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作者:[Willian] 来源:[] 2007-08-24

     很早就想讨论一下中国封建社会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可总是觉得这个问题大的很夸张,有点不自量力的嫌疑。今天看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终于忍不住了。

     高中教材上说的中国封建社会始与战果,断代上定在周元王元年,即476年,标志是铁器的出现和大量使用。而《中国史纲要》上的说法,从西周开始,我国就进入了封建社会。

     所谓的封建,直观的意思就是“封诸侯,建番卫”,这和我们熟悉西周大分封是吻合的。但在历史学上,指的封建社会,是以土地地主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形态,两大对立阶级之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从战国封建说来看。西周时期的土地属于周天子,也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分封,是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一起赐予诸侯,诸侯对于土地上的人民,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亦即所谓的“庶民”是从属于诸侯的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

     但是,周王虽然是名义上的土地唯一所有者,诸侯只拥有使用和管理、管辖权,但是诸侯有权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并受宗法制的保护,嫡长子有权继承其封地。也就是说,封地是世袭的,诸侯是土地的实际占有者。而此时的庶民,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而不是像商代那样,由奴隶主集中组织生产劳动。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拥有生产工具,就代表了这些庶民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性。从《诗经》等文献的记述来看,庶民拥有自己的居所、家庭、农具,甚至拥有一定的家庭副业。这在商是绝不可能的。

     至于铁器,西周无疑是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社会。这里说一些题外话。铁器最早出现在商初,被镶嵌在一些兵器的刃口,基本上是利用陨铁制造的。而青铜器在最初被用作礼器,后来逐渐被用于武器制造。直到西汉,青铜武器才让位给铁质兵器。而青铜农具,却一直极少发现。简单的说,农具的演进是直接由木器、石器、骨器时代跳过青铜时代而进入铁器时代的。至于为什么青铜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及为什么铁农具被大量使用了数百年之后,青铜仍然是打造武器的主要材料,属于冶金史的范畴,这里不专门讨论了。

     也就是说,西周庶民使用的农具和商没有大的区别,仍然是骨器和石器。那么,生产力的大发展并不是由于生产工具上的改进来推动的。由此,其动因很自然的可以解释为生产关系的改变。亦即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了。

     金文上有用奴隶交换匹马束丝的记载,这往往成为战国封建说的一个重要佐证。但是,马和丝,在当时都是只有富裕的领主才能拥有的东西,这笔交易显然是发生在两个领主之间。及至汉,豪门大族,以及官宦人家,都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家奴、奴婢;主人对家奴仍然拥有慑杀之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奴婢,《史记》上还有陈平赠送给陆贾100奴婢的记载。所以,用匹马束丝来证明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中世界的欧洲是非常典型的封建领主经济,或许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更好的说明西周封建说。

     同西周的分封制一样,最高领导者(国王或者是教皇)把土地赏赐给贵族和功臣。这里要分两种,赏赐给世袭贵族的叫封地,赏赐给非世袭人员的叫做采邑。领主(也就是获得土地的人)有权在土地上征收赋税、管理民众,对人民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比如著名的德古拉就在自己的领地上屠杀了20万人),甚至建立公国。而国王(教皇)也有权收回土地。

     周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欧洲的领主们也有义务带领自己封地上的军队无条件的跟随国王出征,并向国王贡献赋税,管理自己的领地。

     中世纪的欧洲也存在大量的农奴。和周的庶民一样,他们必须把生产所得的绝大部分交给领主,并在承担国家义务的同时,为领主服劳役,从事无偿的手工业生产,跟随领主作战。但是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拥有一定的私有财产。

     郭沫若老先生是持战国封建论的,而翦伯赞先生主张的是西周封建论。他们的书都看过一些,各人的论述都相当的精辟严密。上面这么多废话,是我的一些看法。


相关文章: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三)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二)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一)
·王沛:不可思议的西周法律
·陆寿筠: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结语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