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80岁的韩书勤老人蹲在南门的寨墙下晒太阳
,他眼前就是建造于明朝的拱形寨门,早已破烂不堪,只是寨墙上面的树木顽强
地生长着……
这个村子曾有东、西、南、北四个明代寨门,上面分别建有南海菩萨庙、玉
皇庙、泥马杜康庙和魁星阁。这四座庙已被扒掉,南寨门左边镶嵌有一块青砖,
上边刻有“大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字样。
走进村子,只见一些明清时期的建筑沿街而建,拱形的房门透着古朴厚重,
过去都是商号、店铺,它们比肩而立,相互偎依,有的院落相连,曲径通幽,有
的单门独户,自成一体,其中四座九门相照的庞大建筑,规模恢宏,布局严谨,
沿中轴线,有九个门相互对应,所以称为“九门相照”。这些宅院里的木、砖、
石雕俱佳,虽多已坝塌成残垣断壁,但仍可感受到昔日的恢宏气势,其中一座门
楼上可以看到“竹苞青琐”四字,让人揣磨很久。
渔洋村6000年历史不断代的发现,“土博士”龙振山起了关键作用。
1974年,龙振山在村西边的沟里挖坑时,挖出一些精美的瓦片和陶坯,后来
他知道这些陶片为商代遗物。从此以后,龙振山开始迷恋上了收藏。只有初中文
化的他买来了诸多考古、收藏的工具书,开始钻研起这些深奥的专业典籍。30年
来,他买的考古书籍有几百册,两个书柜里装得满满的。
在龙振山的书房里,挂着一块刻有“读书声”三个繁体字的木匾,字体饱满
圆润,苍劲有力,说明写字的人有很高的书法造诣,这是他早年花100元收购的
本村清代私塾的牌匾。他家堂屋里的两把太师椅和一张八仙桌,是民国时期的。
在他的书房里,一个长条凳子上摆放着62个装满文物的档案盒,另外还有16
只大箱子,装有宋朝的瓷片、清朝的小盘、东魏的瓦片、明代清花,北齐泥像,
汉代耳杯,战国鼎壶,商代陶鬲,龙山卜骨和仰韶陶片。龙振山把这些文物按朝
代归档,并把对这些文物有贡献的人名字也写在档案盒上。
在一个档案盒里,是商代的贝币,龙振山在贴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1987
年4月7日,在村西沟北岸发现一商代古墓,已经坍塌,尸体头部前有一陶鬲,内
装有一兽骨,并在骨上钻有一孔,经考察是一平民墓。另外还有14枚贝币,是海
贝。贝币是我国早期货币之一,商代甲骨文中有记载。安阳县渔洋村位于殷墟西
北22公里,漳河南岸,为商代王畿之地,贝币的发现对研究早商的历史提供了实
物资料。”
一些文物贩子听说龙振山收藏有文物,前来购买,身为安阳县文物保护员的
龙振山看也不让他们看。
除精心收藏这些文物外,龙振山还和本村的教师高清瑞两人合写一本《村史
》。龙振山说,渔洋村位于太行余脉,西边是丘陵,东边是平原,毗邻漳河,村
子有一古渡口,古称“三虎津”,清朝至民国渔洋村被称为渔洋镇,那时,河北
、内蒙古、陕西等地客商都在这里渡河,从这里把货物运往南方。那时这里古渡
口旁,舟船林立,客商如流,镇上繁华一时。
龙振山最大的想法是建一个“村史博物馆”,让每个村民每个来客都能触摸
到渔洋村的历史,感悟到渔洋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年8月8日,留英博士唐际根和一名考古学家、两名地质学家来到了渔洋村
,他们穿过乾隆五十五年重修的寨门,踏着朱明王朝和爱新觉罗时的石板路走进
村内。一位村民好奇地打听他的身份,从家里抱出一件酱色的瓷罐准备出售,经
仔细鉴定,竟是金元时代的。在村庄的北部,唐际根偶然发现地下埋藏着几片白
瓷片,挑出来一看,这是宋代的遗物。
最使他吃惊的发现是在村后,在一处长满荆棘的地方,他的同事发现地层断
面上有红色的烧土露出,他用铁锹挖出荆棘,猛然发现两片黑瓦,这种瓦与河北
临漳县发现的东魏北齐城遗址中的黑瓦无论质地还是造型都完全一样,证明这里
曾经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个窑场。
汉代的遗迹也在一个断面上显露出来,他们轻而易举地采集到了巨大的汉代
印纹陶缸残片。
在一条路旁,他们捡到两件典型的战国带把豆盘,仅仅只有几步之遥,他们
又从断崖上找到两件典型的袋足鬲,这一发现证明30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辖地。
在漳河岸边,他们先后找到的带花边口的下七垣文化陶罐残片,底部有密集箅孔
的龙山文化陶甑片以及典型的仰韶文化陶片。这些遗址无一例外地分布在村西北
,与当代村庄浑然一体。
整个渔洋村调查只有一天,他们的步履从当代开始,途经清、明、元、宋、
东魏北齐、汉、战国、商、下七垣、龙山时代,最终止步于仰韶时代。使他们难
以置信的是,这个普通的村落,竟然浓缩了不断代的6000年历史!
渔洋村的巨大文物价值已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先把渔洋村
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再抓紧时间,与中科院安阳考古站联合向上级申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