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历史
湖南稻作文化将改写人类文明史(多图) 
作者:[朱永华]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6-27

http://www.rednet.com.cn 2005-2-17 稿源:湖南日报

图为12000年前的水稻


  1月29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向考古界同仁报告:就在去年底结束的中美联合考察稻作文化起源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2000年前道县玉蟾岩存在原始稻作将得到世界性的认同。

  湖南考古界摘取了人类文明史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稻作起源:一个困惑世人的“歌德巴赫猜想”

  对于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而言,我们每天享用的粮食似乎不足为奇。但是,当我们以千年为度,考察它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历史价值时,它却是意义非凡!有了粮食,人类得以摆脱茹毛饮血的蒙昧;有了粮食,人类在基本的生存保证下,开始向更高文明的迈进。所以人类进入自觉的粮食生产,其意义不亚于今天任何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那么,粮食最初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人工培育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就是一直为世界文化史界和考古学界苦苦求证一直没有定论的难题。围绕着考证人类主要粮食品种———水稻生产的起源,考古学界形成了一门“显学”———稻作文化起源。而在我国,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农业考古课题。有一段时间,“中国水稻最早是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国水稻源于印度”的观点成为主流,甚至印上了历史教科书。但是,这些论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推翻,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大体上,中国学术界对此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1、起源于云贵高原说;2、起源于华南说;3、起源于长江下游说;4、起源于长江中游说;5、起源于黄河下游说;6、起源于多中心说。各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对起源地地理生态环境的考察和考古发现中的稻作遗存,以及古文献中的有关记载。

  我国南方属热带和亚热带,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稻作生长。所以,稻作起源地诸说皆在南方。但适合种植水稻的生态环境并非都能成为稻作起源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人文因素。因为只有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大量人类的活动,才有可能经过他们发现野生稻和逐步走向人工栽培。这也是云贵高原说、华南说难以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于是,专家与学者将目光关注长江中、下游地区。

  学者们的意见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农业稻作遗存100多处,这些农业稻作遗存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在湖南的发现尤为瞩目。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相继在湖南澧水中下游澧县彭头山遗址的陶片中发现夹有大量稻壳和稻谷,经取样分析,彭头山的稻谷颗炷形状和花粉与现代栽培很接近。据测定其年代在8000年到9000年之间,为当时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稻谷遗存。

  远古洞穴中的惊人发现

玉蟾岩外景

  上个世纪90年代,湖南考古界以科学的证据又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重大发现。

  湖南南部的永州道县,县城西北12公里的寿雁镇有一个荒芜的古洞穴———玉蟾岩,当地人叫蛤蟆洞。玉蟾岩所在地形主要为四面环山的山间盆地,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就是这个洞穴对世人提出了一个惊世答案。

  1986年道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玉蟾岩洞穴遗址,采集到远古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人工蚌制品及螺蚌、鹿类角牙等动物标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初步判断为12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993年10—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带领工作队第一次发掘玉蟾岩遗址。他们在洞内发掘了面积22平方米的文化层,对文化堆积进行筛选和漂洗。这时,考古人员在一个探方的下部灰土中意外地漂洗出两粒稻壳,稻壳埋藏于疏松的灰烬土层中,出土后因氧化而呈黑色。如果这两枚稻壳与洞内12000年前文化层同期的话,那么它们意味着什么?12000年前的湖南南部已经开始了人工种植水稻,这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这一重要发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

  但是,一个经得起历史验证的发现必须有系统的科学考证,1995年10—12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发掘玉蟾岩遗址。为了保证考古成果的准确权威,这次发掘一方面精心组织了多学科的精悍队伍,除了常规的田野考古专家之外,邀请了农学专家、孢粉分析研究专家参加。这一次,玉蟾岩没有让人失望,考古人员在层位稍上的文化胶结堆积的层面中又一次发现两粒谷壳,由于埋藏于黄白色钙质胶结层中,稻壳因钙化而呈灰黄色。

  两次发掘的稻壳都送到中国农业大学,经过权威专家张文绪教授在电镜下的分析测定,送测的文化堆积土样显示有双峰乳突、扇形形态特征的稻属硅酸体。玉蟾岩稻谷被鉴定为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玉蟾岩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十分原始的陶片。出土时,陶器陶质非常疏松,好似泥团捏成,一碰即碎,表现火候很低。陶器制作粗陋,陶胎厚薄不匀,厚者达2厘米,火候不匀造成黑褐色、红色陶胎。

  北京大学14C实验室对出土的陶片进行质谱加速器14C年代测定,共测定了四个数据,结果为距今12320—14810年。在此之前,陶器制作被认为是距今10000年以内才出现,这同样是一项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发现。

  考古工作者在玉蟾岩文化层中发掘出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大体分为哺乳动物、鸟禽类、鱼类、龟鳖类、螺蚌、昆虫等。考古人员在文化堆积中还筛选、漂洗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果核,其中可以食用的有猕猴桃、野葡萄、朴树籽、梅等。出土的植物化石无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出土远古稻壳以及伴生的陶器、动植物化石所提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验证了玉蟾岩遗址存在水稻的事实。专家们推断,位于北纬25°30′的玉蟾岩遗址,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地带。野生稻的存在为湖南南部的古栽培稻的发生提供了物种基础。而野生稻的贫乏成为湖南南部远古居民驯化水稻的动力。在12000年以前,随着最后冰期的结束,全球气温的回升,原始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冬季食物的缺乏,玉蟾岩人就开始迈入稻作农业的门槛。

  专家们把出土稻谷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将栽培稻的起源地点延伸到湖南南部的南岭北麓山间盆地,将起源的时间又提前了3000年左右,说明湖南南部是世界上最早发生农业的地区之一。

  文化成果走向世界

出土陶器

  玉蟾岩遗址的重大发现震动了全球。

  从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发现成果后,国内外学者对此作出强烈反应。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就派人前来湖南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湖南考古界所作的基础工作,并带回样本进行检测。之后,美方请求成立联合考古队,对这一成果作一次重新发掘分析。对于湖南来说,这是一次扩大影响,让世界接受认可的一次机会,但也是一次挑战———国外的检测技术手段和研究基础都领先于我们,要求参加的专家有好几位是世界权威,其中哈佛大学的奥佛教授具有世界影响,我们的成果能经得起考验吗?

  省考古所的意见是,机会难得,凡是科学必须经得起考验。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成立,专家组由中国、美国、以色列几国10多位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组成。中方队长由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担任,美方队长由奥佛教授担任,田野考古领队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担任。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实力强大的考古“多国部队”。

  2004年11月,联合考古队正式进驻玉蟾岩。这一次国际级的考古发掘在规模、操作程序上较前两次又有了大的提高。测定年代取点以前只有4、5个,这一次选点达到50个,省考古所第一次采取了在洞顶吊线定位的办法,外国专家甚为欣赏。专家们对发掘出的堆积物进行浮选,在洞外做点火实验,在山洞周围的土层中取样分析。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专家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和愉快。他们亲自挖土、漂洗,经常弄得灰头土脸,但只要有了新的进展就会兴奋不已,专家们碰到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就在山洞内展开讲座,互相探讨,开展业务上的交流。

  一个月过去,联合考古队在玉蟾岩堆积层中又发现了7颗原始水稻!

  一向谨慎的袁家荣表示,此次中外联合考古取得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但是它至少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证明湖南为世界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自古云:“湖广熟,天下足。”两湖地区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出产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几次发掘考察,从考古学、生态学和人类学的综合考察而作的推断———湖南是世界农业最早发源地之一的观点具有了比较可靠的说服力。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湖南既有当代的袁隆平对世界稻作的杰出贡献,也有10000多年前的先人的大胆探索,我们完全可以为这片土地上跨越历史长河一脉相承的伟大创造而自豪!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陆寿筠:从心物二元观到拜物教文化霸权
·陆寿筠:心物一元、多维整体文化观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