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生子”海贝 
作者:[新法家] 来源:[] 2007-07-26

 

    南诏大理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开始出现了货币——贝。唐代记载南诏社会生活的文献《新唐书·南诏传》就说,南诏以帛及贝作为货币。“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大理国灭亡之后,公元1274年,赛典赤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省长),发现云南人以贝代钱,不习惯中原的“钱法”,于是奏请元世祖忽必烈,特许旧俗。所以元、明时期,云南仍以海贝为货币,李京《云南志略》说:“交易用贝子,俗呼作‘贝八’。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直到今天,白族语仍称钱为“贝八”,足见海贝对白族社会生活影响之深远。
    海贝产于深海,在古代,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印度、缅甸、孟加拉、泰国等国都用海贝作为货币。云南的海贝,便来自这些国家。云南用海贝的计数方法,也与古代印度、缅甸等国相同,而与中原地区相异。
    现今云南各地的田野考古之中,经常发现数量可观的海贝。如滇文化墓葬中的贮贝器内,就有大量的海贝。20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维修大理崇圣寺三塔时,也在塔内发现了许多海贝。滇池地区、洱海地区发现的大批元、明火葬墓中,海贝是主要的随葬品。

    白族民间,有贝币“钱能生钱”的传说。据说,将海贝埋于地下,或放置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海贝就会生子。如果存放了一罐贝币,一段时间之后,原来的贝币数量就会增加许多,海贝会从罐中充溢而出,
    作为一种海洋生物,海贝是否会有此种“生子”的特性,能产生“钱生钱”的现象,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这就是在滇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发现贮贝器中的海贝,因为太多的缘故,从器内溢出。当考古学家们试着把海贝装回贮贝器时,却发现原来的贮贝器根本无法装盛所有的海贝。海贝生子的传说,是像“摇钱树”一样的奇思妙想,还是确有其事,有待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发现。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朝廷开始命云南制造钱发民间贸易;崇祯《邓川州志》载有当时废贝行钱的情况。清代,雍正元年,在云南省城及临安府、大理府、沾益州设鼓铸局。大理府有局炉五座。嘉庆四年,大理府下关设炉二十二座。清廷在云南设立大批铸钱局,大量铸造货币,使得铜钱在云南广为流通,云南币制逐渐与全国统一。


相关文章:
·中山水寒:独生子女政策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困局
·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
·“生子”海贝
·29名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停止独生子女条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