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大陆各级政府陷维稳怪圈 
作者:[新法家] 来源:[侨报2010年04月19日] 2010-04-25

【侨报讯】“近些年来,大陆各级政府实际上已经陷入‘维稳的怪圈’,越维稳越不稳。”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近日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报告中传递了上述信息。

 

  “维稳怪圈”从何而来

 

  北京《中国青年报》19日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悖论,除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现实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增加的客观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维稳思路和模式的缺陷。”报告课题组专家说。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维稳基金”在各级政府中的普遍设立,“花钱买平安”的“权宜性治理”方式也普遍起来,就是所谓“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负责官员的个人判断,其所体现出的政府行为明显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往往忽视、扭曲甚至排斥法律的作用”。

 

  报告指出,“维稳怪圈”还表现在,“民众被提供了一种误导性的预期:如果你想让你的问题得到解决,就得制造点‘威胁稳定的事端’”。

 

  现有的维稳方式须改变

 

  报告分析,目前中国的维稳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可称为“运动式治理”模式。“面对表现形式比较激烈的社会冲突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轻率地把警力推到第一线。这不仅无助于矛盾化解,有时反而引火上身,造成警民对立、官民对立,使政府处于敏感而脆弱的位置。”

 

  而现有维稳模式又需要大量财力投入。今年中国“两会”上的国务院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16%,而今年8.9%的增幅已超过国防开支增幅,总金额亦逼近后者,将高达5140亿元人民币。

 

  课题组专家认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维稳方式,维稳成本将会成为日益沉重的负担”,“而且会破坏全社会的是非观、公正观等理念”。

 

  民众利益与社会稳定并不对立

 

  课题组专家指出,近年来大量举国震动的公共事件案例都反映出前述问题,“这是因为现有维稳思路往往以压制正当的利益表达为前提,这在基层政府的工作模式中体现尤其明显”。报告显示,在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起因。

 

  因此,报告提出:现有稳定思维的最大误区之一,是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维稳的工作不是要消除、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利益矛盾和冲突,而是要为其设立规则,要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渠道与方式,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

 

  “就此而言,新的稳定逻辑应该是:维护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合法权利,有权利的保障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利益的均衡才有社会的稳定。这是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课题组专家如是总结。

 

  社会矛盾“井喷”造成“不稳定幻象”

 

  在呼吁改变维稳方式的同时,报告指出,目前需要破除普遍存在的“不稳定幻象”——一种看起来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激化、社会稳定面临严重现实威胁的感觉。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尽管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比如腐败、贫富差距等。但总体而言,酿成大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现在许多机构都有一份不稳定因素排查表,把日常生活中许多正常的、与稳定问题毫无关系的矛盾和冲突都列入。这些现象加起来,当然会变成一个吓人的数字”。

 

  由此,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成为一种越来越敏感的现象。报告认为,“这种敏感性不完全来自事实本身,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缺少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造成的‘棘手感’。而现有的维稳思维和方式所产生的效应,其本身就有制造紧张空气、自吓吓人的效果”。

 

  报告预见,中国将会遭遇一个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井喷期”。对此,课题组专家认为,对此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草木皆兵,“‘井喷’现象只是提供了一个渠道,让以前被掩盖的社会矛盾以规范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藉此得到可能有效解决的机会”。


相关文章:
·翟玉忠:跳出历史周期率,让人民监督政府制度化
·陈焕章:经济政策及经济学之分部——政府调控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陈焕章:经济学与政治学——政府的一般原则
·李新野:美国政府有多腐败?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