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事述评
学者称中国已形成围绕公权差序格局 近权者近利 
作者:[新法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年07月20日] 2012-07-22

  不同人群有不同人群的面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面子。随着经济的富裕、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我们的面子文化也在变迁。

  官员的面子最值钱?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深圳一女子,给她所谓的“书记亲戚”估了回值。因为她自称“书记的亲戚”,从地产商手中拿到7.8折购买别墅的批条,成交价足足低于市场价839万元。虽说此女子的身份随即被证伪,但此消息一出民众惊叹:官员的面子真值钱!

  不经意间,“面子文化”已从慕虚荣变为谋实利,面子与利益和权力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而事实上,人情社会的面子是双向的。 主动施与是为了更好的回报。面子不再是饶有趣味的人情,而变味成了一种交易。并非是官员的面子值钱,值钱的是所谓面子背后的公共资源和利益。秉持公权力的人须有极大的智慧,才能跳出如此面子迷局。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尚虎平点评:

  这本质上不是人的面子问题,而是权力的面子问题,是权力资本化后的资本预期收益问题。房地产商打折的对象是权力,而非书记本人,更非书记的亲戚。由于官员手中拥有能够让投机者在未来赚取更多收益的权力,所以这只是一种投资行为,它与购买钢筋混凝土没有本质区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围绕公共权力的差序格局,越靠近权力的人,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学术领域、社会领域等,都会取得比不靠近权力的人多得多的收益。这也是商人给“书记亲戚”亲切打折的原因,他觉得通过打折自己可以往差序格局的圈内挤了挤,未来会有更多的收益。

  面子被物质化了?

  如今,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速度突飞猛进。近期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称,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需求最大的国家。有媒体认为,奢侈品消费飞速增长,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就是国内由“面子文化”演变而来的炫富消费文化。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奢侈品成了挣面子和标榜自己为“人上人”的重要工具。

  其实,这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中国正逐渐从一个“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此前以熟人关系为纽带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社会流动打破了熟人的关系网,但契约精神、公平和公正等陌生人社会的规则还尚未成型。面子仍是重要的,但声誉和体面不再是它的首要来源,实力和地位才是决定因素。因而人们炫富,利用外在的物质符号在陌生的他人面前露脸,将奢侈品视为身份、实力、地位的标志。面子被最大程度地物质化了。

  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郑方辉点评:

  面子被物质化的问题、恶意攀比奢侈品的问题,本质上是西方消费主义拜物教与我国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一种畸形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消费主义拜物教思想逐渐侵蚀了我们传统的消费观。其实如今炫名牌、炫物质的行为不仅仅存在于富人阶层,就是“穷”学生为了能有名牌可炫,甚至不惜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大众被一种庸俗的消费文化困扰。而消费主义拜物教又更进一步与“中国式功利”结合,在如今这个陌生人社会,一个人为了在陌生人面前立竿见影地证明自己的社会成就,需要被别人“扫一眼就发现实力”, 于是倾向于脱离自己的支付能力购买奢侈品。奢侈品就变成了面子、成就的符号和象征。这实际上是“当消费主义撞上功利主义”的畸形结果。

  面子文化陷入怪圈?

  近日有一条微博,讲中国人的面子变迁,“过去有人请吃饭是有面子,现在请得到人吃饭才是有面子;过去有人送礼是有面子,现在礼送得上才是有面子;过去当众受到领导表扬是有面子,现在当众受到领导臭骂才是有面子;过去陪领导加班是有面子,现在陪领导休闲才是有面子。过去欠私人钱是有面子,现在能欠公家钱是有面子;过去让媳妇想是有面子,现在有情人想是有面子;过去有地耕种是有面子,现在能买卖土地是有面子;过去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有面子,现在一对夫妇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孩子才是有面子”。

  人们的生活丰裕了,价值观多元了,道德标准也模糊了。过去有面子的如今没面子,过去没面子的现在有面子,为了面子礼尚往来,可是“礼”却躺进了回收站。面对这些,人们更多的是尴尬和无奈。社会的文化和心理层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固有的准则受到严重冲击,却没有一个新的主导文化来撑起局面,不得不说,真正属于当下中国的核心价值亟待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扎拉嘎点评:

  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反映了高速发展的变革时期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的错位和扭曲。面子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人们还停留在装面子、撑面子的阶段,追求的是一种虚假的、外在的面子,而缺乏一种稳定的、自我尊重的内在价值。民众更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而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是面子文化陷入怪圈的原因。中国以经济为主导发展了太久,社会、文化建设缺位,人们的公德心、道德意识淡漠,所以必须要提一提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只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与传统文化衔接、与民众的心意相连——既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巩固近几十年的成果,既要概念清晰、表述准确,又要转换话语、适应大众口味,这样才能深入人心。(采访整理:张潇爽)


相关文章:
·余云辉:吸引美元纸币刺激中国经济如同饮鸩止渴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