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技艺
中国——一条腾空而起的经济巨龙(一) 
作者:[红钻] 来源:[作者惠寄] 2013-11-08

 

编者按:读完这篇长文,我们会对中国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我曾问一位科技界的朋友,为什么很多人写不出这样的东西,告诉我们事实真相?这位朋友回答说:“很多人被教育洗脑,先入为主自我矮化,没有文化自信。”是啊,相对于科学技术,中国人文领域太落后了,还在那里拾人牙慧,拿泊来的、与中国现实几乎完全无关的西学装神弄鬼。想来,真令人惭愧!

    作者红钻生于197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北京一家高科技公司董事长。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龙年(2012年)里,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某种趋势,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科技成果,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工业设备,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高端产业,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生活消费,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一种喷薄欲出的态势。从隐形飞机到航空母舰,从载人飞船到深海探测,各种成就和之最层出不穷,这些都不是孤立的数据,或者偶然的事件,而是隐含着某种必然性,似乎预兆着什么,从中又隐隐约约似乎能看到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常被网友们昵称为小白兔。从这个龙年中中的情况来看,表面上娇小可爱、人畜无害的小白兔,骨子其实是一头身材庞大、钢筋铁骨、牙尖爪利、蓄势待发的巨龙,并且这头巨龙的体量、筋骨和爪牙仍在不停地增长,带着令人胆寒的气息,正在陆地上、海洋里、天空中和太空外飞翔。

    多少年来,各种关于中国崩溃的预言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各种把中国讥讽成神奇国度的段子已经流传得够广了,各种抱怨各种谩骂各种负能量在网络上反复流传,却少见有人真正地好好看看我们的自己祖国,看看这个五千年不曾湮灭的文明,看看这个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看看这个用亿万先辈和今人的汗水浇灌的国家,看看这个生养我们的国度,看看这片无法离弃的土地,看看未来的中国到底会怎样。难道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一片漆黑么,难道周围的现实之中只有悲哀和不堪么?不,绝不是这样。

    只要仔细去听、认真去看,就会发现,这里的人民并没有沉沦,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兴盛,这片土地上充满着希望。从最深的海底到无垠的太空,到处都有龙的身影;从广阔的太空到浩淼的海洋,到处都能看到龙的航迹;在广袤的国土上,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工业化进程,为巨龙打造着强悍的身躯。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这条巨龙的飞腾了。沉睡的巨龙已经苏醒,中国龙不再是个传说,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支持这条巨龙腾飞是历史的传承、工业的力量、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智慧勤奋。历史的传承来自于我们这个历经五千年不曾湮灭的辉煌文明,也来自于我们曾经拥有过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国——秦帝国,大一统、向心力、组织化、自强不息等文明因子使我们得以从逆境中翻身,并以极高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工业的力量不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物质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生活,从高铁到网络、从汽车到手机,而且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文明,工业党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发出声音。国家的意志作为全体人民意愿的总和,集中了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推动和引导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完成个体和私有资本所无法想象的巨大工业工程,比如高铁和航天。人民的智慧勤奋更是令中国不断强大的根本原因,人的因素原因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建设国家的不是那些喷吐各种言论的所谓知识分子和精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劳动者,从建筑工人到飞机设计师,从铲车司机到航天员,是他们让高铁飞奔、航母远航,是他们让我们有房住、有车开,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一天一天变得更好。所以,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或者换个角度说,是令巨龙飞翔的魔法师,是他们造就了今天的中国龙。

    中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回望巨龙腾飞的轨迹,不能忘记六十年前的1953年,那是中国的工业化元年,也是中国龙起飞的年份。从1953年开始,中国启动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从此走上了工业化的轨道。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中国由此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基础支持。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这标志着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中国从此结束了被侵略战争干扰和破坏的历史,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专心和自主地建设国家了,这是中国得以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得以享受今天和平生活的根本原因。

    谨以此文纪念《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六十周年,向那些在抗美援朝中流血牺牲的所有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如果英灵地下有知,希望本文能够告诉他们,他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是有意义的,当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所保卫的那个国家正在变得日益强盛,后来者们没有辜负他们的牺牲,正在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伟大国家。

    在此一并向那些为我们的祖国贡献正能量的建设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才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一个前途远大、拥有未来的国家,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的成果值得骄傲。同时希望能够以此告诉大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将会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景的角度去描绘现在的中国,涉及基础建设、清洁能源、政治外交、军事装备、设备制造、科技研究、产业竞争和航天探索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龙年里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并且以此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展望未来的中国。

                     一、工业巨龙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济危机的纷扰、世界末日的预言、政治版图的变幻、各种冲突的加剧,所有这一切都将被长久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然而,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提到2012年的时候,一定会说,那是一个龙年,因为这一年是属于中国的,是属于中华文明的。在这一年里,各种迹象表明,中华文明已经完成了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嬗变,工业化打造出了龙的钢筋铁骨和锋牙利爪,并且给了龙在天空翱翔、海底潜游和陆地飞奔的力量,中国龙不再是个传说,而是真实地出现在了世界上。

A.见龙在田

    这是一条工业的巨龙,各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均傲视各国,从钢铁、煤炭和水泥到手机、电脑和汽车,有些甚至已经了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一部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工业机器。即便是按照汇率计算,2012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也达到了美国的1.3倍。 

    


 
    不必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和怀疑,从电力指标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中国的发电量早已超过美国,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被用于工业。中国的工业用电占总用电量的约73%,而美国的数字是26%。2011年,中国的工业用电量为3.463万亿千瓦时,美国是0.976万亿千瓦时,中国是美国3.55倍。从1992年到2012年,美国的工业用电量已经连续20年徘徊在1万亿千瓦时左右了,而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用电量则增加了大约6倍,达到2012年的3.606万亿千瓦时。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不但是工业大国,也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业强国,不仅庞大,而且强大。这个强字表现在产业的广度和高度两个方面。在产业分布的广度方面,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可以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中国产业界藉此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巨大范围经济效益,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所必须的基础和动力。在产业高度方面,中国的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也在不断攀升,全面占领中低端产业的同时,正在向高端产业发起冲击,在个别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很多人指摘中国的工业不够强,算不上强国。其实,这种说法所指的无非是中国和少数几个世界最强工业国相比、在少数几个顶尖行业中尚存在差距。综合来看,中国作为一个能靠自己的力量建造全球最快的高速铁路和机车的国家、一个能独立建立载人空间站和完成深空探测的国家、一个能自力更生打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的国家、一个能自主设计和制造中央处理器和超级计算机的国家,是当得起工业强国这个称号的。目前中国所欠缺的,是还没有做到全方位的最强,而这将是中国龙的下一个目标,到那时,中国将不仅是最大的工业国,而且同时成为最强的工业国。

    其中的关键在于“工业”二字,正如古代世界里农业(包括畜牧业)是国家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工业才是立国的根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是以第二产业的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工业GDP而非全部GDP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最佳指标。从化肥、农药和育种到灌溉、收割和加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没有工业支持的农业只能在低水平上维持,比如今日的印度,工业GDP仅略高于农业,占GDP的18%,虽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却不仍能摆脱饥荒的阴影,相当比例的人每天只能吃一顿饭。 



   没有工业支撑的GDP是虚弱的,正如百多年前的中国,靠农业产量撑出来的GDP虽然数字庞大,却到底挡不住工业化国家的进攻,从割地赔款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同样,没有工业支持的第三产业也是空虚和脆弱的,脱离实体经济支持的虚拟经济表面上虽然风光无限,无论GDP的数字多么好看,最终只会在危机中破产,姑且不论冰岛、希腊、塞浦路斯这些小国,即便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国——美国——也不能幸免。现在美国的工业GDP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9%,在十大经济体中仅仅是略高于印度,而其第三产业占据GDP的80%,但是这辉煌的数字反而让美国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以至于喊出了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口号。相比之下,现在中国的GDP虽然刚刚超过日本、排在美国之后,但其中47%是由工业贡献的,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国家实力,和金融泡沫不同,是戳不破、打不垮的。 

    当然,可能还有人会说,中国的人均数字还是很低,算不上强国。确实,目前中国的人均工业GDP只有美国的45%,单独拿出一个人比较的话我们还算不上强。幸运的是,我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的。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我们的种种人均虽然不多,但聚集起来却可以成为巨大的力量,让我们能做到很多人均更高的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事情,比如搞出两弹一星,比如从利比亚撤侨,从而让我们每个人能享受到超越人均水平的国防安全和公民权利。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一再表明,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才是一个强国,才能生存下来并且有效地保护和发展自己,否则只是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分裂和单干是没有出路的。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只有团结成一个整体,把整个国家搞好,最终把人均提高到傲视环球,同时成为总体强国和人均强国,那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复兴。

    要达成这个目标,中国还必须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今日的中国虽然已经称得上是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但尚有一半国民没有进入工业循环、还有很多高精尖的工业产品不能制造,全国范围的交通网、通信网、能源网还没有全部完成,很多人均指标还不高……,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中国龙的腾飞才刚刚开始。即便如此,从2012年中发生在中国身上的几个小小片段来看,从国家到个人,从国际到国内,中国已经脱胎换骨,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中国了,必须重新审视、全面观察和认真看待,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眼光和心态当中,才能把握这头巨龙的现在和未来。

B. 工业中国

    从传统上,我们中国人总是以农业国自居,把农业当成根本,总爱说我们有几亿农民。不过,从2012年起,我们的观念必须开始转变了,因为中国已经开始成为工业国了,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便是:城镇化率超过50%。 


 
    这是中国继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意味着中国的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发展城市靠的是工业,通过进城打工的形式把农业人口吸入城市,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和某些发展中大国不同,中国的城镇化人口是切切实实的工业化人口,不是聚集在贫民窟中的、脱离工业化的、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目前中国已经拥有6.9亿的城镇人口,而且是工业化人口,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化人口集团,超过了全部八个主要工业国家城镇人口的总和,即G8集团——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城镇人口之和,这既是中国工业化的成果,也是中国工业化的动力,更是中国在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资本,任何国家、任何集团在与中国打交道时,都不得不考虑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当然,目前还有约两亿城镇人口仍然是农民工,面临着户籍、养老和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相信这些都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而逐步解决。因为随着工业的扩大,会需要更多的人口加入城镇,与此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另外,随着工业化从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内地辐射,更多的人可以在本乡找到工作,于是城市也必须向这些人提供更多的接纳和回报,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工作,并最终平等地成为市民。中国开始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都表明了这一点。

    今日中国社会的另外一项显著变化就是汽车的普及,从中心城市到偏远小镇,汽车正在进入千家万户,堵车开始成为常见的烦恼。 


 
    中国的汽车社会不是买来的,是造出来的。2012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和销量都突破了1900万辆,不仅产量超越美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而且连续刷新着单一国家汽车产销量的世界记录。全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927万辆,占全世界总产量的23%,几乎相当于第二名美国(1033万辆)和第三名日本(994万辆)的总和。中国的汽车出口也是连创新高,2012年中国汽车的整车出口超过100万辆,同比增长约30%,其中奇瑞和吉利均超过10万辆,出口的主要车型为轿车和货车,所占比重分别为45%和28%。汽车不仅是工业社会的标志,也是最能反映工业化水准的工业品,其涉及的产业链之长之广,覆盖了从冶金、机械直到电子和软件的几乎所有工业部门。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不单意味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意味着这个工业体系的提升和进步。

    工业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种种变化,也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中国制造不但改变了中国,也正在改变着世界。回首近年的世界经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各种经济指标都在不停地向上攀升,一项接着一项,从第N到第二、第一,再到超过第二到第N的总和,有的甚至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比较的目光从仰视逐渐变成平视,再变成俯视,有的甚至成了无视,而我们比较的对象,也从中国和那些国家慢慢变成中国和那几个国家,再成为中国和某个国家,有的甚至成了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这样被一个个踩到了脚下。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用工业制造力撑起来的,不仅有数量,而且有质量,绝非简单的血汗工厂,也不是靠卖资源和搞三来一补。在中国的出口货物中,服装、鞋帽、家具、玩具等工业品的比例只有17%,机械、电子、汽车、仪器等中高档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超过51%,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出口国,美国第二,德国第三。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名单中包括飞机和卫星,在个别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甚至对美国实行了用途限制和出口限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的工业化和产业进步。

    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工业大国、贸易大国的同时,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中国企业也在世界的经济版图上占有了自己的位置。继GDP总量超过日本之后,2012年,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据的份额超过了日本,上升到第二的位置。 


 
    和美国、日本的下降曲线不同,中国的500强企业数量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明显的上升势头,并且有逐渐加速的趋势。这同样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说明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些中国公司中,除了传统的资源类、能源类和金融类企业,还包括钢铁、船舶、电信、化工等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有以华为和大唐为代表的电信企业,有以武钢、中国建材、中国机械、中船重工和中国化工等为代表的传统重工业企业,还有以吉利和沙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

    有人说,中国的这些企业不过是凭借垄断地位或者国家补贴做大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话不对,恰恰相反,它们都是在残酷竞争成长起来的,如果出现了任何垄断的苗头,国家都会通过拆分和重组加以打破,重新形成竞争格局,电信行业有移动、联通和电信,石油行业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银行业有工农建中四大银行,钢铁业就更多了,单是500强中就有宝钢、河北钢铁、首钢、武钢、沙钢和鞍钢六家。那些500强中的外国企业反而往往是本国本行业内的垄断者,比如印度的塔塔集团。除了国内的竞争,有些中国企业还面临着极其激烈的国际竞争,比如在个人电脑领域,市场环境接近于经济学中的完全自由竞争,国际国内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厂家和品牌,其竞争的激烈程度用残酷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联想电脑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具有怎样的竞争力,这不但是在市场中真刀真枪杀出来的,而且是在外国政府的歧视性采购政策之下做到的,因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类似的遭遇同样发生在了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和华为等电信企业身上。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上升和产业的升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将会更多地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是必然的,因为中国不会满足于被那些发达国家安排好的产业位置,中国人也不可能永远只靠做衬衫去换飞机,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自己制造更高级的产品,这必然对那些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竞争,也就必然会面对来自他们的种种压力。过去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是因为那些都是脏活苦活累活,他们自己只需要轻松的干一点点高级工作,便可以换来这些产品,悠闲之余还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我们破坏自然环境、劳工条件恶劣。现在我们也可以制造出和他们一样的东西了,甚至更好更便宜,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怎么能高兴呢,怎么能容忍呢,明里暗里的排挤和打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这个坎是必须要面对的,从世界500强名单的逐年变化和联想电脑的例子来看,这个坎也是会被迈过去的。

C.见微知著

    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在个人层面,工业化也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变化。对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而言,姑且不论衣食住行上的巨大变化,原先不敢奢望的出国旅游,如今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昔日遥不可及的出国,如今成了普通百姓家的寻常活动,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大家兜里有钱了。但钱又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地里长出来的,也不是银行印出来的,而是工业造出来的,工业越先进越发达,工业品就越多越好越便宜,相对而言老百姓兜里的钱就多起来了,才会有余钱去旅游。

    在国内游方面,2012年中国达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自驾游14.2亿人次;国内旅游花费2.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几乎占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一成。枯燥的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收入,以及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手段。在中秋和国庆形成的超级黄金周里,国内游客超过4亿人次,庞大的自驾游队伍让高速公路陷入了瘫痪。如果还有人怀疑普通的中国人是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收益,看看这庞大的旅游人群,看看高速公路上拥挤的车流,就知道了。

    其实,与其说是钱多了,不如说是相同时间挣来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多了。三十年前一个普通家庭可能需要攒一年或更长的时间的钱,才能买一辆自行车,换到现在,则差不多可以买下一辆普通小轿车。这体现出中国工业能力的长足进步:花费原本只能造一辆自行车的劳动量,现在的中国可以造出一辆小轿车。从老百姓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原来只能挣出自行车的钱,现在则可以挣出小轿车的钱,钱就是这么多起来的。所以,中国人才能进入汽车社会,也才变得有能力出国旅游了。

    工业化给中国带来的另一项成就表现为奥运奖牌。不必觉得奇怪,现代奥运会本质上是一场工业的比赛,不但是工业化程度的比拼,更是工业水平高度的比拼。 

 

    不信的话,不妨看看历届的奥运奖牌榜。2012的伦敦奥运会,奖牌榜前十名依次是: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从最近三届看,尽管名次有升降,但这十个国家的名单始终没有变化。公认的工业强国恰好占据了奥运奖牌榜的前十位,既无遗漏也无多余,而世界十大经济体中的印度和巴西没有入围,这绝非巧合,而是因为工业化质量决定了奥运奖牌的多寡。

    工业能力通过几个不同的方面转化成奥运奖牌。首先,工业对奥运的直接支持表现在竞技器材和技术上,即便不论高科技的场地、装备和科学分析诊断技术对提高运动成绩的意义,如果没有相当的工业基础,缺乏基本的项目器材,就无法开展训练,遑论参赛和夺牌,特别是诸如自行车、赛艇、射击等,体操、跳水、击剑也不例外,最简单的跑步也需要塑胶跑道、起跑器等器材。其次,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可以对体育提供高强度的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工业体系——交通系统、通讯网络——支撑起高度发达的商业化、职业化体育,比如广告、赞助、职业联赛等第三产业,从而拉升竞技水平,所有这些没有发达工业的国家是玩不起的。最后,发达的工业使得少量人口就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从而产生大量可以脱离直接生产的剩余人口,再从中挑选有天赋的参与竞技体育,剩余人口的基数越大,选出天才运动员的机会也就越大,再辅以良好的设备和训练,获得的奖牌就会更多。那些没有工业的、工业规模不够大的和工业水平不够高的国家,只能寄希望于个别的项目,无法全面参与奥运竞赛。

    所以,一个国家参与奥运项目的多寡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全面程度。比如具备全面工业能力的三个国家:中、美、俄,恰好也是参赛项目最多的国家,次级工业强国的参赛项目相对较少,工业小国、工业弱国就只能在参与一两个小项。再看各国奥运代表团的规模,也是基本上和工业规模成正比。可见奥运会是一面镜子,比赛和奖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中国的奥运奖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其说是参赛者的运动成绩,不如说是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D.前世今生

    那么,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为此,我们必须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说起。

    中华文明作为迄今世界上唯一生存下来的原生文明,历经五千年薪火相继,从部落联盟直到中央帝国,始终不变的是基于农业的生存方式。开疆拓土是为了获得耕种的土地,兴建水利是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抵抗游牧是为了保卫收获的果实,国家制度是为了维护耕种的秩序,手工业也是作为农业的配套产业而存在的。毫无疑问,在这方面中华文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建立了人口众多、国土广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稳定的统一国家,内乱后能自我重建、分裂后能重新统一、异族入侵后能再次复国,自诞生之日起传承不绝。

    然而,在遥远的西方,从15世纪开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开始在地中海地区萌发。到17世纪,这种文明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废墟上获得了新生,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工业,有别于以往的手工业,这是一种基于机器制造的工业。工业在其诞生后的短短百多年时间里,就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的财富,并从那时起开始席卷全球。然后,对于其它地方的人来说,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人们带来的,却是征服、奴役、掠夺乃至毁灭,包括中国。

    历史上工业的萌芽也曾在中国一再出现,甚至一度可以大规模地制造具备互换性的工业品——秦弩机,但却总是一闪而过,没能持续发展下去。当西方工业文明兴起的时候,中国也是从一开始与之有了接触,从红衣大炮到自鸣钟,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始终存在。有人说那时的中国是闭关锁国的,其实闭锁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中华文明没有看到工业中隐藏的无穷力量,满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生存,拒绝了尚在幼年期的机器工业,以为那不过是些奇技淫巧而已,错过了把学习吸收工业的最佳时机。后来,当中华文明再次遇到和已经发展成熟了的工业文明时,才猛然发现,自己面临的是灭顶之灾。此时历史已经进入了19世纪。

    1840年,一个对中华文明来说屈辱的年份,最大的农业国败给了最大的工业国,从那年开始,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中国的每一页史书上都写着割地赔款和丧权辱国。同样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走上了艰难曲折的工业化之路。然而,从满清到民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一直在内忧外患之中蹒跚不前。起初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还有些自信,认为无非是器物不如西方,中体西用即可,于是搞起了洋务运动,派留学、办工厂、买舰队、练新军,也攒了些家底,隐隐地有了些新气象,号称同治中兴,但没过多久,先是输掉了马尾海战,接着更是在甲午战争中输了个彻底。从失败走向失败,从输给老牌列强到输给新兴邻国,于是中国人彻底丧失了自信,觉得这一定是制度问题,于是开始了变更制度的探索,从保皇、立宪直到革命,最后把两千多年的帝制干脆利落地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换成了共和制。

    可是制度的更替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奇效,皇帝走了,议会和选举来了,中国却仍然一步步向下沉沦,明明是一战的战胜国,却还是要被割地被殖民。这回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化也不再自信了,孔家店要打倒,要全盘西化。制度层面的革新尝试也在持续,既然满清换成北洋还是不见起色,那就继续打倒,换成国民政府。但中国的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好转,好不容易发展了一点工业,也号称“黄金十年”,却被日本的入侵轻易击得粉碎,之后是山河沦陷、生灵涂炭,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遇。才有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这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怒吼,同时却也是无奈的宣言。正是因为没有工业,我们才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抵挡那些被钢铁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

    从那时起,从中华文明沦落到最低谷的那一刻起,我们痛定思痛,艰难而顽强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始造枪、造炮、造子弹、造炸药、造地雷,直到赶走了侵略者。紧接着,为了决定中国的未来,两个政党、两种道路、两种前途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殊死的决战,最终,主张依附买办的去了小岛,主张自主自强的赢得了政权。之后,靠着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机智和牺牲,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从苏联赢得了工业的种子。以此为发端,中国开始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其间虽然不乏挫折,前进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三十年过去,从无到有,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而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带着这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而微薄的本钱,中国毅然投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循环,在巨大的技术差距、国际资本的庞大洪流和反覆的政治态度中挣扎求生,各种崩溃的预言不绝于耳。但是,奇迹般地,中国没有崩溃,中国的工业没有崩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在世界产业大循环中不断壮大和攀升,无底洞般地吸收各种原料、资本、产业和技术,成为了世界工厂。 


 
    工业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深刻而全面的,其中包括数千年来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农业。今日的中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或者不如说已经是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了,从育种、耕地、播种、收割到深加工,其间使用的农药、化肥、农膜和灌溉体系,无处不是高度依赖现代工业的成果,包括化工、机械、能源、交通、水利、生物乃至卫星技术。所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业生产也逐渐从个体农业、小农生产转化为机械农业、大农业生产,粮食和各种作物的产量节节攀升,这首先要归功于工业的进步。相比之下,我们南边那个人口和中国相当的大国,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4倍,粮食总产量却只有中国的42%,单位亩产只达到中国的三成,其根本原因来自于两国在工业上的差距。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17%,按汇率计算则只有9%,这种差距不是靠发展第三产业、让各产业在GDP里的百分比接近于发达国家可以解决的。发达国家的标志是工业总量,不是第三产业的比例。 



    回首中国的工业之路,如果说新中国的第一个三十年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建立了工业基础,完成了初步工业化;那么,后三十年则解决了大和全的问题,把一半的人口带入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具备了强大的产能,并且达到了相当的科技水平,使中国成为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展望未来,中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工业更高更强,一方面要把全部中国人口带入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在各个产业和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但在总体上成为最强的工业国,而且要把人均也提升至世界中上甚至更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将会在科学领域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阶段可能会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政治斗争风云变幻,无论是求生还是求强,工业化的问题从始至终贯穿了全部的中国近现代史,而且将会延续到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从农业国到初级工业国,再到工业大国,直至工业强国,中国已经走完了前面两步,现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脱离工业发展这条脉络,就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在中国身上和周边的一切。

    下面,不妨让我们从刚刚过去的龙年里撷取几个片段,看看工业到底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变化,看看现在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看看中国的未来终究会走向何方。


相关文章: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白彤东:中国是如何成为专制国家的?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