是在2006年秋播前组建农业合作农场的, 由村委会有经验的副主任兼农场负责人, 下设三个作业片, 选择最优秀的村民小组长任片长, 共种植粮田2643亩, 由27户有生产经验的农户承包日常田间管理。场部对农户实行“ 定产、定本、定工、超奖减赔” 。定产每亩年产粮食1600斤(稻1000斤, 麦600斤);定本每亩麦子211元, 水稻369元, 全年580;定工夏熟每亩78元, 秋熟161元, 全年239元。
   这种统一经营的好处:一是有关科技兴粮的一切措施易于落实, 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也易于统一贯彻, 不会出现大的差错和失误。二是各种设施装备易于统一调配和使用, 有利于充分发挥作用, 农忙季节的耕作可以做到适时确保。三是夏秋两个大忙关键时刻, 村领导可以全力以赴到收种第一线, 有利于激励和调动农业第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但这种模式还有若干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容易出现吃“ 大锅饭” 现象, 还会出现不做事而好评议的人, 影响管理者的积极性, 造成难有经济效益的现象。二是在同一个层次管理人员中,如何处理好分配关系, 以充分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对每个管理层次和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制订能充分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而且要简而易行, 便于操作。
  
   (三)永辉羊业有限公司带动粮食规模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 由经营比较成功的企业带动粮食规模经营, 2007年种植粮田3000亩。这个养羊公司, 每年可上市商品湖羊上万头,还可以向社会提供一部分“ 种羊” 。大批量养羊必须种植相应的饲料, 除了种植青饲料外, 还成片种植稻麦进行粮食生产, 它的副产品秸秆, 既是垫充料也是反色动物粗饲料的来源之一。羊排泄的废弃物经过堆置加入有益微生物菌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 成为粮食生产的优质有机肥。理论上10-15头羊排泄物的氮磷钾可满足一亩粮食生产的需求。
   
    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是养羊、种粮的附属品可以相互利用, 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农本、增加收入, 还可大幅度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二是一企多营, 牧农结合, 往往会出现“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效应, 有利于粮食规模经营的稳定发展。当然这种模式还要防止重一业、轻一业, 造成对粮食规模经营的偏废。
    
   此外, 还有一种模式是通过开垦已荒芜的土地, 从事粮食规模经营。主要是开垦工业园区内的荒地和规划城市地区的荒地, 虽经营规模不大, 但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
   
   从对15个单位的调查来看, 要搞好粮食的规模经营, 无论哪一种模式, 都应坚持如下三点一是场、社组织本身都要直接经营一定比例的粮田, 由此积累经验, 用以指导承包者种好粮田, 绝不能只管理、不经营, 全部将粮田发包给承包者。二是要有严格的制度和明确的激励机制, 以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做到种养结合, 农牧兼营, 既可降本节支增加收入, 又可改善生态环境。
(下略)
 
参考文献
老田,“农村政绩工程”与“杜润生-林毅夫假设”》,乌有之乡,2007。
王秋成、武力,《五十年来我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考察》,聊城师范学院院报,1999,3。
魏蔚、刘忠,《河南省建国以来粮食增产因素研究》,耕作与栽培,1999,2。
清华大学求是学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强国论坛,2004。
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戴尔阜,《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中国环境资源网,2003。
高记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举还是惰政?》,和讯博客,2006。
 

相关文章:
·李晓鹏:暴力是唯一的货币之锚,俄罗斯打响了打破美元霸权的第一枪
·毛主席时期发现打破了儒家“焚书坑儒”谎言和千年疑古虚无风!
·马前卒: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评神话剧《八佰》
·章永乐:神话与现实:从美国独立建国叙事说起
·夏小林:打破“非公经济税收贡献超50%”的神话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