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空谈误国:儒教是千年精神鸦片 
作者:[空谈误国] 来源:[网友推荐] 2005-09-11

儒教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因教下有贤者七十二人,学生三千而在当时名噪于世。后人称之为孔子、孔夫子、孔老夫子。

儒教也被称作孔孟之道。儒教的原教旨就是由孔子的学生所收集的孔子言论集--《论语》。在《论语》理论基础上,孟子对儒教的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如果没有孔子,那就是五百年的黑暗。

后人对儒教也同样进行了发展,如董仲舒、朱熹等。但真正能确立儒教成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国教地位的却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而有趣的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和有作为的皇帝们,却没有一个是尊儒的,甚至还反儒。

例如:

1、战国时代,七雄中的秦国是当时最不信儒的,是最崇法轻儒的。秦始皇因坑儒而遭受千古骂名--暴君。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齐、楚、燕、赵、魏、韩相对就比秦国重儒,因此,儒生们对这六国往往给予很高的评价。什么孟尝君、什么申春君等等,都是足以抗秦的儒家君子。结果呢?这六个由儒家赞美的六雄,却被儒家咒骂的秦国给统一了。


2、秦国后来灭亡了,仅仅才统一中国几十年。但秦国的灭亡与儒家毫不相干。是败给了不信儒的人--刘邦和项羽。有诗为证: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

3、建立汉朝的刘邦是个什么人呢?汉高祖刘邦,是个用儒生的帽子当尿壶的人,是开创了汉家王朝的开国君主。

4、汉武帝也不信儒,他诛杀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就是证明。诛董之后,汉武帝都能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后来的汉朝皇帝信儒了,我们能在现在的孔庙中看到汉朝皇帝给孔子的加封就是证明。汉朝垮了。

5、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昭是个反儒的,他一统了三分天下。但他的后人尊儒了,到处标榜司马家族不崇尚武力,是个尊儒的仁义之家。惹怒了妃子,妃子嘲弄道:令祖“东抗孙吴,西拒诸葛”使司马昭的儿子窘出个大红脸。怒休了这个妃子。(记载于范文兰的中国通史)嘿嘿。历史证明,尊儒的晋朝是个偏安一隅的无能王朝。伴随晋朝的是在中华大地上的东晋十六国之乱和民不聊生。

等等等等,历朝历代无一不是这样的规律:开国君主不信儒,亡国君主都尊儒。这些在历书都有记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为什么这个由孔子创立的儒教一旦被被历朝历代奉为国教后,国家就会走向衰亡呢?这是因为儒教的“原教旨”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学原教旨创立之初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失败的。

理论上的自相矛盾:

1、子曰:“孺子可教也”“教无类,惟酢十方,醪一斗。”“学而优则仕”。这些孔子的言论是有逻辑性的,意思是说,不管什么人都能教育,哪怕是如孺子这类溟顽不化的人亦可教。但条件是给孔子十块腌肉和一斗酒,就能把孺子教出来,孺子们学成之后,就能当官。

子曰:惟上智下愚而不移。就是说,社会地位高的的人是智慧的,社会地位低的人是白痴。这是一成不变的。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举例说明了什么?请看,孔子既然说“惟上智下愚而不移”,那么,孔子怎么又说“孺子可教”?怎么跟着他就能“学而优则仕”?孔子说这些话的目的很明确,为的是“酢十方,醪一斗”之利。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惟女子小人难养也”。子曰,“刑不上大夫”。子曰:“仁者爱人”

我们可以看看孔子在鲁国作官时,都作了什么?当时,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由于他教学有方,连孔子的学生都跑去少正卯的学堂听课。孔子对忠心自己的学生总是以师道来体现自己的尊严,一点都不谦逊。对自己的那些跑到少正卯那听课的学生却怨恨之极。这不正是孔子自画的一付典型的“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的小人嘴脸吗?孔子为了那“酢十方、醪一斗”的“利”,尽然不顾“刑不上大夫”的说教信义,竟然斩杀大夫少正卯于市,这就是孔子的仁义吗?

3、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说:“君子死不免冠”,他的得意门生子路严格地遵循这个教条,就是在子路为了自己的忠君理想而战斗到最激烈时,依然不忘让孔子的这个理论大放光彩--放手中的屠刀去正冠--后果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被叛逆者剁成肉酱。

4、儒教原教旨的创始人的一生,总的来说是失败的一生,那他就没有成功的时候吗?回答是:“有”!我们在上面举例的孔、少之争中,孔子胜利了。但孔子的这次胜利,是连孔子自己都抛弃了自己的说教--仁、义、信才获得的。嘿嘿。

综上所述,儒教,从其开创之日起,就在自己的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忽然间充满了悖论--自相矛盾与失败。后来的历史实践,也是证明了一个真理:儒教是个衰亡之教,是个亡国之教。

 


相关文章:
·陈良:王衍清谈误国
·郑永年:不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创新就是空谈
·赵丹阳:改革亟需强效务实,不能空谈概念
·程亚文:“文人政治”为何误国?
·李学俊:儒教是最崇高的宗教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