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华夏网 2006-9-26
本报记者周怀宗报道日前,孔子标准像在山东发布,随即引来了许多争议,昨天,孔子基金会的王大千副秘书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首次回应这些争议。
没有强行要求国内使用
孔子标准像9月23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山东曲阜正式发布,随后,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保持孔子形象上的不确定性正是对孔子文化的尊重,而对孔子形象进行唯我独尊意义上的垄断统一,对于弘扬和传播孔子文化不是有益而是有害的。”
对此,王大千认为并不存在垄断的情况,他说:“我们基金会只是一个民间机构,根本没有可能垄断这个事情。我们做这个标准像,主要还是为了对外宣传和交流孔子文化的方便,因为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各种各样的孔子像只会让他们迷惑,统一的标准像更利于传播。而且,对国内我们只是建议使用,不可能强行要求人家使用,就好像推广普通话一样,建议说普通话并不是说不能说方言,更不是说方言不是中国话。”
基金会募集资金很正常
对于有些学者说“制定标准像是为了谋取商业利益”的批评,王大千说:“一方面,孔子基金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因此说是为了商业利益肯定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孔子基金会本身就有募集资金的功能,这无可厚非,我们募集的资金,还是用在孔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上了。”对于孔子标准像是否收费,王大千说:“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标准像,比如画像、塑像、浮雕等等,目前只是提供使用,只是委托我们制作的时候才收取一些费用。”
主要突出孔子温和一面
孔子标准像发布以后,立即有学者认为太过温和了,根据孔子弟子的描述,孔子应该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现在的孔子像少了威严的一面。对此,王大千解释说:“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孔子像都不同,主要是因为绘制人的目的不同。在今天,我们应该突出孔子的亲和力,这对于孔子文化的传播也是有利的。”
对于现在这个标准像的制定,王大千说:“当初初稿出来以后,我们征求了很多学者的意见,大多数都认为应该偏向谦和的方面,突出‘温和的长者’的风采,著名学者文怀沙也建议孔子标准像要让人‘如沐春风’,因此,在最后修改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处理,比如说突出孔子目光和观众的交流,使观众在任何角度都能感觉孔子在注视着他,如此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