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林治波:复兴繁体字,中国新使命 
作者:[林治波] 来源:[] 2008-03-20

  近日,针对有网友呼吁在香港推广简体字、抛弃繁体字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正式表示,没有这种政策规划。这一新闻让笔者想起了如何推动汉字的国际化及中国责任的问题。恰好前不久,韩国汉文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张喜久先生访问北京,并做了题为《中国文字改革的得与失》的学术报告,对汉字改革的历程和影响做出了评价。结合张先生的演讲,笔者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汉字国际化的新趋势

    在古代,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早期都使用汉字。朝鲜文字创制于公元1444年。在此之前朝鲜官方公文、历史记录、著作文献等一律使用汉字。到了近代,朝鲜开始兼用朝鲜文和汉字。二战后,朝鲜在1948年和1954年先后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现在的朝鲜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韩国也一度废除过汉字,但由于产生了很多副作用,后来又实行韩文和汉字兼用。

  日本在公元3世纪传入汉字。不久,日本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后来又把记音字母的汉字笔画简化,创造出“假名”。现在的日文,以假名为主,汉字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

  汉字大约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开始大规模传入越南,并通行于越南上层社会,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文学作品,以至账单、货单均以汉字书写。大约在8世纪,越南人以汉字为基础创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现在的越南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叫做国语字。

  从历史情况看,中国周边国家使用汉字的规律,一般都是先引进,流行于上层社会;然后创制本国文字,实行两种文字兼用;再往后,就是以本国文字为主兼用少量汉字,或者完全废除汉字,使用纯粹的本国文字。伴随这一趋势的大背景,是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浪潮。

  这几年,古代曾经使用过汉字的国家,对于汉字的态度又开始发生新变化。比如,包括张先生在内的许多韩国学者都强烈呼吁韩国政府加强汉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复使用汉字。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识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和汉字标记,并规定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

  在越南,以越南著名法学家范维义为代表的十多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已联名向越南教育部上书,建议从现在起在全国小学和中学实行必修汉语的制度。
  如今的日本每年举办的汉字检定考试,参加的受测人数已超过200万。另有统计,日本有8000万部手机,其中2/3可传输汉字短信,据日本友人反映:“汉字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出现上述现象,笔者以为,其外在原因是中国的开放、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国际影响的扩大,同开放的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必须通晓汉语汉字,恢复汉字地位有利于其本国利益。内在动因则源于这些国家更深刻的民族觉醒。无论朝鲜、韩国,还是日本、越南,其古籍文献和历史变迁大多是以汉字记录的,废除汉字的举措,表面上似乎成全了民族独立的愿望,而实际上却割断了其现代社会与其悠久历史的内在联系,损害了本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性。比如,前韩国总统金大中就认为:“韩国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如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传统。”因此,韩、越等国重新重视汉字,不但是加强与中国交往的需要,更是追溯本民族历史的需要,是一项具有双重意义的战略抉择。

汉字改革的得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先后进行了几次文字改革,将繁体字逐渐简化,并实行表意文字表音化。张喜久先生认为,中国简化文字笔画,在跟上时代潮流和提高文字使用效率方面,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另一方面,丢掉了原来的繁体字,使现代人对中国古籍的认知能力大大削弱,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损失。

  张先生认为,汉字改革还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台湾出于政治原因,一直坚持使用繁体字和注意符号,造成海峡两岸文字规范不一、不能完全通用的问题。二是没有与使用汉字的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进行商讨,单方面地进行改革,得不到各国的理解与支持,这在某种意义上孤立了自己。从这些方面考虑,中国文字的简化虽然有“得”,但“失”也不少。台湾学者也认为,“大陆当初的简体字改革,因为走得太急,遗留问题比较多。”

  由上述情况,进一步导致各国汉语教学的困难:要么在大陆简化字与台湾繁体字之间作出选择,要么两者兼学。前者是一个两难选择,仅学简体字,不利于和台湾、港澳的交流;只学繁体字又不便于和大陆的交流;两者兼学,则大大增加学习的时长和难度。从目前情况看,选择学习简化字的国家占多数。而韩、日、越等国,由于其古籍文献均以繁体字记录,或因其现行语言依然用着繁体字,因而不得不两者兼顾。韩国大学的中国语专业,不得不设置简化字课程,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化字的事例几乎没有。据张先生统计,韩国通用的1800个常用汉字中,中国通过文字改革简化的字共有638个。这638个简化字中,韩国知识分子能够识别的有428个字,难以识别的有210个字,占简化汉字总数的32%。对汉语持有浓厚兴趣的韩国知识分子则特别关注这难以识别的210个字,并因而质疑对这些字进行简化的必要性。日本的情况,与韩国大同小异。

汉字国际化与中国的责任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的扩大,汉语的国际化呈现出日益广阔的前景。正因如此,更需要中国政府在汉字国际化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并承担起自己作为汉字母国的责任来。

  一、文字改革应三思而行。张先生在演讲中说:我作为一名对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抱着关爱之心的韩国学者,恳切地希望,中国作为汉字宗主国,既然把优秀的汉字传给周边的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那么在改革文字这么大的历史课题面前,应当考虑汉字文化圈内各国的情况,在具体步骤和方法上应更加谨慎周到一些为好。文字改革应从民族文化的弘扬这一正统性和历史性以及展望未来的永久性出发,既要考虑国内需要,又以包容的态度聆听周边国家的建议而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实现既眷顾自己,又追求国际化的目的。希望中国在现有的基础上,不要再出台新的简化字。即使因不得已非把表意文字改成表音文字不可,那也应该在不损伤原字的前提下逐步进行改革,并把过去在民间常用的简字和俗字来代替繁体字,同时希望采用在韩日所使用的简字和俗字,使简化字更富有广泛性。现有简化字中,有些与原字完全不同的字,应恢复原字或重新制定与原字相似的简化字。表意文字完全同化为表音文字,未必是正确方向,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有其独特的优点,应当发扬这个优点,保持东方文化的精髓。在制定简化字的过程中,应在不脱离汉字表意性的范围内进行,才能取得成功。

  二、重新认识繁体字的意义。台湾学者认为,简化字虽然方便快捷,但会阻碍文化的传承,文字简化不可一刀切,简化字若成单一标准,将使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出现断层。而繁体字像一条纽带一样连接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语言活化石”,文脉严谨,比较清晰地体现了造字原理,既便于现实应用,又便于历史研究,不应该摒弃。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繁体字,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和港澳台的交流,推动中国统一;有助于了解邻邦的历史文化,促进和邻邦的交融。用简化字来学中国语已成了世界趋势,重新恢复繁体字现在已无可能;但在汉语教学和各种文字标识中可以更多地实行简、繁并用,让人们做到识繁用简,是大有好处的。值得一提的是,进入电脑时代后,人们的汉字使用, 从手写过渡到电脑打字,不是手写文字,而是用视觉辨认文字,在这种情况下繁体字比简体字更适合。台湾学者杜学知在其《汉字三论》中指出,12划的字比3划至6划的字更容易学习,而14划至19划的汉字最容易学习。这说明,繁体字比简体字更容易学,这虽是一家之说,但值得我们研究。

  三、制定通用汉字。通过和邻邦的交流合作,尽早制定出汉字文化圈都能使用的“通用汉字”或“通用简化字”,这不但有利于东亚地区的交流合作,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用张先生的话说,“希望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以关怀邻邦的胸怀,承担起这个国际使命。这是汉字文化圈希望之所在,是亚洲希望之所在,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所在。这件事情只要作为‘老大哥’的中国站在前锋,挑起这个担子,一定能实现。这一努力如果成功,不仅能够从微观上与美国和欧洲,从宏观上与拉丁文化圈的国家较量经济实力,而且将开辟一条跨越经济,领先走向文化和教育的成功之路。”


相关文章:
·翟玉忠: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必经阶段
·翟玉忠:天下莫能与之争——复兴中国古典战略思想王霸术
·复兴中国文化就是拯救世界
·林治波: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十五条建议
·翟玉忠:中国古典经济学轻重术的衰落与复兴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