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是部儒家经典,乃是《尚书》、《易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十三部经书的总称。这些书充满着儒家文化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十三经》在今日看来,很像一部系列的丛书,各门类搭配齐全。其实它是从春秋时期到南宋,经历了千年的漫长岁月逐步形成的。
最早并没有“经”这个名称,“经”是始于孔子删定六部书,即:诗、书、易、礼、乐、春秋,把它们定为儒家学子必读的教科书,称为“六经”。后来《乐经》亡于秦火,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从此开始奠定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也奠定了“经”的权威。
那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文都写在竹简上,经辗转传抄,文体不一。东汉末年(嘉丰四年)皇上下诏令诸儒生校正五经文字,命议郎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文字书写刻于碑以校正读本的错讹。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初立时,四方来观者“每日有车千辆,”可见影响之大。
汉朝统治者为推行“德政”标榜“以孝治天下”,指定《论语》、《孝经》为贵族子弟先授,把它尊为“经”,遂扩大为“七经”。
到了唐代,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增加了解释《春秋》的二传,即《公羊传》与《谷梁传》,于是又增加了二经,遂有“九经”之说。
唐文宗年间(公元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周礼》、《仪礼》、《尔雅》等十二部书都刻于石碑,以求流传弘扬,于是便成为“十二经”,其刻石便是有名的“开成石经”,它至今保存完好,藏于西安碑林。
宋朝,是继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又一个儒家学说发展的高峰。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们把儒家的名教和礼教加以发挥,称为“理学”,儒学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又把孔子学派的嫡系著作《孟子》列为经书。宋仁宗时刊刻的“嘉石经”就包括有《孟子》的石刻,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这十三部经书绵延至清王朝覆灭前,一直是儒家的经典,是每个求学问的儒子必读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武器。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和“吃人的礼教”的口号,儒家学说受到空前的冲击,这才结束“经学”神圣辉煌的王者之学的地位,作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遂被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