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 
作者:[一骑绝尘]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2016-11-27] 2016-12-21

    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终于平定,由于玄宗、肃宗、代宗三位统治者措置失当,唐朝国本动摇,一场短期就能平定的叛乱变为了摧毁北方政治、经济的大动乱。安史之乱衍生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异族入侵等一系列问题,中晚唐与五代时期中国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难以摆脱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一、中晚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变革

    中晚唐国家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中央丧失了对部分地方的统治权,地方藩镇拥兵自重,中央在一系列政治动乱后将军权转交宦官,开启了宦官专政的时代,李唐皇族沦为傀儡。经济方面,刘晏和杨炎的经济政策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唐朝甩我的局面,唐朝在内忧外患中度过了约一百五十余年。

经济方面:

1、第五琦。肃宗时期,刘彤在开元九年提出的“政府垄断盐铁木等山泽之利”的建议,有盐铁转运使第五琦付诸实施,缓和了财政极度紧张的局面。

2、刘晏理财。刘晏对第五琦的榷盐法进行调整,一方面精简盐政机构和冗杂官员;另一方面在政府统购食盐后,以榷价批发给商人,政府省去了销售的环节。

3、杨炎提出两税法。德宗时期,丞相杨炎提出两税法,废除陷入困境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争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实质上以户税、地税代替租庸调制。
 
(1)取消租庸调和各项杂税,保留户税和地税。
(2)政府先预算开支再确定税额,征税标准不确定。
(3)户税按照资产多寡征收。
(4)地税按照田亩征收谷物。
(5)对不定居的行商按照三十税一(后改为十分之一)征收。
(6)夏天和秋天两季征税。

    总体而言,两税法的颁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缴税依据,按照田亩征税,减轻了对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扩大了征税覆盖面,是唐朝经济制度上最有效的创新。

军事方面:

(1)藩镇坐大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代宗急于求得暂时苟安,并没有彻底消灭藩镇势力,一些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为新的节度使,离心势力依旧庞大;同时,朝廷对平叛功臣、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因此,唐政府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过度赏罚,反而削弱了中央的权力,无异于饮鸩止渴。

    《新唐书藩镇表》共列藩镇42个,事实上更多,大体分为四个类型。一是河朔三镇,位于河北地区,节度使为安史降将,拥兵自重,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河朔三镇,对内横征暴敛对抗中央,对外姑息异族势力的壮大,最终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成为五代、北宋最严重的外患。其他藩镇分为中原型、边疆型和东南型三类,大体服从唐朝的政令,割据性较弱,有时与中央兵戎相接。

(2)宦官掌握禁军军权

    唐玄宗以降,宦官参政事情日渐频繁,高力士、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备受信任,权势日盛,直接参与朝政,但是总体而言,顺宗以前皇帝与宦官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宦官的权势由皇帝控制,可下放可收回。唐德宗时期,泾师之乱后皇帝不信任藩镇与朝廷大臣,设立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由宦官掌握,统帅左右神策军、天威军,宦官从此掌握中央禁军。李唐皇室丧失了手中仅有的兵权,从此皇权沦丧,皇帝的生杀废立被宦官掌握,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昭宗由宦官所拥立,宦官成为中央政府的主人,李唐皇族沦为傀儡。

中枢政制的演变:

(1)翰林院成为决策机构

    唐前期在中枢掌握决策大权的三省长官,唐宪宗即位后,对翰林院进行强化和改革,翰林院在宫禁之中,翰林学士称为“内制”,成为法定的内相,中书省在皇城,中书舍人称为“外制”,内制重于外制,草诏权由翰林学士掌握,翰林院取代中书省成为决策机构。

(2)枢密院成为宦官干政的决策机构

    枢密使参知机务与宦官干政发展关系密切,宪宗时期设立枢密使,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时期设置了枢密院。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可以用黄纸写在背后,称为贴黄,枢密院也是设立在内廷的决策机构。
 
二、中晚唐各主要势力的斗争

    中晚唐政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肃宗继位至德宗泾师之乱,期间藩镇、宦官势力日益壮大;第二个阶段至黄巢起义,皇权沦丧,宦官专权,藩镇与中央若即若离;第三个阶段至唐朝灭亡,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根基,中央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藩镇诛杀了宦官、文官及皇族,改朝换代。

1、安史之乱后的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的矛盾

    唐代宗虽然剿灭了安史之乱,但是姑息养奸,并没有彻底解决地方拥兵自重的问题,过度的封赏反而助长了地方藩镇势力的壮大。朝廷内,李辅国、鱼朝恩等人凭借拥立之功干预朝政,唐朝皇帝一味的放纵反而助长了宦官势力的膨胀。

    唐德宗时期,发生了四镇之乱,四镇节度使反叛中央,德宗征召泾原兵出关平叛。泾原兵经过长安后,由于朝廷的待遇不公平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唐德宗被迫出逃。不久,唐德宗依靠李晟率领军队收复长安,四镇节度使最后表示效忠朝廷,事态平息下来,不了了之。德宗削藩遭到重大挫折,从此不相信地方将领,将中央军权交给宦官统帅,导致皇权的沦陷。

2、皇权与宦官矛盾

    德宗去世后,顺宗继位不久就被宦官逼迫禅位给宪宗,宪宗顺利平定了淮西之乱,各藩镇相继归顺中央,唐朝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皇帝与宦官的矛盾愈发尖锐。

    宦官的专权威胁到了皇权,引起了大臣的反对,皇帝与大臣不甘心受宦官的支配,常常爆发反宦官的斗争。顺宗时,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件,重用王叔文、王伾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针对宦官与藩镇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此举遭到了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的反击,逼迫顺宗禅位给宪宗,罢免了二王八司马,王叔文被赐死。

    文宗时期,发生了李训、郑注为首的反宦官专权事件,由于两个人能力有限,贸然的采取了行动,被宦官仇士良看破诛杀,株连朝官一千余人,唐文宗被宦官钳制,感慨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之君,最终抑郁而终。

    除此之外,朝廷内部形成了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为首,代表庶族地主,多为进士;李党以李德裕为首,代表士族地主,多为恩荫入仕。两派针锋相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选拔官员的途径,牛党认为以科举考试为主,李党认为应该由门第选拔;二是对待藩镇的态度,牛党主张姑息,李党主张镇压。两党都依附于宦官,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唐朝的政局。

3、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崩溃

    安史之乱结束一百多年之后,土地兼并的问题再度严峻,王仙芝、黄巢发动了农民起义,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打出均平口号号召农民反抗唐朝的统治,攻克了两都,虽然最终失败,唐王朝彻底崩溃。

    黄巢起义后,唐朝中央军全军覆没,名存实亡。全国的藩镇也大部分被消灭,只剩下十几个,实力最雄厚当属宣武节度使朱温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朝中宦官与朝臣竞争愈演愈烈,宦官韩全诲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丞相崔胤勾结宣武节度使朱温。韩全诲逼迫昭宗至凤翔投靠李茂贞,朱温入关击败李茂贞,控制昭宗,杀光了宦官及丞相崔胤等人,宦官集团彻底覆灭。随后,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杀死昭宗及诸子,立其第九子李祝为傀儡皇帝,不久朱温杀死宰相裴枢等朝臣三十多人,废杀李祝,改朝换代。

三、藩镇割据与异族入侵下的五代十国

    五代(907年—960年)包括梁、唐、晋、汉、周五个短命王朝,定都开封,由于其国号前朝已经使用,后代在其国号上“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与五代、北宋同期的十个政权。五代只是藩镇型朝廷,并不是中国的共主,其与十国的差别在于延续了唐朝的国祚。五代十国期间,中国内乱,契丹势力壮大,成为中国北部最严重的边患,自安史之乱后,中国与北部少数民族竞争中处于守势。

1、五代(907—960)

(1)后梁(907—923)

    朱温在黄巢之乱后迅速崛起,击败了李茂贞、李克用和刘仁恭,诛杀唐末二帝后称帝,梁的领土是五代最小的,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历三主,共十七年。912年,朱友圭杀父自立,913年朱友贞杀兄自立,923年被后唐所灭,后梁政权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为死敌。

    梁朝崛起于军事,亡于军事,其兴衰本质是军阀的兼并战争,统治阶层内斗削弱了政权的凝聚力,三位皇帝无一善终。

姓名      在位时间       结局
朱温      907年-912年    被儿子所杀
朱友珪    912年-913年    被弟弟所杀
朱友贞    913年-923年    兵败自杀

(2)后唐(923年—936年)

    后唐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版图最大的王朝。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为晋王,与朱温同为唐末势力最雄厚的藩镇割据。907年,朱温篡唐,李克用成为后梁政权最主要的敌人。909年,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为晋王,李存勖打败了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攻破幽州,活捉自立为燕王的刘仁恭,随后大破契丹,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同年消灭后梁,926年灭前蜀。李存勖堪称五代第一猛将,但是消灭主要敌人后迅速堕落,宠幸伶人,重用宦官,猜忌将领,导致大将李嗣源造反,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即位后,契丹东丹王耶律倍投奔唐朝。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猜忌潞王李从珂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李从珂起兵造反,进入洛阳称帝。李从珂对石敬瑭也不放心,派人监视,剥夺其兵权,石敬瑭也起兵叛乱,勾结契丹南下,割让幽云十六州,中国北方从此失去长城屏障。

    后唐的覆灭源于兵权有宗亲掌握,中央集权不足,石敬瑭勾结外邦谋求皇位,堪称最耻辱的皇帝。后唐以后的四个朝代统治者皆出身河东,皆由掌握兵权的大将建立。

姓名      在位时间       结局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兵变被杀
李嗣源    926年-933年    善终
李从厚    933年-934年    被废弑杀
李从珂    934年-936年    自杀

(3)后晋(936年—947年)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割让十六州为代价取得了皇位。石敬瑭羞耻的当儿皇帝直到死亡,其侄石重贵决定摆脱契丹的控制,双方矛盾加剧。耶律德光亲自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也想称帝,率领主力投降,石重贵只能投降,全家人被掳至北方。耶律德光在中原大肆掠夺,遭到中原人民的反抗,被迫撤军,死于滦县,契丹统治阶层矛盾激化,延缓了南下的势头。后晋依靠出卖主权建立,其灭亡也是由于部将的出卖,绝对是报应。

姓名      在位时间        结局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善终
石重贵    942年—946年    被掳掠至北方
 
(4)后汉(947年-951年)
  
    契丹在中原大肆掳掠,遭到激烈抵抗,只能北撤,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称帝。948年,刘知远第二子刘承佑即位,猜忌大将郭威,郭威反叛,杀死刘承佑,后汉灭亡。

姓名      在位时间        结局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善终
刘承佑    948年―950年    被杀
 
(5)后周(951年—960年)
   
    郭威称帝后三年去世,其侄柴荣即位。柴荣在高平之战大败北汉,三次攻打南唐,迫使南唐将长江以北的领土割让给后周,取掉帝号,随后北伐辽国,攻至幽州城下,周世宗柴荣不久去世,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君主,可惜短命。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登基,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姓名      在位时间       结局
郭威      951年-954年    善终
柴荣      954年-959年    善终
柴宗训    959年-960年    逊位后善终
 
2、十国(公元891年-979年)

    十国是中原政权之外存在的其他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1)前蜀(907年—925年)

    王建所建,定都成都。王建原为唐朝将领,黄巢之乱后占据蜀地。903年王建被封为蜀王,907年称帝,925年被后唐消灭,共2帝。

(2)后蜀(934年—965年)

    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后唐灭前蜀,后唐将领孟知祥被任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割据蜀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后被封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蜀王,934年称帝。965年被北宋消灭,共2帝。

(3)吴(902年-937年)

    杨行密所建,定都广陵(扬州)。唐末,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902年被封为吴王。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不务正业,权力被张颢、徐温掌握。908年,张颢杀杨渥,徐温杀死张颢独掌大权。927年杨溥称帝,937年禅位于徐温之子徐知诰,共4主。

(4)南唐(937年—975年)

    李昪建立,定都江宁(今南京)。935年,吴帝封徐知诰为齐王,937年禅位给徐知诰。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李昪,自称李唐皇族后裔。李璟时期,南唐消灭闽国,攻灭楚国,但是楚地得而复失,后周南下,南唐割让长江以北所有领土,迁都洪州(南昌),国力受损,走向衰落。李煜即位,李煜是著名词人,却不擅长治理国家,没有扭转国家衰落的颓势,975年被北宋消灭,共3主。

(5)吴越(907年-978年)

    钱镠所建,都城为钱塘(杭州)。893年,钱镠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902年唐昭宗封钱镠为越王,904年改封越王,朱温建梁,封钱镠为吴越王。吴越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为正朔,接受册封。945年,吴越与南唐瓜分闽国。钱弘俶是吴越最后一位君主,太祖平定南唐策应有功,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978年,钱弘俶主动将本国各州献给宋。

(6)闽(909年—945年)

    由王审知建立,先后定都于长乐(福州)、建州(建瓯)。王审知发迹于镇压黄巢起义,王审知被唐昭宗任命为福建观察副使,在正使王潮去世后接管权力。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 925年,王审知去世,王氏后人为争夺权位骨肉相残,一度存在两个王氏政权。王延政在943年自立为帝,国号为殷,殷最终统一了闽国旧地,可是国力锐减,945年被南唐与吴越合力消灭。

(7)楚(896年—951年)

    由马殷建立,定都长沙。896年,唐朝任命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后梁、后唐相继封马殷为楚王,947至951年,楚国陷入王位争夺战中,被南唐兼并。

(8)南汉(917年—971年)

    唐末,刘谦任封州刺史,刘谦死后,刘隐逐步统一岭南,封为横海军节度使。刘隐先后被后梁封为彭郡王、南平王、南海王。刘隐死后, 刘龑于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改国号汉,史称南汉,971年为宋朝所灭。

(9)南平(924年-963年)

    由高季兴所建,都城为荆州。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封为南平王,963年归顺北宋。

(10)北汉(951年―979年)

    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刘崇所建,都晋阳(太原)。后汉大将郭威反叛,建立后周。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是后汉建立者刘知远的弟弟,他称帝建立北汉,以辽国为外援。北汉屡次遭受后周、北宋的攻击,979年被北宋灭亡。
 
四、唐、五代十国灭亡的原因

1、唐的灭亡

    从唐玄宗起,唐朝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帝国的覆灭。

(1)安史之乱的错误指挥

    安史之乱在短期内即可平定,东线的郭子仪、李光弼曾大破叛军,西路关中军队不是叛军的对手,死守潼关即可,结果玄宗听信宦官的一面之词,杀死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逼迫哥舒翰决战,结果20万中央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沦陷。肃宗继位后,他猜忌郭子仪、李光弼,轻信宦官鱼朝恩,导致唐朝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屡屡败北,错失良机,李光弼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被宦官所谗,忧愤而死。

    听信谗言、胡乱指挥、重用宦官、猜忌诛杀名将,唐朝皇帝一连串昏庸的举动导致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关中军事力量遭遇毁灭性打击,将星凋零,丧失了制衡地方的军事能力。

(2)姑息养奸,没有彻底清除叛军

    代宗急于结束战争,姑息养奸,一些安史降将被授予节度使,增强了离心势力,代宗并没有清除敌对势力,为河朔三镇的反叛埋下伏笔。同时,在平叛过程中,代宗大肆封赏,各地将官被封为节度使,成为掌控一方的诸侯,随时有可能反叛。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其衍生的后遗症却愈发明显,唐朝只是取得暂时的统一。

(3)德宗将禁军交给宦官

    德宗时期贸然削藩,引发四镇叛乱,继而引起泾原之变,德宗从此不再信任武将,将仅存的中央禁军军权交给宦官。其死后,宦官专政,皇帝沦为傀儡,毫无决策的权力,唐朝复兴无望。

(4)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冲击了唐朝的军事格局,中央禁军与大部分藩镇遭受沉重打击,藩镇只剩下十几个。此前,中央虽然军事力量薄弱,足以自保,凭借藩镇之间的制衡取得形式上的统一。黄巢起义后,中央禁军几乎覆灭,丧失了制衡地方的军事力量,不久被藩镇所灭。

    总之,唐朝的灭亡是统治者的错误决策造成,其根源是始终无法确立军事实力的优势。肃宗以后,重用宦官、猜忌武将,也预示着中央军事力量不可恢复到盛唐时期,皇帝总想削藩,却害怕出现下一个安禄山,把军权交给了信任的宦官,把唐帝国的命运转交他人。

2、五代十国的灭亡

    黄巢之乱后,朱温和李克用成为实力最大的藩镇,他们的军事力量建立了五代,其他残存的藩镇建立了政权,难以对中央构成威胁。

(1)后梁

    后梁兴于军事,亡于军事。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堪称五代第一名将,大破朱温50万大军,消灭刘仁恭,击败耶律阿保机,平定河朔三镇,扫平了北方最有实力的军事力量。同期,后梁陷入内讧,相互残杀。虽亡于内讧,实亡于军事,即使没有内讧,后梁也不是李存勖的对手。

(2)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李克用是河东节度使,其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晋、后汉、后周统治者都是出自河东,称为河东集团。四朝灭亡原因是君主集权力度不足,将领军权过大,最终被取而代之,后唐、后晋的灭亡还牵涉到武将勾结外敌谋取私利。宋太祖即位后,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难题。

(3)十国的灭亡

    前蜀、吴、吴越、闽、楚、南汉、南平的建立者都是唐末节度使(闽建立者福建观察副使),都是实力较小的割据势力,难以与朱温、李克用相匹敌。七国中,前蜀被后唐消灭;吴国被权臣篡位,成为南唐;闽、楚由于内讧被邻国消灭;吴越、南汉、南平被北宋灭亡,实属实力不济。

    南唐是大臣篡位取得的政权,最终被北宋消灭。后蜀是后唐将领自立,最终被北宋消灭。北汉是后汉宗室建立,也属于河东集团,最后被北宋消灭。
 
    其他方面,西夏(夏州节度使)以及越南北部(静海军节度使)都是由于藩镇割据而独立。越南脱离了自汉朝以来近千年的统治。


相关文章:
·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