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事述评
喻中:西方文化没能力吞噬中国文化 
作者:[喻中]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2月21日] 2013-02-28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树立起对于中国文化及其支撑的文明秩序的信心。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命题提出,是因为有一些人对中国文化没有自信。他们认为,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昭示着人类文明的未来,指示中国文化的方向。他们是福山的“文明终结论”的信奉者,只对西方文化有信心。他们认为,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如此强势,在这种强势文化面前,中国文化难有自信。

    在这样的语境下,文化自信的依据在哪里?我的回答是,中国文化的“大历史”可以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依据。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次“西方文化”的冲击。第一次是出于“西天”的印度佛教文化;第二次是出于“泰西”的欧美基督教文化。

    印度佛教约在公元2世纪传到中国来的。从两汉到魏晋再到隋唐,四五百年间,佛教文化全面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信仰世界。无论是统治集团还是民间社会,佛教文化都拥有广泛而真诚的信奉者:每个地方都有寺庙,佛教大师饱受尊崇。但即便如此,佛教文化也没能征服、取代中国文化,反而是中国文化转化、吸纳了佛教文化。特别是在以慧能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的持续努力下,原本是异质的佛教文化终于融入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中。佛教文化彻底融入中国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就是禅宗的诞生。

    禅宗是什么?禅宗是中国文化的嫡子。禅宗虽有一个来自异域的母亲西天佛教文化,但禅宗的父亲是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可以说,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彻底中国化之后的结晶。它虽然具有印度血统,但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从禅宗的诞生机理及其文化特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并没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被取代,反而是外来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断生长、更新的添加剂。

    19世纪之后,中国文化第二次遭遇了外来文化,即欧美基督教文化。在甲午战争前后,这次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中国人带来“乾坤颠倒”般的震撼,中国人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信心开始动摇。此后,文化上的不自信成了百年中国难以摆脱的一道阴影。但是,从禅宗的诞生所展示、所蕴含的历史规律来看,欧美基督教文化同样不会征服中国文化,它同样会为中国文化所转化、所吸收,成为中国文化在当代和未来自我更新、生长的添加剂或营养品。

    在近期内,欧美文化看上去很有魅力,似乎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终结”或“终极形态”,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从根本上看,中国文化虽会吸收欧美文化,但中国文化不会变成欧美文化的复制品,这就像一个人吃了牛肉,并不会变成牛一样。中国文化在吸纳了欧美文化之后,只会变得更丰富、更具包容性,同时也更有生命力。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理据。

    如果说禅宗是中国文化吸纳印度文化的产物和结晶,那么,中国文化吸纳欧美文化的产物与结晶又是什么呢?当前的时代还没有做出回答,背后的原因也许是:中国文化对于欧美文化的吸纳过程还没有最后完成,像禅宗那样的中国文化新形态还在孕育中。因此,只需耐心地、充满信心地等待。

              (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中华文化内圣外王浑然一体
·翟玉忠:还我文化山河(《中国名学》再版序言)
·翟玉忠:你认识“一、二、三”吗——文化复兴须先正名
·智猛:《中国名学》打破了西方逻辑的垄断叙事
·翟玉忠:中国人迥异西方的战争、民族、宗教观念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