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陆寿筠:指路者众,所指者“一” 
作者:[陆寿筠] 来源:[作者惠赐] 2021-07-27

            

什么是“终极”?在哲学本体论话语中,“终极”就是本原,就是世界(无限广大意义上的世界)归根结底是什么。既然是“本”、是“原”、是“根”、是“底”,那当然就只能是“一”个指称,而且这个指称的外延应涵盖一切可能的存在,其内涵不遗漏任何其它的指称。
 比如,如果说,“物质”或“存在”是世界的本原,那就要看如何定义这两个词,如果它们的定义不包含一切“精神”或“意识”现象在内,那就不是“终极”。如果仍将其认作是终极本体、最高存在,那么建筑在这个认知基础上的信仰就不能被看作是终极信仰。
 或者如果说,“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原,那也要看如何定义这两个词,如果它们的定义不包含一切“物质”或“存在”现象在内,那也不是“终极”。如果仍将其认作是终极本体、最高存在,那么建筑在这个认知基础上的信仰也不能被看作是终极信仰。
 或者如果说,“物质”或“存在”第一性、“精神”或“意识”第二性,前者决定后者,但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也可对前者起决定作用,那么实际上还是认为“物质”或“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既然是在与“精神”或“意识”相对立的意义上论说的,它们的定义自然就不包含所有“精神”或“意识”现象在内了,所以那也不是“终极”。如果仍将其认作是终极本体、最高存在,那么建筑在这个认知基础上的信仰也不能被看作是终极信仰。
 这就是说,终极信仰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包括“心”“物”或“主”“客”的对立。其信仰的对象必须是涵盖一切可能想象得到的存在,没有任何遗漏;也就是必须是“一”,没有第一、第二之区分。如果有区分,必须先将其统一,用一个单一的符号(文字或意象)来代表这个“统一”。这个“统一”必须不仅仅是说辞上的统一,而必须是认知上的、真正的统一,没有裂缝。这样的统一在西方的主流传统中找不到,而存在于东方的思想传统中。
 东方主流信仰融合了佛家的“缘起性空”观、道家的“太一”观、儒家的“天道”观,而坚信世界万象的终极本原是超越“有、无”概念的“一”,或曰“太一”,也就是“道”。
终极信仰之对象必须为“一”,但言说这个行为本身总是以言说主体与被言说对象之二分为前提的,已经不是“一”了,因此言说之难不言而喻。这就导致了言说及其替代方式的多样性。
    其象征性最明显的表现是宗教。宗教常常借助于具象化的意象来代替某些抽象的概念(意象虽不是文字性的语言,但在广义上,也是一种言说方式),如基督教的上帝,作为一个人格神意象被用来代表、象征宇宙的最高存在、终极本原。这就是宗教信仰符号之象征性。
    即使是非宗教性的哲学信仰,其文字符号,如“道”“佛”“天”等都可以撇开其字面含义,纯粹作为与其它非文字符号一样的象征性意象符号,而只从有关的文字言说中去寻求此意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
终极信仰对象之心悟性可以佛法为例,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比丘尼拿着佛经请求慧能给她解说经义,“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这说明:佛法不是推理的知识,佛法真理并不能透过佛教词语的理解、概念的分析而寻获,佛法真理的获得不是依靠理性的推论,而是赖于个人的亲证,赖于个人的体验。悟解义理的关键在于心,在于心悟。修行者读经看教,也要把言教转为自身的直觉智慧,转为心灵体验,也就是超越语言,自由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里所说的“直觉智慧”是本书稍后还要提到的一种“综合直觉”。
对于道家信仰之“道”、以及基督教等宗教内部所谓的“神秘主义”流派所信仰的对象,也是这样。人们只能通过专一、坚韧的苦修才能悟识、洞见世界的终极真相,不是单单通过文字言语、逻辑思辨可以达到的。言语、意象、逻辑可以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但最后一步只能是心悟。总之,信仰话语既不可不要、又不可执着(“过河拆桥”)。
终极信仰对象之难以言说性、以及对于信仰对象认识之心悟性,必然导致终极信仰表达方式之多样性、以及多样信仰之间不同表述方式及相互争辩、切磋之合理性和必要性。人们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其它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对于世界本相的认识及其表述也表现出种种的差异来,这不但是非常自然的事,而且多样性的存在对于人类整体精神境界的提升不但没有害处,而且大有必要。这可为东方道、释、儒诸家诸教各自内部的宗派分化、论争、互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遇、碰撞、融合的整个历史所证明。反过来说,这就证明了宗教、终极信仰排异主义之不合理性和有害性。仅这一点,就显示出东方文化传统的成熟性。
总之,终极信仰的对象必须是“一”,但指引人们认识信仰对象的方式、途径却只能是多样的。
(摘自《道法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人类意识形态革命》第三章第一、二节,有所删改;该书由香港东方文化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购买可加微信zhai20050718。)



相关文章: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三)
·陆寿筠:道家太极视野中的儒法之争
·陆寿筠:一个爱恨三角——法家、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二)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一)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