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尹汉宁:做问题中人 
作者:[尹汉宁 ] 来源:[学习时报2017-07-05] 2017-07-07

    1928年,梁漱溟先生到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现身说法讲述了做学问的八层境界,自谦不是学问家,而是问题中人,并介绍了其关于做学问的心路历程。他开始认为,在民族处于“亡国灭种”之时,学问为不急之务,且“学问与事功截然两途”。后来,他开始关注问题,往往“偏乎实务”。再后来问题就开始占据了他的心,慢慢就被人“误会为学问家”了。梁漱溟先生的这篇演讲,娓娓道来、饶有兴味,给人以启示。

  如果对学问一词望文生义,那么就是学术与问题。学问实际上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看法。可见,问题是做学问的基础和客体,离开了问题,学问也就不存在了。

  做学问,对问题应该敏感,能够正确感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学问或者学问做得好,在于对问题有兴趣,心中装着问题,对问题勤于思考。如果对问题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或者刻意回避和逃避问题,那么肯定做不了或做不好学问。

  问题是历史的、实际的。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感知问题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联系时空条件,发现问题,准确客观把握问题。除了专门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人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中国。不能受西方学术流派的影响,简单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就是西方历史上出现过的问题,因此,西方理论可以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

  要分析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做学问与做具体事应该有所不同,做学问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深入探究,搞清楚子丑寅卯,分析产生机理。

  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做学问的视角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未必一定要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案,但做学问最终还是要服务实际、服务实践,要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必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支撑条件,进而从中形成规律性认识。

  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学理,形成学术创新成果。梁漱溟先生讲,“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我理解,他说的肯用心思就是对问题有深入研究、有独立思考。他所说的有主见,“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别”。“何为学问?有主见就有学问!遇一个问题到眼前来而茫然的便是没有学问”。有主见,也就是有独到的见解,于学理学术上有创新成果。

  由此看来,做学问就应该成为“问题中人”。

   (注: 作者为湖北省党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相关文章:
·余云辉:“币权”必须服务于政权与军权——关于动用“币权”解决当前经济金融问题的建议
·余云辉: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性质、根源与对策——兼评“币权独立化”
·余云辉:拯救中国股市不容回避这个根本性问题
·米歇尔·茨维格:有关阶级问题的六点看法
·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