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翟玉忠:藏羌彝走廊与中西彩陶文化的交流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7-02-06


编者按:2016年11月10日,“丝绸之路彩陶与嘉峪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召开,100余位专家学者荟萃一堂,共襄盛会。这是翟玉忠先生会上的讲演稿。


四千年以前乃至更早,欧洲到中国就有一条贯通欧亚大草原的文明交流大通道。俄国学者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 (Elena Efimovna Kuzmina)在《丝绸之路史前史》一书中,运用大量的考古资料证实:“在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欧亚草原人群在建立泛欧亚民族和文化联系中的中枢地位。”【1】

这条草原大通道到中国后,沿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河谷下行,从甘肃南下到云南,再到缅甸和泰国(这应该也是泰国会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青铜文化的原因【2】),形成费孝通先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提出的“藏彝走廊”,后又被学界较为全面地概括为“藏羌彝走廊”。同时,这个欧亚“T”字形文明大走廊延伸到了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如图1)

blob.png

 图1  欧亚“T”字形文明大走廊——欧亚大草原及藏羌彝走廊;作者制图。


欧亚 “T”字形文明大走廊假说,能够使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东西方彩陶在几何纹饰,乃至复杂图像上都呈现惊人的一致性?为何半坡陶符与腓尼基字母有二十个以上相同的形态?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在《中华远古之文化》一书中,就将河南仰韶村、东南欧的特里波里、中亚安诺三个遗址的彩陶作了对比(图2),指出:“然以河南与安诺之器相较,其图形相似之点,既多且切,实令吾人不能不起同一源之感想。两地艺术,彼此流传,未可知也。诚知河南距安诺道里极远,然两地之间实不乏交通孔道。”【3】安氏所指的这个“交通孔道”,大体指青藏高原以北,西伯利亚以南的欧亚草原。

blob.png

图2 欧亚大陆重要古文化彩陶纹饰比较。图片来源:安特生,《中华远古之文化》,袁复礼译,文物出版社,2011年1月,图版十三。


除了安特生看到的大量几何纹,中国彩陶与东欧彩陶的相似之处是多方面的,即使复杂图案也是这样。这使得东西方彩陶独立起源说难以令人信服——因为相对独立的文化间最明显的特征常常是艺术形式的极大不同,如非洲和中国的传统艺术。

笔者将饶宗颐教授整理的安特生《中国史前史》(1943)一书中的彩陶纹饰,与美国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搜集的古欧洲彩陶纹饰进行比较,能看出东西方彩陶在设计元素上的高度相似性。(图3,图4)

下面两图中a部分来自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月)。b部分来自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注中的页码分别对应两书页码。 

blob.png

图3    古欧洲彩陶和中国彩陶纹饰比较。华军制图。 



blob.png

图4  古欧洲彩陶和中国彩陶纹饰比较。华军制图。


从年代上看,显然是西方彩陶文化传播到了东方。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宋亦箫教授论述道:“至于传播路径,依据各地彩陶的相似度及存在时间,推定为西亚- 中亚- 欧亚大草原-中国关中,而不是中外学者一直以来认为或作为反驳彩陶西来靶子的新疆、甘肃‘丝绸之路’一线。严文明先生曾著宏文《甘肃彩陶的源流》,证明甘肃彩陶源于关中,其越往西彩陶出现越晚,从而‘否定’了‘彩陶文化西来说’,后来新疆彩陶被证实部分来自甘肃,属时代更晚的青铜时代,再次‘坚定’了中国彩陶独立起源的信念。殊不知,西来彩陶根本就不是走的丝绸之路,而是其北边的草原之路,率先到达关中后,再分别向东西两侧传播,向东进入河南、山东,向西进入甘青和新疆。所以我们看到的陕甘新(新疆东部)彩陶越往西越晚,正是因为它们传自关中的缘故。”【4】

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从来就不是单向度的。饶宗颐教授坚持数十年研究陶器刻画符号,他通过将半坡系陶符与腓尼基字母相比较,(图5)注意到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出现的腓尼基字母源自中国陶文,而非一般人所认为的埃及圣书。他写道:“陶符与腓尼基字母比较表,百分之七十以上实同于汉土仰韶期彩陶上的符号,这说明很可能远古时期,西北地区闪族人(腓尼基为其中一支——笔者注)与羌人杂处,通过商品贸易,闪族人遂采取陶符作为字母依据的材料。”【5】 

blob.png

图5 半坡陶符与腓尼基字母的惊人相似性。图片来源: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23页。


饶氏还指出,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器型已经打破洲际限制,不同文明互相模仿吸收,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打破这一界线,泯除过去所谓‘东来说’或‘西来说’的旧观念,东西文化交流上的鸿沟,亟宜加以消除,再进一步寻求彼此间有关联的线索,这对历史上广大的人类文明演进的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有更重要的收获。”【6】

饶宗颐先生为学人指出了新的研究理路——他的这个观点很值得我们三思!


注释:

【1】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 :《丝绸之路史前史》,李春长译,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92页。

【2】乔伊斯•怀特,伊丽莎白•汉密尔顿:《东南亚青铜技术起源新论》,陈玮译,载《南方民族考古》(第七辑),2011年。

【3】安特生:《中华远古之文化》,袁复礼译,文物出版社,2011年1月,第25页。

【4】宋亦箫:《中国与世界的早期接触:以彩陶、冶铜术和家培动植物为例》,载《吐鲁番学研究》2015年第2期。

【5】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32页。

【6】同上,第146页。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翟玉忠:礼——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革命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