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技艺
从五行学说看《内经》成书年代 
作者:[苏启建 尚发全 范友] 来源:[《中医临床研究》2009年2期] 2012-10-26

【摘要】五行学说是内经的基本理论之一。五行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由最初的五行配属为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的心配土说,到东汉演变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心配火说;由最初的哲学思想,到西汉初运用到医学,均有一定的时间性。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黄帝内经的主要部分成书于东汉时期。

   
    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基本理论之一。而五行学说做为哲学思想从形成到演变,以及进入医学成为医学的基本理论,均有一定的时间性。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1    五行学说的形成与演变

1.1  五行学说的形成(战国时期)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于何时,已无从查考。现存最早明确提出五行学说的的古籍是《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火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我们可以初步推论,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才完全形成。

1.2  五行学说的演变(东汉时期)

    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吕氏春秋》及《礼记·月令》中记载着:脾木酸,肺火苦,心土甘,肝金辛,肾水咸。这是古文经学的观点。心是最重要的器官,本文就以心的五行配属将它命名为心配土说。西汉末扬雄的《太玄经·玄数》中也提的是心配土说。可见从战国到西汉末年五行配属都是古文经学的心配土说。

内   经中的五行配属是:肝木酸,心火苦,脾土甘,肺金辛,肾水咸。这属于今文经学的观点,本位将它命名为心配火说。从心配土说到心配火说,变化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呢?

    秦汉时期,盛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并作为立国的基础。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西汉替秦以后,朝野依“五德终始”说力主汉改秦水德为土德,取土胜水之义,以求合汉胜秦之政体之变。“五行莫贵于土,五色莫贵于黄”(《春秋繁露 . 五行对》),西汉遂实行土德制。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刘向在《汉书·郊祀志赞》中据易理而提出:“帝出于震 …… 汉得火焉”,主张“汉为火德”。至东汉光武帝正式颁令改制,“始正火德”,更“汉为火德,色尚赤”(《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火德制取代了土德制,成为了东汉一以贯之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的心脏最为重要,心之于身,犹君之于国。“心为体之君,九窍为官”(《管子·心术上》),《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西汉行土德制,于是心作为君主之官,也应属土。而东汉改土德制为火德制,这一政治行为使学术思想从重土转向重火。于是出现了新的五行配属法——心配火说。因而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心配火说,并逐步取代了心配土说。心配火说的出现为内经提供了一项重要基本理论。内经的成书年代不应早于心配火说的出现。

                        2     五行学说进入医学(西汉初)

      五行学说最初为哲学思想,从出现到进入医学,成为医学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时间性。其运用于医学的具体年代我们仅能从现有文献来推测。

2.2   西汉以前五行学说未进入医学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医书中的《阴阳脉死候》所述“五死”病候,与《灵枢·经脉》篇相近,但无五行学说色彩。墓主人以医书陪葬,足见其对医书的重视。如果《黄帝内经》在当时或之前已经成书,墓主人应当有收藏并作为陪葬品。因此可以推论,五行学说在西汉以前,还没有被运用到医学中。

2.3  运用于医学首见于《史记》

     《史记》这部史学巨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其中的《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春秋时的扁鹊与西汉初的淳于意两位医家的生平与医案。开创了中国医学临床病案记录之先河。通过这些医案的记载,可以看出司马迁虽为史学家,却也精通医学。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淳于意的一个医案有这样一句话:“其人嗜黍,黍主肺”。据《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祭先肺。……天子乃以雏尝黍。”历代注家注解为“黍火谷”。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记载:“南方赤色,.....其谷黍”。可见黍的五行属性为火,“黍在肺”,黍属火,肺也应当属火,那么心就应该属土了,这应当是心配土说的观点。这句话可以说是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的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推论,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五行学说已运用于医学。而史记之前的马王堆汉墓医书还没有运用五行学说,可以推测:西汉初,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医学取得了长足发展,五行学说才开始运用于医学。不过史记中用的五行配属是心配土说,而不是内经所记载的心配火说。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淳于意的师父传给淳于意的书有:黄帝、扁鹊之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但没有《黄帝内经》,可以推论《黄帝内经》在当时应当还没有成书。

                                3   结论  
      
   笔者认为:一部书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早于其基本理论出现的年代。内经是以五行学说中的心配火说为基本理论之一的。五行学说形成于战国,从最初的心配土说,到东汉演变为心配火说;从最初的哲学思想,到西汉初运用到医学。这为我们勾画了内经成书年代,西汉初开始,医学大发展,五行学说进入医学,为内经成书创造了条件,西汉时可能有内经的少量篇章问世,但只有到了东汉,心配火说形成以后,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才能得以成书。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 “《黄帝内经》十八卷”, “其文字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约与18篇相等。也就是说,只能是今本《黄帝内经》的1/9左右”。西汉时的内经可能只是现在内经的一小部分,主要部分应当成书于东汉。


相关文章: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五——“阴阳五行”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5)
·翟玉忠:帛书《五行》所见名学类推法发微
·陆寿筠:马克思学说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
·翟玉忠:“太极图说”六种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