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崔长林:世界必将回归我中华原理的证明 
作者:[崔长林] 来源:[] 2008-03-22
没有比能够科学地认识未来更重要的事情了,因为正确地认识未来是把握未来、拥有未来的前提。日前,胡主席在AEPC会议上提出“可持续未来”的理念。无疑,该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扩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思想的大发展。诚然,笔者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至少认为物质世界可以相对认识。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世界的未来同样可以认识和拥有。下面乃笔者为拙著《管理未来学》写的《自序》,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数理求证未来
 
这门学问的题目叫“管理未来学”。“管理未来学”?作者没有生病吧?不要说“管理未来”,你就是给人们“认识”一个“未来”瞧瞧!大家知道,关于“认识未来”的问题,理论界、哲学界、思想界、学术界、经济界、管理界至今也没有给出一种好方法,难道还要“管理未来”?如果连“认识未来”都解决不了的话,那么,笔者凭什么说“管理未来”的问题?

笔者承认,如果解决不了“认识未来”就自然谈不到“管理未来”。这是因为“认识未来”是“管理未来”的前提。因此,要想创立“管理未来学”,那就必须要首先解决“认识未来”的问题。不仅如此,而且还必须要得出一个“正确的未来”。换言之,如果“得到”的不是一个“正确的未来”,同样谈不到“管理未来”。也就是说,能得到一个“正确的未来”才是“管理未来”的前提。否则,如果得到的是一个“错误的未来”或“不真实的未来”,都谈不到“管理未来”。如此说明,“管理未来学”是一门一定建立在能认识一个“正确未来”的基础上。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解决的认识一个“正确的未来”的呢?不会是在“忽悠”人吧?当然,回答是肯定的。否则,笔者也就没有资格在这里涂鸦了;否则,笔者也就真的是有病了。

可以肯定,笔者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那个正确地“认识未来”问题的人。那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在没有全面阐述“解决方案”之前,笔者还是想首先阐述一下,我中华始祖和西方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尽管到目前为止或者说到笔者为止东西方文明还均未能解决这个问题,但笔者还是觉得有将其阐述一下的必要,因为笔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要想求出“未来”来,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通过已知求未知法”;一是采用“规律指向法”。现在,笔者先介绍一下“通过已知求未知法”。大家知道,“未来”是个“未知项”,而要想求出这个“未知项”,只有“现在”一个“已知项”不成,因此,为了再得到一个“已知项”,人们就需要回到“过去时”。

请问,这种方法是否能解决“认识未来”的问题?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做到。为什么?就因为人们只有“现在”一个“已知项”。也就是说,人们除了有“现在”以外,“过去”和“未来”都是“未知项”。怎么办呢?为了再得到一个“已知项”,人们只有在“过去”这个“未知项”上去打主意,毕竟“过去”是已经“发生”过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对“过去”的求证,就已经快要把人给难倒了。难在哪里?难就难在,所有的现在人,也同样没有经历过“过去时”。这是因为,即便是“认识过去”,人们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考证,而不能仅凭想象——虽然想象有时也有用、也有效,但它肯定也是有限的。有限在哪里?有限就有限在,人们只能根据各种“历史碎片”,来对过去加以想象。

也就是说,人们对“过去”所进行的考证,是建立在“证据不足”的基础上。于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历史被歪曲也就似乎成为了人们不可避免的家常便饭。大家知道,要把“时空坐标”建立起来,一个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什么叫“完整”?只拥有一些“历史碎片”能“完整”得了吗?当然无论如何是“完整”不了的了。

这样一来,由于人们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人们自然也就不可能能够得到一个真实的坐标、完整的坐标。于是,试图“通过已知来求未知”来求证未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也就自然而然地破了产,或者说会给人们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比如产生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对宇宙就有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思想火花,后来竟演化成为宗教。

再如,为了了解过去,我中华始祖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关于宇宙万物、宇宙结构和宇宙天体究竟是怎么产生、怎么运动的想象,并形成了“气态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多种学术流派,其见地,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者也。所谓“盖天说”,产生于公元前的一世纪,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汉时期,又发展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磐”。

所谓“浑天说”也产生于东汉时期,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蛋丸,地如鸡中黄”。稍后产生的“宣夜说”,认为“天无形质,高远无极”,日月星辰皆悬于空中。当然,最难能可贵的还要说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气态说”,认为“有物混澄,先天地生”——“有种混沌不澄的气状物质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上述系现代天体物理学“宇宙大爆炸”理论雏形。

在这方面,西方比较有建树,但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即物理学的基础上——如“天体大爆炸理论”。现在看来,西方所谓的“天体大爆炸理论”,其实与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或者说是十分相似的。当然其目的也都是试图求证出一个“过去”。诚然,求证“过去”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想求证一个“世界未来”。
 
 
 
2·规律指向未来
 
求证未来的第二种方法是“规律指向未来法”。何谓“规律指向未来法”?简单地说,如果所有的规律都能指向同一个点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说,它是具有未来性质的点。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能够被规律反复证明的点,一定是有未来性质的点。比如,我们就能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未来某年某月某日星际关系。

当然,根据“规律指向未来法”,我们不仅能够计算出星际关系,也能计算出航天器与它所能到达的其它天体之间的关系,而现代航天技术,正是在此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人们为什么能够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求出星际关系、航天器与它所能到达的其它天体之间的关系呢?这是因为,有无数次的科学实验都可以证明——“万有引力”是规律所重复指向的。

如此,当然也就证明,规律是种有指向未来意义的东西;如此,那些所谓的“不可知论”者,又有什么脸面而大言不惭地说世界是“不可知”的?诚然,规律之所以能够义无返顾地指向未来是科学实证的结果,而非笔者在这里道听途说,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为此,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就有向热爱崔长林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的人们深入阐述其原理的必要。

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的规律都具有指向未来的意义,不管它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经济规律。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规律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为人们呈现出一定的产生与存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请问: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事物、物质为什么都能呈现出一定的产生与存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毫无疑问,它们都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

诚然,状态、趋势不仅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也一定是价值的体现。为此,为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狭义规律”,笔者把它称为“广义规律”。有时,笔者也会把它称为“宏规律”或“规律的规律”。什么是“宏规律”或“规律的规律”?难道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都有的吗?是的。这是因为,作为物质运动产物而并非仅仅是意识运动产物的规律也有普遍性。

规律也具有普遍性?是的,就像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事物、物质运动也都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诚然,这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中西文化、科学的大综合、大融合,其重要意义或者说贡献就在于,当把它们综合、融合到一起的时候,竟然发现并揭示出“规律产生于场”的千古之迷。何谓“规律产生于场”?简单地说就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事物运动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形成规律。这里的场,已是“广义场”范畴。

大家知道,在物理学上,有许多“场论”。比如,最早发现的有“电磁场论”、“引力场论”。之后,便产生了“量子力学”,也有人把它成为“量子场论”的。相对论产生之后,又先后产生了过“原子场论”、“分子场论”、“宇宙场论”什么的;再后“统一场论”、“规范场论”等更是层出不穷。而所谓“广义场论”,显然比上述要宽泛得多,因为它已发展到一切物质领域。

这样,从哲学上说有“物质场论”和“意识场论”;从社会学上讲有“自然场论”和“社会场论”;从经济学上讲有“资源场论”和“资本场论”——有时笔者也会把它们统称为“经济场论”;从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综合起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也有了“价值场论”和“管理场论”等。而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各种次级的场论则更多。总之,承认场就是事物和物质就对了。

要不,又怎么叫“广义场论”呢?重复上述的话——“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事物、物质的运动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形成规律”。这样,由于有上述前提的存在,而认识、揭示规律又是一切科学的任务,也就为揭示“规律的规律”打下了物为的基础。

何谓“物为”?简单地说,物质的运动使世界变得有所作为,而物质运动规律的形成又是在“广义场”的规定下——又时又称为“广义矢量场”或“广义规范场”。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物质之所以会为我们呈现出“规律性”,都是对物质的产生、存在、发展、转化趋势的表达,并非是由于有了我们人类才有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更与人的意识无必然联系。

为何要从场的角度认识规律?因为场不是别的,正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产生的地方即场是各种规律的发祥地。因此,我们一旦能够从“广义场”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也就等于认识到了规律产生与灭亡的规律。规律也有产生与灭亡规律?是的,因为规律这不仅具有普遍性,也一定具有特殊性。什么是规律的特殊性?当然是一种规律,只有一种正确的表达。

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在我们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对立,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对立的都是不正确的或者说都是片面的,因为规律或者说原理是绝对的,它不会由于学术上的对立而改变固有的、唯一的本质,否则就不是规律,当然也不具有原理性了。
 
 
 
3·质能驱向未来
 
笔者以为,我们所了解、认识的这个世界,从总的大趋势上来看,主要是由物理学意义上的那个质量物质驾御或者说来驱动的,表现在大质量物质驱动小质量的物质,小质量的物质驱动更小质量的物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宇宙发生了大爆炸之后,我们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都遵循、接受大上述被“驱动”事实。

上述可以说是任何人和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否认的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大家知道,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或者说大爆炸以后的天体本来十分分散,呈现宇宙、天体尘埃,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与制约下,经历数十亿年的时间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能了解、认识的模样,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目前这个样子的。那么,是何种力量在起作用?当然是质量物质相互吸引的结果。

以上,当然是能够被证实的事实了。但是,有一点人们必须得整明白,那就是,在上述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较大的质量物质势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较小的质量物质又一定处于被决定的地位,虽然较小的质量物质有时也可能会逃离大质量物质的束缚,但其大趋势是不变和可以认定的。也就是说,即便小质量物质能够逃离,而它仍然有再次被捕获的宿命。

以上难道是可以被怀疑的一个事实吗?当然是不容质疑的。诚然,问题说到这里,笔者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物质质量的问题了。为什么要解释一下质量问题?因为笔者这里讲的这个物质质量是“相对论力学”意义上的质量,而不再是“经典力学”意义上的质量。大家知道,相对论之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而经典力学的质量,是引力质量、惯性质量等等。

毋庸置疑,“相对论力学”的质量观与“经典力学”之质量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否则也就没有将它们区别开来的必要。如果要问究竟有什么区别,我的理解是:相对论加入了“检验”或“考量”的成分,也就是说质量的大量需要通过它究竟能释放出多少能量检验,是个“可变量”,而经典力学不需要,是“不变量”,因为质量的大小,只能通过引力、惯性获得。

当然,两者也是有联系的,那就是“经典力学”的质量具有特殊性,而“相对论力学”的质量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一定更具有普遍性,表现在“经典力学”的质量是“相对论力学”质量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那么,笔者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读者的是——对大质量驱动小质量的理解,是不能用“经典力学”而需要“相对论力学”上解的。

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质量物质驱动小质量物质,要看谁释放的能量更多而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谁的体积或“经典力学”上的那个引力质量,否则那可就要出大笑话了。换言之,只有把我们的认识建立在“相对论力学”的基础上,“质能趋向未来”才能成立。再换言之,所谓“质能趋向未来”,讲的是“能力驱动未来”的意思,而能力是相对的。

当然,大过头了也不成,大过头了也就容易走向极端。笔者曾经写过的那篇文章——《下一个经济危机叫大爆炸》,说的就是经济能量一旦大过了头而引起的一种经济危机新品种。笔者以为,无论是何种事物、物质的运动都是有条件的,大质量物质驱动小质量物质同样需要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体现,一旦超越了条件的规定,固有事物、物质运动状态就会发生逆转。

如此,笔者是否说,规律的产生、存在、运动、发展同样会受到条件的制约?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事物、物质的运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或者说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制约下进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孤立地去认识的,否则人们就会犯认识上的错误。因此,为了避免犯认识上的错误,就需要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

诚然,传统哲学不讲这一点,所以才有“哲学上的物质”或“抽象的物质”范畴。笔者以为,无论它是什么物质都一定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哲学上的物质”或“抽象的物质”范畴。试想,连宇宙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难道作为哲学、科学研究对象的所谓物质就是抽象的了吗?这不是唯心主义是什么?这不是形而上学在泛滥又是什么?

凯恩斯之流的“节约悖论”、“投资乘数倍增加速理论”等,就是“绝对质量观”和不讲条件的思想产物。他们试图通过扩大经济质量的方法,来达到经济增长,而不管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是否能够承受的了。可以肯定,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和将要产生的“经济大爆炸”都是上述思想之产物。为此,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我们必须能够清醒地认识“质量趋向未来”的相对性,不仅是个经济加速增长的未来,更是一个很有可能产生“经济逆变”的未来、爆发“经济大爆炸”的未来——我们必须应该给予高度的警惕!

但是,有一点却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决定或者说驱动未来的因素中,一定有物质质量在内,而且还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像是我们这个宇宙、我们的星系,一定是由大质量的星体决定其未来的道理一样。尽管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可能会演化成为超级巨星,并最终发生大爆炸,但其产生与存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一定是由质量物质在驱动。
 
 
 
04·性能规范未来
 
笔者以为,国学与西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对“性能关系”而非对“质能关系”或“实在”或“虚在”的不同追求。大家知道,对“阴阳五行”变化的研究一直是《周易》这本书的研究对象。在我们国家,有许多解读《周易》的版本,而无论是孔子的“中庸之道”,还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无不是在对《周易》性能关系的解读基础上发展起来。

也正是由于如此,后人才有“儒道一家”之说。虽然从文字上看,老子的《道德经》不像孔子的《中庸》、《大学》、《论语》那样,有那么深的痕迹,但其源头可以说都来自于《周易》。笔者为何要一再地谈到《周易》?因为笔者的“逆变管理”就是受到它的启发,而生成的管理学著作。当然,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为在它的里面,已嫁接了现代科学元素。

但是,其原理或者说其源头,还是我们的易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倘若没有“性能关系”的介入,就不可能使古老的易学获得、演化、发展成为现代科学、预测学、信息学。换言之也就是说,笔者在这里将要、正在阐述的“逆变管理”,已经不再采用传统易学意义上的“阴阳八卦”预测方法,而是融和了、借鉴了具有现代预测学、信息学、计量学的方法论。

当然,肯定不会把易学完全抛弃,也就更不要说,抛弃不了的问题。相反,由于其源头来自于易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把一些易学原理、方法等充实到现代预测学、信息学、计量学里——准确地说是经济预测学、经济信息学、经济计量学。这样一来,不但使这些年轻的学科能够从易学中获得灵气,也使中华国粹、易学这门远古之“天书”获得现代科学意义!

在西方,曾经产生过“物性学”。但由于其牵涉到学科过于多,更由于西方人注重“实体”而未能最终发展起来。而不像中国人,能抱定一条路走到天黑,也才有笔者今日之发现。那么,笔者又发现、预测、认识了些什么东西?它与认识、揭示规律以及“规律之规律”又有什么直接意义、联系?当然有,而且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对“性量物质”的发掘。

何谓“性量物质”?简单地说,就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都具有或者说都拥有的一种物质性量。为了与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属性即“质量”与“能量”加以区别,笔者把它称为“性量”与“性能”。由于大家已经知道物理学意义上的“质量”和“能量”的概念,所以笔者也就不在这里赘述了。那么,什么又是“性量”呢?简单地说,就是指物质的“性积累”。

何谓“性积累”?再简单地说就是原本就存在于万事万物之身的“性素变化”。何谓“性素积累”?说到这里,显然需要给大家举例说明了。大家知道,在微观世界里,不同的基本粒子之所以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且能保持某种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均是由于它们都是“有性粒子”。比如组成分子的原子,组成原子的粒子和组成粒子的层次等等。

或许有人说了,从整体上看,分子和原子是呈现“中性”的,并非像你说的,它们都是“有性物质”。诚然,笔者也承认这一点,因为这也是客观事实。但是,有一点人们不能否认的是,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都是“有性物质”。或许又有人问了:即便是粒子,也未必都是“有性物质”——比如“中子”和“中微子”。是的,笔者也承认这一点,因为这本来就是事实。

但是,读者如果是学过微观物理学或学过化学的人应该知道,中子如果发生衰变,会生出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来。大家知道,电子是携带负电荷的粒子,质子是携带正电荷的粒子;而中微子呢?由于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衰变的证据,而且已经是一种能量物质了,所以笔者暂时还搞不清楚,能衰变成什么。但可以肯定,如能衰变,应该与中子类同。

为何要讨论上述问题?诚然,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为了阐述下述事实的存在:世界上没有“无性存在”的物质,当然包括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在内。如此,是否就能够说明,在宇观、宏观、中观亦然?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许有人要问:你怎么知道?当然是有依据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比如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化,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等均有性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数亿或数十亿年来,月球之所以能够围绕着地球转,地球之所以能围绕着太阳转,而它们即不飞出去,又不被吸附在一起,如果要探求其根本原因,恐怕都与它们是有性物质有本质、内在、必然联系。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仅仅按照“质能关系”即按照“质量场论”来认识,无论是月球还是地球,要么被吸附,要么飞离其“质量场”。

也就是说,离心力或向心力不可能是绝对相等的,两种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必然的。请问?在数亿和数十亿的时光里,它们为什么没有出现上述被吸附或逃逸的现象呢?可以肯定地说,一定是由于有“掌控”它们的机制存在。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掌握”着它们始终都能保持目前的这种状态呢?笔者以为,需要将“性能关系”的“不守恒”考量进去。

是“质量守恒”与“性量不守恒”共同维系着我们所了解、认识着的这个世界的秩序。

大家知道,无论是地球还是月球它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两极,两极的直径乃地轴、月轴者也。试问,他们是干什么用的呢?笔者以为,它们的最大用途在于,具有调整“地月关系”的功能。就是说,从总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上看,月球的向地力应该大于离地力;也就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正常的情况下,飞行中的月球应当能被地球吸附。

这是由于,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永恒、不变的主题,而事实上是,这个主题并未能在地月关系、太地关系中体现出来。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与月球、地球两极的存在有直接的关系,表现在,在向地力大于离地力的情况下即就要被吸附的情况下,同名磁极之间就会产生斥力,而相对小的星体,便在斥力作用下就被抛出。

上述,正是亿万年以来,地月、太地关系为什么始终能够保持目前这种状态的根本而普遍之原因。当然,笔者在这里讲的,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势必存在特殊性,因为在宇观世界里,之所以有星云、星系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的存在,本身又具有特殊性。也就是说,上述状态系宇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有一个演化过程。

换言之也就是说,此前宇宙势必还曾经存在过一个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大物质的过程。若没有那个过程,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这种存在与运动状态。如此,我们讨论这些问题与管理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一切之一切,均来之不容易也,系数亿或数十亿年之大自然的造化。当然,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看到,更大的意义。

难道还有比数亿或数十亿年大自然造化的意义更大意义的存在吗?是,它不是别的,正是能够认识到,在数亿或数十亿年大自然造化的过程中,所蕴藏的“物理”,即宇宙万物之所以会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均在遵循着一定的原理,并非是很随便的事情,是必须要我们把它们呈递地搞清楚。或许有读者会问:即便我们能够把它搞清楚,对于着个管理有何用?

可以肯定,“用”者,大也。“大”在哪里?大就大在,原来其实非宇观世界的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之“理”是完全同的。换言之,若能把上述道理搞清楚,也就自然会把其他的道理一并贯通者也。怎么说呢?就是说上述之原理不是别的,正是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所指者——众妙之门。何谓“众妙之门”?简单地说,上述乃“万物之末”耳。

当然,既然它是“万物之末”也就自然是“管理之初”。这里面有以下含义: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二,物质运动之所以是有规律的,是由于物质均按照一定的“物理”在运动,用朱熹的话说叫做“理在事先”;第三,由于“理在事先”,也就为人类认识、揭示“未来”奠定了基础;第四,“未来”的世界,必定符合原理。
 
 
 
5·价值召唤未来
 
关于“认识未来”或“预测未来”,除了有以上几种方法以外,还有下一种,那就是“价值召唤未来”。何谓“价值召唤未来”?诚然,与“通过已知求未知”和“规律指向未来”不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方法,简称为“价值召唤法”。简单地说,由于万事万物都具有追逐价值最大化的性质,因此,那个所谓的未来,就一定会是在价值的规范或召唤下来形成。

这种方法是由笔者首先发现的。笔者对研究对象的长期、不懈的研究发现,万事万物都具有追逐价值最大化的性质,表现为“万物皆因价值而生,死为价值而献身”的性质。比如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上述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不道德,有点残酷,其实,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正是价值在召唤。

当然,这种现象也势必会在人类经济社会中表现出来,绝不是个人想象而一定具有普遍性质,而且还是非常规范的或者说具有一定的规则、方向性的。因此,为了说明问题,有时也把这种方法称为“价值驱动”或“价值趋向”。也就是说,“价值驱动”或“价值趋向”是万事万物都具有的,或者说“价值驱动”或“价值趋向”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绝对之属性者也。

那么,认识“价值驱动”或“价值趋向”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未来有什么意义?意义就在于,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等于告诉我们,只要能够解释价值产生、存在、发展、转化的规律就等于揭示出万事万物之普遍之运动规律,即由于价值是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一种属性,万事万物就一定能通过这种属性将其产生与存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表达出来。

试问,价值为何具有上述功能?因为价值不是别的,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正是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性能不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研究对象的质能关系守恒或基本守恒时,它们就能够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反之,它们就不能够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发生转化。

价值为什么会驱动?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就在于,价值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各种能力的体现。换言之,如果力不等于事物、等于世界;力不等于价值、等于规律的话,那我们所认识的这个物质世界又是怎么产生、存在、发展、演化而来的呢?而再从这个意义上,笔者就理由说,“万物因力而产生,并为了力而献身”。而它不是别的,正是“万有价值定律”者也。如此这般,人类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岂不就演变成为对“物力”的一种认识?

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呀!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得不知要多简单的道理,竟然能够困扰有考以来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诚然,笔者也曾经质问过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就因为力这种东西忒普遍、忒平常,普遍、平常到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程度!请问,有哪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著作说力等于价值、等于规律?

可以肯定,到目前为止,到笔者为止,还没有一部著作、一个人曾经明确地说“力等于价值、等于规律”的。当然,除了在笔者的文章和著作中,除了在崔长林嘴里和崔长林“后理论经济学”里。或许有人问:真的是这样的吗?是的,这是毫无疑问和毋庸置疑的。换言之,如果一旦出现了“意外”,那么,笔者也就自然没有再在这个物质世界上混饭吃的必要!

这样一来,所谓“管理未来学”,也就自然演变成为了对产生于现在的各种力所进行的管理的学说。诚然,这是我伟大的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们的又一个伟大的发现,无疑,它必将引起世界经济学、管理学的一场极其伟大的革命!当然,它也不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更是属于全世界的。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是中国的世界;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也。
 
 

相关文章:
·张靛:建立一个“伙伴关系”的新世界——《圣杯与剑》读后感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张靛:平天下的中国方案——读《中国拯救世界》(修订版)有感
·21世纪人类文明范式大转型(《中国拯救世界》再版序言)
·《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修订版)出版书讯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