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汤锦台:《琉球:明清时期的藩属国是怎样变为冲绳的?》一文的史实错误 
作者:[汤锦台] 来源:[] 2008-07-06

    近日网上流传“琉球:明清时期的藩属国是怎样变为冲绳的?”一文,原文可能来自某官方报纸下属媒体,但其中有一重大史实错误。因中日之间存在东海领土争执,而台湾目前新政府上台,开始表现保卫钓鱼台的积极态度,民间也充满保钓的激情。东海主权与钓鱼台之争,说到底是涉及与琉球的划界问题,琉球又涉及日本如何将这个原由明、清皇帝册封登基新王的国家强占并纳为己有的问题,厘清琉球的国际法地位及其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和与台湾划界的问题,对证明钓鱼台为台湾的属地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指出该文中容易造成误导的史实论述。

    很多人可能不晓得,“琉球”之名,最早是指台湾而言。隋朝炀帝时已有将领数次登临,指出其名称为“流求”。 直到明初琉球建国以后,长期针对台湾使用的“琉球”称呼,才不再适用于台湾。在从隋朝到明朝的七百多年当中,可能有些文献因地理认识的不足,将台湾与琉球混为一谈,或将两者合称琉球,但从亲临者取得的有关人文与风物的描述来看,实际上明朝以前的正史所称的琉球指的就是台湾。

    但“琉球:明清时期的藩属国是怎样变为冲绳的?”一文据近人所著《古春风楼琐记》,将《隋书》和《元史》中所称的“流求”指为现在的琉球,这是不正确的。两者所指的其实都是台湾。

    《隋书》列传第四十六“流求国”条中如此记载:

    “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有熊罴豺狼,尤多猪鸡,无牛羊驴马。厥田良沃,先以火烧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土宜稻、梁、沄、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木有枫、栝、樟、松、楩、楠、杉、梓、竹、藤、果、药,同于江表,风土气候与岭南相类。俗事山海之神,祭以酒肴,斗战杀人,便将所杀人祭其神。或依茂树起小屋,或悬髑髅于树上,以箭射之,或累石系幡以为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为佳。人间门户上必安兽头骨角。”

    这些记载的内容符合台湾原始野兽及作物状态,也正确描述了台湾原始住民的习俗,这些事物是不存在于琉球的。
 
    从隋代到南宋的六百多年当中,史书对流求的理解一直沿用《隋书》的记载。如在泉州主持海外贸易的皇家宗室子弟赵汝适所著《諸番志》 “流求国”条的记载,引用了《隋书》的文字,因此指的也是台湾。

    流求是台湾的概念,一直延续到元代。但元代将“流求”改称“瑠求”。

    《元史》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条中记载:

    “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瑠求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渐低,近瑠求则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彭湖已下,遇飓风发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瑠求,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

    这段文字中有关福建漳、泉、兴、福四州界内的彭湖(澎湖)诸岛与“瑠求”相对以及澎湖至台湾海面有“落漈”(深沟,即今人所称的“黑水沟”)的地理描述,更证明了在元朝时所称的“瑠求”,也是指台湾而言。

    琉球的称呼不再用于台湾是在明朝以后。元末明初,因琉球诸岛出现了中山、山南和山北三个国家,到永乐年间统一在尚氏家族手中,改称“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貢,因此明朝将其称为“大琉球”或“琉球”,台湾反被改称为“小琉球”。十六世纪初期葡萄牙人的大帆船开始出现中国海域后,沿用了中国人的这种习惯称呼,在其地图上把琉球标示为“大琉球”,台湾标成“小琉球”,直到“福尔摩沙”变成西方地图更常用的台湾称呼为止。进入十七世纪以后,福建渔民和商人到台湾岛的日益增多,台湾南北鸡笼、淡水、八掌、大员等汉名地方称呼开始出现,后因由台南一带的平埔族地名转化而来的“大员”称呼更多地为人习用,并在郑成功及其后人立足台湾后进一步演变为发音相近的“台湾”汉名称呼,从此小琉球之名就不再是代表台湾的称呼了。

    从以上历史称呼的演变和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最迟到元朝时,中国人对台湾已经有一定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认识,对琉球反而相对模糊。同时,截至元朝,根本就谈不上钓鱼台归属问题,因为后来被日本用来作为争夺钓鱼台藉口的琉球国根本就还不存在,钓鱼台列岛一直属于台湾的自然地理延伸范围内。明代的一段史实记载对此有明确的说明:

    据明万历年间在行人司(处理对外关系政府部门)任职的嚴从简所著的《殊域周咨录》“琉球国”条记载,琉球王尚真去世,继位的儿子尚清遣使到中国请求册封,嘉靖皇帝派遣给事中陈侃出使往封。陈侃于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年)随琉球派来迎接的使臣从福州开洋启程。他在所撰写《使事纪略》中称:“(五月)八日,始出海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指台湾)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钓鱼屿、黄花屿、赤屿,目不暇接。兼三日之程,而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至夕,始见古米山,问知琉球境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家乡。”

    以上记载指出了小琉球(即台湾)与琉球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各有不同的属岛。钓鱼台列岛中的钓鱼屿、黄花屿(即黄尾屿)和赤尾屿(即赤尾屿)与基隆外海的平嘉山(即彭佳屿)一样,都属于小琉球即台湾的范围。过了古米山(即久米山)后,才是琉球境内。

    同时《使事纪略》也表明,不论中国官员或是琉球使者都认为钓鱼台列屿是台湾的属岛,从中国出发的船只,要过了钓鱼台列屿,进入琉球西南方久米岛的范围后才算是进入琉球的境内。此外,由于上述文字记载是出现在琉球建国不久,因此,从琉球一开始立国,即从未把钓鱼台列岛放进其领土。同样的,从陈侃一行对钓鱼台列岛各岛屿汉文名称的熟悉,更可证明到陈侃出使琉球为止,钓鱼台列岛属于台湾(即明朝初年的小琉球)的概念,已经在中、琉航海者和官员脑海中根深柢固了。

    鉴于中国史书对台湾和琉球的认识有先台湾、后琉球的顺序,而钓鱼台列屿属于台湾范畴的概念也显然在琉球立国之前即已深植中国航海家和相关官员心目中,因此现代人对史实的研究上,要避免将历史上的台湾与琉球相混,尤其是在涉及主权争议的论述上。这就是本文必须指出“琉球:明清时期的藩属国是怎样变为冲绳的?”一文史实论述有错误的原因。

    “琉球:明清时期的藩属国是怎样变为冲绳的?”一文还有一处小错误,该文中提到:“1609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率军侵略朝鲜,派萨摩藩诸侯岛津氏向琉球敲诈钱财,遭到琉球国王的拒绝。岛津氏遂率军攻打琉球,俘虏了琉球国王尚宁,逼其写下誓文,每年向萨摩藩输粮8000石。”,其中所指萨摩藩岛津氏侵占琉球一事符合史实,但丰臣秀吉在1598年即已病逝,1609年岛津家九派兵三千侵占琉球时,日本已进入德川幕府时代,不是丰臣秀吉统治年代。

    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在日本军阀侵占琉球的同一年,长崎领主有马晴信也奉德川家康之命,派船到台湾向当地住民首领招降,要他们向日本进贡,在遭到反抗后,曾抓走了数名台湾住民到日本去。日本在同一年既占领了琉球,又要迫使台湾向其进贡,这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其当时积极向外扩张的本性使然。


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
·冲绳独立组织正式成立 欲建琉球共和国
·泉州出土与琉球有关墓志铭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琉球国的历史详解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