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钟庆:中国落后的根源 
作者:[钟庆] 来源:[网友推荐] 2005-10-14

     农业、手工业或第三产业都不能像重工业一样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和质量,除非同比例地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出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

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相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拜个名师或许可以让你迅速地变成熟练工人,但和农业一样,想持续地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可能的,你最好的结果是让效率停留在与你的师傅不相上下的水平上。当然,农业与手工业中也存在技术进步,但是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不具有持续性,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对比,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和技术可以在一代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的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象的。

进入近代以来,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换取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关键材料和部件,也进入机器大生产。引进外国成熟的设备工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能力,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相对过剩,价格低廉,且资源开采和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强度的提高存在上限,因此不具备重工业技术指数增殖的特征。依靠引进外国重工业技术来发展经济大致可以用曲线来表示,刚开始提高很快,然后逐步接近增长的界限。

 是否拥有完整全面的

钢铁、化学、机械、电子基干产业,是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根本标志。拥有完整全面的基干产业就是发达国家,可以设计制造几乎一切现代化的产品。发达国家也可能暂时会贫穷,也可能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但只要全面完整,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就可以实现生物般的指数增殖和进化,在短时间内成为富裕国家。

1945年的日本,基干产业由于原子弹和大规模空袭变得支离破碎,但支持基干产业技术和人才却完整保留下来。即使经济崩溃,满目废墟,但日本依然是发达国家。其后用了约10年时间恢复基干产业,随后18年的高度经济成长,以自我基干产业不断完善发展为中心,人均收入也赶上了发达国家。

1991年的苏联也是发达国家,但被自由市场经济这颗精神原子弹摧毁了基干产业。在解体10余年后依然看不到重新起飞的影子。近年来,虽然GDP连续数年高速增长,农业形势也出现明显好转(2001年俄罗斯粮食产量破了苏联时期的记录并再次成了粮食出口大国),但实际得益于石油等资源类商品的国际价格高涨。俄罗斯经济过分依赖能源等资源类出口,资源类出口占总出口的约80%,严重畸形的发展模式没有改观。俄政府至今仍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做经济预测即是最好的佐证。卖资源获得的收入没有用于基干产业的重建,而是投向房地产,购买欧洲的高级小汽车和廉价的日本二手汽车。

在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冲击下,俄罗斯自己的产业已经丧失了投资机会,大量的资本外流。2004年兴起的私营部门向境外资产投资大规模增加的趋势,在2005年初得到进一步延续。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俄资金外流达到创纪录的237亿美元。据经济部统计,仅2005年一季度,从企业和银行流出境外的资金就达到创纪录的190亿美元。据俄央行资料,1994-2004年期间俄资金外流总共达到了1930亿美元。资金大量外流,俄经济“失血现象”进一步加剧。所谓的农业增产,不过是很多低收入的人,自己开垦荒地自给自足,这种家庭农场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几达总产量的一半。俄罗斯的产业基本上垮了,大量的人才无用武之地,流到中国的不少,到日本的更多。我接触过一些俄罗斯人,都对未来很失望。十余年几乎是一代人的时间,原来苏联的产业教育和训练的人才,基本上都要退休了,到时俄罗斯的产业就没有复活的希望了,就会彻底变成落后国家。

中国的体制改革,给企业松绑放权,科研机构自负盈亏,对于同属国有的企业还要求产权清晰,分家分个明白彻底。这些措施或许极大调动了个人牟利的积极性,提高了少数优质资产的收益率,基干产业的组织性协调性却土崩瓦解了,个人的积极性再高,整个国家也不再具有开发高速列车、大型客机的能力,不能为繁荣的轻工业提供成套设备,曾经独立建造大型客机的工厂满足于为美国的波音制造飞机零件,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门则准备引进日本的新干线。到株洲、长春等中国铁路工业的摇篮去见学,大部分的技术突破都是20年前的。

    随着自我重工业体系指数增殖的停止,在资源的有限情况下,大量的资源要用来交换外国的重工业装备,经济在高速增长,各种资源的消耗指数上升,而国民的实际所得却在下降。到20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70%,其中外资企业占外贸的70%,机电产品出口,外资企业的份额超过80%。

    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对抗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被迫不断改进生产线的效率,使本国生产依然有利可图。在中国的企业(含外资),则必须更新设备才能对抗,或进一步提高积极性和劳动强度,形成人与机器赛跑的壮丽画面。在这种人与机器的对抗中,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越来越高,需要生产更多的中低档产品去交换更先进的生产线和设备。而生产这些商品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使自己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

中国从1978年到2004年连续26年平均年GDP增长超过9%,工资水平不到日本的5%,且物价水平还有赶超日本的趋势,虽然同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缓慢。1955年到1973年18年间是日本的高度成长期,平均年GDP增长也超过9%,工资水平却赶上了发达国家。而在1970年,中国经济增长缓慢,但工资水平竟然相当于当时日本的10%,且福利比日本更加完善,物价水平很低。是不是技术力内涵型经济增长,差异是显著的。

由于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造成了物资和资源流向的不同,大量的资源以各种形式流向发达国家。于是即使同样的职业,使用几乎相同的生产工具,比如刷盘子,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与在发达国家,比如日本,也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在日本刷盘子并不比在中国更勤奋。


相关文章: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白彤东:中国是如何成为专制国家的?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