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儒家对道家思想的歪曲理解! 
作者:[华军] 来源:[] 2008-09-25

  由于玄学家对道家经典《道德经》的篡改,中华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被严重的歪曲,虽然我们在公元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中,重新出土了西汉帛本的《道德经》,揭开了“黄老之学”的真面目,但由于年代久远,两千年对《道德经》的注释浩如烟海,对老子本意的歪曲理解已深入骨髓,如今世面上流行的《道德经》讲议、视频几乎还都是老样子,我不知道是这些“大学问家”真的不知道帛本《道德经》的存在,还是舍不得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是帛本《道德经》所讲的道理,与他们的追求相左?

    大多数人都没有兴趣读这本晦涩难懂的古籍,所以大多数人还是被上述这些“学问家”所误导,在下不敢自称已悟透了道之真谛,但求抛砖引玉,更希望有志之士自己读一下帛本《道德经》,亲眼看一下这本中华哲学宝典。

    看了帛本《道德经》,我的感觉是,经过援老入儒的玄学家(王弼)精心编排篡改,和后世儒家弟子辗转批注后,钻石也能成为木炭!但有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还是有必要在这里作个简短的介绍。

其一、什么是无为?

    首先我们要知道无为得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建立在顺应道之法则之上,只有由道产生的法,(《黄帝四经》的第一句就是:道生法)才是公正的法,如果没有法这个前题,无为从何谈起?《商君书》中讲道: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此治之至也……,这里的不为即是以法为基础的,《韩非子》中“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主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把虚静无为与法治的关系说的更为明确。抱法处势不自作聪明,则平庸的君主也能治理好国家,背法去势全凭个人好恶治理国家,就是尧舜也不能治理好。无为不是无所做为,无条件的顺其自然,如果是那样的话,老子还要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干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里几乎没有明确讲到道与法的关系,但他为我们讲明了法的基础——道,是怎么运行的,老子还给我们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其二、“知足”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里面多处提到知足,教人要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险于欲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里的知足,是以控制欲望为根本的,知足是以知足之心做事,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知足,所以后面讲强行者有志,六十四章里面讲“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也是这个意思。正如孔子所说的,老子的志向高远,如龙行九天,岂是后世腐儒所能理解?

其三、老子是不是讲愚民?

    老子讲:“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如果只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这句话我们一定以为老子是讲要愚化老百姓,但我们看了整段话就应该明白老子本意了,圣人以“无欲”做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以“不教化”做为对百姓的教化,宽容的对待众人的过失,能够辅助万物以自然的法则运行(抱法处势),而不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自然法则之上。而为什么不教化百姓呢?不是不让百姓学知识学礼仪,而是不明民,什么是明民?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于在百姓头上,“教导”百姓要怎么怎么样,两千年来儒家不都是在明民吗?两千年来,儒家一直歌颂高尚的人物,给百姓竖立行为榜样,现在也一样。可国家政治清明了吗?如此,这个“教”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叫做“秀”。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君主)应该以愚笨之心对待百姓,并非愚化百姓,后面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更证明了这里的愚是让君主愚而不是让百姓愚。而儒家讲的“上智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之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样的句子再巧辩又有何用?

其四、老子讲用兵是不是逃避战争恬淡对待?

    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这样讲道: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这反应了老子对战争的谨慎态度,兵甲之事是不吉祥的事物,不得已的时候才能用,但一旦用兵,当以迅猛奇袭为上,(这才符合老子讲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原则啊)但不要美化战争,如果美化战争是喜好杀人的表现,喜好杀人的,不可以得志于天下……,而两千年来人们都被王弼版本的恬淡为上的论调所误导,这种态度对待战争难道不是蠢猪的见解吗?

    第六十九章讲: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意思是我不敢做为被动防御的一方,而要做为主动进攻的一方,我不前进一寸而要退后一尺……。这里很明显,老子是引用兵家用语,而不是自己编出来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看《孙子兵法》,这里面的客指的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主为被动防御的一方,这是古已有之的观点,那么为什么前半句讲主动进攻,而后半句讲退后一尺呢?这样简短的话,很容易让人产生矛盾,但善于用兵者,就能明白其中的喻意了,不赶为主而为客,是在自己准备充足,实力雄厚地型有利的情况下,出奇兵速战速决,《孙子兵法》中最注重的就是奇字,战争拖的越久就会对主动方越不利。不敢进寸而退尺,是在自己的实力不足,地型又不利,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就应该退后拉开战略纵深,诱敌深入,再伺机奸灭敌人。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老子:“以无事取天下”是什么意思?什么都不干,能取得天下吗?显然我们得更深的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孙子兵法》云: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君主无为而治,国富民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可轻易发动战争,当敌国国家昏乱之时,才是胜敌的大好时机。前题还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即是以无事取天下的初衷了。

    通读《道德经》,我没有发现老子有半点遁世避战的思想。

其五、老子为什么反对仁义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先讲了天地没有仁慈之心,对待万物如同草扎的狗一样,风会吹到穷人家里,也会吹到富人家里,洪水会淹没穷人,也会淹没富人。这是天道,圣人以天道治国,对待百姓也要公平的对待,不以个人好恶来施仁于百姓。这才是最大的公正,这才是最大的仁。

    第十九章中讲道: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认为不自作聪明不巧言多辩,多做实事,民众的利益自然就会成倍增加。拒绝抛弃了仁义,老百姓将恢复孝与慈,这里的拒绝仁义是指君主不要故意的鼓吹仁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秀”,如果这样就会有很多人为了博得君主(上司)的喜爱而大搞虚伪的仁义,这样做正是背离了大道而行事,百姓反而会六亲不和了,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君主如果不喜欢巧诈不贪功好利,就不会有臣下打着为君主谋利的旗号而盗窃国家的财物。在十九章最后,老子讲:以“绝智弃辩”、“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句话来控制自己还不够。所以要让这三句话有一个归属,做个总结,就是:表现出朴素自然,自私之心少一些,欲望也少一些。原文:此三言,以为使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关文章:
·陆寿筠:道家太极视野中的儒法之争
·陆寿筠:一个爱恨三角——法家、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
·丁四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与汉代儒家学术思想专制说驳论
·李竞恒:早期儒家是个能打的武力团体,并非文弱书生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