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李源:何谓中药 
作者:[李源] 来源:[作者惠寄] 2008-01-19

  

何谓中药?在临床过程中经常听到来就诊的患者说:“我已经服用中药×××时间了,一提起喝中药就发怵、恶心,实在是不想、也不能再服中药了。”于是我就再进一步追问:您服用的“中药”真的很难喝吗?大夫是怎么给你诊断、开方子的?患者答曰:大夫基本上都是先让做各种相关检查(比如:B超、化验、拍片、CT等等),然后告诉得了什么病,再开方子取药。这时我会对患者说:错矣,您服下的绝对不是“中药”,充其量只能算是“植物药”或“草药”或按西医的思维模式从“植物药”中提取的某种物质而已。根据我多年运用中医药学理论治病的经验,临床使用中药治病,如果辨对了证侯,按中医的证侯开方用药,根据中医的五行、五味相关理论及当前机体证侯状态表现,服用的中药是不会太难喝的。比如:患者表现为黄连的应用证侯指征,此时患者服用黄连是不会觉的黄连是苦的或者很难喝的。甚至喝了以后还会感觉很爽。

 

那么到底何谓中药呢?我翻阅了中医院校的《中药学》教材,在教材上好像没有找到关于中药的确切定义,只是含糊的称: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并且我们的祖先在应用开发这些物质方面历史悠久,防病治病,……等等内容。从其所论述的内容上来看好像中药是天然就有的。然后就是对“中药学”下了一个定义: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自《中药学》教材  上海科技出版社)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方法是有问题的,不太正确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好像中药就是在我国大地上分布的植物、动物、矿物等。要说明什么是中药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即:

 

1、药物:凡具有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2
、天然药:指人类在自然界发现并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基本不变其理化属性的简单加工品(与人工合成者相对而言)
    4
、民族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自己的医药学理论,如藏医、蒙医、傣医的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用于临床之药物,称藏药、蒙药、傣药等等,属于民族药。
    5
、草药:在民间广泛应用的,具有医疗预防作用的植物药,一般都可称为草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然后以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应用,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认可,并载入典籍的草药可上升为中药。若中药长期淹没,典籍渐次削删,后学者缺乏认识,则中药又可沦为草药。


     
要确定中药的定义、概念的内涵,就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故应该先明确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中药的定义和概念的内涵。 因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实际上中医药学理论是汉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当表述为:以中华汉民族传统文化(如: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的底蕴为基础,融会多元性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药定义、概念内涵:明确了上述中医药学理论后中药的定义我认为应当这样表述:所谓中药简单说就是指按照中医药学的理论,由中医师在给患者诊疗疾病的过程中,运用的能够治疗疾病的所有非器具性物质(药物)。不论这种物质(可以是植物的、矿物的、化学的、动物的等等)的存在形式如何,都可以称之为中药。如果是按照其它医学理论使用时就不能再称之为中药了。


   
 中药还应当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故其概念内涵大略地说应当包括如下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中药的药性。

第二,药物功效用中医药学理论的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等。

第三,药物的配合使用和临床运用,是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人患病后机体的状态——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等关系。

 


相关文章:
·关于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工作的通知
·疑似病人服用中药后,确诊率降低30倍
·施展:何谓中国?(下)
·施展:何谓中国?(中)
·施展:何谓中国?(上)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