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技艺
中国——一条腾空而起的经济巨龙(三) 
作者:[红钻] 来源:[作者惠寄] 2013-11-08

                    三   力量源泉

  能源之于工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中国逐渐转变成工业国家,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最大的电力生产国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途,还有一半的人口尚未成为工业人口,已有的产业还需要扩张和升级,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对能源的需求还将继续上升。为此中国正在尽一切可能发展能源产业,除了传统的化石能源,还有各种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开发海外的能源渠道。能否解决能源问题,将是决定中国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走多远的关键。如果中国能在未来能源上取得突波,比如可控核聚变,将会引发新工业革命并在其中取得领先地位。

  现在中国的工业也到达了这样一个水平,可以为发展各种能源提供基建、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使得能源和工业之间构成了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正循环:能源为工业提供动力,工业为能源提供设备,能源的增产和制造的扩张相互推动,两者的升级同步进行。与前面提到过的基建和工业构成的正循环相似,这个正循环同样推动了中国的工业以滚雪球的方式高速前进。

  A.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对中国来说具有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升产业水平和占领高端产业等多重意义,还是弥补化石能源缺口、摆脱进口依赖的重要手段,加上其技术相对成熟、实用,因此清洁能源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发展方向。经过上一个十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已经从21%增加到了28%,水电装机总量世界第一。

  水电是最传统的清洁能源,也是中国大力发展的能源种类。2012年,中国水电方面最重要的新闻恐怕要数三峡电站的完工了。经历了设想和争论,从勘察到开工,从截流到发电,太长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如今这座堪称世界奇迹的工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正如中国的其他很多工业纪录一样,三峡水电站的之最并不会保持很久。在中国的大西南地区,正在出现更多的三峡水电站,构成蔚为壮观的巨型水电站群,令西部高原成为中国的能源宝库,也是西电东送工程的能量源头。包括金沙江水电基地在内,中国已经在西部展开了十三大水电基地规划,包括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等等,其中每一个都相当于一个或几个三峡水电站,工程总投资超过2万亿,建设期间至2050年。此外,雅鲁藏布江的水电开发也被提上了日程。


  
  回想当年建设三峡电站的时候,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所以造不出这样的工程,还有人认为其工程量过于浩大,所以我们造不起三峡电站,全国上下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现在的中国同时展开了几个相当于三峡的水电工程,却是波澜不惊,从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工业能力的巨大进步。原本造不出的现在能自己造了,而且能造得更大更好,原来一个都造不起的现在能轻松开工了,而且能同时造好几个,这完全是得益于近年来中国工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制造水平的快速上升,水电站的核心设备——水轮发电机组——便是这样一个缩影。


  
  中国有能力开展如此规模宏大的水电建设,自主制造核心设备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否则靠对外采购的话,各种限制姑且不论,不知要做多少衬衫袜子才能换来一台,何况就算买得起也不一定用得起、修得起。自己生产核心设备不但节省了工程造价和后期费用,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把更多的劳动者带入高端产业,给更多的高技术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为进一步的科技进步积累了能量,同时挤压了发达国家高端产业的生存空间,可谓是一举多得。不单是水电,中国的风电发展也同样得益于自主制造。


  
  太阳能也是清洁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发电方式可以分为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前者利用光电池直接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后者则是把太阳能先变成热能再提供给已有的热电装置发电。2012年对于中国的光伏发电企业来说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双反调查和生产过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陷入了破产。不过中国并未因此退出太阳能发电的竞争,而是继续保持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


  
  在包括太阳能发电在内的很多产业领域中,中国对于高新技术、高新产业的态度都是全面竞争、追平差距和寻求突破,首先,全面追踪一切先进方向,以保证自己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技术发展方向;其次,在全力弥补自己的每一块短板的同时,力求在某些方向上取得领先。要实行这种全面追赶型策略,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意志、持续稳定的国家政策、全面而强大的工业体系、庞大的知识人口和全面而发达的教育体系,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满足这些条件。于是我们看到,在上一个龙年里,经过多年的坚持和积累,中国不仅在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方面紧追不舍,而且在核电方面甚至开始出现赶超的势头。

  B.未来能源

  很多人对于核能的使用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恐惧,美国的三哩岛、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的福岛核事故更是加深了这种恐惧。是的,核电站是具有危险性的,但核能也是目前唯一能把人类文明带入更高级阶段的能源,否则,在耗尽化石能源之后,仅仅依靠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的话,连维持现有的能源消耗都不够,人类社会必将陷入衰退甚至灭亡,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退路可言。试想,如果祖先们在点燃火堆的时候出于害怕被烧伤而放弃,那我们的现在将会怎样?千万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葬身火海,我们从未因此放弃用火,同样,也没有必要因为害怕而放弃核能。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核能变得更安全,是去驯服核能而不是逃避核能,正如我们的祖先当年驯服了火而不是象其它野兽那样逃开了事。


  
  更何况我们的技术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核电站的安全性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核电站实现安全的方式可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主动安全的方式依赖于安全设备或人员的监控,如果核设施发生异常,这些设备或人员就会采取动作,将核设施重新置于安全的状态。而一旦这些安全设备发生问题,核电站的安全就会失去保护。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第一代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是由于人为关闭了安全措施造成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属于第二代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则是由于海啸破坏了核电站的后备电源,再加上后续抢救不力,使得安全控制措施因断电而失效,最终导致反应堆完全失控。而被动安全方式则不需要安全设备或人员的主动介入,一旦出现意外,反应堆会自动熄灭,从根本上避免核事故的发生。

  AP1000和高温气冷堆分别代表最先进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核电站技术,是目前最好的核能利用方式,和之前的核电站相比,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者是被动安全式的。而在被动安全措施中,又可以再分为技术安全和原理安全两种,前者依靠被动式技术来实现安全,后者则是从反应堆工作的物理原理上杜绝了发生熔堆的可能。AP1000采用的是被动安全式技术措施,无需任何外部或内部动力供应,依靠自然重力就能发挥作用。


  
  而高温气冷堆则更加安全,其安全性是由物理原理保证的,是由反应堆内部的工作方式决定的,不依赖于任何主动式或被动式的外部安全设备,失去冷却后会自我控制反应温度,不会发生堆芯熔化。2011年9月,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在国家核安全局的批准和监督之下,清华大学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堆进行了“不插入控制棒下反应堆丧失冷却”的核安全实验演示实验,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余位国际原子能专家在现场观看了实验,实验中该反应堆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不过高温气冷堆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单堆功率较小,最大电输出功率只能达到10万千瓦左右。

  在核电关键设备方面,中国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2013年8月,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机为台州核电站制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容量核能发动机,总功率1750兆瓦,用于第三代EPR压水堆。

  从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看,核能的利用方式有两种,除了前面提到的核裂变,最有希望给人类带来崭新未来的是可控核聚变。可控核聚变的技术关键有两个,一个在于必须把原子核极为紧密地压缩到一起才能引发核聚变,因此聚变反应必须在极端高温高压的情况下进行,世界上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承受这种温度和压力;另一个在于聚变反应会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会把参与反应的核材料打得飞散,造成反应中断。所以,如何产生和保持核聚变所要求的极端高温高压是达成可控核聚变的关键问题。另外,如何把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转化成电能也是个问题。

  现在世界上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用高能激光照射包含核材料的小球,使之发生聚变反应,并且利用原子自身的质量惯性使其在飞散之前完成核反应;另一个是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利用强磁场产生的力把核材料约束在足够小的空间之内,使其连续发生核聚变反应。

  前面说过,中国发展高新技术的策略是全面竞争,所以这两种核聚变方式的研究是一个不能少,同时展开了两个研究方向。要知道,可控核聚变代表了人类最尖端的科技水平,其涉及的产业链之广、技术之高、理论之深、花费之巨,都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美国也只开展了惯性约束这一个研究方向,而中国能同时开展两个,并且一个处于紧随的水平,另一个已经是领先的水平,足见中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


  
  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和核武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本质就是用激光打击含有核材料的靶球,从而有控制地引发微型氢弹爆炸,实际的氢弹爆炸则是不受控的惯性约束核聚变,所以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核大国才有资格有能力进行研究,目前是中、美、法三家。中国从六十年代激光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理论探讨,七十年代开始激光研究和打靶实验,八十年代建造了神光I装置,从九十年代开始启动神光II工程,2007年开始建造神光III装置原型。

  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另外一种方式,也是最有希望成功的方式,是基于磁约束的受控核聚变。在这方面中国是和是世界同步的,从50年代起步到现在,相关研究和实验始终没有中断。1984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环流器一号,此后又陆续建立了多个实验装置,直到东方超环。

  东方超环是一个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用于研究磁约束可控核聚变,中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超导非圆截面的方案,使装置的运行指标大为提高。其中关键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完全由中国自行研制,涵盖了精密的强流离子源、高真空、低温制冷、高电压及隔离技术、远程测控及等离子体和束诊断等多个科学技术领域。


  
  在东方超环装置中,核聚变容器是其中最核心的部件,内部是上亿度的核聚变反应区域,释放出能量巨大的各种辐射,外面是接近于绝对零度的超导线圈,里面运行着巨大的电流,产生出强大的磁场。整个装置是在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强辐射、超高真空、超级高温和极端低温等极端条件下运行的,这对设计、制造、材料、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特别是其内壁材料,需要承各种受极端条件的考验,是目前人类研制出的工作条件最严酷的材料,被称为“第一壁材料”。在其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家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独立研制出了核聚变反应容器的关键内壁材料,并且成为国际核聚变试验堆的供应方。除此之外,中国还自己研制出了该反应堆所必须的其他很多关键部件和核心零件,并由此形成了全套的超导磁体设计、制造和综合实验测试能力。

  从当前的进展来看,磁约束可控核聚变是最有希望的突破方向。而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全球最领先的,也是最接近于实际应用的。如果这项研究能够取得成功,将是自人类学会用火以来最大的技术突破,成为把人类带出地球摇篮、走向星辰大海的动力。

  C.海外能源

  未来的核能的前景固然远大,但毕竟缓不济急,中国当下仍然需要巨量传统能源的支撑。为此中国的经济力量正在向国土之外延伸,为工业汲取急需的能源。在这方面,2012年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海油对尼克森的收购了,涉及金额高到151亿美元。


  
  经过漫长的谈判和斡旋,2012年里中海油终于完成了对尼克森的全资收购,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在付出了61%的股票溢价、承担其全部43亿美元债务、保留原有团队和员工等对价后,中海油获得了尼克森约20万桶的日产油当量、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还拥有以加拿大油砂为主的56亿桶油当量的潜在资源量,以及尼克森在石油、油砂和页岩气等领域的技术、设备、销售渠道和管理人才,使中海油的净探明储量和净产量分别增长约30%和20%,具有更好的长期发展潜力。

  2013年2月12日,美国境外投资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交易,这清除了交易面临的最后一个大障碍,2月27日,交易双方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正式完成交割。实际上,早在这笔交易之前,中国在海外的油气经营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不仅是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也都在大力开拓海外资源。


  
  中国在海外的油气开发还包括:2012年1月12日,中石化集团和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这是其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座炼油厂,总投资近100亿美元,中方占股37.5%,预计2014年11月投产;2012年10月10日,中石化首个国外油库项目在印度尼西亚巴淡岛正式开工。

  应该说,外面的世界对于中国从打工仔变成老板这种事情还是很不习惯的,不过不要紧,见多了习惯了就好了,没什么值得担心的。真正值得我们忧虑的是,中国的硬实力还没有跟上这种变化。换句话说,我们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保卫我们的经济果实。当我们经济弱小的时候,别人可以不在乎。当我们的经济略微强大的时候,别人也许还能忍受。而一旦我们的经济力量强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同时军事力量却不能让人信服的话,外面那些彬彬有礼的商人随时会变成凶神恶煞的强盗,买卖不赚就拿出钢刀,把我们一抢而光,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现实的情况也不例外,各种贸易壁垒、贸易调查、经济制裁是软刀子,如果还不管用的话,是有可能换成硬刀子的,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活生生的事实。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的重要能源管道,在其立项和建设过程中,遭受到了来自国外各方势力的种种阻挠和破坏,理由从环境保护到民主自由,手段从抗议示威到武装袭扰,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也从反面证明了中缅油气管道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不过顶住一切压力和干扰,中国终于还是把中缅油气管道建成了。到2013年6月,这条管道已经全部竣工,7月31日,由它运送的第一批天然气进入云南瑞丽。但是更大考验还在后面,如何维持其运行不受国外势力和缅甸政局的干扰,如何协调工程和当地人的关系,都将是对中国人的智慧和决心的双重考验。

  目前海外能源是从不同的方向的四个通道进入中国的,分别是:从东北进入中国的俄罗斯油气、从西北进入中国的中亚天然气、通过中缅管道从西南进入中国的油气和通过船舶从东部港口进入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孤悬海外的中国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他们为祖国带来了滚滚的能源,也理应受到祖国的保护。从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来看,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万里之外的战乱中安全地撤回了数以万计的本国公民,充分展示了国家的力量和决心。但还远远不够,中国不能只是撤退,还要能留住,留住自己的正当利益,留住海外的能源渠道。这么说不是要鼓吹帝国,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去侵略去抢劫别人,但我们也绝不能容忍过去被侵略被抢劫的历史重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

  后面我们还会看到,中国工业力量的增长带动了军事和民事力量的飞涨,我们的国家不是颟顸的满清,也不是无能的民国,这个用鲜血奠基和用汗水浇灌的共和国是不会任人宰割的,将会动用一切手段来保卫自己的能量来源。

D.飞翔之力

  在国内能源方面,中国除了在本土范围内进行勘探和开发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转向海洋,更多地向我们周边的海洋索取能源。我们身为龙的传人,自然不能永远蛰伏在黄土地上,仅限于在祖先打下的疆域里寻寻找找,而是要跃入广阔的大海,那里才是龙的家园,能够给予巨龙无尽的能量。之前的中国并非不想开发海洋资源,而是受到军事和工业两方面的能力限制,无力开发远洋资源,只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渤海和黄海搞一些油气开发。

  今天的中国则是今非昔比,在军事上,一支蓝水海军正在成形,在工业上,已经具备独力研制开发深海油气所需全套设备的能力。中国目前正在东海和南海这两个方向上展开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在东海方向,春晓油气田已经建成投产多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在南海,荔湾3-1气田正在建设之中、即将投产,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深海油气田,平均水深达到1500米。为了进行深海开发,近年来中国建造了一系列最先进的重型海洋勘探和钻探设备,包括“海洋石油201”、“ 海洋石油720”、“ 海洋石油981”等等,先后进入南中国海进行作业,为荔湾3-1气田的建设和投产开路。这一系列的重型装备、高端装备的出现也说明,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能够为能源产业生产出足够的设施和装备了,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关系,中国的工业可以不受外界制约,而是依靠内生循环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升级了。


  
  与此同时,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包括建立三沙市、巡航黄岩岛、争夺钓鱼岛、南海军演、西太平洋海军训练等等。这些行动的背后,并非单单是为了保卫领土或领海的虚名,而是切切实实地为上述能源工程保驾护航。春晓油气田和荔湾3-1油气田与中国本土的距离尚不算远,不过三百多公里,只能算是巨龙走出陆地、进入海洋后留下的第一组脚印。不难预见,未来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加强、政治实力的上升和工业需要的增加,中国的海上油田必将继续向深海延伸,为中国工业汲取更多的能量。

  能源是工业的基础,能源对于工业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之于人类。今天的中国就象一头巨龙,源源不断的从外界吸收着各种能量,无论是清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无论来自海外还是国内,把它们转换成起飞的动力。最近十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以接近年均10%的速度连续增长,即便是在200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也丝毫没有影响。到2012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继钢产量、发电量超过美国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能源消费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六十多年来,中国那大部分能源消费在了工业生产之上,而美国用于工业的能源则不足总量的一半。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始终把七成左右的能源消费投入工业之中,一度曾经接近八成的比例,而同期美国的工业能源消费则从总量的五成逐渐下降到了三成左右。如果只考虑工业能源消费,中国已于2003年超过美国,到2012年,中国的工业能源消费已经达到美国的2.4倍。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今日中国的工业规模已经达到了美国的两倍左右。并且这是在10年之内发生的,快得让很多人来不及认识、来不及接受。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中国的能源都是由钢铁、水泥等粗放型产业消耗的,而美国的工业则是高技术、低能耗的,中国的单位能耗GDP要比人家大上几倍,所以中国的工业还差得很远,还很低端,中国GDP的质量非常低,要淘汰高能耗产业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实这些说法并不正确。评价一种产业,要看国民经济是不是需要、对人民生活是不是有用处、对国防安全是不是有帮助等等,而不能简单地用能耗的高低或者技术含量的多少来判断,更不能从个人的主观好恶出发,把产业分成“好”和“坏”两种。

  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进入工业化不过数十年的时间,在传统产业方面留下了很多欠帐,包括钢铁和水泥等等。以钢铁为例,虽然现在中国的钢铁年产量十分惊人,但是算历史帐的话,人均钢铁蓄积量刚刚超过5吨,而美国则已经超过了10吨,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中国还需要十几年才能追上美国。美国和中国的国土面积相当,美国的铁路总里程超过22万公里,中国即便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才达到10万公里。在这些方面,中国还必须先把拉下的功课不足,而不是好高骛远地企图直接跳入后工业化阶段,脱离工业地搞三产来拉动经济、单纯追求低能耗GDP,那样只会重重地摔下来。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菲律宾,靠出口女佣拉动经济,能耗为零,绝对绿色环保。对于这种低能耗GDP,我们中国人还是敬谢不敏(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编者注)为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降低能耗了,也不是说能耗越高就越好。在保证同样产出的情况下,能耗当然是越低越好。只不过能耗的降低应该是在保证产出满足需要的同时,通过降低单位能耗来实现,即通过产业的升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放弃某一产业去实现。更何况高科技不一定等于低能耗,集成电路芯片、太阳能电池等等都是高能耗的产品。

  总而言之,中国的能源消费增加是一种国力上升的标志。正如平时我们常常用食量来评价一个人的体力,一个国家的能耗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其国家实力。或许有人会说,食量大不代表身体好,狮子和家猪的食量都不小,前者长的是肌肉,后者长的则是肥肉。确实如此。那么,到底中国是前者还是后者呢,被中国吃进的能量是长成了肌肉,还是转化成了肥肉呢?从工业能耗占据的比例来看,中国属于前者,七成以上的能量被投入了工业,长出的是不仅仅是肌肉,还有筋骨、血管和神经,其中有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城铁、地铁、桥梁、隧道等组成的交通网络,有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巨型工程组成的能源网络,有电话、光纤、无线、卫星等组成的通讯网络……,这些都令龙的身体越来越强壮。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因为中国的人均能耗只及美国的四分之一,工业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一半多,在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之前,没有理由停下来。

  不必说什么“中国要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还需要额外一个地球的资源”,如果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把能耗降低到中国现在的水平,全人类只需要半个地球就足够了。也不必说什么减少碳排放,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三百多年的巨量排放,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影响,别试图把这个责任强加在中国头上,让中国自己勒紧腰带,把能源和环境留给他们去享受,这是不可能的。中国龙将继续吸收更多的能量,长得更大更强,飞得更高更远,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余云辉:吸引美元纸币刺激中国经济如同饮鸩止渴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