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技艺
王明华: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 
作者:[王明华] 来源:[作者惠寄] 2013-06-13

    我是西医,最近却外行论中医,深感学识浅薄认识艰难。网上找到中医药战略网http://active.chinainfo.gov.cn/zyy3/info_more.jsp?COLUMN_ID=01),发现了一大批专家研究文章。细细读来,慢慢体味,却惊奇地发现: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

    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医本来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但是为什么中医中药却没有竞争优势?为什么在国内不断衰弱,成为政府不得不行政保护的“弱者”?为什么会被方舟子、张功耀等彻底否定而且还获得不少支持呢?原因很有可能是,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目前的中医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华文化之根,越来越趋于被西化异化,越来越成为四不象般的怪物,越来越失去自己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并不是中医原来的文化本身出了问题,不是中华文化或中医的文化过时了,不是中医不再适应中国的科学进步和市场经济,主要问题在于中医教育者和行医者的本身不再清楚什么是中医。刘理想《试论近现代几项文化举措对中医传承的影响》认为:今天学中医都要借助于经过现代人“改造”的现代版本中医古籍来学习中医。中医古籍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繁体字变为简体字,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再“创造”,曲解在所难免,但有的解释离原意不啻于十万八千里。很多点校中医古籍的人士要么古文功底难称人意,要么远离临床实践,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是不难想象的,误人子弟,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显然,如此号称“中医”名不副实,已经失去了中道、中和等中医原始文化精神,是谓“中医”其实不再“中”医。美术家韩美林指出:“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当前许多打着“中医”招牌的教授和医师们,恰恰陷于“中医越来越少”的窘境。由于功利思维,由于文化缺失,由于自以为是和本身素质差,有许多中药产品被大量掺水作假,有许多中医只关心赚钱和自保,甚至一点儿也没有中医的骨气和自豪感,“不中医”了,“不文化”了,只不过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忘不了以祖宗名义强求政府保护,不想生生不息,所以成为懒汉!

    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在中医,根源在于“不自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走出误区  重铸中华医魂》指出:“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27万人,而据我们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其他中医尚需进一步学习或温习四大经典。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中医发展走入了误区。”这样的统计数据令人震惊!中医都学过和考过如何开汤药处方,不开汤药处方说明中医传人对汤药处方没有信心!

    当今的中医相当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还表现在呼吁别人来“解放中医”,还希望搞特殊设立各种中医药特区,甚至要求政府设立“中医部”、CCTV设立中医频道、等等。殊不知天道酬勤,天助自助者!如果中医不能自助,不能竞争,要靠政府靠政策和法律来拯救,即使苟延残喘又能坚持许久?拯救中医首先需要中医自己有自信!中医自己救自己!大陆中医有宪法保护,有政府的支持,政策的优惠,县市均有中医院,全国有32所中医大学,为台湾香港各地境外中医羡慕之极,需要的是自我“解放”!医药因为有中华文化特色就需要“中医部”,如此逻辑推论,文化则不更需要有“中文部”和“外文部”之分别设立?还有一些中医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因缺乏自信所以承认中医不科学,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其中医研究和论文貌似“前卫中医”或“现代中医”,其实不伦不类,尽是西医的残羹剩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愿意看。此外,常见的“死脑筋中医”背后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只能抬出祖宗防止出错,言必论经,不敢变化,也使中医和文化缺乏创新,停滞不前,形式僵化,自我孤立。其实祖宗倡导的中医之魂是生生不息,强调人与天地互动变化无穷!

    要解决当今的中医问题,关键是要抓内因这个主要矛盾,需要各路“中医”认识和恢复本来的“中”医面貌。我第三次学中医,开始懂得“中”医的核心是中道和中和http://wmh2first.blog.hexun.com/6136845_d.html)。“中道”就是承认客观,适应变化。太极阴阳图中描绘天地人万物发生发展无穷变化的那条反S曲线,是生生不息和阴阳变化无穷,是人与万物、与社会、与环境的系统和谐与统一平衡。在科学昌明,知识进步的今天,遵循中道的中医也应该承认西医发达技术高明的客观,适应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开放要求,不忘发挥自己的特色,追求与21世纪健康时代的医学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和谐统一。“中和”就是和为贵,就是与不同医学体系互补互通,互相学习和提高,而不搞互相封闭排斥、互相攻击和争斗。文化在精神价值上承认人类共通,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则承认差异和互赏。在这两方面我们不能搞颠倒了: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同而不和,小人之争。张功耀、方舟子可能已经不认同中国“和文化”的价值,更喜欢西方的“斗文化”,所以他们幻想把学术差异,把文化形态的客观差异升级为“用西医消灭中医”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中医”对本不是西医,更不能代表西医的张功耀、方舟子也以牙还牙,企图用中医反对西医,则背离了中和客观之本,也算不上是中医,更不能代表中医。置身在 “和为贵”价值传统之中,却说狭隘民族主义的话语,会降低“中医”自己,又被“西医”和别人孤立化了。其实,中医西医都是医学,有统一的医道:团结一切力量,全力为了人类的健康!

    中华文化儒道释并存,是以包容和学习为特点的文化。古代中医能将乳香没药安南子入药归经,现代当代中医为什么不能将西医精华同样吸收和光大?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胡琴有二胡、京胡、高胡等,胡琴古代原本来自西域,最后光大在中国。佛教早在印度灭亡,与中华文化交融得到了新的生命。我以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正传,只要中华文化不倒,中医就有信心。“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医本来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中药应该有竞争优势!应该在国内在国外逐步兴盛!应该成为政府弘扬中华文化的“强者”!

    中医应该尊重科学,树立信心。张超中在《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性科学价值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指出:“与世界上其他感染SARS的国家相比,我国取得胜利的意义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我国的SARS感染人数最多,达到5327人,而死亡率最低,为7%(广州仅有4%),远低于11%的世界平均死亡率(香港更高,为17%)。在国家重视程度、技术支持力度和经济保障能力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独有中国成功降低了死亡率,避免了人员和财产的更大损失。调查显示,这一结果与中医药参与SARS防治而发挥的作用分不开,这也是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给予中医药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如果能够深入研究中医药的参与所取得的特殊性成就,创造发挥其特殊性的环境,使其变成普遍性的决定因素,那么,我国所相应取得的政治、文化、科学与经济优势将是不可估量的。同样,一旦中医药衰亡了,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SARS”事件提醒我们,我国尚存在潜力巨大的中医药资源。”贾谦《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2)》则进一步指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平均住院时间9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二附院至4月初收治112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7天,平均住院18天;二附院甚至纯用中医药治好了15例SARS患者。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到5月份共收治117名病人,10人死亡;收治病人中,中医介入治疗71例,仅一例死亡。北京仝小林教授治疗小组收治16名SARS病人,纯用中医药治疗,全部治愈,平均退热时间仅4.5天。广州中医介入SARS治疗最早最深,病死率全国最低,不到4%,低于全国的7%。北京有关权威人士称,北京中医介入抗SARS斗争虽然较晚,成效显著,介入后的死亡率是介入前死亡率的五分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3年10月联合主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中医抢救了大量非典患者的生命;在预防和恢复期治疗方面,迄今西医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专家一致建议,治疗非典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尽可能早期全程、合理使用中医药;应将中医纳入公共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中西医配合治疗非典经验可作为其他国家防治传染病的参考。2003年4月13-15日,我们课题组赴广州调研中医治疗SARS疗效之后,写出了《中医完全可以解决非典问题》。”

    同时,我注意到张功耀在博客中发表的王澄文章《中医能治非典?鬼扯!》(http://zhgybk.blog.hexun.com/5589293_d.html王澄对WHO统计数字并没有异议,只是对中医疗效好的客观现象分析提出了“不可比”的各种质疑。对于王澄、张功耀的质疑和攻击,中医专家、研究中医的硕士博士们应该有信心证明自己,令人信服地拿出进一步科学的回应。摆事实讲道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是西医和中医的科学大同,是文明和进步的根本途径。我希望中医找回“中”医,为差异和互动互补感到自信!我想用余秋雨先生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http://news.qq.com/a/20061011/000887.htm的一段话为本文结尾:“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小小的灵魂能这样,大大的世界为什么不能这样?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相关文章:
·【特别报道】阻击重症,中医药驻守“生命之门”记者探访望京、西苑、广安门医院一线
·林治波: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十五条建议
·应对变异,中医药才是永久的“疫苗”
·吕嘉戈:《执业医师法》将民间中医药师打入冷宫
·官媒首次披露:西医组死亡率是中医组10倍!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