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钟庆:九十年代开放——致命的早熟 
作者:[钟庆] 来源:[] 2005-10-08

    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胡锦涛同时还指出:"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同志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毛泽东晚期特别是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共元老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版)中写道:"据中央有关部门汇总,到1959年4月初,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南,甘肃,贵州,河北等15个省区’无饭吃’的人口达2517万。""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反右倾’后的继续跃进,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我国人民所经历的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主要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广大人民因食物缺乏,营养不良,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农村因饥馑死亡增加,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

到了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工农业生产也是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1976年钢产量 2040万吨,仅相当于197年的水平,倒退5年。农村人均产粮974公斤,比1975年的1010公斤下降3.6%。"天府之国"四川,粮食由调出变成调进,1976年调入6亿公斤。1976年全国农村年人均收入62.8元,城市职工平均工资605元,比1965年的625元下降20元。《交锋》一书形容当时的境况是"城市大量欠帐",住房极为紧张。肉类蔬菜稀少,粮票布票成为城里人的生命线。农村外出乞讨的人越来越多。该书介绍,安徽凤阳县1967年1月初至2月22日有9900人外出要饭,变成乞丐,到了3月18日,达到1.8万人。1969年3月,37%的农户由干部率领外出乞讨。1976年12月至1977年4月,861人外出乞讨获得2.2万元,和8800公斤粮食,收入大大超过过去一年"农业学大寨"的所得。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特大旱灾,于是激发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小岗村20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惊天之举,从此拉开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50多万人(绝大数是知识分子)和一大批干部受到迫害。据统计,"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占总数的17.5%,被立案审查的副部长、副省长以上的干部,占这一级干部总数的75%。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社会的精英分子逐批地被平反昭雪,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深受政治斗争之苦的他们极其拥护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支持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看,改革开放也是势所必然。70年代初,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国成功突破了西方的封锁。美苏冷战,处于下风的美国及西方各国急切地想与中国改善关系,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和商品贸易限制。在这种大国际环境下,华国锋为了急切改善人民的生活,开始了"洋跃进",大量购买外国的技术设备。但"洋跃进"超过了中国当时的支付和配套能力,最终失败。

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战略方针,并作了深入的探讨。全会上还引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实行开放、引进的专题材料。

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对比是强烈的,所有的中国人都可以感受到这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给每个人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受到了人们的崇敬,改革开放得到了衷心拥护。1984年国庆游行,打出了"小平,你好"的标语。80年代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再过20年咱们再相会》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心声和美好期望。作为小孩的我,读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
改革者有热情、有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大都有下放劳动的经历,对中国的国情是熟悉的。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各种改革措施都能顺利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80年代的开放大原则不错,保护与开放相结合,以我为主。但是,进入90年代特别是后半期,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显然并不熟悉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没有研究清楚什么该开什么不该开,什么时候开放的问题,梦想"市场换技术",呼吁给外资超国民待遇。

其实,除非某个产业民族的企业成长到可以和外国竞争,或者干脆想放弃某种产业,开放市场才成为必要。日本的各种产业成长都体现了这条原则。比如汽车,从1910年代草创,严密保护扶植,到1960年代末才具备国际竞争力,开放汽车市场却是到90年代了。美国在工业化之初严密保护不说,在1980年代日本产品咄咄逼人的时候,美国没有少烧日本产品,设立贸易壁垒,逼迫日元升值。

前不久NHK放的节目中,讲到日美达成协定,协议规定3年后开放美国的一种工程机械进口。但那个时候,日本的工程机械的质量还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之后,日本组织人员攻关,结果硬是在期限内把质量提上去了,反而还把那家美国企业打垮了。为什么定3年期限而不是2年或4年呢?多半日本人经过了周密计算。


 


相关文章:
·余云辉:我们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外国承诺“对我开放”情况下的“对等开放”
·余云辉:必须全面反思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策略
·贾根良:被美元摄取灵魂的人民币(2003-2013):金融开放触目惊心的教训
·林治波:关于开放的十二点看法
·余云辉:必须全面反思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策略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