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唐如松:守不住文化,就没有未来  
作者:[唐如松] 来源:[草根网] 2016-10-28


    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及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外族入侵,无力退敌最终被犬戎攻入当时的都城西安,命丧敌手。


    他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后,眼看西安是待不下去了,就听从大臣的建议,东迁洛阳,东周开始,而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也由此拉开帷幕。


    这个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势力已经相当弱小,直辖的国土面积不过方圆六百余里,还经常受到来自于郑伯的怠慢和欺负,但麻雀再小也是肉,国土再小也要展示王威。于是也就派出了大臣去周边视察。一个名字叫做辛有的大臣就被派往了离洛阳不远的伊川地区。辛有在伊川看到老百姓披头散发毫无庄重的在野外举行祭祀典礼。不禁微微叹道“不要一百年,这个地方也要被犬戎人占据了,因为我在这里看不到礼法的存在。”


    一百五十年之后,也就是鲁僖公二十二年,秦国和晋国把陆浑这个地方的戎狄人引到了伊川。辛有的话变成了现实。


    而在春秋初期,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齐桓公当年想要吞并鲁国,就问他的大臣仲孙湫,是不是可以攻打鲁国,仲孙湫说:鲁国还保持着很好的礼法制度,人民也都遵从礼法,暂时还看不到鲁国有衰败的样子,所以不能攻打。鲁国日后还会有一段兴旺的时期。


    这个辛有和仲孙湫都是预见未来的高手,他们可以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一个细节上面就可以判断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走向,实在都是了不得的人物。但为什么他们从礼法上面就能窥破百年之后的事情呢?这就是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文化教育很不普及的古代,祭祀礼法就是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


    要知道,中国历史之所以分分合合五千年历经磨难却越来越兴旺,就是因为中华文化所构成的传承内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谁要是抛弃了这个内核,那么也就离灭亡不远了,谁要是坚守这个内核,那么即便会百转千回,九死一生,最终还是可以涅槃重生,再现璀璨。这就是当初辛有这样的智者作出判断的依据。


    当下能够看清楚这个道理的人也是不在少数。且这些人大多是站在我们文化传承的对立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不断的入侵,蔓延,从粗鄙的饮食到迷幻的电影,无一不是在宣传西方文化更加贴近人性,西方文明更加伟岸光正,西方的生活习俗更加优雅高尚。


    暂且不论事实是否真的就是像宣传和表达出来的那样,可他们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很多,现如今中国国内对于西方生活模式的接受,对于西方文化元素的膜拜,对于西方宣传行为的信任已经大大超出了一个本身具有传统文化民族的底线,长此以往,在好莱坞和圣诞节之类的多重侵袭下,我们后代在不久的将来会一步步迷失本身的文化传统,丧失本身的文化元素,慢慢的在精神上,在肉体上都会变成西方文化的奴隶。


    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在西方文化不断侵袭的同时,还掀起了一波波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诋毁和丑化,否认和歪曲。我们自古以来的英雄被丑化得面目全非,我们倍感自豪的历史被歪曲成懦弱不堪。一些处心积虑心怀不轨的中华不肖子孙为了迎合西方的口味,肆意践踏本民族的文化,让现在的孩子们在羡慕西方文化的同时,鄙夷着自身的文化。


    我看到过很多对比中西文化的文章,有很多有识之士在揭示西方文化的伪善和虚假,在证明中华文化的伟大和真实。连篇累牍,汗牛充栋。我很佩服这些人,他们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脊梁,基于学识的浅薄,我做不到那样的鸿篇巨制,那样的翔实丰满。


    所以,我不去妄加判断中西方文化的优劣和真假,【我们本身的历史文化从有文字以来,都是可考的。所谓的荷马史诗,在我眼里也就和小时候外公和我说封神一样的吧,如果这个也算历史,我们的封神榜显然比西方的荷马史诗更有看头。】我只是想说,在辛有和仲孙湫的判断依据下,我们要是真的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传承,全盘接受西方思想,那么到那个时候,亡国或许已经是一件大家都不甚在意的事情了,因为在那个时期的人们看来,被西方的统辖和奴役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没有了自身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了具备本身特质的精神脊梁。没有脊梁的人只能是一堆软体动物,毫无反抗精神。


    或许有人说,如果西方文化真的像他们宣传的那么好,我们全盘接受又有什么问题呢?难道我们非要固步自封,死守着残缺的文化吗?西方文化,真正表现出繁盛的一面不过百年,得益于工业文明的红利,得益于工业文明下的坚船利炮才掠夺了巨大的财富导致今日的繁盛,且这一繁盛已经显现出颓败的迹象,而相比较有史可查的的中国历史几千年来虽然分分合合,但却始终保持这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繁荣时间超过一百年的朝代比比皆是。那么,西方短短的百年兴盛又怎么可能和中国几千年屹立不倒做比较?


    而我们要是不坚守这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几千年的传承内核,而是浮躁的接受西方百年来的虚伪繁华,那么买椟还珠这个两千多年前的笑话就会验证在当今这个十三亿人的大国身上。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悔之晚矣!!!


    不过,很欣慰的看到如今高层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上也纷纷掀起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热爱。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回归,更是一种民族的自信。


    中华文化,一向是兼收并蓄,吸纳转化。只要我们不抱残守缺,坚守文化内核,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吸收消化,那么我相信,辛有先生即便出现在当下,看到有人披发祭于野,也一定不会感叹百年其与戎也。


    只是,真的很危险,“其与戎”,也就是在不坚守自己文化传承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大好河山送给戎夷。我们之前送得很厉害,现在还没有停止送,以后能不能停下来,并该送为吸,还要看我们的努力够不够,我们的意志强不强。


    文化固然伟大,坚守不可或缺!



相关文章:
·厉传:稷下学宫——文化思想交流的好范式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陆寿筠:从心物二元观到拜物教文化霸权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