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本废人在强国论坛深水区发了一个《论毛泽东时代公有制经济下的社会关系》的帖子,本来就是请左派网友们拍砖的。强国论坛上的左派中,就只有数学网友出来反驳了一通,可惜数学网友的帖子充满了谬误,我也回了一帖指出数学网友的谬误,本来是想和数学网友深入讨论的。可是过了这么多天,没见到数学网友在强国论坛上回应。当然,数学网友不回应并不等于数学网友是落荒而逃,因为强国论坛是每帖必审的,可能数学网友回了帖,但版主不放帖,这种情况本废人也经常遇到。现在见到数学的帖子在新法家网站上出现,就把我的回帖贴上来回应一下。
-----------------------------------
回数学网友:什么是“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76年以后也是毛泽东时代吗?
数学网友认为公有制持续到76年以后,因此认为我的“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就是指五八年正七六年”的论断是“违反事实”。什么是“违反事实”啊?如果我说“毛泽东时代没有公有制时期”,那才算是“违反事实”,年份即使有点出入也并非什么“违反事实”。多谢数学网友提醒,只不过我讨论的是“毛泽东时代公有制…”。也就是说,就算毛泽东去世之后有公有制,也并不属于我所说的“毛泽东时代公有制…”。这有什么问题吗?“毛泽东时代”难道不是至七六年为止吗?我“在这里明显违反事实”了吗?其实我讨论的就是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时期,数学网友却把不是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时期拿来证明我“违反事实”,呵呵!那么数学网友认为“76年以后也是毛泽东时代”了?
数学网友认为公有制开始是在五六年。不错,五六年是基本完成了集体化,但是总有个百分之几的尾巴,这百分之几再乘以几亿人的基数,这就是过千万的人。就算我把公有制的开始定在五六年,但总有人要质疑这过千万人没有集体化算不算是“个别情况”。因此,正是以学术上的谨慎起见,才把五八年定义为真正公有制的开始,这就撇除了某些有可能的质疑。
五八年至七六年这段时间,一定是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这毫无疑问、无可辩驳。
数学网友说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剩下的是自己的”,但却“看不见市场”。问题在于“剩下的”农民吃不完怎么办?难道不是拿到市场上去卖?怎会看不见市场?只不过是由于当年的情况是属于短缺经济,而非剩余经济,市场处于商品短缺状态,农产品根本不担心滞销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当然可以“只管卖力干活就行了”。因此,以当时“农民只管卖力干活就行”的情况,并不能证明没有市场。
承包制与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的根本分别,就是承包制下农民拥有“以自己的部份产品交换某段时期的土地使用权”,农民的剩余产品自由支配,这种“自由”及“私人拥有土地使用权”是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没有的。也就是说,承包制是你情我愿的,农民有支配剩余产品的自由,不像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必须按干部上报的产量进行统购,农民只有口粮,其余全部低价统购,如果干部虚报产量,农民连口粮也要短缺。
数学说“土地都没有私有化,谈何私有制”,这话没有道理。土地不能私有化,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由私人掌握。其实承包制就是农民付出一个价格来买土地的使用权,这和其他国家农民买土地来使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其区别只是永久使用权和暂时使用权的区别。在土地可以私有化的国家,私有化表现为土地的永久拥有权;在土地不能私有化的国家,私有化表现为土地的有限时段的使用权。土地不能私有化,并不能决定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行业不是私有制,也不能决定经济不是私有制经济。有些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的土地也是不能私有的、能够私有的只是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年限到期要么补地价续期,要么交回政府或由政府强行收回,但你能说这些国家地区的房地产不是私有的吗?
其实,数学网友对我的论证及我所罗列的城市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差别事实完全没有在逻辑上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只有在年份上找漏洞,或者拿些扫盲啊备战啊勒紧裤带啊之类的话题来谈,其实这些东西根本不能证明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没有剥削,因为这些都不能回答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什么要农民勒紧裤带而城市人口却要保证供应?不过既然数学网友提出来了,还是一一回应吧。
扫盲问题。所谓“大量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给农民扫盲”是不成立的。毛泽东号召知青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上是当时的农业人口无法养活城市人口的无奈之举。如果真是给农民“扫盲”,根本就不需要“大量知青”下乡。而实际上当年几乎所有的知青都要下乡,说这是下去“扫盲”才是“违反事实”。
“挨打”问题。数学网友说当年海军装备“更新是很快的”,不过这只不过是数学网友自己的认为。其实所谓速度快慢是相对的,如果当年都算“更新是很快的”,那今天海军装备的更新速度岂不是“更新得飞快”?
数学网友说“在学术上,你必须承认,人民的长期艰苦生活,目标就是为的建设强大国防,包括拥有核弹,核潜艇这类东东”。既然说到了“在学术上”,那么数学网友起码也应该给出个“学术上”的证明:在现代,七亿生产积极性高涨的农民,无论如何也无法生产足够十亿人吃的粮食,以致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就必须要人民“长期艰苦生活”。数学网友总不能要求别人“学术”,而自己就不“学术”吧?
按数学网友的逻辑,抗美援朝时期全国人民的腰带岂不是要勒得肚皮贴背脊了?但是当年农民并没有挨饿,城市也并没有什么票证配给制。恰恰相反,当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好得很,这证明“勒紧裤带防挨打”只不过是臆想而已。有多达七亿农民从事生产粮食的国家,竟然发生粮食短缺,还要全国人勒紧裤带,除非是农民因为被压迫剥削而导致生产积极性低下,其他任何理由都说不通。
“献媚”问题。数学网友说“也许不挨打还有另外的途径,那就是向帝国主义献媚”,嘿嘿!这岂不是说当年毛泽东和美国搞关系缓和是“向帝国主义献媚”?呵呵!既然数学网友认为毛泽东都要“向帝国主义献媚”,本废人还有什么好说的?至于“核潜艇、核弹”之类的东西,并不是勒紧裤带就能搞出来的、要搞出来也并不必要勒紧裤带。只要多达七亿的农民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不管你搞什么建设都不会勒紧裤带。七亿农民生产粮食,发生粮食短缺就只能是农民受压迫和剥削以致生产意欲低下。搞“核潜艇、核弹”是科技、工程人员的事,搞这些东西怎么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呢?其实缺粮的原因就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而并非什么备战。如果数学网友不承认当时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那么中国有七亿生产积极性高涨的农民来种粮食,还要发生粮食短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其实所谓的“战时经济”根本不能证明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如果依数学网友所说的那样,二战之前和二战之中的德国和日本也是战时经济,是否数学网友也认为当时的德国和日本的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
户口制度问题。数学网友说“如果将进城务工的农村接纳为城市居民,有可能他们会不同意…”,但是今天的城乡户口所拥有的利益差别和当年是两回事,今天的城市户口拥有的优势可能不及农村户口,但不能证明当年的城市户口的优势不及当年的农村户口。这不是“各有好处”的区别,而是今天的农民并没有无偿占有城市居民的劳动,而当年的户口制度却导致了农民的劳动被占有。
人口暴增问题。数学又把“两千年人口变化图”抬出来。或者这个图能解释某些现象,但是这个图能证明“没有剥削”吗?人口暴增能证明“没有剥削”吗?从纵向看,清朝也发生过人口暴增,以数学网友的逻辑,是否也认为当年的地主阶级没有剥削农民?从横向看,印度也发生人口暴增,是否数学网友也认为印度的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这是什么逻辑嘛?
数学网友的帖子,其中的论据大部份都是他以前与右派辩论的东西。但是以前讨论的并不是公有制下的剥削,而是其他的问题,怎么什么问题把一套相同的玩意儿拿出来摆?数学网友真是“以不变应万变”啊!呵呵!佩服啊佩服!
-----------------------------------
以下再贴上我的原帖《论毛泽东时代公有制经济下的社会关系》(更正了错别字)
论毛泽东时代公有制经济下的社会关系
所谓公有制经济,是指农业集体化之后到改革之前的这段时期。农业集体化之前,农村是私有制;到改革之后,农村也是私有制,都不是真正的公有制。只有农业集体化之后到改革之前的这段时期,才是真正的公有制。在此期间,私有经济即使存在,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毛泽东时代公有制时期就是指五八年至七六年。
中国公有制经济下的社会关系,是城市阶级对农民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要讨论城市阶级对农民阶级是否有剥削和压迫,首先必须论证他们的确是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不是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其次要定义什么是剥削。
城市人与农民是有差别的,而且这种差别是分属两个阶级的质的差别,而不是属于同一阶级的量的差别。这种质的差别表现在如下三方面(在这里当然是指的群体的绝大多数而言,而不包括可以忽略不计的个别情形):
一、权利的有无性。城市人与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差别是有与无的差别,而不是多与少的差别。城市人拥有城市户口,而城市户口普通农民是无权拥有的。城市人口可以每月按人口领到定量供应的票证,以保证用国家牌价买到生活必须品,农民也是没有的。城市职工还拥有诸如退休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等福利。这些福利农民也是不能享有的。
二、差别的截然性。城市人与农民的差别是截然的,而不是逐渐的。城市人与农民之间没有中间状态,没有过渡的群体。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城市户口的人就是农民。
三、群体之间的不可逾越性。城市人口与农民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农民没有成为城市人的自由。在这里必须注意有一个知青现象,这是城市人口向农民的转化。但这种转化是暂时的,而农民却没有转化为城市人的现象。对弱势的农民而言,这条鸿沟依然是不可逾越的。
基于以上这三点,可以断定城市人与农民之间的差别,是分属两个阶级的质的差别。他们的确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城市阶级和农民阶级。
此处所说的剥削,是指左派们所定义的剥削,即某个阶级通过某种体制无偿占有了另一个阶级的劳动。
城市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统购政策就是这种关系的关键。统购政策有如下三个特性:
一、掠夺性。统购就是用低价统一收购农产品。城市阶级所享有的、确保供应的、廉价的农产品,全靠这种掠夺性的统购而来。统购的数量则由当年的产量而定。我之所以要用掠夺性来形容,正是因为统购的数量由当年的产量而定。这种剥削比契约性的剥削(如交地租)更甚。如果当地干部夸大虚报产量,则在统购之后农民的口粮也会减少,那一年就要挨饿了。
二、压迫性。统购是强行的。农民没有不卖的自由,也没有在农村自由迁徙的自由。
三、欺骗性。由于剥削和压迫是通过国家统购政策而实现,是以公对公,没有私人对私人的剥削和压迫,故这种剥削和压迫具有欺骗性。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毛泽东时代公有制经济下的社会关系,就是城市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支农问题。城市职工在农忙时曾下乡支农,但这并未对他们和农民的阶级地位、阶级关系构成影响。这只能看作行善,与地主资本家行善的性质是一样的。
知青问题。知青上山下乡,只是他们暂时转变为农民,这也并没有改变城市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农民的地位和除知青以外城市人口的地位没有改变。
知青上山下乡,实质上就是城市出现失业潮。这种失业潮的出现,在中国全面实行公有制经济后还未够十年。这说明中国的公有制经济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商品不但短缺,而且到了实行配给制、靠七亿农民也养不活所有的城市居民,公有制经济巳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想靠当时的制度对农村进行所谓的"反哺",经济根本无能为力。不然的话,为什么67年不出现农民进城当工人,却出现知青下乡?
邓小平的改革,首先就是对农民阶级的解放,这才调动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就是改革最大的意义。
---------------------------------
以上的浅见当然是欢迎质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