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事述评
话语体系建设需要高度关注传统哲学精髓的逻辑化表达形式 
作者:[生源] 来源:[作者惠赐] 2019-11-19


编者按: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中国文化主张致中和,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致中和是超越矛盾本身的,矛盾是人认识和事物关系的方便和善巧,而要解决矛盾,让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实现中和,需要人的主观努力和实践,认识矛盾是一个认识过程,统一矛盾,实现中和是实践过程。形式逻辑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离开历史发展和人的实践,将事物作为静止的僵化的来认识,逻辑上看似完美,其实是将事物简单化、表面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十分重视话语体系建设,这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国崛起的内在必然要求。贯彻和落实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借鉴历史的经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思维规律”和“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等重要论断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强调“致中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延续中华文明血脉的必然要求,如何中国化,需要从人类文明的深层——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去探讨。因为哲学就是认识论,而逻辑学是思维工具,它最能转化成为人们的思想武器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并强调“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统一”。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和中华文明的认识论精髓——阴阳之道是什么关系呢?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给予正确回答的大是大非的大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放宽历史的视野,从战略的高度来认真寻找人类思维深处的共同点:为什么西方的形式逻辑强调“排中律”,而与此对应的东方文明却非常强调“致中和”呢?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正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东西方文明深处的认识论和逻辑学中发生作用的生动体现。众所周知,“排中律”的形式逻辑是“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而唯物辩证法强调 “对立统一”、“矛盾统一体”中关于“中介”及其“转化”和强调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去认识矛盾,并深入于矛盾双方之中去驾驭矛盾、转化矛盾,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度”,其实质难道不就是三值逻辑?再有《易传》里提出的“三天两地而倚数”的二值、三值逻辑及其组合和转化又正是我们国学的精髓。

因此,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中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关于“中介”和普遍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明哲学精髓嫁接的核心与枢纽。

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筑牢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领袖都十分重视逻辑学的研究,究其原因是它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类思维规律——辩证法、认识论等重要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形式逻辑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思维规则,它由“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三大定律组成,经过笛卡尔、培根和近代数理逻辑的发展,作为思维工具和基本推理判断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门科学的研究和计算机运算推理中去,并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但是它的应用依然是有条件的,这一点却往往被已经习惯应用它的人们所忽略。具体讲同一律它要求时间为零或停滞,也即事物的内涵(质)不能变动,否则A不可能等于A;其次,排中律就是否定事物有亦此亦彼矛盾属性的存在,这导致凡是属于中间过渡属性的事物,它都排斥。因此,排中律实际上就是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第三,矛盾律表现为不允许矛盾、悖论的存在,它和辩证法肯定事物的矛盾属性方面是有根本的区别。

而辩证逻辑则是在推理的一开始就承认事物内外部的矛盾属性存在,认为事物因为“中介”联接而普遍联系。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矛盾、驾驭矛盾、转化矛盾中的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承认了事物统一矛盾双方的中间属性的客观存在。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它是指连续的二分法(区别与西方形式逻辑的离散二分法),也即包含事物两端加上中间属性这一部分的三值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定性的角度提出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三生万物”实际上就是这个涵义。

形式逻辑应用的基础是人类的抽象思维,而辩证逻辑需要定性判断,它离不开人类的形(具)象思维;由于抽象来自于形(具)象事物的某一局部不变的同一属性,因此,也可以讲形式逻辑仅仅是对事物某一不变属性(为了保持同一律)的推理判断有效,也即在这里可以把形式逻辑当作辩证逻辑的特例。而辩证逻辑由于是反映事物自身的诸多矛盾的动态运动属性,因此应用辩证逻辑需要形象思维,需要解决事物定性定量的综合集成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形式逻辑强调“排中律”的二值逻辑,实际上仅仅是包含“事物中间属性”也即“中道”的三值逻辑的一个特例。我们讲“三包含二”,实际上是“三”除了事物矛盾双方外,还包含了事物内部具有矛盾的“中间”属性,而“二”也可以看为“三”排除了中间属性的结果,所谓“虚”中就是了。由于中间属性排除掉,所以必然是非此即彼,进而得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如果包含了中间属性的“三”,由于中间属性刚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介入进行一分为二的切入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因而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说法,就可以在这里“执二用中”来驾驭和转化矛盾了。进而就能做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历史和现实课题,并树立起牢固的文化自信。

三、逻辑学问题可能带来中国式文艺复兴

逻辑学问题可能带来中国式文艺复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形式逻辑的启蒙。实现价值观念转变和认识论、逻辑学的返本开新,则需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从认识论逻辑学的层次来探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样的历史话题,这将意味着一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东方式的文艺复兴时代即将到来!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互联网革命的精髓在——“两个节点一条联线”哲学含义的技术性、人性化展开。工业时代的两点随生产力的变化促进了中间一线功能的变化,信息化时代则是中间一线的技术发展促进了所连接的两点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果讲原来是两点主导的时代,它必须以形式逻辑为思维方式支撑,那么现在为互联网主导中间的时代,那么就不得不请出辩证逻辑、矛盾论来诠释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恰好形成共振,因此,一旦技术支撑了哲学思想、逻辑思维之时,那么就必然意味着一场真正的文化复兴拉开了伟大的序幕!

  


(作者简介:生源,央企战略规划部门管理干部。)




相关文章:
·陆寿筠:机械论“左”派意识形态批判之四——政治话语与哲学世界观
·生源:从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谈台湾统一
·翟玉忠 :​中国古典政治学概述——社会功勋制和全民监督体系
·余云辉:居安思危 准备打仗--应对未来战争自主保障体系建设
·励轩:超越民族国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建设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