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哲学体系,有多少哲学派别,由于笔者算不上哲学家,也没有时间去进行统计,故自认无知。
据说,世界上无论有多少哲学体系,总的说来只有唯物与唯心两家。可是细想起来,此说不妥,因为还有既不唯物也不唯心的“二元论”和很不出名的“不二论”。是啊,连中国的许多学者,甚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知识分子都还不知道它的名字。“不二论”之所以不出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的“土特产”,是国货,具有中国特色,恐怕还因为它主张和谐,与世无争,不吵不闹,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决不应当认为出了名的就是好的,不出名的就不那么好。因为,中国有句名言,“有理不在高声”。
就当前世界的人类关系和科学的发展形势看,“不二论”看来应当登台表演了。大家知道,随着核武器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故“地球村的存在原则”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也就是说和平成了世界的主题,因而需要和谐的哲学理论去指导。从科学发展的形势上看,如果想要摆脱基础科学近百年来的停滞状态,就必须有一种可以解释物质运动的原因的哲学理论去指导。然而在当今世界上,除了“不二论”之外,无论多么有名的哲学体系都不可能担当起这两项重任。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喝斥道:“你熊宇丹在吹大牛”不!不不,这不是笔者吹大牛,而是从英国剑桥大学的霍金教授对现代哲学的愤慨中得出的一点认识。霍金在《时间简史》第十一章结尾处愤慨地写道:
“即使只存在一个可能的统一理论,那只不过是一组规则或方程。是什么赋予这些方程以生命去制造一个为它们所描述的宇宙?通常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不能回答,为何必须存在一个如此模型所描述的宇宙这样的问题。为何宇宙陷入其存在性的错综复杂之中?是否统一理论是如此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的实现不可避免?或者它需要一个造物主?若是这样,它还有其它的宇宙效应吗?又是谁创造了造物主?
迄今,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有工夫去过问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 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从霍金先生的上述愤慨中,读者看到了什么呢?应当看到现代科学与哲学的脱节。何以会脱节呢?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所说的“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意味着什么呢?那不是哲学家不愿关心自然科学!而是那些哲学根本就没有法子去指导自然科学。这就好比抗战时期一个从外地流浪到华北平原去的农民,抗日队伍要请他当向导,他就只好摆手说他要去打草鞋一样。更何况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早已身临绝境,走上了纯数学的悬崖,这正是那些种哲学过去领错了路的结果呀!所以我要说,要想让基础科学从绝境中走出来就必须更换向导。这个向导正是默默无闻的,中国出生的,竟连一些中国人也不认识或者不欢迎的“不二论”!
当我要分析现代哲学的时候,得预先申明:本人是比较开明的,绝对没有排外思想,也不是国粹主义者。因为本人很相信“世界大同”,主张人类和谐,三十年前就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对指导人类和谐和科学繁荣有利的哲学理论。但在此之前,本人却是唯物主义的笃信者,是碰了许多钉子之后才决定去寻求新的(也是旧的)理论的。我的以下分析,就算是我的心得体会好了,(好在目前提倡百家争鸣,错了不打板子)作为引玉之砖,但愿能引来哲学的繁荣。
第一章 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精神产生于物质。
这个哲学体系产生于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自那以后的一百多年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唯物论者,他们以唯物论为武器,写了数不清的哲学著作,与唯心论展开了殊死的博斗。作为今天是“不二论”者的我,对于唯物论高举反对唯心论的旗帜是表示赞赏的。因为,只就唯物论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点,唯物论可以称得起是“不二论”的友军。但是,唯物论的最大毛病是:
它不能正确解释什么叫精神。
它无法找到精神的来源。
因而它无法解释物质运动的原因。
而上述问题皆是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哲学的生命!
唯物论是怎样解释精神的呢?
唯物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便是精神。恩格斯说:
“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多么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精神现象只是某些复杂的高级的物质形态的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艾思奇编第33页
这就是说,象石头、桌子之类的低级物质是没有精神的。唯物论对精神的定义实在太狭窄了!读者将在《不二论》一文中看到,石头和桌子皆有精神。那么,意识——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呢?列宁说:
“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
——普列汉诺夫
看来,唯物主义者对精神——意识的产生只能解释到如此粗糙的程度。“不二论”将告诉读者精神是怎样产生的。那么,物质为什么会运动呢?唯物论者告诉我们:
“运动……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408页
可以断定,人们从唯物论者那里根本得不到物质何以会运动的正确答案,也根本找不到物质运动的“动因”。因为他们的认识只能达到“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固有的属性”的低水平。所以,我常说唯物论是很粗糙的一种哲学。
“动因”问题是哲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决不可马虎了事的。因为,唯物论者往往会因为回答不了“动因”问题而滑到唯心论堆里去,造成唯物与唯心两极相通。
牛顿这位科学泰斗曾经是非常唯物的,他的科学成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牛顿后来怎么相信起“最初一击”而信奉上帝了呢?不就是因为他不明白物质运动的“动因”从何而来吗?
不仅如此,“动因”的问题简直可以决定一种哲学理论的命运,甚至科学的命运。
现代基础科学停滞不前的原因何在?
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原理不能得到正确解释的原因何在?
为什么大量的物理学家陷入了纯数学的空想之中?
为什么西方不少科学家信奉上帝去了?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种能够正确解释“动因”的哲学理论的指导。霍金之所以大骂哲学的堕落,就是因为那些哲学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动因”,因而不能担当起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重任。读者将会看到,这个哲学的关键问题,也只有“不二论”才能解决。
此外,唯物论对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认识也是错误的。按照唯物论“物质第一性”的观点,物质与精神实际上是对立的,是相互分离的,只不过唯物辩证法认为,这种对立和分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同一而已。“统一”者,相互转化也。毛泽东就曾说过,“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如果作为一种不严密的政治理论,或者一种狂热的政治口号,这种话讲讲无妨。但是,如果要用它去指导自然科学,那就非出纰谬不可了。
“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按唯物论的观点就是说虚的意识可以变成实的物质。
现在气功和特异功能的效应就最讲意识或者意念,能不能说张宝胜从空中一抓就到手的冰激凌是他的意识变成的呢?如果真是意识变成的,中科院还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特异功能干什么呢?那就把全国十二亿人都培养成张宝胜式的人物,让他们都用自己的意识去变出他们所需要的物质好了。这样,自然科学的物质不灭定律不就可以轻易地被推翻了吗!
此外,还有直指“意识也是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的,简直把精神与物质混为一谈了。还有说“物质是精神的界限,精神不能超出物质的界限”的,认为物质是比精神的范围广得多的大圈圈,精神只是这个圈圈里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个圈圈里的物质可以“是”精神,也可以“不是”精神,除具有意识以外的东西“都不是”精神。这么一来,整个宇宙几乎都是物质的世界了,“唯”有物质而“唯物”了。
读者将会看到,精神是伟大的动因,在这里被唯物论者用“物质固有属性”掩盖了。当然,那是由于无知而掩盖或搪塞了的。老实说,倘若物质果真如唯物论者所说没有精神的话,或物质可以脱离精神的话,物质就是绝对静止的死物,整个宇宙都会死气沉沉的了。但物质,而且整个宇宙总是运动着的,生气勃勃的,精神焕发的。必须指出,将物质与精神分裂开去,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共同特征。所以,如果用唯物论去指导自然科学,与唯心论一样,不仅不能解决物质的动因问题,更不可能解决物质何以会“有序”运动,成事成物的大问题。
第二章 唯心论
唯心论是唯物论的死对头,它认为精神是宇宙的本源,物质是由精神产生的,物质是不实在的。
这种理论是比唯物论更省力的懒惰的理论,它甚至可以把精神直接解释成神的作用,神的旨意,用上帝创世说去解释宇宙,解释人间的一切。
唯心论完全不能用来指导自然科学,即是所谓主观唯心论,也不能解释人的意识的来源,也同样不能回答自然科学迫切需要知道的,物质的动因从何而生的问题。
第三章 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宇宙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即认为宇宙有两个实体,二者同时存在,物质和精神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人只能认识这种“二元世界”的表面,不能认识其本质。
在物质的动因问题上二元论认为物质是被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外加的。所以,二元论和唯物论、唯心论一样,都不能正确解释“动因”的问题。
由于二元论把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不明白二者的联系,在科学上的表现就是只研究物质运动的表观规律;把力和能视为可以脱离物质而独存的东西;而不去探索物质及其运动的本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二元论,什么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呀;物质可以转化为纯能量呀;存在无质量的“虚粒子”呀;“虚粒子”可以“携带”力呀;宇宙可以坍缩成针眼大小的数千万分之一呀;电子和光子皆可以“湮灭”而转化成纯能量呀;核反应的质量亏损变成了纯能量呀,等等等等,可以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指导思想是二元论加“对立统一”辩证法的混血儿。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把物理学引向歧途的事实,就证明了二元论不能引导自然科学向纵深发展,不能担当起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重任。
第四章 不二论[1][1]
“不二论”这个名词是否是笔者的独创尚不清楚。因为本人读书不多,“学富五车”绝对谈不上,恐怕一车也没有,而且也没有对全世界的哲学体系作过周密的考察,只不过在自己这小半车书中尚未发现有“不二论”一词,就自以为是“独创”了。
“不二”一词是有的,但只在中国的古书上见过,首先在熊十力先生的《原儒》中见过,然后在《吕氏春秋》以及别的中国古书上见过。最近几年一些杂志上也有谈“不二”的了。但是,除了熊十力先生的《原儒》外,别的书都不是着重从哲学角度讲“不二”。《原儒》上特别对“天人不二”、“心物不二”和“神质不二”作了哲学上的解释,而且,十力先生的所有哲学观念都是“不二”的。所以,我深切体会到他的理论就是“不二论”,然而他却未用“不二论”来对自己的哲学理论命名,只是认定这是儒家哲学——大道(而非小康)哲学理论的核心。我想,儒家哲学派系甚众,如果不专门命个名来突出十力先生哲学理论的要旨,就很难引起社会的重视,所以我就为十力先生代劳把他的哲学理论称作“不二论”。而且还自命为“不二翁”。
《原儒》成书于五十年代,十力先生在开篇的《原儒再印记》中开笔就书道:
“原儒书成,只印二百部储存。欲俟五六年内《易经新疏》、《周官经检论》写定,方可聚而公之于世。此余之本愿也。”
当我在三十年前读完《原儒》时,不由得击案哀叹:如此佳着,怎么“只印二百部储存”呢?!那时,我曾在该书首页《易经新疏》和《周官经检论》旁边批有“此书必购”字样,可是这些年来虽时时留心新华书店的书柜,也不见有这两本书出售。
十力先生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大概是1988年吧,上海《文汇报》曾专门发表过纪念他的文章。他不仅是一位“苦心孤诣”的伟大学者,而且是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者。可是,文革期间我却在一本江青点名的“反动权威”的小册子上见到过他的名字。当然,那时我还未读他的书,还谈不上对他的了解,但那时江青在我心目中已经算不得“权威”了。1973年我出差重庆,在解放碑[2][2]附近的一家古旧书店的书柜里见到了他写的《原儒》,也许是江青的“介绍”吧,“反动权威”,可我这人偏不听邪,就是要了解一下“反动权威”。于是只花两元钱就买下了这《原儒》上下两册的线装书。这些年来在反复玩味中,我常想,吾得此书,岂非天意乎!得多亏文革焚书,不,不是焚书,是“破四旧”将“反动”书籍送去造纸厂打纸浆那个时代,难为那位明白此书价值的人把它偷偷地拣了出来,否则,笔者绝对不知道世间还有“不二”哲学,那当然就根本不可能用这种哲学思想去探索到宇宙基源——宇丹质的存在了,也就不可能写出这部《科学大统一》来。所以,如果我后半生会有一点成绩的话,除感谢十力先生的哲学思想指导外,还应感谢那位冒着危险把《原儒》从将毁的“反动”书籍堆里拣出来,摆到古旧书店去大减价出售的先生。
我之所以要说十力先生是“苦心孤诣”的伟大学者,那就是因为十力先生绝对不同于一般的名流学人,他从不随波逐流。尽管“五四”以来反孔热浪席卷神洲,他却独具慧眼,能从两千多年来的古籍中,甚至能从秦汉以来被窜改了的典籍中识其真伪,定其主流,并能用人的认识皆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正确观点去看待孔子,把孔子一生的学说客观地区分为小康与大道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从而彻底地为伟大的孔子翻了案。这一伟绩是迄今中华大地任何名流学人都不可与之比肩的。
(一)中国自古无“唯”字号哲学
在唯物论风行全国,硬要对中国古代哲学家按“唯”字号排队划线的年代里,十力先生写道:
“是故以西方唯心、唯物分裂之情形,而考核中国哲学,则显然可见者,自伏羲始开学术思想之源,下逮晚周,诸子百家发展极盛,而哲学界,始终无有如西学以唯心、唯物分裂宇宙之异论。此中国古学特殊处也。”
——《原儒》下卷二十九页
十力先生的意见是非常客观的。
中国哲学之所以不存在唯心、唯物,那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各家各派皆源于伏羲画卦之古易,即“易”为百家哲学之源泉。伏羲画卦创“易”已立三大原则:
一、体用之辨;
二、阴阳成变;
三、本隐之显。
“体用”、“阴阳”、“隐显”皆相反相成——不二。数千年来,中国百家虽各有所侧重,但都坚持伏羲的三大原则。
道家,以“太一”即道为本体。《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无(心)有(物)为本体之用。《庄子·知北游篇》有“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可见道家是坚持“体用之辨”原则的。这是其一。其二,道家是坚持“阴阳成变”原则的,《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证。阴者质也,阳者神也,神斡运乎质——“冲气以为和”,万物由此而生。其三、道家是坚持“本隐之显”原则的,《老子·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虚生之神也,绵绵者创新不绝也,若存者隐而未显也。即是说,天地万物——由非生命之物到生命之物,是由谷神这个潜隐的本体不断显化的结果。可见,道家学说是源于“易”的,是“不二”的,其哲学特征只不过是提倡返虚无,守静独,畅物性而已。
名家,工于“辨物之理,以正其名”(见《春秋》)源出于“易”。《易·系词下传》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名家以惠施为代表人物。惠施以“鸡三足”之名言形象地论证了“神质不二”的哲学观点。谁都明白,死鸡也有两只足却不能行走,其原因就在于死鸡失去了驱动两足行走的整体显性精神之“足”。
法家,据十力先生考证,法家有民主论和君主专政论两派。君主专政论派乃“法家之雄,皆兼综道术”,如慎到、申不害、韩非是也。法家民主论派,如管子等。《管子·牧民篇》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高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此论出自《易·系词·上》:“吉凶与民同患。”故法家民主论派出于儒家。法家君主专政论派巨子韩非、李斯之师荀子亦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荀子的“天人不二”观有“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性恶》);“乾坤不二”、“阴阳不二”观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韩非亦有“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解老》)之论。《老子》出于“易”,儒道皆坚持伏羲创“易”之三大原则,儒道同源,故无论法家的民主论派还是君主专政论派皆源于“易”,在宇宙观上都是“不二”的。
墨家,墨翟是其创始人。墨子被现代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尊之为唯物论者,然就其认识事物,判断其真伪的标准而言,墨子有云:“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此乃坚持伏羲“体用之辩”原则之证。“有本”之“本”者,本体之“本”也;“有用”之“用”者,体用之“用”也。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之主张,亦出于“易”。墨子说:“不党义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易·系词上》有:“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尚贤”、“兼爱”且出于《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可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说“墨子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当不谬。其实,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皆是坚持伏羲三大原则——“体用”、“阴阳”、“隐显”不二之核心“和谐成物”之和谐为贵观点的。至于墨子“天志”、“明鬼”的迷信思想,当是受了文王八卦的宗教思想影响所致。此为支流。虽支流,然墨子所说:“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明鬼下》)这种“眼见为实”的唯物观,恐也是唯物与唯心相通的证据吧!
可是,今天中国的唯物论者们,硬要到中国古代学者中去寻找唯物论者,其中下功夫最大的恐怕要算任继愈先生了。[3][3]任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把老子、宋钘、尹文、荀子、韩非子、司马迁、王充、仲长统、嵇康、范缜、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张载、王夫之、戴震等等皆归入唯物之列。其实,这些学者或属道家,或属儒家,或儒道兼之。而儒道两家皆源于古易学,皆坚持伏羲创易的三大原则,而三大原则却是“不二”的,“不二而有分”,故儒道之别,只在于各自倾向于“不二”——相反相成之一方面而已。《中国哲学史》在介绍上述诸子的唯物论观点时,花力气最大者要算对王夫之的“唯物论”的介述了,足足用了四十四页的篇幅。王夫之(船山)是明清时代的人,距孔子约二千年,中国的“不二”哲学是否到船山时代就衍变成了唯物论呢?弄清船山思想恐怕是最有说服力的。好了,为了节省笔墨,笔者就用不着对上述诸子的“唯物论”——任先生等认定的唯物论作—一剖析了,只就任先生等对王夫之着力推荐的众多“唯物”观点中,拣出几条来看看就行了。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正蒙注·太和篇》
王夫之的这个观点,恐怕是王夫之“唯物论”最有力的论据,故《中国哲学史》命之为“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殊不知这里所谈“阴阳二气”并非指“阴气”加“阳气”,而是说“阴阳不二”之气。我们只须看看王夫之对太极的解释就清楚了。
“太和,和之至也。”
太极中之阴阳“合同而不相悖害。”
“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现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正蒙注·太和篇》
太极者,太和之极也,乃宇宙本体,“未有形器之先”者也。若唯物论者以“阴阳二气”为本体,而王夫之确实是以“阴阳二气”为本体的。他接着写的“充满太虚”,“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可证。那么“阴阳二气”与“太极”这两个本体如何统一呢?宇宙总不该有两个本体吧?“气”未有形,太极亦未有形,而皆有阴阳,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阴阳二气”与太极原本是一个东西吗!“阴阳二气”难道不就是“阴阳不二”之气吗!王夫之本意如此。只不过言太极重乎精神,言“气”重乎物质,“不二而有分”而已。然“阴阳二气”之提法实为不妥,是很容易被唯物论者误解为“二气”的。此种提法,有将阴与阳分离之嫌,但用王夫之对太极“本无不和”的解释来理解,便会明白,这“二气”本是一个东西的两部分。
王夫之“阴阳二气”的提法虽有措词不当之误,然这里谈的却是伏羲“阴阳成变”之原则,并未离“不二”哲学。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可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
——《周易外传·大有》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体用之辨”原则。“吾以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是说王夫之从“用”——本体流行之中知道有“体”——本体之存在。“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胥者皆也,即“体用皆有”且“相需为实”,“相需”者,相互依存也,即是说“体用不二”义也。“体用不二”就是“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呀!‘体用不二”为“道”!其文尤奇者,“体有以为性情”——本体流行而生性情者也。此与孔子发明的“乾元性海”完全雷同!乾元本体流行而生各种各样物类之性,故曰“性海”,乾元乃性之海也。
“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谓之有;散则隐,隐则谓之无。”
——《正蒙注·太和篇》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本隐之显”原则。前文已经证明王夫之所言之“气”即是太极,为实有之本体。但在这里,王夫之却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老子以“无”为本体的批判,认为,有与无只是太极(或气)的“聚则显”,“散则隐”的表现形式而已、这证明船山坚持了“隐显不二”的哲学原则。
道者,天地精粹之用,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
——《周易外传·乾》
“天地精粹”者乃宇宙本体,指乾元(含坤元)——太极是也。这里的“道”,是本体之“用”,且“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这明明是在批判老子“有生于无”的有先后的“道”的错误观点。从船山这个观点,便知其为儒者了。然唯物主义者却错把“天地精粹”(宇宙本体)当成纯物质,以为“道者,天地精粹之用”即是“物质变精神”,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岂不悟船山后文“(道)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就否定了“道”与“天地”(物质)有先后之分的错误观点呢?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而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是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也。”
——《思问录内篇》
“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这说明船山是在坚持“动静本不二”的相对静止的宇宙观,“不二而有分”,儒家主“动”而已,反对道家的“笃静”——绝对静止的宇宙观。船山愤慨地写道:“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何)从而生哉?”,其本意是批评道家把动与静对立起来,会导致“阴恶从而生”的阴与阳的分离,而形成孤阴独阳之势。这证明船山不仅坚持“动静不二”,而且坚持“阴阳不二”的宇宙观。但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提法仿佛是败笔,可是与“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联系起来看,便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船山所驳斥的对立面的观点,是船山作为批判靶子来用的。三百年前,船山便知道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动静的相对性,这表明他的“不二”宇宙观是异常精深的了。
我们只从上述六个方面的观点来看待船山,便知王夫之并非唯物论者寻找的唯物论者,用一句俗话来说,叫做“请错了客”,不“攀错了亲”。
(二)孔子直索伏羲创《周易》
扫除迷信思想
儒家,是中国学术之正统。其所以是正统,就因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于继承和发扬易学有着最突出的贡献。自伏羲创易之后,夏有连山易,殷有归藏易,周有文王易和《周易》。据十力先生考证,《周易》为孔子直索伏羲古易创新而作。其理由如下:
就伏羲创易所立“体用之辨”原则而言,伏羲提倡“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即将象征上帝之天分为体与用,这说明伏羲具有扫除宗教迷信的思想。十力认为在邃古初民相信“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的时代“此乃大可惊异”。同时,正由于初民具有迷信思想,故伏羲称之为宇宙本体的“天”,既被理解为实体,又被理解为上帝了。故十力认为:
“孔子以前之易,大概为术数与哲理二者交杂之仓库。文王羑里演易,不必无此事,但其辞必以宗教思想为主,否则孔子何须作易。”
文王易偏于术数的宗教思想可上考《诗经》。《大雅·文王篇》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大明篇》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文王篇》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原儒下卷·二十三页》
十力先生认为:
“综上所述,可见文王平生为事天之学,其德深纯。故知其说易,必以事天垂教无疑。孔子作周易,宗伏羲,并非文王。”
——《原儒下卷·二十四页》
十力考据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文王易所继承的是伏羲古易的宗教部分,在孔子《周易》中则被排除了。十力先生告诉我们:“及至孔子,始建元,以统天。”“乾元”统“天”,即以“乾”为宇宙本体,也就是说“乾元”这个“神质不二”的万物之本体可以统御上帝,这样上帝就被孔子否定了。
(三)“不二”哲学断定
有宇宙基源存在
《周易·上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这句极为要紧的话,自汉至今很少有学者去探究。现代学者有以“乾元”为“乾卦”的,什么“伟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万物都靠它做资本,才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统率原始万物的根元。”(见台湾学者南怀瑾、徐芹庭译注的《白话易经》第12页)有的易书干脆把这句极为要紧的话删去,避而不谈“乾元”。
“乾元”本体是熊十力先生的伟大发现。他写道:
“见汉司马相如赋,郑玄训‘统’为‘本’,谓乾元是天所由成之本也。但郑玄所云天者,自当指星球而言。”
可见,郑玄也不理解“乾元”。“乾元”到底是什么?熊十力先生告诉我们:
“哲学之本务,要在穷究宇宙基源。”
“乾元”者,乾之元也,干由“乾元”而生。“乾元”者,含“坤元”,“乾元坤元不二”,“坤之元,即是乾之元”。“乾元”为动因(精神)之元,斡运乎物之元“坤元”。故凡提“乾元”即有“坤元”同在。
“乾元”者(乾)神之元也,“坤元”者(坤)物之元也。“神之元和物之元不二”即“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
但是,读者还是不会明白宇宙基源是什么样子。作者从十力先生那里知道,《周易》中本体之名甚众,除“乾元”外,太极、大道、道、天等皆指本体,皆是“乾元”这个本体之别名。由“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定义,便知“道”——“乾元”、太极皆指“一阴一阳”,只不过专对宇宙基源而言罢了。因此作者判定“乾元”实指宇宙基源的阴阳二极,“坤元”是构成这阴阳二极的物之“质”而已。
宇宙基源,在本书中称做“宇丹质”,犹如具有N极和S极的(不存在内部结构的)磁针一般。
(四)“本隐之显”是指导
科学探索的伟大原则
关于伏羲古易的“本隐之显”原则,两千多年来除孔子等儒家贤哲将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倡言礼(或理)义外,这一原则简直未受到其它学派的重视,尤其未受到现代学者们的重视。
何谓“本隐之显”呢?“本”者本体也,“隐”者隐藏也,“显”者显现也。“本隐之显”者是说一切物理的、社会的现象,皆是隐藏着的本体的表现形式。
这条哲学原则与“体用之辩”原则一起,共同认定有本体存在,并要求人们去探本索源。
宇宙有源乎?当然有,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乾元(含坤元)的“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也就是作者已经从理论上探索到了的,并用它来解释一切物理的、天文的、化学的、人体科学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宇丹质微粒。
然而,要探本索源绝非易事,必须首先破除唯字号哲学的绝对观念,即破除“两个无限”——宇宙大无限,小也无限的绝对观念。必须树立起“不二”哲学的相对观念,即树立起“有限无限不二”——宇宙大无限,小有限的客观而正确的观念。倘若不然,在当今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宇宙基源的情况下,你就会否定有宇宙基源的存在,就会去相信物质与时空可以分离的,脱离实际的时髦怪论。进而相信时空卷曲(!)可以产生物质,能与质可以分离等时髦的怪论。这些怪论——纯数学的怪论,就会扯起科学的旗号把你引入上帝的天国之门。
现在来谈谈“本隐之显”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序,协调而和谐。宇宙中万事万物必当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达成。“序”有空间之序,时间之序。“协调”是对复杂构件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两两构件之间在传递运动中,能量损失最小且传递运动最速者,可谓之协调。一个事物有序协调,必定和谐。和谐必定显现动因——精神。
对于精神,“不二”哲学把它分为显性精神和隐性精神两种。比如说,一张桌子,一块石头,它们是否有精神呢?唯字号哲学绝不承认它们具有精神,而“不二”哲学则认定它们具有隐性精神。因为,桌子和石头皆是由原子电子构成,原子电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振动。桌子和石头的精神之所以隐而不显,那是因为它们内部结构单调,谈不上整体有序的问题,当然就谈不上整体协调的问题。故整体呈显相对静止状态。但它们内部的原子电子却是有序协调而和谐的,故具有动因——精神。
“不二”哲学认为,精神和物质皆是分层次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精神,是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具有“同离异合”的精神。它有阴阳二极(即道或太极、乾元),其小无内,它具有宇宙万物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最基本性质。当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时,便组合成热子,其精神——动因便上升一级。当热子吸收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光子时,其精神——动因又升一级。当光子吸收更多的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电子时,精神——动因便再升一级。当正负电子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地组合成质子或中子时,精神——动因便又升一级。……继而原子、分子、分子团、细胞、人体和大脑,直至指挥人体行动,指挥大脑记忆的“我”(或称灵魂),皆是精神——动因一级一级上升的“神质不二”之共体而来的。
有序协调而和谐是产生动因——精神的条件,这一哲学命题并不深奥,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的,可以用人们常见的汽车、飞机、轮船去解释。譬如,汽车何以会运动,就因为它的零部件——油路、电路、发动机、传动机械以及驾驶员等等之间的有序协调而和谐。这些组成部份的时间之序是由机械原理决定的,空间之序是由汽车的造型设计的。它的时间之序是绝对不能乱的,要是把油路接到曲轴上而不接到汽缸里,还能开动吗?空间之序也不可乱,要是你把方向盘安装到汽车尾部,驾驶起来就不方便。要是驾驶员没学会开车,即他不懂驾驶之序,不会协调机械,那么,他或者发动不了发动机,或者不会接离合器,或者偶然发动了,接上离合器了,倘若他乱拉档次,开起车来也会出车祸的。可见,一辆汽车只有各部份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产生动因 ——精神。
(五)“不二”哲学找到了
万物之动因——精神
乾者,乾元流行之主力,即所谓“纯粹之精”(神),斡运乎坤(物)者也。它就是唯字号哲学无论如何也没法找到的万物的动因——精神。
易道强调相反相成的事物的“不二”性。“不二而有分”,尤其强调这“不二”中动因即精神的作用。
动因何来?“阴阳成变”是也。此乃伏羲古易的三大原则之一。“同离异合”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简直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它源于相反相成的阴阳二极在宇宙基源中无罅无隙地高度和谐,并通过“乾元坤元同体”表现出了万事万物的动因。
动因者,力形成之原因也。
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以来,谁也不知道力形成的原因。
本书第五篇认为,具有阴阳二极且充满太虚的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表现出“同离异合”的宇宙本性而连接成引力线。这众多的引力线,如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线,因同向而相斥(就像两个人分别用两手拉住两条绳子的一头,然后有两个人各拉住一条绳的中部往外绷,绳子两头的人就会相向移动一样)便产生了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皆是这样产生的引力,其不同处,只在于正负电子之间距离不同,引力线密度不同,因而斥力不同表现出引力强度不同罢了。电磁力则是二电子各自旋转或自旋,二电子尾巴的引力线同向相斥或异向相吸表现出来的斥力或引力。
阴阳者,差别也。故作者发现,除一阴一阳产生动因——精神外,差别也产生精神。这些精神还可以转化。
落差即水位之高差产生动力——精神。若利用来发电,水的精神便转化为电的精神。
温差即两地间温度之差产生风力——精神。如地球赤道与南、北极之间的温差产生台风、飓风,破坏性很大。若利用来发电,风的有害精神可以转化为电的有益精神。
社会分配的差别,产生社会发展的动力——精神。在某个限度内,工资差别越大,社会成员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就越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工资差别越小,像“按工龄分配”和“平均分配”的人民公社时代,怠堕之风盛行,产生了社会发展之阻力——精神。
差别产生动因——精神的例子颇多。可以说,没有差别便没有精神——动因,整个宇宙只能变得“唯物”的死气沉沉。由此可知,差别(或阶级)不仅消除不得,也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没有差别“序”便不存在,乱了,更谈不上协调和谐了。(下节将要讲到“有序成物”)无序不能成物,精神——动因当然就不存在了。
(六)“不二”哲学充满了辩证法
易学主“不二”,而不谈“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何也?
盖因“对立”强调斗争而轻视和谐,且“统”“合”皆动词,“统一”“合一”必有主体,谁“统一”,谁“合一”呢?对于原本“不二”的事物,如天与人、阴也阳、电与磁、电子与正电子、太阳与地球……等等,是不可能用人为主体去“统一”“合一”的。凡言“统一”“合一”者,往往把主体归之于上帝。可以说,“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皆是反辩证法的不实之词。
“不二”论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法,乾中有坤,坤中有乾,相反相成的事物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人们凡言辩证法皆以为是黑格尔的一大发明,岂不知中国数千年前早已有之,而且比黑格尔辩证法严密得多,精粹得多,且与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吻合得相当的好。
除相反相成的“体用不二”“阴阳不二”“隐显不二”“天人不二”“神质不二”“心物不二”“序乱不二”“动静不二”“成毁不二”“谐斗不二”等等之外,还有许多“不二”哲学的辩证法范畴都很高明。
(1)“有序成物”就比唯物辩证法
的“量变质变”高明得多
其实,“量变质变”中的“质”,绝不可理解为物之“质”——宇宙基源,只能理解为物性之“质”——性质。严格地说,“量变质变”实际上是“量变性变”。如唯物辩证法乐道的水从0℃——100℃三态变化的所谓“质变”就是。即便如此,所谓的“量变质变”也并非物“性”变化的必然规律。要是我们把冰置于干燥而又封闭的环境中,冰就会“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一过程中温度的“量”并没有变,而所谓的“质变”却发生了。再如垃圾,无论你堆多少它都只能是垃圾,即无论垃圾的“量”怎么变,它都不会发生“质变”。这就说明,量变与“质变”并无必然的联系。
而“有序成物”规律则告诉我们,物性与物体内部结构之“序”有必然的联系。化学实验早已发现,“同分异构”的物体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就像数学中1、2、3这三个数按不同的“序”组合(123、231、312、132、213、321)具有完全不同的数值一样。
“序”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不过多用于社会关系而已。“礼主序”,“序”者“礼”(或理)也。“伦”亦“序”之别称。“天伦”者,天然之序——“高曾祖父儿孙”者也。一个集团,一个国家必当有“序”。《水浒》中梁山英雄排坐次是“序”。当今中共要人们也兴排坐次,而且连走路都得按级别或职务之“序”鱼贯而行。军衔军阶是“序”,干部的等级也是“序”。所以,不管把平等、自由、解放的调子呼得多高的团体,倘若不按长幼、尊卑(或贡献大小)之序,一律拉平,则党不成党,国不成国,军亦不成军的。
当然,无“序”也可以成物,像谈不上有任何特殊性质的杂物,垃圾之类便是。
(2)伏羲的“阴阳成变”原则就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动力”论高明得多
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写道:“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者斗争也。要是人类社会一个劲地打仗,或像人民公社那样扯皮、怠工,而不和谐地发展生产,人类社会能进步吗?当然不能。
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言,战争总是局部而短暂的,和平则是广泛而长期的,因而人类社会是“谐斗不二”,以“谐”为主的,向前发展的。矛盾斗争绝非事物发展的动力,只不过是(像物理学中摩擦力那样的)社会进步必要的阻力而已。
“矛盾动力”论绝然讲不明白力是怎样形成的,也回答不了“能”是什么的问题。
作者在前文用“阴阳成变”原则告诉了读者动因——力的形成过程。这里来回答“能”是什么的问题。直言之:
“能”是引力线曲伸的表现形式。
正负电子之间距离越近,其间引力线密度就越大,同向斥力也越大,因而引力线曲率也越大,引力线储存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当正负电子构成核子,核子构成原子核时,正负电子之间距离最小,其间引力线曲率最大,故其储存的弹性势能就最大。此种最大弹性势能之总和就是核能。
当原子核受到外来微观粒子的轰击,或者受到原子核中大密度热子的碰撞,原子核和核子解体,正负电子间大曲率引力线便伸张而使其曲率减小,则原有核能——引力线弹性势能之总和,就会转化为热子、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飞离原子核的动能。
读者可以看出,“不二”论绝然没有“质能转化”的谬说。
(3)“肯否不二”要比“否
定之否定”高明得多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第118页写道:“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更高级的新东西。”“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艾思奇以麦子生长过程为例,认为麦种属于肯定,长出的麦苗麦杆否定了种子,结出的新种子否定了麦杆而属于否定之否定。
那么,谁能讲清楚人的生长过程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我这书桌上的花瓶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呢?
岂不知对于生物体来说,肯定与否定随时都在发生。否定的同时肯定就发生了。
西方有哲人讲:“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我则要讲:“两次走进同一条河的不是同一个人。”因为,第一次走进河的此人,被第二次走进河的此人否定了。道理很简单,人有1014个细胞,细胞平均寿命为100天,即每天要死去1012个即万亿个细胞,每秒死去1200万个细胞。对于正常成年人而言,每秒死去的——否定的旧细胞与新生的——肯定的新细胞大体相当。人在成长期,肯定的新细胞多于否定的旧细胞。人生病了,肯定的新细胞会少于否定的旧细胞。人体总是这样“肯否不二”地生存着,只不过“不二而有分”,肯定与否定不是半斤八两罢了。
倘若我们把(为维持生命)吃的饭当肯定,拉的屎(排泄死亡的细胞和废物)就算否定了。那么试问,拉的屎将怎样被否定而成为“否定之否定”的更高级的新东西?谁能讲得清楚呢?
可以说,“否定之否定”并非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现在,科学已进入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时代。然而依作者看来,别说要探索极为复杂的人体生命奥秘,就是探索较简单的细胞复制功能的机理,倘若缺乏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细胞何以会自动分裂?细胞何以有不同的功能?细胞何以会贮存数量巨大的信息?如果不用“本隐之显”的原则去探本索源,对细胞的研究工作就只能停留在对细胞现象的观察上。如果你想揭示人体生命奥秘,尤其是人体特异功能之秘(像北京周凤臣老太太去世至今十二年不腐的特异功能之秘),你就不仅要懂得“体用之辩”“阴阳成变”“本隐之显”这些中国哲学的道理,还必须具备中国哲学的“法天”思想才行。“天人不二”呀,因为人体是个小宇宙,是个大社会,它有1014个细胞成员,这简直比全世界的人口多若干万倍。这些细胞照样有“工农兵学商”式的分工,照样有“中央省市县镇乡村”式的行政机构的管辖,照样有“总统”式的特殊物质的统率。
现代哲学的困难,说到底,就困难在除“不二”哲学以外的一切哲学,皆通过科学步入绝路的人类实践活动,证明了这些哲学思想与宇宙的本来面目不符,不能充当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向导,然而,与宇宙本来面目相符合的“不二”哲学,又远未深入科坛和学界,少为人知。作者希望通过《科学大统一》这部在“不二”哲学指导下大量揭示宇宙奥秘的著作,让“不二”论深入人心,并取信于科坛和学界,从而解除现代哲学的困难
rgin-left: 2.0gd" align=left>
十力先生的意见是非常客观的。
中国哲学之所以不存在唯心、唯物,那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各家各派皆源于伏羲画卦之古易,即“易”为百家哲学之源泉。伏羲画卦创“易”已立三大原则:
一、体用之辨;
二、阴阳成变;
三、本隐之显。
“体用”、“阴阳”、“隐显”皆相反相成——不二。数千年来,中国百家虽各有所侧重,但都坚持伏羲的三大原则。
道家,以“太一”即道为本体。《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无(心)有(物)为本体之用。《庄子·知北游篇》有“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可见道家是坚持“体用之辨”原则的。这是其一。其二,道家是坚持“阴阳成变”原则的,《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证。阴者质也,阳者神也,神斡运乎质——“冲气以为和”,万物由此而生。其三、道家是坚持“本隐之显”原则的,《老子·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虚生之神也,绵绵者创新不绝也,若存者隐而未显也。即是说,天地万物——由非生命之物到生命之物,是由谷神这个潜隐的本体不断显化的结果。可见,道家学说是源于“易”的,是“不二”的,其哲学特征只不过是提倡返虚无,守静独,畅物性而已。
名家,工于“辨物之理,以正其名”(见《春秋》)源出于“易”。《易·系词下传》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名家以惠施为代表人物。惠施以“鸡三足”之名言形象地论证了“神质不二”的哲学观点。谁都明白,死鸡也有两只足却不能行走,其原因就在于死鸡失去了驱动两足行走的整体显性精神之“足”。
法家,据十力先生考证,法家有民主论和君主专政论两派。君主专政论派乃“法家之雄,皆兼综道术”,如慎到、申不害、韩非是也。法家民主论派,如管子等。《管子·牧民篇》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高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此论出自《易·系词·上》:“吉凶与民同患。”故法家民主论派出于儒家。法家君主专政论派巨子韩非、李斯之师荀子亦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荀子的“天人不二”观有“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性恶》);“乾坤不二”、“阴阳不二”观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韩非亦有“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解老》)之论。《老子》出于“易”,儒道皆坚持伏羲创“易”之三大原则,儒道同源,故无论法家的民主论派还是君主专政论派皆源于“易”,在宇宙观上都是“不二”的。
墨家,墨翟是其创始人。墨子被现代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尊之为唯物论者,然就其认识事物,判断其真伪的标准而言,墨子有云:“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此乃坚持伏羲“体用之辩”原则之证。“有本”之“本”者,本体之“本”也;“有用”之“用”者,体用之“用”也。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之主张,亦出于“易”。墨子说:“不党义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易·系词上》有:“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尚贤”、“兼爱”且出于《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可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说“墨子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当不谬。其实,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皆是坚持伏羲三大原则——“体用”、“阴阳”、“隐显”不二之核心“和谐成物”之和谐为贵观点的。至于墨子“天志”、“明鬼”的迷信思想,当是受了文王八卦的宗教思想影响所致。此为支流。虽支流,然墨子所说:“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明鬼下》)这种“眼见为实”的唯物观,恐也是唯物与唯心相通的证据吧!
可是,今天中国的唯物论者们,硬要到中国古代学者中去寻找唯物论者,其中下功夫最大的恐怕要算任继愈先生了。[3][3]任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把老子、宋钘、尹文、荀子、韩非子、司马迁、王充、仲长统、嵇康、范缜、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张载、王夫之、戴震等等皆归入唯物之列。其实,这些学者或属道家,或属儒家,或儒道兼之。而儒道两家皆源于古易学,皆坚持伏羲创易的三大原则,而三大原则却是“不二”的,“不二而有分”,故儒道之别,只在于各自倾向于“不二”——相反相成之一方面而已。《中国哲学史》在介绍上述诸子的唯物论观点时,花力气最大者要算对王夫之的“唯物论”的介述了,足足用了四十四页的篇幅。王夫之(船山)是明清时代的人,距孔子约二千年,中国的“不二”哲学是否到船山时代就衍变成了唯物论呢?弄清船山思想恐怕是最有说服力的。好了,为了节省笔墨,笔者就用不着对上述诸子的“唯物论”——任先生等认定的唯物论作—一剖析了,只就任先生等对王夫之着力推荐的众多“唯物”观点中,拣出几条来看看就行了。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正蒙注·太和篇》
王夫之的这个观点,恐怕是王夫之“唯物论”最有力的论据,故《中国哲学史》命之为“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殊不知这里所谈“阴阳二气”并非指“阴气”加“阳气”,而是说“阴阳不二”之气。我们只须看看王夫之对太极的解释就清楚了。
“太和,和之至也。”
太极中之阴阳“合同而不相悖害。”
“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现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正蒙注·太和篇》
太极者,太和之极也,乃宇宙本体,“未有形器之先”者也。若唯物论者以“阴阳二气”为本体,而王夫之确实是以“阴阳二气”为本体的。他接着写的“充满太虚”,“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可证。那么“阴阳二气”与“太极”这两个本体如何统一呢?宇宙总不该有两个本体吧?“气”未有形,太极亦未有形,而皆有阴阳,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阴阳二气”与太极原本是一个东西吗!“阴阳二气”难道不就是“阴阳不二”之气吗!王夫之本意如此。只不过言太极重乎精神,言“气”重乎物质,“不二而有分”而已。然“阴阳二气”之提法实为不妥,是很容易被唯物论者误解为“二气”的。此种提法,有将阴与阳分离之嫌,但用王夫之对太极“本无不和”的解释来理解,便会明白,这“二气”本是一个东西的两部分。
王夫之“阴阳二气”的提法虽有措词不当之误,然这里谈的却是伏羲“阴阳成变”之原则,并未离“不二”哲学。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可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
——《周易外传·大有》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体用之辨”原则。“吾以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是说王夫之从“用”——本体流行之中知道有“体”——本体之存在。“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胥者皆也,即“体用皆有”且“相需为实”,“相需”者,相互依存也,即是说“体用不二”义也。“体用不二”就是“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呀!‘体用不二”为“道”!其文尤奇者,“体有以为性情”——本体流行而生性情者也。此与孔子发明的“乾元性海”完全雷同!乾元本体流行而生各种各样物类之性,故曰“性海”,乾元乃性之海也。
“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谓之有;散则隐,隐则谓之无。”
——《正蒙注·太和篇》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本隐之显”原则。前文已经证明王夫之所言之“气”即是太极,为实有之本体。但在这里,王夫之却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老子以“无”为本体的批判,认为,有与无只是太极(或气)的“聚则显”,“散则隐”的表现形式而已、这证明船山坚持了“隐显不二”的哲学原则。
道者,天地精粹之用,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
——《周易外传·乾》
“天地精粹”者乃宇宙本体,指乾元(含坤元)——太极是也。这里的“道”,是本体之“用”,且“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这明明是在批判老子“有生于无”的有先后的“道”的错误观点。从船山这个观点,便知其为儒者了。然唯物主义者却错把“天地精粹”(宇宙本体)当成纯物质,以为“道者,天地精粹之用”即是“物质变精神”,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岂不悟船山后文“(道)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就否定了“道”与“天地”(物质)有先后之分的错误观点呢?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而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是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也。”
——《思问录内篇》
“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这说明船山是在坚持“动静本不二”的相对静止的宇宙观,“不二而有分”,儒家主“动”而已,反对道家的“笃静”——绝对静止的宇宙观。船山愤慨地写道:“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何)从而生哉?”,其本意是批评道家把动与静对立起来,会导致“阴恶从而生”的阴与阳的分离,而形成孤阴独阳之势。这证明船山不仅坚持“动静不二”,而且坚持“阴阳不二”的宇宙观。但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提法仿佛是败笔,可是与“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联系起来看,便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船山所驳斥的对立面的观点,是船山作为批判靶子来用的。三百年前,船山便知道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动静的相对性,这表明他的“不二”宇宙观是异常精深的了。
我们只从上述六个方面的观点来看待船山,便知王夫之并非唯物论者寻找的唯物论者,用一句俗话来说,叫做“请错了客”,不“攀错了亲”。
(二)孔子直索伏羲创《周易》
扫除迷信思想
儒家,是中国学术之正统。其所以是正统,就因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于继承和发扬易学有着最突出的贡献。自伏羲创易之后,夏有连山易,殷有归藏易,周有文王易和《周易》。据十力先生考证,《周易》为孔子直索伏羲古易创新而作。其理由如下:
就伏羲创易所立“体用之辨”原则而言,伏羲提倡“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即将象征上帝之天分为体与用,这说明伏羲具有扫除宗教迷信的思想。十力认为在邃古初民相信“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的时代“此乃大可惊异”。同时,正由于初民具有迷信思想,故伏羲称之为宇宙本体的“天”,既被理解为实体,又被理解为上帝了。故十力认为:
“孔子以前之易,大概为术数与哲理二者交杂之仓库。文王羑里演易,不必无此事,但其辞必以宗教思想为主,否则孔子何须作易。”
文王易偏于术数的宗教思想可上考《诗经》。《大雅·文王篇》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大明篇》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文王篇》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原儒下卷·二十三页》
十力先生认为:
“综上所述,可见文王平生为事天之学,其德深纯。故知其说易,必以事天垂教无疑。孔子作周易,宗伏羲,并非文王。”
——《原儒下卷·二十四页》
十力考据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文王易所继承的是伏羲古易的宗教部分,在孔子《周易》中则被排除了。十力先生告诉我们:“及至孔子,始建元,以统天。”“乾元”统“天”,即以“乾”为宇宙本体,也就是说“乾元”这个“神质不二”的万物之本体可以统御上帝,这样上帝就被孔子否定了。
(三)“不二”哲学断定
有宇宙基源存在
《周易·上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这句极为要紧的话,自汉至今很少有学者去探究。现代学者有以“乾元”为“乾卦”的,什么“伟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万物都靠它做资本,才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统率原始万物的根元。”(见台湾学者南怀瑾、徐芹庭译注的《白话易经》第12页)有的易书干脆把这句极为要紧的话删去,避而不谈“乾元”。
“乾元”本体是熊十力先生的伟大发现。他写道:
“见汉司马相如赋,郑玄训‘统’为‘本’,谓乾元是天所由成之本也。但郑玄所云天者,自当指星球而言。”
可见,郑玄也不理解“乾元”。“乾元”到底是什么?熊十力先生告诉我们:
“哲学之本务,要在穷究宇宙基源。”
“乾元”者,乾之元也,干由“乾元”而生。“乾元”者,含“坤元”,“乾元坤元不二”,“坤之元,即是乾之元”。“乾元”为动因(精神)之元,斡运乎物之元“坤元”。故凡提“乾元”即有“坤元”同在。
“乾元”者(乾)神之元也,“坤元”者(坤)物之元也。“神之元和物之元不二”即“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
但是,读者还是不会明白宇宙基源是什么样子。作者从十力先生那里知道,《周易》中本体之名甚众,除“乾元”外,太极、大道、道、天等皆指本体,皆是“乾元”这个本体之别名。由“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定义,便知“道”——“乾元”、太极皆指“一阴一阳”,只不过专对宇宙基源而言罢了。因此作者判定“乾元”实指宇宙基源的阴阳二极,“坤元”是构成这阴阳二极的物之“质”而已。
宇宙基源,在本书中称做“宇丹质”,犹如具有N极和S极的(不存在内部结构的)磁针一般。
(四)“本隐之显”是指导
科学探索的伟大原则
关于伏羲古易的“本隐之显”原则,两千多年来除孔子等儒家贤哲将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倡言礼(或理)义外,这一原则简直未受到其它学派的重视,尤其未受到现代学者们的重视。
何谓“本隐之显”呢?“本”者本体也,“隐”者隐藏也,“显”者显现也。“本隐之显”者是说一切物理的、社会的现象,皆是隐藏着的本体的表现形式。
这条哲学原则与“体用之辩”原则一起,共同认定有本体存在,并要求人们去探本索源。
宇宙有源乎?当然有,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乾元(含坤元)的“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也就是作者已经从理论上探索到了的,并用它来解释一切物理的、天文的、化学的、人体科学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宇丹质微粒。
然而,要探本索源绝非易事,必须首先破除唯字号哲学的绝对观念,即破除“两个无限”——宇宙大无限,小也无限的绝对观念。必须树立起“不二”哲学的相对观念,即树立起“有限无限不二”——宇宙大无限,小有限的客观而正确的观念。倘若不然,在当今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宇宙基源的情况下,你就会否定有宇宙基源的存在,就会去相信物质与时空可以分离的,脱离实际的时髦怪论。进而相信时空卷曲(!)可以产生物质,能与质可以分离等时髦的怪论。这些怪论——纯数学的怪论,就会扯起科学的旗号把你引入上帝的天国之门。
现在来谈谈“本隐之显”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序,协调而和谐。宇宙中万事万物必当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达成。“序”有空间之序,时间之序。“协调”是对复杂构件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两两构件之间在传递运动中,能量损失最小且传递运动最速者,可谓之协调。一个事物有序协调,必定和谐。和谐必定显现动因——精神。
对于精神,“不二”哲学把它分为显性精神和隐性精神两种。比如说,一张桌子,一块石头,它们是否有精神呢?唯字号哲学绝不承认它们具有精神,而“不二”哲学则认定它们具有隐性精神。因为,桌子和石头皆是由原子电子构成,原子电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振动。桌子和石头的精神之所以隐而不显,那是因为它们内部结构单调,谈不上整体有序的问题,当然就谈不上整体协调的问题。故整体呈显相对静止状态。但它们内部的原子电子却是有序协调而和谐的,故具有动因——精神。
“不二”哲学认为,精神和物质皆是分层次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精神,是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具有“同离异合”的精神。它有阴阳二极(即道或太极、乾元),其小无内,它具有宇宙万物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最基本性质。当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时,便组合成热子,其精神——动因便上升一级。当热子吸收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光子时,其精神——动因又升一级。当光子吸收更多的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电子时,精神——动因便再升一级。当正负电子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地组合成质子或中子时,精神——动因便又升一级。……继而原子、分子、分子团、细胞、人体和大脑,直至指挥人体行动,指挥大脑记忆的“我”(或称灵魂),皆是精神——动因一级一级上升的“神质不二”之共体而来的。
有序协调而和谐是产生动因——精神的条件,这一哲学命题并不深奥,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的,可以用人们常见的汽车、飞机、轮船去解释。譬如,汽车何以会运动,就因为它的零部件——油路、电路、发动机、传动机械以及驾驶员等等之间的有序协调而和谐。这些组成部份的时间之序是由机械原理决定的,空间之序是由汽车的造型设计的。它的时间之序是绝对不能乱的,要是把油路接到曲轴上而不接到汽缸里,还能开动吗?空间之序也不可乱,要是你把方向盘安装到汽车尾部,驾驶起来就不方便。要是驾驶员没学会开车,即他不懂驾驶之序,不会协调机械,那么,他或者发动不了发动机,或者不会接离合器,或者偶然发动了,接上离合器了,倘若他乱拉档次,开起车来也会出车祸的。可见,一辆汽车只有各部份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产生动因 ——精神。
(五)“不二”哲学找到了
万物之动因——精神
乾者,乾元流行之主力,即所谓“纯粹之精”(神),斡运乎坤(物)者也。它就是唯字号哲学无论如何也没法找到的万物的动因——精神。
易道强调相反相成的事物的“不二”性。“不二而有分”,尤其强调这“不二”中动因即精神的作用。
动因何来?“阴阳成变”是也。此乃伏羲古易的三大原则之一。“同离异合”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简直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它源于相反相成的阴阳二极在宇宙基源中无罅无隙地高度和谐,并通过“乾元坤元同体”表现出了万事万物的动因。
动因者,力形成之原因也。
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以来,谁也不知道力形成的原因。
本书第五篇认为,具有阴阳二极且充满太虚的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表现出“同离异合”的宇宙本性而连接成引力线。这众多的引力线,如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线,因同向而相斥(就像两个人分别用两手拉住两条绳子的一头,然后有两个人各拉住一条绳的中部往外绷,绳子两头的人就会相向移动一样)便产生了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皆是这样产生的引力,其不同处,只在于正负电子之间距离不同,引力线密度不同,因而斥力不同表现出引力强度不同罢了。电磁力则是二电子各自旋转或自旋,二电子尾巴的引力线同向相斥或异向相吸表现出来的斥力或引力。
阴阳者,差别也。故作者发现,除一阴一阳产生动因——精神外,差别也产生精神。这些精神还可以转化。
落差即水位之高差产生动力——精神。若利用来发电,水的精神便转化为电的精神。
温差即两地间温度之差产生风力——精神。如地球赤道与南、北极之间的温差产生台风、飓风,破坏性很大。若利用来发电,风的有害精神可以转化为电的有益精神。
社会分配的差别,产生社会发展的动力——精神。在某个限度内,工资差别越大,社会成员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就越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工资差别越小,像“按工龄分配”和“平均分配”的人民公社时代,怠堕之风盛行,产生了社会发展之阻力——精神。
差别产生动因——精神的例子颇多。可以说,没有差别便没有精神——动因,整个宇宙只能变得“唯物”的死气沉沉。由此可知,差别(或阶级)不仅消除不得,也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没有差别“序”便不存在,乱了,更谈不上协调和谐了。(下节将要讲到“有序成物”)无序不能成物,精神——动因当然就不存在了。
(六)“不二”哲学充满了辩证法
易学主“不二”,而不谈“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何也?
盖因“对立”强调斗争而轻视和谐,且“统”“合”皆动词,“统一”“合一”必有主体,谁“统一”,谁“合一”呢?对于原本“不二”的事物,如天与人、阴也阳、电与磁、电子与正电子、太阳与地球……等等,是不可能用人为主体去“统一”“合一”的。凡言“统一”“合一”者,往往把主体归之于上帝。可以说,“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皆是反辩证法的不实之词。
“不二”论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法,乾中有坤,坤中有乾,相反相成的事物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人们凡言辩证法皆以为是黑格尔的一大发明,岂不知中国数千年前早已有之,而且比黑格尔辩证法严密得多,精粹得多,且与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吻合得相当的好。
除相反相成的“体用不二”“阴阳不二”“隐显不二”“天人不二”“神质不二”“心物不二”“序乱不二”“动静不二”“成毁不二”“谐斗不二”等等之外,还有许多“不二”哲学的辩证法范畴都很高明。
(1)“有序成物”就比唯物辩证法
的“量变质变”高明得多
其实,“量变质变”中的“质”,绝不可理解为物之“质”——宇宙基源,只能理解为物性之“质”——性质。严格地说,“量变质变”实际上是“量变性变”。如唯物辩证法乐道的水从0℃——100℃三态变化的所谓“质变”就是。即便如此,所谓的“量变质变”也并非物“性”变化的必然规律。要是我们把冰置于干燥而又封闭的环境中,冰就会“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一过程中温度的“量”并没有变,而所谓的“质变”却发生了。再如垃圾,无论你堆多少它都只能是垃圾,即无论垃圾的“量”怎么变,它都不会发生“质变”。这就说明,量变与“质变”并无必然的联系。
而“有序成物”规律则告诉我们,物性与物体内部结构之“序”有必然的联系。化学实验早已发现,“同分异构”的物体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就像数学中1、2、3这三个数按不同的“序”组合(123、231、312、132、213、321)具有完全不同的数值一样。
“序”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不过多用于社会关系而已。“礼主序”,“序”者“礼”(或理)也。“伦”亦“序”之别称。“天伦”者,天然之序——“高曾祖父儿孙”者也。一个集团,一个国家必当有“序”。《水浒》中梁山英雄排坐次是“序”。当今中共要人们也兴排坐次,而且连走路都得按级别或职务之“序”鱼贯而行。军衔军阶是“序”,干部的等级也是“序”。所以,不管把平等、自由、解放的调子呼得多高的团体,倘若不按长幼、尊卑(或贡献大小)之序,一律拉平,则党不成党,国不成国,军亦不成军的。
当然,无“序”也可以成物,像谈不上有任何特殊性质的杂物,垃圾之类便是。
(2)伏羲的“阴阳成变”原则就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动力”论高明得多
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写道:“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者斗争也。要是人类社会一个劲地打仗,或像人民公社那样扯皮、怠工,而不和谐地发展生产,人类社会能进步吗?当然不能。
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言,战争总是局部而短暂的,和平则是广泛而长期的,因而人类社会是“谐斗不二”,以“谐”为主的,向前发展的。矛盾斗争绝非事物发展的动力,只不过是(像物理学中摩擦力那样的)社会进步必要的阻力而已。
“矛盾动力”论绝然讲不明白力是怎样形成的,也回答不了“能”是什么的问题。
作者在前文用“阴阳成变”原则告诉了读者动因——力的形成过程。这里来回答“能”是什么的问题。直言之:
“能”是引力线曲伸的表现形式。
正负电子之间距离越近,其间引力线密度就越大,同向斥力也越大,因而引力线曲率也越大,引力线储存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当正负电子构成核子,核子构成原子核时,正负电子之间距离最小,其间引力线曲率最大,故其储存的弹性势能就最大。此种最大弹性势能之总和就是核能。
当原子核受到外来微观粒子的轰击,或者受到原子核中大密度热子的碰撞,原子核和核子解体,正负电子间大曲率引力线便伸张而使其曲率减小,则原有核能——引力线弹性势能之总和,就会转化为热子、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飞离原子核的动能。
读者可以看出,“不二”论绝然没有“质能转化”的谬说。
(3)“肯否不二”要比“否
定之否定”高明得多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第118页写道:“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更高级的新东西。”“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艾思奇以麦子生长过程为例,认为麦种属于肯定,长出的麦苗麦杆否定了种子,结出的新种子否定了麦杆而属于否定之否定。
那么,谁能讲清楚人的生长过程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我这书桌上的花瓶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呢?
岂不知对于生物体来说,肯定与否定随时都在发生。否定的同时肯定就发生了。
西方有哲人讲:“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我则要讲:“两次走进同一条河的不是同一个人。”因为,第一次走进河的此人,被第二次走进河的此人否定了。道理很简单,人有1014个细胞,细胞平均寿命为100天,即每天要死去1012个即万亿个细胞,每秒死去1200万个细胞。对于正常成年人而言,每秒死去的——否定的旧细胞与新生的——肯定的新细胞大体相当。人在成长期,肯定的新细胞多于否定的旧细胞。人生病了,肯定的新细胞会少于否定的旧细胞。人体总是这样“肯否不二”地生存着,只不过“不二而有分”,肯定与否定不是半斤八两罢了。
倘若我们把(为维持生命)吃的饭当肯定,拉的屎(排泄死亡的细胞和废物)就算否定了。那么试问,拉的屎将怎样被否定而成为“否定之否定”的更高级的新东西?谁能讲得清楚呢?
可以说,“否定之否定”并非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现在,科学已进入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时代。然而依作者看来,别说要探索极为复杂的人体生命奥秘,就是探索较简单的细胞复制功能的机理,倘若缺乏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细胞何以会自动分裂?细胞何以有不同的功能?细胞何以会贮存数量巨大的信息?如果不用“本隐之显”的原则去探本索源,对细胞的研究工作就只能停留在对细胞现象的观察上。如果你想揭示人体生命奥秘,尤其是人体特异功能之秘(像北京周凤臣老太太去世至今十二年不腐的特异功能之秘),你就不仅要懂得“体用之辩”“阴阳成变”“本隐之显”这些中国哲学的道理,还必须具备中国哲学的“法天”思想才行。“天人不二”呀,因为人体是个小宇宙,是个大社会,它有1014个细胞成员,这简直比全世界的人口多若干万倍。这些细胞照样有“工农兵学商”式的分工,照样有“中央省市县镇乡村”式的行政机构的管辖,照样有“总统”式的特殊物质的统率。
现代哲学的困难,说到底,就困难在除“不二”哲学以外的一切哲学,皆通过科学步入绝路的人类实践活动,证明了这些哲学思想与宇宙的本来面目不符,不能充当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向导,然而,与宇宙本来面目相符合的“不二”哲学,又远未深入科坛和学界,少为人知。作者希望通过《科学大统一》这部在“不二”哲学指导下大量揭示宇宙奥秘的著作,让“不二”论深入人心,并取信于科坛和学界,从而解除现代哲学的困难
FONT-FAMILY: 华文楷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ascii-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二、阴阳成变;
三、本隐之显。
“体用”、“阴阳”、“隐显”皆相反相成——不二。数千年来,中国百家虽各有所侧重,但都坚持伏羲的三大原则。
道家,以“太一”即道为本体。《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无(心)有(物)为本体之用。《庄子·知北游篇》有“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可见道家是坚持“体用之辨”原则的。这是其一。其二,道家是坚持“阴阳成变”原则的,《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证。阴者质也,阳者神也,神斡运乎质——“冲气以为和”,万物由此而生。其三、道家是坚持“本隐之显”原则的,《老子·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虚生之神也,绵绵者创新不绝也,若存者隐而未显也。即是说,天地万物——由非生命之物到生命之物,是由谷神这个潜隐的本体不断显化的结果。可见,道家学说是源于“易”的,是“不二”的,其哲学特征只不过是提倡返虚无,守静独,畅物性而已。
名家,工于“辨物之理,以正其名”(见《春秋》)源出于“易”。《易·系词下传》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名家以惠施为代表人物。惠施以“鸡三足”之名言形象地论证了“神质不二”的哲学观点。谁都明白,死鸡也有两只足却不能行走,其原因就在于死鸡失去了驱动两足行走的整体显性精神之“足”。
法家,据十力先生考证,法家有民主论和君主专政论两派。君主专政论派乃“法家之雄,皆兼综道术”,如慎到、申不害、韩非是也。法家民主论派,如管子等。《管子·牧民篇》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高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此论出自《易·系词·上》:“吉凶与民同患。”故法家民主论派出于儒家。法家君主专政论派巨子韩非、李斯之师荀子亦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荀子的“天人不二”观有“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性恶》);“乾坤不二”、“阴阳不二”观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韩非亦有“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解老》)之论。《老子》出于“易”,儒道皆坚持伏羲创“易”之三大原则,儒道同源,故无论法家的民主论派还是君主专政论派皆源于“易”,在宇宙观上都是“不二”的。
墨家,墨翟是其创始人。墨子被现代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尊之为唯物论者,然就其认识事物,判断其真伪的标准而言,墨子有云:“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此乃坚持伏羲“体用之辩”原则之证。“有本”之“本”者,本体之“本”也;“有用”之“用”者,体用之“用”也。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之主张,亦出于“易”。墨子说:“不党义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易·系词上》有:“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尚贤”、“兼爱”且出于《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可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说“墨子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当不谬。其实,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皆是坚持伏羲三大原则——“体用”、“阴阳”、“隐显”不二之核心“和谐成物”之和谐为贵观点的。至于墨子“天志”、“明鬼”的迷信思想,当是受了文王八卦的宗教思想影响所致。此为支流。虽支流,然墨子所说:“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明鬼下》)这种“眼见为实”的唯物观,恐也是唯物与唯心相通的证据吧!
可是,今天中国的唯物论者们,硬要到中国古代学者中去寻找唯物论者,其中下功夫最大的恐怕要算任继愈先生了。[3][3]任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把老子、宋钘、尹文、荀子、韩非子、司马迁、王充、仲长统、嵇康、范缜、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张载、王夫之、戴震等等皆归入唯物之列。其实,这些学者或属道家,或属儒家,或儒道兼之。而儒道两家皆源于古易学,皆坚持伏羲创易的三大原则,而三大原则却是“不二”的,“不二而有分”,故儒道之别,只在于各自倾向于“不二”——相反相成之一方面而已。《中国哲学史》在介绍上述诸子的唯物论观点时,花力气最大者要算对王夫之的“唯物论”的介述了,足足用了四十四页的篇幅。王夫之(船山)是明清时代的人,距孔子约二千年,中国的“不二”哲学是否到船山时代就衍变成了唯物论呢?弄清船山思想恐怕是最有说服力的。好了,为了节省笔墨,笔者就用不着对上述诸子的“唯物论”——任先生等认定的唯物论作—一剖析了,只就任先生等对王夫之着力推荐的众多“唯物”观点中,拣出几条来看看就行了。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正蒙注·太和篇》
王夫之的这个观点,恐怕是王夫之“唯物论”最有力的论据,故《中国哲学史》命之为“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殊不知这里所谈“阴阳二气”并非指“阴气”加“阳气”,而是说“阴阳不二”之气。我们只须看看王夫之对太极的解释就清楚了。
“太和,和之至也。”
太极中之阴阳“合同而不相悖害。”
“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现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正蒙注·太和篇》
太极者,太和之极也,乃宇宙本体,“未有形器之先”者也。若唯物论者以“阴阳二气”为本体,而王夫之确实是以“阴阳二气”为本体的。他接着写的“充满太虚”,“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可证。那么“阴阳二气”与“太极”这两个本体如何统一呢?宇宙总不该有两个本体吧?“气”未有形,太极亦未有形,而皆有阴阳,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阴阳二气”与太极原本是一个东西吗!“阴阳二气”难道不就是“阴阳不二”之气吗!王夫之本意如此。只不过言太极重乎精神,言“气”重乎物质,“不二而有分”而已。然“阴阳二气”之提法实为不妥,是很容易被唯物论者误解为“二气”的。此种提法,有将阴与阳分离之嫌,但用王夫之对太极“本无不和”的解释来理解,便会明白,这“二气”本是一个东西的两部分。
王夫之“阴阳二气”的提法虽有措词不当之误,然这里谈的却是伏羲“阴阳成变”之原则,并未离“不二”哲学。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可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
——《周易外传·大有》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体用之辨”原则。“吾以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是说王夫之从“用”——本体流行之中知道有“体”——本体之存在。“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胥者皆也,即“体用皆有”且“相需为实”,“相需”者,相互依存也,即是说“体用不二”义也。“体用不二”就是“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呀!‘体用不二”为“道”!其文尤奇者,“体有以为性情”——本体流行而生性情者也。此与孔子发明的“乾元性海”完全雷同!乾元本体流行而生各种各样物类之性,故曰“性海”,乾元乃性之海也。
“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谓之有;散则隐,隐则谓之无。”
——《正蒙注·太和篇》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本隐之显”原则。前文已经证明王夫之所言之“气”即是太极,为实有之本体。但在这里,王夫之却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老子以“无”为本体的批判,认为,有与无只是太极(或气)的“聚则显”,“散则隐”的表现形式而已、这证明船山坚持了“隐显不二”的哲学原则。
道者,天地精粹之用,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
——《周易外传·乾》
“天地精粹”者乃宇宙本体,指乾元(含坤元)——太极是也。这里的“道”,是本体之“用”,且“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这明明是在批判老子“有生于无”的有先后的“道”的错误观点。从船山这个观点,便知其为儒者了。然唯物主义者却错把“天地精粹”(宇宙本体)当成纯物质,以为“道者,天地精粹之用”即是“物质变精神”,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岂不悟船山后文“(道)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就否定了“道”与“天地”(物质)有先后之分的错误观点呢?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而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是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也。”
——《思问录内篇》
“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这说明船山是在坚持“动静本不二”的相对静止的宇宙观,“不二而有分”,儒家主“动”而已,反对道家的“笃静”——绝对静止的宇宙观。船山愤慨地写道:“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何)从而生哉?”,其本意是批评道家把动与静对立起来,会导致“阴恶从而生”的阴与阳的分离,而形成孤阴独阳之势。这证明船山不仅坚持“动静不二”,而且坚持“阴阳不二”的宇宙观。但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提法仿佛是败笔,可是与“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联系起来看,便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船山所驳斥的对立面的观点,是船山作为批判靶子来用的。三百年前,船山便知道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动静的相对性,这表明他的“不二”宇宙观是异常精深的了。
我们只从上述六个方面的观点来看待船山,便知王夫之并非唯物论者寻找的唯物论者,用一句俗话来说,叫做“请错了客”,不“攀错了亲”。
(二)孔子直索伏羲创《周易》
扫除迷信思想
儒家,是中国学术之正统。其所以是正统,就因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于继承和发扬易学有着最突出的贡献。自伏羲创易之后,夏有连山易,殷有归藏易,周有文王易和《周易》。据十力先生考证,《周易》为孔子直索伏羲古易创新而作。其理由如下:
就伏羲创易所立“体用之辨”原则而言,伏羲提倡“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即将象征上帝之天分为体与用,这说明伏羲具有扫除宗教迷信的思想。十力认为在邃古初民相信“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的时代“此乃大可惊异”。同时,正由于初民具有迷信思想,故伏羲称之为宇宙本体的“天”,既被理解为实体,又被理解为上帝了。故十力认为:
“孔子以前之易,大概为术数与哲理二者交杂之仓库。文王羑里演易,不必无此事,但其辞必以宗教思想为主,否则孔子何须作易。”
文王易偏于术数的宗教思想可上考《诗经》。《大雅·文王篇》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大明篇》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文王篇》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原儒下卷·二十三页》
十力先生认为:
“综上所述,可见文王平生为事天之学,其德深纯。故知其说易,必以事天垂教无疑。孔子作周易,宗伏羲,并非文王。”
——《原儒下卷·二十四页》
十力考据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文王易所继承的是伏羲古易的宗教部分,在孔子《周易》中则被排除了。十力先生告诉我们:“及至孔子,始建元,以统天。”“乾元”统“天”,即以“乾”为宇宙本体,也就是说“乾元”这个“神质不二”的万物之本体可以统御上帝,这样上帝就被孔子否定了。
(三)“不二”哲学断定
有宇宙基源存在
《周易·上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这句极为要紧的话,自汉至今很少有学者去探究。现代学者有以“乾元”为“乾卦”的,什么“伟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万物都靠它做资本,才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统率原始万物的根元。”(见台湾学者南怀瑾、徐芹庭译注的《白话易经》第12页)有的易书干脆把这句极为要紧的话删去,避而不谈“乾元”。
“乾元”本体是熊十力先生的伟大发现。他写道:
“见汉司马相如赋,郑玄训‘统’为‘本’,谓乾元是天所由成之本也。但郑玄所云天者,自当指星球而言。”
可见,郑玄也不理解“乾元”。“乾元”到底是什么?熊十力先生告诉我们:
“哲学之本务,要在穷究宇宙基源。”
“乾元”者,乾之元也,干由“乾元”而生。“乾元”者,含“坤元”,“乾元坤元不二”,“坤之元,即是乾之元”。“乾元”为动因(精神)之元,斡运乎物之元“坤元”。故凡提“乾元”即有“坤元”同在。
“乾元”者(乾)神之元也,“坤元”者(坤)物之元也。“神之元和物之元不二”即“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
但是,读者还是不会明白宇宙基源是什么样子。作者从十力先生那里知道,《周易》中本体之名甚众,除“乾元”外,太极、大道、道、天等皆指本体,皆是“乾元”这个本体之别名。由“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定义,便知“道”——“乾元”、太极皆指“一阴一阳”,只不过专对宇宙基源而言罢了。因此作者判定“乾元”实指宇宙基源的阴阳二极,“坤元”是构成这阴阳二极的物之“质”而已。
宇宙基源,在本书中称做“宇丹质”,犹如具有N极和S极的(不存在内部结构的)磁针一般。
(四)“本隐之显”是指导
科学探索的伟大原则
关于伏羲古易的“本隐之显”原则,两千多年来除孔子等儒家贤哲将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倡言礼(或理)义外,这一原则简直未受到其它学派的重视,尤其未受到现代学者们的重视。
何谓“本隐之显”呢?“本”者本体也,“隐”者隐藏也,“显”者显现也。“本隐之显”者是说一切物理的、社会的现象,皆是隐藏着的本体的表现形式。
这条哲学原则与“体用之辩”原则一起,共同认定有本体存在,并要求人们去探本索源。
宇宙有源乎?当然有,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乾元(含坤元)的“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也就是作者已经从理论上探索到了的,并用它来解释一切物理的、天文的、化学的、人体科学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宇丹质微粒。
然而,要探本索源绝非易事,必须首先破除唯字号哲学的绝对观念,即破除“两个无限”——宇宙大无限,小也无限的绝对观念。必须树立起“不二”哲学的相对观念,即树立起“有限无限不二”——宇宙大无限,小有限的客观而正确的观念。倘若不然,在当今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宇宙基源的情况下,你就会否定有宇宙基源的存在,就会去相信物质与时空可以分离的,脱离实际的时髦怪论。进而相信时空卷曲(!)可以产生物质,能与质可以分离等时髦的怪论。这些怪论——纯数学的怪论,就会扯起科学的旗号把你引入上帝的天国之门。
现在来谈谈“本隐之显”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序,协调而和谐。宇宙中万事万物必当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达成。“序”有空间之序,时间之序。“协调”是对复杂构件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两两构件之间在传递运动中,能量损失最小且传递运动最速者,可谓之协调。一个事物有序协调,必定和谐。和谐必定显现动因——精神。
对于精神,“不二”哲学把它分为显性精神和隐性精神两种。比如说,一张桌子,一块石头,它们是否有精神呢?唯字号哲学绝不承认它们具有精神,而“不二”哲学则认定它们具有隐性精神。因为,桌子和石头皆是由原子电子构成,原子电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振动。桌子和石头的精神之所以隐而不显,那是因为它们内部结构单调,谈不上整体有序的问题,当然就谈不上整体协调的问题。故整体呈显相对静止状态。但它们内部的原子电子却是有序协调而和谐的,故具有动因——精神。
“不二”哲学认为,精神和物质皆是分层次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精神,是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具有“同离异合”的精神。它有阴阳二极(即道或太极、乾元),其小无内,它具有宇宙万物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最基本性质。当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时,便组合成热子,其精神——动因便上升一级。当热子吸收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光子时,其精神——动因又升一级。当光子吸收更多的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电子时,精神——动因便再升一级。当正负电子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地组合成质子或中子时,精神——动因便又升一级。……继而原子、分子、分子团、细胞、人体和大脑,直至指挥人体行动,指挥大脑记忆的“我”(或称灵魂),皆是精神——动因一级一级上升的“神质不二”之共体而来的。
有序协调而和谐是产生动因——精神的条件,这一哲学命题并不深奥,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的,可以用人们常见的汽车、飞机、轮船去解释。譬如,汽车何以会运动,就因为它的零部件——油路、电路、发动机、传动机械以及驾驶员等等之间的有序协调而和谐。这些组成部份的时间之序是由机械原理决定的,空间之序是由汽车的造型设计的。它的时间之序是绝对不能乱的,要是把油路接到曲轴上而不接到汽缸里,还能开动吗?空间之序也不可乱,要是你把方向盘安装到汽车尾部,驾驶起来就不方便。要是驾驶员没学会开车,即他不懂驾驶之序,不会协调机械,那么,他或者发动不了发动机,或者不会接离合器,或者偶然发动了,接上离合器了,倘若他乱拉档次,开起车来也会出车祸的。可见,一辆汽车只有各部份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产生动因 ——精神。
(五)“不二”哲学找到了
万物之动因——精神
乾者,乾元流行之主力,即所谓“纯粹之精”(神),斡运乎坤(物)者也。它就是唯字号哲学无论如何也没法找到的万物的动因——精神。
易道强调相反相成的事物的“不二”性。“不二而有分”,尤其强调这“不二”中动因即精神的作用。
动因何来?“阴阳成变”是也。此乃伏羲古易的三大原则之一。“同离异合”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简直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它源于相反相成的阴阳二极在宇宙基源中无罅无隙地高度和谐,并通过“乾元坤元同体”表现出了万事万物的动因。
动因者,力形成之原因也。
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以来,谁也不知道力形成的原因。
本书第五篇认为,具有阴阳二极且充满太虚的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表现出“同离异合”的宇宙本性而连接成引力线。这众多的引力线,如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线,因同向而相斥(就像两个人分别用两手拉住两条绳子的一头,然后有两个人各拉住一条绳的中部往外绷,绳子两头的人就会相向移动一样)便产生了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皆是这样产生的引力,其不同处,只在于正负电子之间距离不同,引力线密度不同,因而斥力不同表现出引力强度不同罢了。电磁力则是二电子各自旋转或自旋,二电子尾巴的引力线同向相斥或异向相吸表现出来的斥力或引力。
阴阳者,差别也。故作者发现,除一阴一阳产生动因——精神外,差别也产生精神。这些精神还可以转化。
落差即水位之高差产生动力——精神。若利用来发电,水的精神便转化为电的精神。
温差即两地间温度之差产生风力——精神。如地球赤道与南、北极之间的温差产生台风、飓风,破坏性很大。若利用来发电,风的有害精神可以转化为电的有益精神。
社会分配的差别,产生社会发展的动力——精神。在某个限度内,工资差别越大,社会成员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就越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工资差别越小,像“按工龄分配”和“平均分配”的人民公社时代,怠堕之风盛行,产生了社会发展之阻力——精神。
差别产生动因——精神的例子颇多。可以说,没有差别便没有精神——动因,整个宇宙只能变得“唯物”的死气沉沉。由此可知,差别(或阶级)不仅消除不得,也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没有差别“序”便不存在,乱了,更谈不上协调和谐了。(下节将要讲到“有序成物”)无序不能成物,精神——动因当然就不存在了。
(六)“不二”哲学充满了辩证法
易学主“不二”,而不谈“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何也?
盖因“对立”强调斗争而轻视和谐,且“统”“合”皆动词,“统一”“合一”必有主体,谁“统一”,谁“合一”呢?对于原本“不二”的事物,如天与人、阴也阳、电与磁、电子与正电子、太阳与地球……等等,是不可能用人为主体去“统一”“合一”的。凡言“统一”“合一”者,往往把主体归之于上帝。可以说,“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皆是反辩证法的不实之词。
“不二”论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法,乾中有坤,坤中有乾,相反相成的事物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人们凡言辩证法皆以为是黑格尔的一大发明,岂不知中国数千年前早已有之,而且比黑格尔辩证法严密得多,精粹得多,且与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吻合得相当的好。
除相反相成的“体用不二”“阴阳不二”“隐显不二”“天人不二”“神质不二”“心物不二”“序乱不二”“动静不二”“成毁不二”“谐斗不二”等等之外,还有许多“不二”哲学的辩证法范畴都很高明。
(1)“有序成物”就比唯物辩证法
的“量变质变”高明得多
其实,“量变质变”中的“质”,绝不可理解为物之“质”——宇宙基源,只能理解为物性之“质”——性质。严格地说,“量变质变”实际上是“量变性变”。如唯物辩证法乐道的水从0℃——100℃三态变化的所谓“质变”就是。即便如此,所谓的“量变质变”也并非物“性”变化的必然规律。要是我们把冰置于干燥而又封闭的环境中,冰就会“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一过程中温度的“量”并没有变,而所谓的“质变”却发生了。再如垃圾,无论你堆多少它都只能是垃圾,即无论垃圾的“量”怎么变,它都不会发生“质变”。这就说明,量变与“质变”并无必然的联系。
而“有序成物”规律则告诉我们,物性与物体内部结构之“序”有必然的联系。化学实验早已发现,“同分异构”的物体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就像数学中1、2、3这三个数按不同的“序”组合(123、231、312、132、213、321)具有完全不同的数值一样。
“序”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不过多用于社会关系而已。“礼主序”,“序”者“礼”(或理)也。“伦”亦“序”之别称。“天伦”者,天然之序——“高曾祖父儿孙”者也。一个集团,一个国家必当有“序”。《水浒》中梁山英雄排坐次是“序”。当今中共要人们也兴排坐次,而且连走路都得按级别或职务之“序”鱼贯而行。军衔军阶是“序”,干部的等级也是“序”。所以,不管把平等、自由、解放的调子呼得多高的团体,倘若不按长幼、尊卑(或贡献大小)之序,一律拉平,则党不成党,国不成国,军亦不成军的。
当然,无“序”也可以成物,像谈不上有任何特殊性质的杂物,垃圾之类便是。
(2)伏羲的“阴阳成变”原则就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动力”论高明得多
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写道:“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者斗争也。要是人类社会一个劲地打仗,或像人民公社那样扯皮、怠工,而不和谐地发展生产,人类社会能进步吗?当然不能。
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言,战争总是局部而短暂的,和平则是广泛而长期的,因而人类社会是“谐斗不二”,以“谐”为主的,向前发展的。矛盾斗争绝非事物发展的动力,只不过是(像物理学中摩擦力那样的)社会进步必要的阻力而已。
“矛盾动力”论绝然讲不明白力是怎样形成的,也回答不了“能”是什么的问题。
作者在前文用“阴阳成变”原则告诉了读者动因——力的形成过程。这里来回答“能”是什么的问题。直言之:
“能”是引力线曲伸的表现形式。
正负电子之间距离越近,其间引力线密度就越大,同向斥力也越大,因而引力线曲率也越大,引力线储存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当正负电子构成核子,核子构成原子核时,正负电子之间距离最小,其间引力线曲率最大,故其储存的弹性势能就最大。此种最大弹性势能之总和就是核能。
当原子核受到外来微观粒子的轰击,或者受到原子核中大密度热子的碰撞,原子核和核子解体,正负电子间大曲率引力线便伸张而使其曲率减小,则原有核能——引力线弹性势能之总和,就会转化为热子、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飞离原子核的动能。
读者可以看出,“不二”论绝然没有“质能转化”的谬说。
(3)“肯否不二”要比“否
定之否定”高明得多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第118页写道:“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更高级的新东西。”“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艾思奇以麦子生长过程为例,认为麦种属于肯定,长出的麦苗麦杆否定了种子,结出的新种子否定了麦杆而属于否定之否定。
那么,谁能讲清楚人的生长过程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我这书桌上的花瓶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呢?
岂不知对于生物体来说,肯定与否定随时都在发生。否定的同时肯定就发生了。
西方有哲人讲:“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我则要讲:“两次走进同一条河的不是同一个人。”因为,第一次走进河的此人,被第二次走进河的此人否定了。道理很简单,人有1014个细胞,细胞平均寿命为100天,即每天要死去1012个即万亿个细胞,每秒死去1200万个细胞。对于正常成年人而言,每秒死去的——否定的旧细胞与新生的——肯定的新细胞大体相当。人在成长期,肯定的新细胞多于否定的旧细胞。人生病了,肯定的新细胞会少于否定的旧细胞。人体总是这样“肯否不二”地生存着,只不过“不二而有分”,肯定与否定不是半斤八两罢了。
倘若我们把(为维持生命)吃的饭当肯定,拉的屎(排泄死亡的细胞和废物)就算否定了。那么试问,拉的屎将怎样被否定而成为“否定之否定”的更高级的新东西?谁能讲得清楚呢?
可以说,“否定之否定”并非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现在,科学已进入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时代。然而依作者看来,别说要探索极为复杂的人体生命奥秘,就是探索较简单的细胞复制功能的机理,倘若缺乏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细胞何以会自动分裂?细胞何以有不同的功能?细胞何以会贮存数量巨大的信息?如果不用“本隐之显”的原则去探本索源,对细胞的研究工作就只能停留在对细胞现象的观察上。如果你想揭示人体生命奥秘,尤其是人体特异功能之秘(像北京周凤臣老太太去世至今十二年不腐的特异功能之秘),你就不仅要懂得“体用之辩”“阴阳成变”“本隐之显”这些中国哲学的道理,还必须具备中国哲学的“法天”思想才行。“天人不二”呀,因为人体是个小宇宙,是个大社会,它有1014个细胞成员,这简直比全世界的人口多若干万倍。这些细胞照样有“工农兵学商”式的分工,照样有“中央省市县镇乡村”式的行政机构的管辖,照样有“总统”式的特殊物质的统率。
现代哲学的困难,说到底,就困难在除“不二”哲学以外的一切哲学,皆通过科学步入绝路的人类实践活动,证明了这些哲学思想与宇宙的本来面目不符,不能充当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向导,然而,与宇宙本来面目相符合的“不二”哲学,又远未深入科坛和学界,少为人知。作者希望通过《科学大统一》这部在“不二”哲学指导下大量揭示宇宙奥秘的著作,让“不二”论深入人心,并取信于科坛和学界,从而解除现代哲学的困难
rgin-left: 2.0gd" align=left>
十力先生的意见是非常客观的。
中国哲学之所以不存在唯心、唯物,那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各家各派皆源于伏羲画卦之古易,即“易”为百家哲学之源泉。伏羲画卦创“易”已立三大原则:
一、体用之辨;
二、阴阳成变;
三、本隐之显。
“体用”、“阴阳”、“隐显”皆相反相成——不二。数千年来,中国百家虽各有所侧重,但都坚持伏羲的三大原则。
道家,以“太一”即道为本体。《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无(心)有(物)为本体之用。《庄子·知北游篇》有“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可见道家是坚持“体用之辨”原则的。这是其一。其二,道家是坚持“阴阳成变”原则的,《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证。阴者质也,阳者神也,神斡运乎质——“冲气以为和”,万物由此而生。其三、道家是坚持“本隐之显”原则的,《老子·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虚生之神也,绵绵者创新不绝也,若存者隐而未显也。即是说,天地万物——由非生命之物到生命之物,是由谷神这个潜隐的本体不断显化的结果。可见,道家学说是源于“易”的,是“不二”的,其哲学特征只不过是提倡返虚无,守静独,畅物性而已。
名家,工于“辨物之理,以正其名”(见《春秋》)源出于“易”。《易·系词下传》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名家以惠施为代表人物。惠施以“鸡三足”之名言形象地论证了“神质不二”的哲学观点。谁都明白,死鸡也有两只足却不能行走,其原因就在于死鸡失去了驱动两足行走的整体显性精神之“足”。
法家,据十力先生考证,法家有民主论和君主专政论两派。君主专政论派乃“法家之雄,皆兼综道术”,如慎到、申不害、韩非是也。法家民主论派,如管子等。《管子·牧民篇》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高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此论出自《易·系词·上》:“吉凶与民同患。”故法家民主论派出于儒家。法家君主专政论派巨子韩非、李斯之师荀子亦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荀子的“天人不二”观有“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性恶》);“乾坤不二”、“阴阳不二”观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韩非亦有“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解老》)之论。《老子》出于“易”,儒道皆坚持伏羲创“易”之三大原则,儒道同源,故无论法家的民主论派还是君主专政论派皆源于“易”,在宇宙观上都是“不二”的。
墨家,墨翟是其创始人。墨子被现代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尊之为唯物论者,然就其认识事物,判断其真伪的标准而言,墨子有云:“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此乃坚持伏羲“体用之辩”原则之证。“有本”之“本”者,本体之“本”也;“有用”之“用”者,体用之“用”也。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之主张,亦出于“易”。墨子说:“不党义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易·系词上》有:“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尚贤”、“兼爱”且出于《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可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说“墨子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当不谬。其实,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皆是坚持伏羲三大原则——“体用”、“阴阳”、“隐显”不二之核心“和谐成物”之和谐为贵观点的。至于墨子“天志”、“明鬼”的迷信思想,当是受了文王八卦的宗教思想影响所致。此为支流。虽支流,然墨子所说:“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明鬼下》)这种“眼见为实”的唯物观,恐也是唯物与唯心相通的证据吧!
可是,今天中国的唯物论者们,硬要到中国古代学者中去寻找唯物论者,其中下功夫最大的恐怕要算任继愈先生了。[3][3]任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把老子、宋钘、尹文、荀子、韩非子、司马迁、王充、仲长统、嵇康、范缜、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张载、王夫之、戴震等等皆归入唯物之列。其实,这些学者或属道家,或属儒家,或儒道兼之。而儒道两家皆源于古易学,皆坚持伏羲创易的三大原则,而三大原则却是“不二”的,“不二而有分”,故儒道之别,只在于各自倾向于“不二”——相反相成之一方面而已。《中国哲学史》在介绍上述诸子的唯物论观点时,花力气最大者要算对王夫之的“唯物论”的介述了,足足用了四十四页的篇幅。王夫之(船山)是明清时代的人,距孔子约二千年,中国的“不二”哲学是否到船山时代就衍变成了唯物论呢?弄清船山思想恐怕是最有说服力的。好了,为了节省笔墨,笔者就用不着对上述诸子的“唯物论”——任先生等认定的唯物论作—一剖析了,只就任先生等对王夫之着力推荐的众多“唯物”观点中,拣出几条来看看就行了。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正蒙注·太和篇》
王夫之的这个观点,恐怕是王夫之“唯物论”最有力的论据,故《中国哲学史》命之为“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殊不知这里所谈“阴阳二气”并非指“阴气”加“阳气”,而是说“阴阳不二”之气。我们只须看看王夫之对太极的解释就清楚了。
“太和,和之至也。”
太极中之阴阳“合同而不相悖害。”
“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现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正蒙注·太和篇》
太极者,太和之极也,乃宇宙本体,“未有形器之先”者也。若唯物论者以“阴阳二气”为本体,而王夫之确实是以“阴阳二气”为本体的。他接着写的“充满太虚”,“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可证。那么“阴阳二气”与“太极”这两个本体如何统一呢?宇宙总不该有两个本体吧?“气”未有形,太极亦未有形,而皆有阴阳,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阴阳二气”与太极原本是一个东西吗!“阴阳二气”难道不就是“阴阳不二”之气吗!王夫之本意如此。只不过言太极重乎精神,言“气”重乎物质,“不二而有分”而已。然“阴阳二气”之提法实为不妥,是很容易被唯物论者误解为“二气”的。此种提法,有将阴与阳分离之嫌,但用王夫之对太极“本无不和”的解释来理解,便会明白,这“二气”本是一个东西的两部分。
王夫之“阴阳二气”的提法虽有措词不当之误,然这里谈的却是伏羲“阴阳成变”之原则,并未离“不二”哲学。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可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
——《周易外传·大有》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体用之辨”原则。“吾以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是说王夫之从“用”——本体流行之中知道有“体”——本体之存在。“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胥者皆也,即“体用皆有”且“相需为实”,“相需”者,相互依存也,即是说“体用不二”义也。“体用不二”就是“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呀!‘体用不二”为“道”!其文尤奇者,“体有以为性情”——本体流行而生性情者也。此与孔子发明的“乾元性海”完全雷同!乾元本体流行而生各种各样物类之性,故曰“性海”,乾元乃性之海也。
“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谓之有;散则隐,隐则谓之无。”
——《正蒙注·太和篇》
这里,王夫之明明在谈伏羲“本隐之显”原则。前文已经证明王夫之所言之“气”即是太极,为实有之本体。但在这里,王夫之却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老子以“无”为本体的批判,认为,有与无只是太极(或气)的“聚则显”,“散则隐”的表现形式而已、这证明船山坚持了“隐显不二”的哲学原则。
道者,天地精粹之用,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
——《周易外传·乾》
“天地精粹”者乃宇宙本体,指乾元(含坤元)——太极是也。这里的“道”,是本体之“用”,且“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这明明是在批判老子“有生于无”的有先后的“道”的错误观点。从船山这个观点,便知其为儒者了。然唯物主义者却错把“天地精粹”(宇宙本体)当成纯物质,以为“道者,天地精粹之用”即是“物质变精神”,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岂不悟船山后文“(道)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就否定了“道”与“天地”(物质)有先后之分的错误观点呢?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而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是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也。”
——《思问录内篇》
“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这说明船山是在坚持“动静本不二”的相对静止的宇宙观,“不二而有分”,儒家主“动”而已,反对道家的“笃静”——绝对静止的宇宙观。船山愤慨地写道:“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何)从而生哉?”,其本意是批评道家把动与静对立起来,会导致“阴恶从而生”的阴与阳的分离,而形成孤阴独阳之势。这证明船山不仅坚持“动静不二”,而且坚持“阴阳不二”的宇宙观。但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提法仿佛是败笔,可是与“动之动也”“动之静也”联系起来看,便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船山所驳斥的对立面的观点,是船山作为批判靶子来用的。三百年前,船山便知道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动静的相对性,这表明他的“不二”宇宙观是异常精深的了。
我们只从上述六个方面的观点来看待船山,便知王夫之并非唯物论者寻找的唯物论者,用一句俗话来说,叫做“请错了客”,不“攀错了亲”。
(二)孔子直索伏羲创《周易》
扫除迷信思想
儒家,是中国学术之正统。其所以是正统,就因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于继承和发扬易学有着最突出的贡献。自伏羲创易之后,夏有连山易,殷有归藏易,周有文王易和《周易》。据十力先生考证,《周易》为孔子直索伏羲古易创新而作。其理由如下:
就伏羲创易所立“体用之辨”原则而言,伏羲提倡“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即将象征上帝之天分为体与用,这说明伏羲具有扫除宗教迷信的思想。十力认为在邃古初民相信“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的时代“此乃大可惊异”。同时,正由于初民具有迷信思想,故伏羲称之为宇宙本体的“天”,既被理解为实体,又被理解为上帝了。故十力认为:
“孔子以前之易,大概为术数与哲理二者交杂之仓库。文王羑里演易,不必无此事,但其辞必以宗教思想为主,否则孔子何须作易。”
文王易偏于术数的宗教思想可上考《诗经》。《大雅·文王篇》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大明篇》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文王篇》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原儒下卷·二十三页》
十力先生认为:
“综上所述,可见文王平生为事天之学,其德深纯。故知其说易,必以事天垂教无疑。孔子作周易,宗伏羲,并非文王。”
——《原儒下卷·二十四页》
十力考据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文王易所继承的是伏羲古易的宗教部分,在孔子《周易》中则被排除了。十力先生告诉我们:“及至孔子,始建元,以统天。”“乾元”统“天”,即以“乾”为宇宙本体,也就是说“乾元”这个“神质不二”的万物之本体可以统御上帝,这样上帝就被孔子否定了。
(三)“不二”哲学断定
有宇宙基源存在
《周易·上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这句极为要紧的话,自汉至今很少有学者去探究。现代学者有以“乾元”为“乾卦”的,什么“伟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万物都靠它做资本,才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统率原始万物的根元。”(见台湾学者南怀瑾、徐芹庭译注的《白话易经》第12页)有的易书干脆把这句极为要紧的话删去,避而不谈“乾元”。
“乾元”本体是熊十力先生的伟大发现。他写道:
“见汉司马相如赋,郑玄训‘统’为‘本’,谓乾元是天所由成之本也。但郑玄所云天者,自当指星球而言。”
可见,郑玄也不理解“乾元”。“乾元”到底是什么?熊十力先生告诉我们:
“哲学之本务,要在穷究宇宙基源。”
“乾元”者,乾之元也,干由“乾元”而生。“乾元”者,含“坤元”,“乾元坤元不二”,“坤之元,即是乾之元”。“乾元”为动因(精神)之元,斡运乎物之元“坤元”。故凡提“乾元”即有“坤元”同在。
“乾元”者(乾)神之元也,“坤元”者(坤)物之元也。“神之元和物之元不二”即“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
但是,读者还是不会明白宇宙基源是什么样子。作者从十力先生那里知道,《周易》中本体之名甚众,除“乾元”外,太极、大道、道、天等皆指本体,皆是“乾元”这个本体之别名。由“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定义,便知“道”——“乾元”、太极皆指“一阴一阳”,只不过专对宇宙基源而言罢了。因此作者判定“乾元”实指宇宙基源的阴阳二极,“坤元”是构成这阴阳二极的物之“质”而已。
宇宙基源,在本书中称做“宇丹质”,犹如具有N极和S极的(不存在内部结构的)磁针一般。
(四)“本隐之显”是指导
科学探索的伟大原则
关于伏羲古易的“本隐之显”原则,两千多年来除孔子等儒家贤哲将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倡言礼(或理)义外,这一原则简直未受到其它学派的重视,尤其未受到现代学者们的重视。
何谓“本隐之显”呢?“本”者本体也,“隐”者隐藏也,“显”者显现也。“本隐之显”者是说一切物理的、社会的现象,皆是隐藏着的本体的表现形式。
这条哲学原则与“体用之辩”原则一起,共同认定有本体存在,并要求人们去探本索源。
宇宙有源乎?当然有,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乾元(含坤元)的“神质不二”的宇宙基源。也就是作者已经从理论上探索到了的,并用它来解释一切物理的、天文的、化学的、人体科学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宇丹质微粒。
然而,要探本索源绝非易事,必须首先破除唯字号哲学的绝对观念,即破除“两个无限”——宇宙大无限,小也无限的绝对观念。必须树立起“不二”哲学的相对观念,即树立起“有限无限不二”——宇宙大无限,小有限的客观而正确的观念。倘若不然,在当今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宇宙基源的情况下,你就会否定有宇宙基源的存在,就会去相信物质与时空可以分离的,脱离实际的时髦怪论。进而相信时空卷曲(!)可以产生物质,能与质可以分离等时髦的怪论。这些怪论——纯数学的怪论,就会扯起科学的旗号把你引入上帝的天国之门。
现在来谈谈“本隐之显”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序,协调而和谐。宇宙中万事万物必当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达成。“序”有空间之序,时间之序。“协调”是对复杂构件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两两构件之间在传递运动中,能量损失最小且传递运动最速者,可谓之协调。一个事物有序协调,必定和谐。和谐必定显现动因——精神。
对于精神,“不二”哲学把它分为显性精神和隐性精神两种。比如说,一张桌子,一块石头,它们是否有精神呢?唯字号哲学绝不承认它们具有精神,而“不二”哲学则认定它们具有隐性精神。因为,桌子和石头皆是由原子电子构成,原子电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振动。桌子和石头的精神之所以隐而不显,那是因为它们内部结构单调,谈不上整体有序的问题,当然就谈不上整体协调的问题。故整体呈显相对静止状态。但它们内部的原子电子却是有序协调而和谐的,故具有动因——精神。
“不二”哲学认为,精神和物质皆是分层次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精神,是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具有“同离异合”的精神。它有阴阳二极(即道或太极、乾元),其小无内,它具有宇宙万物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最基本性质。当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时,便组合成热子,其精神——动因便上升一级。当热子吸收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光子时,其精神——动因又升一级。当光子吸收更多的宇丹质微粒加厚外壳而变成电子时,精神——动因便再升一级。当正负电子之间有序协调而和谐地组合成质子或中子时,精神——动因便又升一级。……继而原子、分子、分子团、细胞、人体和大脑,直至指挥人体行动,指挥大脑记忆的“我”(或称灵魂),皆是精神——动因一级一级上升的“神质不二”之共体而来的。
有序协调而和谐是产生动因——精神的条件,这一哲学命题并不深奥,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的,可以用人们常见的汽车、飞机、轮船去解释。譬如,汽车何以会运动,就因为它的零部件——油路、电路、发动机、传动机械以及驾驶员等等之间的有序协调而和谐。这些组成部份的时间之序是由机械原理决定的,空间之序是由汽车的造型设计的。它的时间之序是绝对不能乱的,要是把油路接到曲轴上而不接到汽缸里,还能开动吗?空间之序也不可乱,要是你把方向盘安装到汽车尾部,驾驶起来就不方便。要是驾驶员没学会开车,即他不懂驾驶之序,不会协调机械,那么,他或者发动不了发动机,或者不会接离合器,或者偶然发动了,接上离合器了,倘若他乱拉档次,开起车来也会出车祸的。可见,一辆汽车只有各部份有序协调而和谐,才能产生动因 ——精神。
(五)“不二”哲学找到了
万物之动因——精神
乾者,乾元流行之主力,即所谓“纯粹之精”(神),斡运乎坤(物)者也。它就是唯字号哲学无论如何也没法找到的万物的动因——精神。
易道强调相反相成的事物的“不二”性。“不二而有分”,尤其强调这“不二”中动因即精神的作用。
动因何来?“阴阳成变”是也。此乃伏羲古易的三大原则之一。“同离异合”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简直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它源于相反相成的阴阳二极在宇宙基源中无罅无隙地高度和谐,并通过“乾元坤元同体”表现出了万事万物的动因。
动因者,力形成之原因也。
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以来,谁也不知道力形成的原因。
本书第五篇认为,具有阴阳二极且充满太虚的宇宙基源——宇丹质微粒之间,表现出“同离异合”的宇宙本性而连接成引力线。这众多的引力线,如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线,因同向而相斥(就像两个人分别用两手拉住两条绳子的一头,然后有两个人各拉住一条绳的中部往外绷,绳子两头的人就会相向移动一样)便产生了正负电子之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皆是这样产生的引力,其不同处,只在于正负电子之间距离不同,引力线密度不同,因而斥力不同表现出引力强度不同罢了。电磁力则是二电子各自旋转或自旋,二电子尾巴的引力线同向相斥或异向相吸表现出来的斥力或引力。
阴阳者,差别也。故作者发现,除一阴一阳产生动因——精神外,差别也产生精神。这些精神还可以转化。
落差即水位之高差产生动力——精神。若利用来发电,水的精神便转化为电的精神。
温差即两地间温度之差产生风力——精神。如地球赤道与南、北极之间的温差产生台风、飓风,破坏性很大。若利用来发电,风的有害精神可以转化为电的有益精神。
社会分配的差别,产生社会发展的动力——精神。在某个限度内,工资差别越大,社会成员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就越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工资差别越小,像“按工龄分配”和“平均分配”的人民公社时代,怠堕之风盛行,产生了社会发展之阻力——精神。
差别产生动因——精神的例子颇多。可以说,没有差别便没有精神——动因,整个宇宙只能变得“唯物”的死气沉沉。由此可知,差别(或阶级)不仅消除不得,也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没有差别“序”便不存在,乱了,更谈不上协调和谐了。(下节将要讲到“有序成物”)无序不能成物,精神——动因当然就不存在了。
(六)“不二”哲学充满了辩证法
易学主“不二”,而不谈“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何也?
盖因“对立”强调斗争而轻视和谐,且“统”“合”皆动词,“统一”“合一”必有主体,谁“统一”,谁“合一”呢?对于原本“不二”的事物,如天与人、阴也阳、电与磁、电子与正电子、太阳与地球……等等,是不可能用人为主体去“统一”“合一”的。凡言“统一”“合一”者,往往把主体归之于上帝。可以说,“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之词皆是反辩证法的不实之词。
“不二”论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法,乾中有坤,坤中有乾,相反相成的事物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人们凡言辩证法皆以为是黑格尔的一大发明,岂不知中国数千年前早已有之,而且比黑格尔辩证法严密得多,精粹得多,且与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吻合得相当的好。
除相反相成的“体用不二”“阴阳不二”“隐显不二”“天人不二”“神质不二”“心物不二”“序乱不二”“动静不二”“成毁不二”“谐斗不二”等等之外,还有许多“不二”哲学的辩证法范畴都很高明。
(1)“有序成物”就比唯物辩证法
的“量变质变”高明得多
其实,“量变质变”中的“质”,绝不可理解为物之“质”——宇宙基源,只能理解为物性之“质”——性质。严格地说,“量变质变”实际上是“量变性变”。如唯物辩证法乐道的水从0℃——100℃三态变化的所谓“质变”就是。即便如此,所谓的“量变质变”也并非物“性”变化的必然规律。要是我们把冰置于干燥而又封闭的环境中,冰就会“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一过程中温度的“量”并没有变,而所谓的“质变”却发生了。再如垃圾,无论你堆多少它都只能是垃圾,即无论垃圾的“量”怎么变,它都不会发生“质变”。这就说明,量变与“质变”并无必然的联系。
而“有序成物”规律则告诉我们,物性与物体内部结构之“序”有必然的联系。化学实验早已发现,“同分异构”的物体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就像数学中1、2、3这三个数按不同的“序”组合(123、231、312、132、213、321)具有完全不同的数值一样。
“序”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不过多用于社会关系而已。“礼主序”,“序”者“礼”(或理)也。“伦”亦“序”之别称。“天伦”者,天然之序——“高曾祖父儿孙”者也。一个集团,一个国家必当有“序”。《水浒》中梁山英雄排坐次是“序”。当今中共要人们也兴排坐次,而且连走路都得按级别或职务之“序”鱼贯而行。军衔军阶是“序”,干部的等级也是“序”。所以,不管把平等、自由、解放的调子呼得多高的团体,倘若不按长幼、尊卑(或贡献大小)之序,一律拉平,则党不成党,国不成国,军亦不成军的。
当然,无“序”也可以成物,像谈不上有任何特殊性质的杂物,垃圾之类便是。
(2)伏羲的“阴阳成变”原则就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动力”论高明得多
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写道:“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者斗争也。要是人类社会一个劲地打仗,或像人民公社那样扯皮、怠工,而不和谐地发展生产,人类社会能进步吗?当然不能。
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言,战争总是局部而短暂的,和平则是广泛而长期的,因而人类社会是“谐斗不二”,以“谐”为主的,向前发展的。矛盾斗争绝非事物发展的动力,只不过是(像物理学中摩擦力那样的)社会进步必要的阻力而已。
“矛盾动力”论绝然讲不明白力是怎样形成的,也回答不了“能”是什么的问题。
作者在前文用“阴阳成变”原则告诉了读者动因——力的形成过程。这里来回答“能”是什么的问题。直言之:
“能”是引力线曲伸的表现形式。
正负电子之间距离越近,其间引力线密度就越大,同向斥力也越大,因而引力线曲率也越大,引力线储存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当正负电子构成核子,核子构成原子核时,正负电子之间距离最小,其间引力线曲率最大,故其储存的弹性势能就最大。此种最大弹性势能之总和就是核能。
当原子核受到外来微观粒子的轰击,或者受到原子核中大密度热子的碰撞,原子核和核子解体,正负电子间大曲率引力线便伸张而使其曲率减小,则原有核能——引力线弹性势能之总和,就会转化为热子、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飞离原子核的动能。
读者可以看出,“不二”论绝然没有“质能转化”的谬说。
(3)“肯否不二”要比“否
定之否定”高明得多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第118页写道:“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更高级的新东西。”“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艾思奇以麦子生长过程为例,认为麦种属于肯定,长出的麦苗麦杆否定了种子,结出的新种子否定了麦杆而属于否定之否定。
那么,谁能讲清楚人的生长过程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我这书桌上的花瓶何时属于否定之否定呢?
岂不知对于生物体来说,肯定与否定随时都在发生。否定的同时肯定就发生了。
西方有哲人讲:“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我则要讲:“两次走进同一条河的不是同一个人。”因为,第一次走进河的此人,被第二次走进河的此人否定了。道理很简单,人有1014个细胞,细胞平均寿命为100天,即每天要死去1012个即万亿个细胞,每秒死去1200万个细胞。对于正常成年人而言,每秒死去的——否定的旧细胞与新生的——肯定的新细胞大体相当。人在成长期,肯定的新细胞多于否定的旧细胞。人生病了,肯定的新细胞会少于否定的旧细胞。人体总是这样“肯否不二”地生存着,只不过“不二而有分”,肯定与否定不是半斤八两罢了。
倘若我们把(为维持生命)吃的饭当肯定,拉的屎(排泄死亡的细胞和废物)就算否定了。那么试问,拉的屎将怎样被否定而成为“否定之否定”的更高级的新东西?谁能讲得清楚呢?
可以说,“否定之否定”并非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现在,科学已进入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时代。然而依作者看来,别说要探索极为复杂的人体生命奥秘,就是探索较简单的细胞复制功能的机理,倘若缺乏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细胞何以会自动分裂?细胞何以有不同的功能?细胞何以会贮存数量巨大的信息?如果不用“本隐之显”的原则去探本索源,对细胞的研究工作就只能停留在对细胞现象的观察上。如果你想揭示人体生命奥秘,尤其是人体特异功能之秘(像北京周凤臣老太太去世至今十二年不腐的特异功能之秘),你就不仅要懂得“体用之辩”“阴阳成变”“本隐之显”这些中国哲学的道理,还必须具备中国哲学的“法天”思想才行。“天人不二”呀,因为人体是个小宇宙,是个大社会,它有1014个细胞成员,这简直比全世界的人口多若干万倍。这些细胞照样有“工农兵学商”式的分工,照样有“中央省市县镇乡村”式的行政机构的管辖,照样有“总统”式的特殊物质的统率。
现代哲学的困难,说到底,就困难在除“不二”哲学以外的一切哲学,皆通过科学步入绝路的人类实践活动,证明了这些哲学思想与宇宙的本来面目不符,不能充当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向导,然而,与宇宙本来面目相符合的“不二”哲学,又远未深入科坛和学界,少为人知。作者希望通过《科学大统一》这部在“不二”哲学指导下大量揭示宇宙奥秘的著作,让“不二”论深入人心,并取信于科坛和学界,从而解除现代哲学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