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礼——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精神革命(五)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08-05-17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精神革命
 
1517年10月31日,当德国维腾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将自己起草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城堡教堂的大门上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个新时代的大门正在被开启。
 
那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时代啊!
 
那是一个人发现了现世与自我的时代!在西方世界,人重新开始直面上帝,有组织的宗教再也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唯一源泉,每一个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宗教的精神垄断永远地成了历史。人从教堂的阴影中回到了灿烂的阳光之下。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路德开启的宗教改革运动,就不会有西方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非宗教性的生活运动。
 
当西方人开始在宗教和寺院围墙外广阔的世界里寻找新生活的时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便被牢牢地焊接在一起,或许他们还同伏尔泰一样不懂得中国礼仪文明的本质,但今天
已经有太多的人踏上了寻求生命真理的长征。1998年,美国大卫·艾尔金斯教授(David Elkins )出版了《超越宗教——在传统宗教之外构建个人精神生活》(英文名:Beyond Religion: A Personal Program for Building a Spiritual Life Outside the Walls of Traditional Religion,该书中文版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一书,大卫·艾尔金斯曾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在宗教信仰破灭后,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但最后他还是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大卫·艾尔金斯教授并没有刻意贬低宗教,他认为数千年来宗教为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向超验世界的路径,它在今后许多年里还将继续发挥这一功能。作者反对的只是传统宗教对西方精神生活的垄断,他指出:“精神性是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时代都有的人类现象,它并不是任何宗教团体所独有的。所以,尽管本书并不反对宗教,但它反对狭隘的宗教形式,即在神圣者周围筑起高墙,并宣称自己独占了精神性。”(10)不过他也注意到,诸如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倾向,《圣经》中有关占有和征服土地的训谕,确实给西方文明造成了持久的损害。作者总结自己20多年的生命感悟,提出了传统信仰之外追求精神性生活的八条路径,即:
 
阴性特质——“阿尼玛”的途径
 
艺术——缪斯的途径
 
肉体——情爱、性与感性的途径
 
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途径
 
神话学——故事、仪式和象征符号的途径
 
自然——大地和天堂的途径
 
关系——友谊、家庭和社群的途径
 
灵魂的黑夜——生存磨难的途径
 
阿尼玛(anima)在荣格心理学派中指男性精神中所带有的女性基质。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卫·艾尔金斯写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中,人们倾向于强调阳性特质,进而忽略、甚至背离阴性特质。在社会层面上,此种背离使得阳性偏见盛行一时,也使得那种男权社会结构长期得以维持。在个人层面上,那些忽略自身人格中阴性特质的人,往往会与自己的灵魂相互隔绝,自身精神性的成长之路也会遇到阻碍。”(11)作者在这一章的篇头竟引用了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不难看出,大卫·艾尔金斯并不完全了解老子思想,也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静因之道”,他更不知道东方一个民族在宗教围墙外,以道家“内静外敬”为哲学基础,以“因人情,节人欲”为行为准则已经快乐地生活了数千年。
 
1949年,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首次提出了“轴心时代”(the Axial Period)一词,用以概括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区的文化突破。有人将今天的时代称为“第二次轴心时代”,但这一次文化突破显然与前次不同,她的文明突破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一定是各大文明相互融合的结果。
 
此时此刻,在人类物质生活高度发达而又陷入精神沙漠不能自拔的今天,我们听到了中华礼仪文明复兴的钟声!那钟声跨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以她经数千载历史沉积的厚重与包容,与世界上曾经培育了无数人灵魂的宗教一起,在这样一个全球村的时代完全有可能承担起建设人类新文明的重要使命!
 
让现代版的宗教狂热——文明冲突论成为历史吧!我们梦想和期待着以一个以礼为核心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革命的到来——那里不再有任何形式的野蛮的宗教战争,不再有敌对的基督教与异教徒的区别!
 
我们期待着……
 
 
注释:
 
 
(1)伏尔泰著,梁守锵等译。《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21页。
 
(2)字库中没有此字,该字为左“足”右“鲜”。
 
(3)字库中没有此字,该字为左“石”右“靡”。
 
(4)谷斌、张慧姝、郑开,《黄帝四经注译 道德经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60页。
 
(5)“□”为典籍流传过程中所缺失的文字。不再复注。
 
(6)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7)尹振环,《楚简老子辩析》,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第173页。
 
(8)转引自韩东育《关于荻生徂徕的“人情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网站(http://www.ch.zju.edu.cn/rwxy/rbs/DiShengChuLai.htm)
 
(9)柏杨,《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2005年11月,第320页。
 
(10)大卫·艾尔金斯,《超越宗教——在传统宗教之外构建个人精神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6页。
 
(11)同上书,第117页。

相关文章:
·翟玉忠:六经——中华文明的顶层设计
·翟玉忠:《大学》“德本财末”思想的时代意义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