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关于“辜鸿铭研究”的现状介绍 
作者:[凯华] 来源:[] 2009-03-28

一、今天看,他的价值在哪儿?
    
    辜鸿铭是一个为我们所陌生的历史人物,长久以来,虽然他都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思想家而存在,但现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文化、哲学上,他并没有多少价值。然而,我却认为,并不是他本身的价值不大,而是我们一直没有发现他真正的价值所在。现在,关于他的价值,我可以概括为:第一,思想是最为独立的;第二,思想是异常深刻的。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关于第一点,他的思想的独立性。
       其实,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且拿来做他的一大价值,是因为中国学术环境,或者说思想环境太压抑的缘故。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过于追求统一的民族,仿佛不统一便意味着缺陷。这一点,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也很明显。比如从秦朝开始,中国便开始出现“焚书坑儒”,无论后代历史学家们对此如何解释,甚至有的替它开脱,说并非真正的“坑儒”,只是烧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书、坑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犯了罪过的读书人罢了,然而,无论如何,他确实是为了一种思想上的统一,消灭“异己”;后来,汉朝的“独尊儒术”,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思想统一,即,统一于儒家思想。后来,虽然也间或有道家及佛学的一时昌盛,然而,在中国人的心灵中,依从于“圣人”、“权威”的思想,却已经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我并非说这种思想不足取,甚至,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尊崇圣人和权威,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也是人们能够合理的生活所必需的。然而,当这种思想已经完全外化成一种习惯,并且因此而扼杀了许多人们独创的思想,或者说独创思想的可能,时,这就是一种思想进化的阻碍势力了。中国的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保守的文化,一种完善自我而又陶醉于自我的文化,既不知向前,又不知向外,只知道往后看与接受别人往里来。也可以用辜鸿铭的话来说,是一种“永葆青春”的文化,虽然能葆住这个青春,然而,始终没有迈向成熟的壮年。也可以说,中国文化太感性,缺少一种理性的、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整个文化向前。所以,至今看来,虽然我们的文化博大而精深,然而不完美。是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文化,这也正如辜鸿铭所言。然而,多少年来,中国文化却被中国人自认为完美。在这种自我完美化的环境下,跳出这个文化的圈子,而发展自己独特的思想,往往是不被认可的。当然,这样的例子大概也没有,至少我现在还不知道。而辜鸿铭出现在中国,所带给我们的,恰恰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况。我们都说辜鸿铭在世界上代表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宣传者,然而,对于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来说,他最大的价值,却不是代表中国文化出现在世界面前,而是将西方所特有的、中国所缺少的一种“文化观”带了进来,给中国的文化界注入一种新的血液。也就是他的独特性。他虽然主张相信权威、相信真理,然而,他本身的思想和言行却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自由,我们必须有表达思想的自由,无论采用写作、谈话,还是其他方式。从他的著作中看来,这可能有点与他的思想不合,然而,他自身的表现却正好说明了这个。我在前文中说,他和中国学术潮流无关,也正是他坚持独立性的一个突出表现。一般的人,比如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学者”,如果怀着做学问的心态到一个新的地方,必定首先大体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学问概况,包括走向、趋势,然后再与自己的学问现状结合起来,再让自己去迎合、融入那个文化环境中。而辜鸿铭则不然,他并非对中国文化不理解,也并非对中国思想发展的趋势视而不见,而是坚持自我,不住地坚持自我。这种坚持,来源于自己的自信,是对自己信仰的坚信,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坚信——从根本上说,他相信人的个体价值,即不依赖于某个权威者的,作为独立的思考着的个体的自信,无论这个个体是什么来历、什么身份。我们在他的《尊王篇》序言中可以看出来,他在序言中说:“一旦人们知道这些文章并不出自一位总督之手,而是出自一位总督的翻译之手,他们就会将这些文章看得一文不值。”这是常人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常规判断,然而,他却“仍要以真名将它们公之于世”,他相信自我的价值。这是一种天然的、纯粹的、无意识的对自我、对个体的一种肯定。这是许久以来,包括辜鸿铭之前、辜鸿铭之后的学者所奇缺的。在文学上尚轻,在思想、学术上尤重。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扼杀天才的思想习惯。这种习惯让历史以来许多原本可以阐述自己的思想的人们,只有假托古人去伪造一些古经,让中国人缺乏创新的习惯,让我们的文化永远是自我陶醉的状态。辜鸿铭在近代史上的表现,人们往往多论其怪诞,然而,这一层价值却很少有人发现,更别说再去思考中国的思想、学术环境了。辜鸿铭的这一现实价值,人们始终没有发现。
         

       关于第二点,他的异常深刻性。
       他的思想具有一种其他学者所无法企及的深度,是一种别样的深度。这种别样的深度,来源于他以及与他同类的思想家所处的时代的特质。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也向大自然的进化一样,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淘汰着,然而,已经被淘汰的时代,却并非是一无是处的,甚至可以说,处在一个新时代中,要想使新时代发展得合理、正确,你就必须充分汲取那个旧时代的好。如此,一代一代地不断进步。推翻一个旧的时代,再从头开始的文化,往往是不完善的。那么,什么是旧时代的好呢?我想,最主要的方面,便是旧时代所生成的文明的本质,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如果不能真正认识、继承上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无论如何都是不够完善的,总是缺少一种东西。今天看来,辜鸿铭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便是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期。辜鸿铭以及他所尊崇的歌德、爱默生、卡莱尔、阿诺德等人,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浪漫主义”的那一思想派别,他们其实是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而与其说是代表,不如说是体现。也可以说,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最后沉淀在了他们的思想之中,并通过他们的著述展示给人们。他们的著作,便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总结。在此,我们可以说,辜鸿铭与他们具有同等的价值。只不过,辜鸿铭的表现方式与他们不同,辜鸿铭没有写诗歌、小说、戏曲,也没有写散文(文学意义上的),只是写了一些表达思想的无法作文体归类的议论性文章、翻译了几本经典。这样的文章措辞激烈,在文学意义上缺乏艺术性,从而导致,除了思想价值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价值。所以,他的文章、著作并没有像其他浪漫主义学者那样,给他在历史上争得应有的地位。
    具体一点说,这种时代的精神是什么呢?这也是其他学者在从旧时代转向新时代的过程中所忽略的,就是辜鸿铭常说的“道德感、道义、真诚、荣誉”等体现人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现。是的,人的精神价值,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它必须依附于体现其所处时代特征的一些外在表现形式。这些形式,便是那个时代的特征。那个时代是一个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时代。如果这些形式,我们在进入新时代的时候忽略了,或者说并不重视,相反,还去积极反对它,那么,人的精神价值,势必无法完善地体现出来,即使是依附于新时代的表现形式。因为,新时代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是从哪里来的呢?其本身就是一种试验,一种无法完全肯定的试探,在新时代初期,还无法承担起体现人类精神价值的重担。而从长远看来,缺少辜鸿铭所处的时代的那些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类的精神价值,将永远不可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将永远是不完善的。人类的价值是积累起来的,并不是一味舍弃的。不积累旧有的文明价值,将得不到完善的新文明。而辜鸿铭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就是认识旧时代精神本质的一扇门。通过他,我们可以走进那个时代的精神内质,从中带出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但是必需的东西。

二、国内的辜鸿铭研究现状    
    
    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对辜鸿铭这两大价值都认识得不够——甚至辜鸿铭本身还有比这两方面更深刻、更重要的价值,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挖掘出来。国内辜鸿铭研究的现状,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荒凉的。
    之所以说简单,是指没有一位研究者能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辜鸿铭的精神特质,进而去理解他的思想感情,研究者们所做的,都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标准和框架去套用,所告诉读者的,只是一些常识性的、毫不深入、也并不准确的关于辜鸿铭的“知识”罢了。分一分类,研究辜鸿铭的著作,可以分为:学术性的、文学性的和消遣性的。学术性的,就我所见到和所了解到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是人民大学的黄兴涛先生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黄兴涛的老师龚书铎说:“《文化怪杰辜鸿铭》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学术专著。书中对辜鸿铭一生的主要思想和活动作了探讨,比较全面、实事求是地给予阐述和评析。”这句话是很客观的,也大体说明了这本专著的意义。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比这部更“全面”、更“系统”的著作却始终没有出现。何况,这本书虽然全面、实事求是、系统,但作为研究著作,却缺少一项订重要的方面——深刻。这是一本毫不深刻的研究著作。严格来说,学术性的著作大概没有了,这是第一本,大概也是唯一的一本。另外,一些“评传”性质的著作,似乎也可以称为学术性著作,但文学性太浓,除了具有不全面、不系统之外,也不深刻。只有较“生动”一点可以作为特点。所以,可以将它们归到文学性的著作之中。文学性的著作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李玉刚的《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还有一本我忘记作者的《国学大师辜鸿铭评传》等等,似乎较多,但最重要的一本文学性著作,应该说是三部长篇小说《奇人辜鸿铭》,这本小说据作者说是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写成的,洋洋洒洒,大概有百万言吧,生动而详尽,将辜鸿铭一生的经历娓娓道来,活化出了一个辜鸿铭来。这部著作可以称为巨作。另外的一类,就是一些消遣性的读物。这些读物往往很简单得汇集了一些人评论、记述辜鸿铭的文章,充当一种工具书的作用,比如《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遗老——辜鸿铭》、印象书系之《辜鸿铭印象》等等。严格说来,这类书并无多大价值,只不过可以发挥知识普及的作用,散播一些关于辜鸿铭的轶事罢了。总体看,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大家对他的评价、概括,都还是相当简单的,非常不够深入。
    之所以说荒凉,是与其他学者、作家的研究状况相对比而言的。因为与其他作家相比,他似乎太不正统,无法给他归类,所以,研究他的就非常少,因为不好研究的缘故。又因为大家都没有认识到他的价值,总认为其实他的价值并不大,不值得研究,有几位学者试了试,无法深入下去,后来的人也便放弃了。从本质上来说,他也确实不是“正统”型的学者,他代表着一种为处于新历史时代的我们所忽略的一种精神力量。人们一天认识不到那个精神力量,便一天不能发现他的价值。而其他学者,却都是自然地顺应着历史潮流而动的,或者有的只是简单的反动,并没有代表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辜鸿铭却是一边总结着上一个时代的精神、一边筹划着未来的文明,他不是完全顺应社会历史的,又不是简单地反动,他是历史的旁观者和点评者,给历史的发展一个反作用力,他是完全区别于其他学者的。正是他的这个极为特殊的身份,让他在学术史上几乎没有位置。他的研究状况一片凄凉。
    另外,目前关于辜鸿铭的书,还有一些译著,也就是对辜鸿铭著作的一种汉译。总体说来,内容也不是很多。最为让人信服的,应该是黄兴涛先生翻译的一系列辜鸿铭著作,收录在《辜鸿铭文集》上下两册中,《中国人的精神》也出过单行本。其他翻译,据我所知,还有汪加堂先生的《乱世奇文》。另外,还有一些翻译者,译文简直不堪入目,没什么价值。总体说来,著作的翻译情况很不理想,虽然那几本主要著作已经翻译过来了,但还有大量著作游离在外,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辜鸿铭全集》。尤其是,辜鸿铭的两部英译经典《论语》《中庸》,应该说,也有相当大的汉译价值,因为这两部虽然是汉语经典的英译,但辜鸿铭在翻译的时候,已经加入了相当多的“辜氏理念”(但愿这个词能表达我的意思),可以说,他翻译经典,同时也是在解释经典,我们再翻译过来,完全可以当作一种对经典的“注释”。这一点,相信许多学者都没有想到。
    除了这些研究成果之外,还有一部分可能发表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上,我在网上曾试图搜集一些,但太少,并且只能看到摘要,想要看到全文很麻烦,还要付费、办手续,好像还要满足某种资格,所以,一直没有看到这类论文的原文。但从其摘要来看,似乎比我们能见到的研究著作要深刻一些,因为作为论文来说,往往能谈到一点而非常深入。但是,数量少得可怜,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研究气候。
    总之,辜鸿铭身上有太多的东西,我们还远远没有认识到,我们现在对辜鸿铭的理解——对他的内在精神的把握——几乎为零。这就是我们国内对他的研究现状。


相关文章:
·梅纳德·凯恩斯:关于《孔门理财学》的书评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基本概念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