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李锦:应当怎样纪念孔子 
作者:[李锦] 来源:[] 2011-02-28

内容提要:孔子的思想犹如河豚,去掉有毒的肝脏,这便是“礼”,留下鲜美的“仁”。中国 第三次百家争鸣要做的必是这件事。


    今年(2010年)的孔子诞辰日(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显得特别的热闹,因为两岸都举办了大型纪念活动;不同的是,台湾方面由最高领导人马英九亲自参加祭孔大典;而大陆方面虽有陈至立、许嘉璐、李蒙参加,其它只是却只是地方官员参与而已。按台湾规格似应是吴邦国、贾庆林参加才合适。毕竟共产党起家后是多次批孔的,从正统来看,是不便以很大规模纪念孔子的。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纪念的是“2561周年”,而台湾却是“2560周年”。

  一直以来,两岸都在为“谁正宗”而争论。对孔子,目前大陆的定位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而台湾方面则沿用古礼称之为“至圣先师”。其实,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如同邓小平一样,多起多落,十分坎坷。在中国大陆的“文革”时期,孔子被当成“孔老二”而在“批林批孔”的政治斗争中被践踏过。我就参加过那次批判,当时的批判是有点突如其来,从1973年秋天开始,由何明、高炬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引起,其实是康生、江青的化名。他们是专门搞政治的,自有其政治目的。那时的批判重点是克己复礼,复辟资本主义,提倡的是继续造反。但是孔子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核心——忠君,没有被批判,因为当时的“君主”是毛泽东。笔者相信,五十岁左右的中国大陆人肯定记得这段历史。

       今年,在台湾的祭祀活动中,孔子的第79代传人孔垂长作为奉祭官引人注目。孔先生年轻英俊,尽管“没有背过《四书五经》”,但也是坐在马英九身边的重要道具。马英九在仪式中用论语的名句向台湾的官员喊话,即“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这个喊话其实也是对大陆官员的喊话。因为马英九自己如此正直,他的官员是不是都是正直的呢?传统的功利社会之中,当官就是为了谋私利,正直的人哪几个有好下场的?显然,对于当今大官们“不正”,我们没有什么证据,也不便妄谈了。

       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自从齐鲁文化即孔夫子为代表的儒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主体以后,孔学变成了儒教,渐渐地成了国教。否则为什么两岸都要纪念他呢;为什么两岸都要在全世界抢着设立让美国人感到十分担忧的“孔子学院”和“孔子文化中心”呢?其实,如果认真地说起来,孔子也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观点可以在《论语》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国家,宗族和家庭里得到贯彻。

     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呢?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他是以礼为规矩的。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孔子还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甚至引用曾子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读者可以看得出,孔子提倡德政,提倡孝道,但是就是没有提到法制。历朝历代的中国皇帝就是以国家,祖宗和家长这三个概念来进行统治的。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的概念被换成了“党国”。这样就实践了孔子的统治理论,即统治者在执政的时候,如果把自己当成北斗,老百姓自然就会众星拱之;政府如果动用刑法去执行法律,老百姓就会有人不服;如果政府用道德和礼制去教化老百姓,那么就会效果更好;凡是那些喜欢顶撞上司的,都是作乱者;要教育老百姓怀念自己的先祖,注重自己身后的名节,这就是好民风。显然,孔子是教人讲德守礼,最终是忠于君主。

       从孔子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正因为他有这个思想,经过荀子的发挥,又经韩非子的发挥,就变成天下都服从秦始皇一个人了。严密的等级制、封建制、集权制与忠于君主的文化,便都成为中国的国粹,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庄子与屈原,感觉味道相似。都带有几分“悲壮”的色彩。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与楚辞的《国殇》,都体现了这种色彩。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洒脱。他们与前辈老子一样,学说来自来自然。  

  而《孟子》几乎突破了孔子的诸多约束,对于君主不像孔子那么拘谨,更多的是面向下层人民,从人民的立场看问题,他们两个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移,当是一大进步。孟子的文章写得比孔子美而有雄辩色彩,思想自然也比孔子进步,他是继承发掘了“仁”的思想,向人民靠拢。

  很多人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理解肯定不对。为什么几千年来,研究孔子思想人们都把他定位到仁字上呢?也许是曾子对他的概括,那也只能代表曾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曾子把孔子思想概括为“一言以蔽之,忠恕而已”,其实还是礼。而我们从《论语》中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克己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次序调了个个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孟子更多的是“民本思想”,孔子的是“君本思想”。孔子对许多人的尊崇和对其他人的指责都是源于此。 

   孔子后期本来很贫困了,但是他还是安贫乐道,舍不得卖掉自己的车,即使自己的儿子死了,有棺无椁,他也就葬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乐道”,“道”是什么呢?就是克己复礼。所以孔子在评价子贡跟颜回的时候,说子贡是比不上颜回的。颜回是君子不器,子贡是宝器,而评价管仲的时候,则说是小器。为什么说管仲是小器呢,就是因为他不讲礼,处处模仿齐桓公。齐管仲不安贫乐道,反而处处暨越了礼仪。对这种情形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他评价管仲有才,但认为他无德,原因是不讲“礼”

  孔子有时是不主张仁的。因为行“仁”的时候。孔子有时也是主张“法”的,因为这样有利于维持秩序。比如有一次,季康子要做一个工程,孔子的弟子,也就是季氏的家臣子路,事先就做好了饭,请那些人来吃。子路觉得他把自己的钱谷拿出来给百姓以恩惠,是秉持了孔子教给他的做人的“道”,没想到反而遭到了孔子的严辞批评。为什么孔子要这样做呢?是因为子路违反了做臣子的礼节。因为他觉得这些事情不应该由子路来完成的。孔子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后来果然季康子就派人来质问子路了。子路行仁不仅没有博得老师的赞赏,反而挨了批评,还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孔子也是因此而对齐国的田成子等人持否定意见。因为虽然他们行“仁政”,但是骨子里是一种不尊礼,不按秩序办事的。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违反了礼,所以看不起他们。  

  孔子主张的核心思想是”礼“,而仁只是一种手段。孔子也曾经杀过人,孔子杀过少正卯,就是因为他看不得别人暨越,所以要杀。那么杀人的核心是为什么?就是一个”礼“字。

       认识孔子的思想有一个密码,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回答颜回时的话。克己是德,复礼是目标,这便是仁的最高境界,把这句话弄明白了,就懂了孔子的思想。

    还有一个事,很可说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而不是“仁”。管仲不克己不复礼,但孔子认为他是“仁”人,孔子在评价鲁君时,则是“克己复礼”的,但如果人人都这样,反而不“仁”了。所以克己复礼与仁之间,有点关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孔子评价人主要是从“礼”的角度评价的,而不是“仁”。“仁”是次要的方面。 

       孔子这个人,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他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点,我们当终生仿效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点,我们也当仿效之。

       还有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然而他心是好的,做起事讲起话又容易得罪人。  

  但是孔子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过惯了士大夫生活的他,很鄙视家事。樊稠学稼,他批评他是没有追求,没有出息。而他本身的这一生活状态,也被别人批评。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也难得孔子的弟子也把他照数收到《论语》里面,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孔子的形象。论语这一处,对孔子的记录,这种实事求是,使人增强对论语的信任度。

  还是回到孔子的思想来说吧。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从这点看,跟法家的目的是一致的。从史料看,大部分的法家几乎都脱胎于儒家,并多数都是儒家的弟子或后学。有的主张“礼”,有的主张“法”,有的主张“礼法并重”。而孟子的思想是“民本思想”,是“民本位”的,主张与民同乐。但是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的。从这一点看也是跟孔子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过程不一样,孟子思想有点“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味道,与孔子的君权所授不一样。

       孔子的思想为什么会有缺陷,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人,他吃尽了苦,总是为国家着想,是一位可敬的老人,是一位文章道德圣人,我们当终生崇拜他,学习他。然而,他的思想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只讲社会关系,尤其是人的思想修养,而不讲生产力,尤其是不讲科学技术;二是只讲思想,不讲物质,强调忍耐,而不强调人的享受;三是强调德政孝道,不大讲法制;四是强调规矩,服从上级至死,而不强调个人的自由创造。把这几个问题弄明白了,我们大概便明白了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明白中国的庸人为什么能当官,当官的人为什么会变得平庸。也才明白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就是因为中国的当政者把孔子学说变为国家的宗教了。

        从近两千年的历史看,孔子的“礼”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而且教育老百姓要服从“君君臣臣”的主仆关系。孔子的政治理念没有像后来的亚里斯多德那样提出“公民”的概念;他所提倡的“孝道”不幸地也一直没有注入“人格互相尊重”的灵魂。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所提倡的“正直”也一直无法成为功利社会中从政者的第一要务。也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才会无限愤慨地发出“礼教吃人”的呐喊声,他才塑造出孔乙己、祥林嫂那些形象来控诉。中华民族缺少创造,缺少竞争,缺少民主,无不与孔夫子的“礼”制思想有很深的关系。所以,两岸在纪念孔子的时候,应该明白孔子的思想犹如奶粉,应该去除“三聚氰氨”,或者说,孔子的思想犹如河豚,应该去除有毒的肝脏和血管,只保留味美的鱼肉。把“忠君”的东西去掉,孔子思想就会大放光彩了。如果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我们便可以永远纪念下去的。

       按我的眼光来看,大陆目前对孔夫子定位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准确的,孔子提供思想、孔子办教育是永远值得学习的、纪念的。而孔子学说中忠君保守、克己复礼的东西是要剔除的。孔老夫子的学说本来也承担不了那么多的负重,我们不能把大家批判的眼光引导到孔夫子那里,要为孔夫子保持原有的清静。不要将孔夫子学说当成宗教,要从儒教中解放出来,做到这样,便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孔子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

       依我看,中国第三次百家争鸣,可能是再打倒一次孔家店,把“礼”的思想打倒,把“仁”的思想发扬光大,因为只有这样做,中国这个民族才能够更加民主,更富有竞争性,更能创造,能更快的走向未来。

      
(作者系新华社研究员、中央财大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


相关文章:
·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
·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
·不其山人:商鞅是怎样“贫民”的?
·不其山人:商君是怎样“愚民”的?
·不其山人:商君是怎样“弱民”的?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