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打伊拉克独裁者主要是为石油资源,结果是导致全世界原油市场紧张。2008年初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在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第一个交易日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之后,由于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将抑制需求的担心加剧,1月10日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下跌,为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跌。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1.96美元,收报每桶93.71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15美元,收报每桶92.22美元。《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文章说,(经济)衰退会导致原油需求不振,供大于求、原油价格下滑。而通胀和美元贬值会增加原油的名义价格,表现为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攀升。不论哪种动态,或是人们所预言的油价将持续上涨,都不可逃避的问题是,此时,国际社会特别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到能源竞争的大趋势。这一点恰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众所皆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粗放型经济突飞猛进是依靠消耗能源崛起来的。以钢铁为例,因建筑业(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钢材的内需以及出口,都需要极大的能源消耗(石油和煤炭)。而最近两条新闻则可间接的说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对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态度和指向了,其一,在2008年,政府将关闭数千家中小水泥生产厂家;其二,近日市场传闻出口资质标准可能以1万吨作为下限,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消息说:“资质出台已经毫无悬念了,但是将多少吨作为出口资质的门槛仍有待商榷。”(1月13日《华夏时报》)毋庸置疑,无论水泥行业或是钢铁行业,对于能源的消耗与需求都是异常之大。而值得置疑的是,如果把这些成品钢材用到其他方面呢,如造船业、汽车工业、以及其他锻造行业,这是否增加了产业的附加值?也间接的降低了国内过度需求的钢材市场以及降低能源消耗?其实用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就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出口多少钢材,抵得上美国的军用、民用飞机的出口?又抵得上多少日韩的汽车、电子行业的产值?
而中国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可竞争的平台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我们没有自己像日韩的电子企业、汽车产业,更没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军工产业、造船、飞机等等竞争优势,中国仅是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以及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加工业维持着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怎能具备竞争优势?早前的关于中国产品出口遭遇重重阻击,我也承认一大部分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危及到其他各国的就业问题。这种模式不转变,既伤害别人,不利于国际社会问题的排解(利益冲突),也不利自身的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居民收入。那么怎样寻求一个共同、平衡的利益体,达到互惠互利应是当前政府从大局出发的临界点了,这不只是政治上的外交问题,更关乎到民生、国民经济的自身利益问题。
世界银行在最新公布的《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美元走弱、美国经济衰退幽灵不散、金融市场动荡增多……将会给全球经济的这种软着陆情景投下阴影。这些风险会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流入,降低他们境外美元投资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动用发展中国家数年来建立起的储备和其他缓冲机制来吸收出人意料的冲击。那么此种情况下,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则是进入工业化时代的激烈上升期,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更大更高。2007年是国内油价屡攀高峰的一年,政府一直采取限制油价的政策,缓解油价上涨给经济以及民生带来的压力,2008年的油价走势,目前还不敢预言,预期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国家正在酝酿的燃油税以及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够缓解能源紧缺的困局?
暂不谈环境,只就能源危机,中国目前要真去克服掉,也绝非那么轻而易举。数据显示,中国原油依托国际市场的比例高达40%,也即国内原油需求缺口达40%,以及国内能源市场石油、天然气、电(主要是火力发电,也即煤炭)等纷纷要求上调价格,都已经暴露出能源过度需求的端倪。然而,能源价格的预期性上涨,可能导致中国目前的工业农业的投资成本以及民生负担加重,最终延伸到整个经济体,这样一个背景,预示着中国这个后起的工业化大国,将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紧缺考验以及化解民生问题、贫富差距等有关社会安定的重大课题。
不禁疑问:未来世界竞争中国将依靠什么?短期内,世界性的能源竞争不会得到舒缓,而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大经济体的竞争绝非单边依靠能源所能概括的,而摆脱掉能源的束缚,应是各个经济体共同角逐的方向,中国自然不能例外。无疑,能源缺口,迫使中国需要转型。更清楚点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转型以及技术革新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政府又要面临着巨大的革新阻力,多方利益博弈阻力是不言而喻的。令人堪忧的理由决非是凭空而来:如果想遏制国内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钢材、水泥等等产业,就需要切断过热扩张的房地产业,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不满。如果允许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价格上涨,就会迫使民生恶化、工农业投资成本上升,财富从大多数阶层向少数既得利益阶层转移、造成贫富差距恶化;如果不让涨价,这些能源行业不干,国内能源需求的客观因素也不允许……看到这些,似乎中国已经到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或许化解这两难境地,在当前,政府部门既要加强政治外交力度,引进能源、填补缺口,又要打破能源的垄断利益体,让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到能源市场,在国内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又在能源国际贸易上放开管制,让更多国际能源通过民营企业载体进入到国内市场,缓解市场供给压力,这既排解掉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带来的民生压力,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能源的紧缺。长远计,中国在技术领域应加大开发拓展力度,从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经济生成,走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