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人们喜欢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尤其是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在几个主要国际会议上,这都是或者将成为主基调。的确,根据美国的“战争计划”,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升值会造成中国经济的不稳定,这会让中国这颗正在崛起的新星上升的步伐戛然而止。
中国领导人感到了担忧,并提醒说,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经济不稳定,且会是“全世界的灾难”,这番言论合情合理。
我想说的是,美国用汇率作为秘密武器来扰乱中国经济的稳定已不是第一次。追溯到上世纪20至30年代,当时中国还是银本位时期,美国不是,因此中国的“元”-美元汇率取决于以美元标价的白银价格。
起初,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递交了他的中国货币稳定“计划”。这一计划看似能够使美国白银生产商受益,也会帮助中国,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1933年托马斯修正案获得通过,该法案授权总统增加联邦储备票据、存款以及美国货币,该修正案还授权总统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并有很大的权力来处理白银问题。1934年又颁布了《白银购买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每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或是,直到财政部持有的白银储备达到黄金货币储备价值的三分之一。而当时市场上的白银价格只有44美分/每盎司,要达到国会规定的价格,白银的价格要上涨200%。这一白银购买法案促使罗斯福政府买入白银,这使得白银价格在1932~1935年上涨了128%(以年化平均利率计算)。
美国抬高白银价格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国当时的货币“元”升值,并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流通货币不足并造成通货紧缩。当时出现的一些怪诞的争论,又狠狠刺激银价再上了一个台阶,那些白银爱好者坚持认为,随着银价的上涨,中国元兑美元会随即升值,这能够通过提高中国的购买力而使中国受益。
美国参议院的一个特别委员在1932年写道:“白银是他们(中国)财富和购买力的衡量工具,并充当储备的功能,是他们的银行账户。升值的白银财富是让那些民族可以购买我们出口产品的财富。”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未像美国宣传的那样,却以“计划”的方式演变。随着以美元计价的白银价格暴涨,中国“元”兑美元大幅升值。1932~193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6%,当时南京城里的零售品价格下滑了20%。
中国为了从美国白银政策造成的经济困局中获得些许喘息之机,寻求对美国财政部的白银购买计划进行修正。但是中国的诉求未被理睬。在给中国发出诸多逃避性的答复后,罗斯福政府最终在1934年10月12日指出,他们很少会执行美国国会发布的政策。
此时,中国意识到希望已经破灭,然后于1934年10月14日被迫宣布废除银本位制度,官方的声明被推迟到1935年11月3日才发布。美国的“计划”仿佛有魔力一般——中国的货币动荡随后发生了。当时民国政府开始发行不兑换的纸币,失去白银支撑的货币当时曾转向黄金,但最终因战争、财政赤字和政府信用不足,货币发行陷入了恶性通胀。
历史的相似性总是有很多讽刺之处。就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美国并没有什么“战争”计划,甚至连这个计划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但落到当前,我相信,如果中国当前落入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棋局中,结果将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经济的剧变以及一个世界级的灾难会相继发生。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汇率体制。1994年之前,中国仍处于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贬值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国GDP和通胀率相对较为波动。而在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后,一直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是当时的主旋律,这个时期中国GDP和通胀率的波动性也随之降低,因人民币与美元牢牢挂钩,中国通胀率开始跟随美国的通胀率走势。2005年7月之后,中国进入到人民币逐步升值的阶段。
当前全球汇率市场风云动荡,我觉得各方可以重新听听德国财政部长卡尔·希勒在1966年至1972年曾言简意赅说过的那句话:“稳定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稳定性是万万不能的!”
(作者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华盛顿加图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曾出任美国总统顾问。蔚华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