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历史
黄怀信:纣兵未“倒戈”考辨 
作者:[黄怀信] 来源:[] 2007-07-28

    讲到武王灭商,现在一般的教科书都要提到“纣兵叛纣”,“前徒倒戈”。此说源出《史记·周本纪》,人所共知;而其是否可靠,则论者盖寡。笔者近治《逸周书》,发现原史料并无纣兵叛纣及倒戈的记载,故作考辨于下,供研古史者鉴。

    先看《周本纪》原文:

    武王使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必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叛)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史记》此载,基本上源出《逸周书》之《克殷》及《世俘》(按《世俘》与《书·武成》同文异题,参拙著《逸周书源流考辨》)。《克殷》载:

    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败。帝卒奔内,登于廪(鹿)台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于郊,群宾佥进曰:“天降体!”再拜稽首。武王答拜。

    《世俘》载:

    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缝身厚(后)以自焚。

    “天智玉”,即所谓“殊玉”。可以看出,《周本纪》之文,基本上是译用了《克殷》与《世俘》的材料。然而《克殷》与《世俘》并没有“纣兵虽众,皆无战心”,至“畔纣”一段记载。《克殷》明言:“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败。”说明商师是被“驰”而败的。《世俘》又载:“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说明周人发起进攻的时间在“甲子朝”。而商王纣自焚的时间,据前引《世俘》所载,则在“甲子夕”。说明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因而,必无“纣兵皆无战心”、“必欲武王亟入”及“倒兵以战,以开武王”之事。因为若有其事,战斗决用不了一整天时间。

    又《克殷》及《周本纪》所言“王既誓”之“誓”,即《尚书·牧誓》所录。《牧誓》载武王誓师之辞,要求士兵们“如虎如貔,如熊如貔于(往)商郊”,同时还恫吓他们:“尔所(若)弗勗,其于尔躬有戮!”说明当时将要进行的,必是一场殊死的血战。显然,这与《克殷》“驰之”之说是相一致的。如若纣兵“必欲武王亟入”,武王当不会如此誓师。

    《世俘》又载:“武王灭商,凡馘魔亿有十(七)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即割死鬼左耳朵近18万个。杀敌如此之众,正是殊死血战的实际反映与具体体现。如若纣兵“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恐怕也不会如此之残忍不仁而“血流漂杵”了。总之,原史料并无纣兵叛纣、倒戈的记载,实际纣兵也必无倒兵以战之事。那么,司马迁此说又是怎么来的呢?

    今考纣兵无战心、欲武王速人之说,最早当出于《孟子》。《孟子·尽心下》曰: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滕文公下》曰: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征而西夷怨,南面征而北狄怨,曰:“奚为我后?”民之望兵,若大旱之望雨也。

    《孟子·离娄上》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

    显然,已经含有殷民迎降、盼之早入之意。那么孟子此说又本之于何呢?观其《尽心下》有曰:

    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可见只是主观地不信古史而已。顾颉刚先生指出:“他(按指孟子)先已断定武王是‘至仁’,纣是‘至不仁’,所以他认为武王伐纣时一定会得到商朝群众的热烈拥护,必然可以轻易地胜利,而决不会是一场流血的斗争。”①

    可见“欲武王亟入”,完全是孟子主观臆造出来的观点。又《周本纪》“使尚父与百夫致师”前,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之语,与《孟子·尽心下》所言相同,而《克殷》则仅云“周车三百五十乘”,无虎贲数。可见《周本纪》之言本于《孟子》。所以,其“纣兵虽众皆无战心,必欲武王亟入”之说,必受《孟子》影响。

    “倒兵”、叛纣之说,最早出于《荀子·儒效》。其文曰:

    武王之伐纣也,……厌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乡(向),遂乘殷人而诛纣。

    “易向”,必倒兵。荀子此言,无疑是受孟子影响,是对孟子说的具体化。到了《淮南子),则讲得更加明白具体。《淮南子·泰族》曰:

    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纣之……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易乡”又成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可见纣兵叛纣、倒戈之说,正是如此一步步地创造、发挥出来的。

    回过头来再看《周本纪》文,其较《克殷》多出的那段:“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必欲武士亟入。纣兵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则显然是综合《孟》、《荀》及《淮南子》等材料而加进去的。然而加进的这段文字,前后不无矛盾:既然纣兵“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则武王又何需“驰之”?看来司马迁既受孟、荀思想的支配,又不能置《克殷》所记史实于不顾,所以写下了这等令人费解的文字。

    综上考论,是纣兵当时必无倒戈之事。所以笔者认为,今后讲史当慎言之。至于顾颉刚先生认为《克殷》产生于《孟》、《荀》与《淮南子》之后(详参《文史》第2辑)的观点,因今人已多不信,故不赘说。

————————————————————

    ①顾颉刚:《逸周书·校注、写定与评论》,《文史》第2辑。


相关文章:
·中医学唯象理论的思维方式及意义考辨
·冯天瑜: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下)
·冯天瑜: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中)
·冯天瑜: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上)
·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命名考辨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