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社会主义
钟庆:中国经济增长而不发展 
作者:[钟庆] 来源:[] 2005-10-02
  l         MADE IN CHINA

 

日本是个制造业大国,但漫步于日本市场,感受到的却是“MADE IN CHINA”。超市里大量出售产自中国的食品,大葱大蒜、冷冻蔬菜、鳗鱼虾仁……,在伊势丹、小田急、丸井等百货店,则出售中国产的服装鞋冒玩具,及各种家居用品;贩卖小商品的百元馆,说是小商品,其实个头并不小,只是价格便宜,一件100日元,贩卖各种中国产的卫生厨具、家用工具和家用小电器,也有可以一次使用的服装鞋冒雨伞领带等日常用品;日本是电器的王国,但到日本最大的电器街秋叶原,感觉大多数电器中国制造,日本本国制造的很少,因为少所以往往用“国产”大字标识。在日本,找一件非中国产的商品都很困难,随便翻开一个商品,无论高中低档,往往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日本超强的汽车摩托领域,中国产的摩托车已经开始贩卖了,中国产的汽车已经列入了贩卖计划。

而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市场上基本找不到本国产的东西,也是大量充斥着“MADE IN CHINA”。在欧洲,中国制造也在攻城掠地,在西班牙还引发了焚烧中国商品的骚乱。即便是在亚非拉第三世界,与我的朋友言谈中,也能感受中国制造的威力。在中国制造的冲击下,无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对“MADE IN CHINA”严防死守,不断制造贸易纠纷冲突。远的如日本的农产品输入限制,近的是纺织品重新配额等等。全球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威胁。

 

l         中国的观光客

 

中国商品像豪雨般输出的同时,中国游客也向世界“输出”。无论在欧洲、美国还是日本,都很容易遇到中国的观光旅游团。中国人有钱,是世界的大财主,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人。为了招揽中国游客,东京迪斯尼乐园有中文广播和看板。为了掏空中国游客的钱包,在秋叶原和新宿的电器街,用中文广播招揽顾客,用中文介绍各种电器的性能,提供中文的说明书,代办免税手续,服务细致周到。在这些地方畅游,感觉仍然在中国,语言文字都是那么亲切,周边还大多是黄种人,偶尔几个金发碧眼或黑人间插其中,这与北京或上海的街头非常相似。

 

l         大众媒体

 

打开日本的电视或报纸,满眼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国经济在飞速成长,北京上海金碧辉煌,各种现代化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黄埔江两岸的夜景、东方明珠是那么灿烂。而报纸上,则介绍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每年八九不离十的增长率令普通日本人羡慕不已。时不时报道哪家企业准备把哪种事业迁到中国去,同时评论日本又丧失了工作岗位,威胁到普通日本人的饭碗。中国大量原料进口,石油进口已经超过日本,其它的如粮食、铁矿石等的进口也咄咄逼人,威胁日本的生存。总之,迅速崛起的中国让普通日本人即羡慕又嫉妒。

 

l         回国观感

 

隔几年回国探然有心理准,但是被国内的繁吓呆了。乘坐机场巴士到市区,车轮下是宽阔的道路,道路两旁的花坛草坪,让人心旷神怡。可能被东京窄小的道路压抑惯了吧。磁悬浮列车时不时悄无声息在旁边高速驶过,要不是不方便,真想亲身体验一下这种世界上最快速最先进的列车。而连接东京成田机场的不过是老式列车,叮咣叮咣需要坐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市区。来到上海市区,看到林立的高楼、玻璃幕宽阔的道路和广、高级小汽车、灯光工程……,让人眩目。而京多的是矮小破旧的房屋,汽车的档次明显不高。如果上海与京相比,上海是代化的国大都市,京不是破旧的大城。
    购物广场人潮涌动,这在东京是不多见的。高级酒楼、麦当劳、肯德基人满为患,这在东京也是见不到的。虽然麦当劳、肯德基的价位在东京属于偏下,但在中国依然属于高档消费场所。那些高档场所人潮涌动,说明中国人有钱。时隔几年遇到原来的同事朋友,他们都开上了汽车住上了高级公寓,实在让我这个“海龟”嫉妒。

l         MADE BY JAPAN

 

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充斥日本市场,但一看牌子,却还是日本品牌。“中国制造”的标记下面往往还注明“部品日本制”的字样。中国商品的价格往往低廉得让人瞠目结舌,一把不锈钢菜刀只卖100日元,一把天堂折叠伞可能也只卖100日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过8元,扣掉材料成本、贩卖的利润,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人能得到几何?一双皮鞋也不到2000日元,同样的价格在中国也很难买到相同质量的皮鞋。其它如衬衣,价格也便宜得吓人,在中国也买不到如此价廉物美的商品。原来日本是以物价贵闻名,中国人往往从国内买日常用品带到日本,现在则几乎倒过来了。

    中国的制造工厂,使用的多数是日本设备。前不久中国发生的民间反日及抵制日货运动,日本经团连会长奥田硕在记者会见时表现得信心满满:“抵制日货只是一时冲动,会很快平息的。”中国官员则呼吁克制,要民众从中日经贸合作的大局和长远出发,优势互补,经济发展优先。中欧纺织品争端也是以中国让步得以解决,纺织业是中国的强项,但主要设备也是从欧洲或日本进口的。日资企业员工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工作环境,其实日资企业的待遇还算不错的,如果算差,那么将置台资、港资、韩资和内资企业于何处?为了降低成本,日资企业还把目光投向了印度越南等更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地区。

 

l         引进外资

 

日本的电视报纸时不时有这样的报道:日本及外国企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中国企业。南孚电池被外资收购了,乐凯胶卷也被外资收购了,生产压缩机的万宝冷机被外资收购了,生产工程机械的徐工也被收购了。广州本田是日本最大在华投资企业,日产汽车超过1000台,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30位。

    在日本的爱知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的一大任务是招商引资,招商项目除了工业企业外,还包括水电气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日本媒体在欣喜之余也表示了困惑:

    工业企业引进外资可能是想引进别人的技术,基础设施引进外资是想引进什么?只是资金吗?中国人不是很有钱吗?电视报纸中报道的中国人何等富裕!比如有人购买1亿日元的豪华汽车,住几亿日元的豪华别墅。

 

l         上海还是东京?

 

在东京飞上海的航班上,无意间翻阅飞机上的杂志,看到上面报道中国引进巴西先进技术,生产支线客机,感觉颇不舒服。20年前中国是从美国引进干线客机的生产技术,中国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在上海,我得自己仍在京,巨大的广告牌是“TOTO”、“Panasonic”、“SONY”、“SHARP”……打开电视“本田”、“朝日”、“森永”、“小林”……,扑面而来。我到底是在上海还是在东京?
    中国
经济高速增电视闻说民工短缺,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却比较难。这与日本的高度成长期非常不同。电视上的特邀嘉宾侃侃而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不适合市场需要,要学会尊重适应市场,要高中毕业生选择与房地产关联的专业,因为房地产火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支柱。房地产确实火爆,塔吊林立,水泥罐车穿梭……,但我觉得自己仍置身日本,满眼是“KATO”、“HITACHI”…… 

l         中国企业的风光

当年英国凭借纺织业的工业革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今天,中国纺织业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无是在三角是珠三角,几万件成衣的订单,一个星期就可以解决。中国的大工厂以及大量的低成本、高灵活生产简直无法抗拒,吸引了欧美日达国家的大量定单。

中国已是目前世界第一纺织、服装出口大国。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达95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4,我国纺织业直接就业人数18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1亿人以上。

中国纺织业在量上急剧扩张外,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以浙江为例,目前,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萧山、绍兴等地全社会拥有无梭织机比例高达83%和7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梭化率达90%以上。2004年,全省进口纺织设备价值达10.43亿美元。为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有的束了中国纺织业几十年的“旧条款”行将寿正寝。按照内的法和有际权组织预测,随着配制的取消,中国可能会成最大的家:能的巨大放,再加上中国品的质优价廉的争砝,未来几年内中国纺织产品将迅速占世界50%以上的市

除传统的纺织业外,中国的机电产品也迅猛增长。例如彩电,2004年全年,中国境内共有彩电企业68家,年生产能力8660万台,实际年产量7328.8万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生产国。1999年中国国手机厂商刚刚现时,几乎没有什影响力,市场份额微不足道。但到了2004年,国手机已占据了中国市的半壁江山,生产企业达40余家,有人预测与摩托拉等将早被出中国,就像彩电的成长过程一样。其它的如中国DVD产量也是世界第一,席卷美国日本市场。

就是被国人普遍垢病的汽车业,2004年的销售量也突破500万辆,上海大众进身世界500强。中国汽车业正在崛起,国外同行惊呼狼来了。

中国钢铁业也迅速成长,钢铁产量突破2亿吨,相当于美日德三国产量的总和。中国钢铁产业真正地成了一个巨人。

中国造船业也迅速发展,年产突破600万吨,占世界份10%,居世界第三位。

l    风光背后的尴尬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但纺织品配额依然针对中国存在。美国、欧洲对中国的纺织品进行调查限制。就是这个中国最强的产业,目前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贴牌产品,利润90%以上属于外国,2004年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按此计算,需要用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飞机。此外,中国纺织业纺织机械主要从国外进口,国内只能提供低档的纺织设备,高档面料也要从国外进口,导致将巨大的利润留在了海外。纺织企业的员工收入只有约600元,虽然比10余年前翻了一翻,但扣除物价和房价及医疗教育等,实际所得可能还下降了。巨大的定单和微薄的工资,造成纺织业劳工短缺。为了寻求更低的工资,同时绕开贸易壁垒,中国纺织业开始向柬普寨等更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地区投资。

    中国彩电业是很风光,但一样在美国市场遭遇反倾销调查。年产7000多万台电视机中,竟无一片中国芯片。同样,计算机、手机、DVD、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也是更无“中国芯”。我们是彩电大国、手机大国不假,高额上游利润都被国外企业赚走,国内制造业只能赚加工的钱,以价格战、低成本厮杀,赚取产业链中的微利。

1996年以来,国内彩上已有10余次大模的价格1995年21英寸彩的平均售价3000元,到2001年售价已跌破600 元。彩价格大使彩厂家的利暴跌。中国彩电企业大多从日本引进技术,长虹公司能引进的技术,康佳、厦华公司也同样能引进。这样引进的结果造成中国彩电企业技术一般齐,生产的品种也大同小异,不能在技术层面上展开高层次的竞争,彩电业间的竞争只是单纯的价格竞争,最后导致“集体自杀”式的降价竞争,彩电企业全面亏损。

国内手机业重蹈彩电覆辙,赢了市场输了利润。据国产手机商夏新电子发布的2004年财报显示,和2003年近6亿元的净利润相比,2004年出现了高达97.31%的巨幅下滑。无独有偶,2004年TCL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7%。2004年夏新手机业务占到了其全部销售收入的79.85%,但其毛利却从2003年的20.65亿元骤降到了去年底的8.44亿元,跌幅超过60%。

  手机与彩电一样,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生产线关键部件都由外国厂家提供,本身门槛很低,毫无技术储备的企业都可以轻松进入,导致利润被急速摊薄。其它如DVD行业也一样。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汽车业,依然是低水平内战。不过与纺织、机电业不同的是,汽车业是外资企业挑大梁,中国本土企业还远不成气候。2003年春,中国汽车业如日中天,但20045月开始市坡。原因是盲目上产能、拼价格,造成产能与市场脱节。在人们讨论中国汽车业没有投资过热的时候,国内轿车投资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在未来两三年里将过剩20%到25%。汽车的门槛也不高,于是中国的汽车厂遍地开花,反正都是直接引进外国的生产线、关键材料和部件。

    中国钢铁业虽然突飞猛进,但只能生产粗钢,各种炼钢设备也主要依靠进口,利润自然主要留在海外。汽车用钢板主要进口。造船用钢也要大量进口。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制约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配套行业水平较低。目前中国造船的国产机电设备配套率不到50%,而日韩都在85%以上。中国所需造船装备大部分靠进口。与纺织业和机电业一样,缺乏技术和团队协作精神,往往几家船厂争夺一份订单,竞相压价。

以上这些行业成就了一些中国企业巨人,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举足轻重。是巨人不假,但这些巨人无“芯”,无脊梁。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什么中国在各种贸易争端冲突中,处处让步,不能反击,不能保障自己企业的权益。


相关文章:
·余云辉:吸引美元纸币刺激中国经济如同饮鸩止渴
·施格:《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自序
·夏德:《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