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本主义研究
张世勇:中国企业是国际资本的赚钱机器 
作者:[张世勇] 来源:[网友推荐] 2005-12-06

 

我曾经工作过的国有企业生产商用冷柜,即大型超市生鲜区用的冷藏设备(这家企业是山东小鸭集团“小鸭”品牌下的一家子公司,下面简称小鸭冷柜)。商用冷柜在制造业中属于机电产品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柜体和外联的压缩机组,安装到运行现场,就和家用的分体式空调一样。具有讽刺性意味的是,生产机电产品的小鸭冷柜,从事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大多为机械设计专业出身,与制冷相关的技术人员只进行产品的现场安装。其实也不奇怪。小鸭冷柜实际上只自主生产柜体,所需的生产技术和木匠做家具的技术没有本质区别,产品质量要求达到外表美观,内部组装严丝合缝。与木匠的技术要求所不同的是,柜体和压缩机组连接后,要求柜体内在不同湿度和温度环境下不洁冰,而且保持恒温,这恰恰是小鸭冷柜自建厂以来一直没有突破的技术难关。企业的产品设计人员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开发不同大小规格的柜体,主要分立式和卧式;二是在安装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性能要求。小鸭冷柜起步时,走的是“依葫芦画瓢”的新品开发路线。在意大利购进了几台成品冷柜,技术人员拆装解剖,变动大小尺寸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四五年过去了,“瓢”的性能仍然赶不上“葫芦”。这倒不是指责技术人员能力不够,照别人的成品开发自己的产品,从而掌握达到预期性能的技术需要不断的摸索、试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发工业国的民族产业大多走的也是这条道路。然而,“自由市场”无情,在徒弟还没有掌握老师的“秘笈”的时候,老师的成熟产品已经开始与徒弟的幼稚产品在自由开放的市场上“公平”竞争了。

小鸭冷柜的生产设备可谓一流,但全是高价进口设备。日本的AMADA数控冲床,生产柜体内部的板金件;瑞士GEMA的喷粉生产线,使柜体外表美观;意大利OMS的发泡设备,生产保温泡沫;产品的检验和试验设备也是全套进口。除了这些生产设备外,冷柜的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或购买国外的优质品牌。最核心的部件――压缩机,国内品牌性能不稳定,于是就购买“三洋”的成品压缩机。柜体内部用于控制的关键电器元件也直接从国外进口,另外,压缩机所用的冷媒(氟里昂)国内企业尚不能生产,喷粉用的化工原料也是购买国外的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采购的主要是制造板金件的钢材。拥有如此先进的生产设备,质量过硬的生产原料,性能稳定的压缩机组,应该说小鸭冷柜的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然而这样的优势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中却被挤压扭曲成劣势。

小鸭冷柜筹资建厂时,除去地皮和厂房外,主要的资金投入用在购买进口设备上,当时一台AMADA数控冲床连同配套模具需要500多万,小鸭冷柜现在有三台这样的冲床。小鸭冷柜是一家国有企业,购买这些设备的资金正像我们所熟知的,是在政府主导下向银行贷款。每个月的销售回款首先得用来偿还贷款,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实际的亏损状态。支付高额资金购买国外成套生产设备,小鸭冷柜在起步时就被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很很地敲诈了一笔。熟悉企业经营的人都知道“资金乃企业的血脉”,由于要定期偿还银行贷款,占去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小鸭冷柜在竞争还没有开始时就被扼住了血管。

然而,羊羔尚未成长起来,狼群就已经虎视眈眈了。就在小鸭冷柜开始生产时,国内的商用冷柜市场同时向外资全面开放。日本的“三洋”,美国的“哈斯曼”,相继在国内投资设厂。小鸭冷柜的组装技术还未发展成熟的时候,就被动地和能够生产成熟产品的国外企业开始竞争了。三洋冷柜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占据了市场大半份额。也就是这个“三洋”,不仅生产冷柜,而且生产压缩机组,具有完备的商用冷柜技术体系。零售业中的超市业态,最早在美国发端,美国的商用冷柜自然技术成熟,“哈斯曼”在中国的产品虽然质量不敌“三洋”,但生产成本底,也抢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小鸭冷柜在起步时就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关键部件依靠进口,在开工投产后,生产成本据高不下,可能的盈利空间相当闭窄,在国内的“自由市场”上又面对强健的竞争对手,难于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企业资产在开工不足情况下不断缩水,年年亏损。

小鸭冷柜实行以销定产,企图不压存货,实现合理的资金周转。然而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这种理性设想被冲淡无遗。当销售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掉了很大一笔业务费(这些灰色的业务费也得变相的算在生产成本上)争取来订单时,而冷柜却迟迟不能生产出来。症结正好在于企业资金流动不畅。如前所述,由于先期生产设备的投资过高,企业生产成本一直据高不下。除了定期还贷外,关键部件依赖国际市场采购,又占去大量的流动资金。即使企业内部的管理经营非常好,由于资金缺口,企业不能给外协件供应商按时付款,供应商也就不按时供货,生产无法组织。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外协件,小鸭冷柜面向制造业下游的国内中小供应商,凭借国有企业本身的优势地位,尚可以赊购进货。实际上这一部分采购资金并不算多,但采购部门还是得使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压款压地那些私营中小企业喘不过气来,或者由于欠款太多,一家外协件供应商实在支撑不起,然后选择另一家供应商,这样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商业信誉。每个月到固定的付款时间,主管财务的经理和采购经理无法面对上门要帐的供应商,不接电话,不敢在自己的办公室呆,到其他办公室东躲西藏。这些供应商尚可以如此对付。最要命的是采购技术含量高的压缩机和电器元件。以压缩机的采购为例,小鸭冷柜直接向“三洋”采购,这时的游戏规则完全由“三洋”定,小鸭冷柜处于完全的劣势,面临着被卡脖子的危险。“三洋”在中国市场上拼杀多年,对于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商业信誉了如指掌,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毫不姑息迁就,实行款到发货供货形式,小鸭冷柜根本没有讨价还价投机取巧的余地。小鸭冷柜要定期偿还银行贷款,本来就流动资金不足,每个月的销售回款除了员工工资和其他必要的开支外,剩不了多少,如果不能及时付款,就买不来压缩机,即使柜体按时生产出来,仍然不能如期交货。如此一来,小鸭冷柜在销售市场失去信誉,市场不断萎缩。有时又被迫向银行贷款应急,这样又加重了负担,企业的运转更加困难。小鸭冷柜本来就先天失血,一直处于实际上的亏损状态,而在市场竞争中又不敌对手,如此这般上下挤压,腹背受敌,越发的资不低债,形成恶性循环。

这都是我当时工作时的直观的感受,觉得在这样的企业里呆下去没有希望,受主流经济学思潮的影响,觉得国有企业体制落后,经营管理弊端重重,并没有认识到导致企业困境的深层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造船不如买船”,不注重重工业也就是基干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在重工业还没有发展健全,不具备充足实力给消费品生产制造业提供设备支持,中国制造业企业花巨资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导致先期投资过高,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陷阱。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全面向外资开放,那些技术发展成熟的国际巨头要么在国内贴牌生产,要么在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不健全的劳工体系下直接投资建厂,和本来技术就不成熟,经营管理不善的民族产业相竞争。小鸭冷柜深陷困境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国有或是民有,体制倒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宏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国的重工业不仅体系不完善,而且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工业化国家,重工业不能提供制造业所需的生产设备,而制造业又不具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小鸭冷柜进口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产品的关键零部也是质量过硬的国际品牌,仍然深陷困境。在技术条件的硬约束下,即使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进行产权明晰的私有化改革,也难逃厄运。

小鸭冷柜的母公司的发展史更耐人寻味。小鸭冷柜的母公司山东小鸭集团靠滚筒洗衣机起家,生产洗衣机之前是一家拖拉机生产厂,由拖拉机转产洗衣机很容易。直接引进国外生产线,原来的技术储备足够应付。那时的滚筒洗衣机虽然是比较高档的耐用消费品,但尚未市场对外资开放,国内生产滚筒洗衣机仅此一家,小鸭滚筒洗衣机是紧俏产品,企业占据市场先机,盈利非常容易。小鸭冷柜正是在小鸭洗衣机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皮、厂房车间和小鸭品牌就是小鸭股份的资产。曾几何时,小鸭洗衣机风光无限,小鸭是上市公司,小鸭商标是全国驰名商标,提货的卡车在门外排长队,发展势头和同在一省的海尔不相上下。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不注重核心技术的开发,小鸭洗衣机始终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将不多的积累,盲目扩大规模,上新项目(在商用冷柜上马的同时,先后上马家用冷柜,电热水器,其实当时这些家电的国内生产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扩张的同时反而造成了不良资产。当家电产业向外资开放后,国内家电厂商因为宏观工业结构和技术上的硬约束,在技术上竞争不过国外品牌,纷纷走向下坡路。如今,小鸭股份早已被停牌,一次变卖股份没有盘活资产,又进行二次变卖,仍然毫无生气。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一步步缩水。小鸭冷柜的困境和母公司的衰落遭受了相同的逻辑。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一个由辉煌到衰落的过程,民族品牌被国际名牌一步步挤出市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改制进行地雷厉风行。经济学界一般将国有企业效益的原因归于国有企业体制不合理,产权不明晰,国有企业多继承了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所承但的社会责任,所谓企业办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打破铁饭碗,福利社会化,为企业减负,实行股份制改造,管理者持股等等一系列企业改制的措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顺利的推行。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宏观工业结构,国有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是我国整个工业体系的脊梁。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口号的改革方针指导下,我国制造业大批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设备,或者以合资等其他形式向国际资本开放,合资的主要内容是,外资提供技术或资金,就技术而言,无非是国外的先进生产设备,或者是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也需要以生产设备为基础。这在客观上占去了一大部分我国重工业的市场,因为我们的重工业体系本来还没完善的建立起来,技术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工业国。东北的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严重亏损,不能不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而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之中,这方面的原因却被忽略了。我国民用制造业也遭受了被外资抢占市场的命运。特别是家电行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同时,进口关键的零部件,不注重自身的技术积累,虽然经过了短暂的辉煌,但等到市场全面向外资全面开放之后,纷纷衰落。因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本身技术积累还没有达到相当程度,相对于外资没有核心竞争力以前,市场提前向外资开放了,还有自身的恶性竞争,走向衰落在所难免。曾经辉煌的洗衣机,冰箱,彩电的民族品牌无不经历了相同的命运。国内家电市场没有战略眼光的盲目开放,企业自身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两个因素相互交叉共同促成了这一过程。现在的国内的家电产业,在高端产品上除了依托国外的技术和设计做变相的贴牌生产,在国际产业链条上充当装配工的角色外,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二十年来中国的家电产业,民族品牌在自由市场的相互残杀中,不仅没有壮大自己,反而让国际巨头打的七零八落。当前中国工业体系的没有脊梁,制造业的无心化,中国制造业处在全球工业体系末端的结构性特征已经基本定型。在这样的宏观硬约束下,企业改制无异与隔靴骚痒。除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失业问题严重之外,没有多少正面效果。放眼望去,工厂林立的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望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际资本的手里。有人自豪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殊不知那些工厂里都是国际资本的赚钱机器。该是反思的时候了。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相关文章: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白云真:述中国书,做中国人
·张可亮:中国经学的涅槃与复兴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