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之形象整体思维 
作者:[吕嘉戈]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7-03

    整体观方法论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但怎样从宏观上把握,则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去进行落实,这个思维方式的整个思维过程成为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根本所在。形象整体思维就是实现整体观方法论的思维方式。形象整体思维的内涵是:整体,是指整体观方法论,形象是指形象化方法。形象整体思维与形象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现代哲学概念中,形象思维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自在的思维,只是属于艺术创作时所用的思维方式,在公元1979年版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而形象整体思维则是人类或中华民族的一种理性的、形而上的、将形象化方法与整体观方法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源泉。形象整体思维遵照整体观方法论的要求,认识事物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其次要丙烷事物的核心,整个思维过程均是把握事物的宏观和以把握到的宏观为基点去进行的。形象整体思维的内涵是宏观的、尚中合和的、形象化的。古人对前二者用“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给予了恰当的概括,但对宏观与核心的表述则是用的形象化方法,在对形象化方法有了认知后,就揭开了蒙在古人对“道”的论述上的面纱,“道”的本来面目终于清楚地显现出来,即“道”就是本章所指的宏观及哲学方法。
    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所把握的地球上最大的宏观,就是阴阳五行,它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懂得了阴阳五行的内涵以及它是如何得来的依据,就懂得了中国哲学方法。因而,认识阴阳五行是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对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的宏观,除天文学以外,还可用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形式给予表达:在平面上,将两条直线呈90度相交成一十字坐标,在几何中我们知道两点成一线,那么两条直线共有四个点,并分出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就是四象;然,在两线相交处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实点,为第五点,之所以称其为实点,是因为两直线上的点可以随直线无限延长而变换位置,是不固定的,中点即第五点的位置则是固定的,故为实点。古谓“四象既分,五行以出”,从十字坐标中也可看出,四象分好了五行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在那里了,这样,一个平面十字坐标就把阴阳五行的内涵表示出来;(见图11)
    在立体上,由于平面上十字坐标中的每一个点均包含有阴与阳,将阴与阳提出分别等距离置于这个平面十字坐标的上下方,再将平面上五个点与此阴阳二点相连,就成为一个八面双锥体,中间厚两边薄。这是宏观的立体模式。(见图12)由此,可以说一旦把握了事物的宏观,即构筑了这样的架构,就很难将它否定和推翻,而只有向其内充实完善的可能。这也是中国自古创立的许多学科和学说至今不衰的原因。这种八面双锥体模式如果以中间为轴旋转起来,则与宇宙间的星系形状是类似的,都是中间厚两边薄的圆形状态,说明形象整体思维的立体模式与宇宙星系的形状是相似的。
    了解和掌握形象整体思维的思维过程是重要的,这对我们弘扬中国文化是带有根本性的大纲,中国哲学方法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学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认识和掌握的。由于其它有关中国哲学的专著中,在讲方法论及思维方式时,把中国哲学方法讲的多么多么好,而不讲与它相配合的思维方式及其思维过程,则只能让人激动一番而无法落在实处。
    中国哲学方法与西方哲学方法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由某个人创立的,而是整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共同创立而形成的,春秋诸子只是对它的解释和论述而已,虽然有其个人的贡献,但也不能说中国哲学方法是某个人创立的,更不能将他们的学说称为某某哲学体系,因为,他们的论述均属于中国哲学方法这一体系,不能也不可能在中国哲学体系之外又有另一个中国哲学体系。从下面形象整体思维的思维过程就可以看出,古人尤其是春秋诸子均是按照这个思维过程进行论著和创立各自的学说体系的。
    形象整体思维的思维过程主要有三个内涵,真正掌握了这三个内涵,就可以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去对事物进行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了,而且对学习春秋诸子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否则只是一句空话。这三个内涵是:取象比类方法、形象化方法和尚中合和原则。
  一  取象比类方法
    取象比类方法是整体观方法论在形象整体思维中的具体应用和落实。作为整体观方法论,它只是在原则上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从宏观上把握,具体如何把握,形象整体思维给以实现,取象比类方法是其最重要的内涵之一。然,取象比类一词的涵义在今天却是无人知晓、无人认识的,连《辞海》中也未收入这一有关中国哲学方法及思维方式的重要词目。取象比类在《黄帝内经》中经常被提到,它要求每一个从医者必须掌握取象比类方法,今天的中医教科书中也强调取象比类,对其解释是:取各病症的表象进行比较归类。但这是望文生义的解释,也是当今对取象比类最完全的解释。这个解释偏离了取象比类的原意。因此无法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使今人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认识失之交臂,故对取象比类一词需要训诂和重新认识。
    先将取象比类分解。取:意为拿、选择、寻求、获得;象:除了哺乳动物象外,主要指形状,某一事物的状态,在此还有四象的涵义,即“四象既分,五行以出”,隐喻着四象含有时空和五行;比:意为比较、比喻、较量,还涵有察寻之义;类:现今一般词典对类解释为:相同或相属的事物、相像、大概。但类字的古义却不为今人所知,尚秉和先生在其《周易尚氏学》一书中对类作了训诂,他认为“类,阴阳和(遇)谓之类。”庄子也认为类与阴阳有关,其谓“类自为雌雄”(见《庄子·天运第十四》)。通观古人对类的用法,这个训诂是符合原意的。故类在此意指阴阳。然后对取象比类综合起来认识,即取象比类不是取各病症或事物的表象进行比较归类之意。而是对万物的认识要取其象数(时空)变化,察明其阴阳五行属性。由于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的宏观,它是由观察地球的旋转--自转和公转--得来的,在它的影响下,地球万物均蕴含有由这个宏观所带来的属性。所以,取象比类方法是让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先要从宏观入手去察它们的阴阳五行属性,即每一具体事物蕴含着的宏观因素,一粒沙中可见宇宙就是这个意思。
    取象比类方法的核心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哲学方法的内涵,是与宏观相联系的,因为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或共性,所以,运用把握阴阳五行的方法就是把握宏观的方法。取象比类方法因而成为形象整体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它本身就是把握宏观的方法所致。当今,学术界对中国哲学方法中的思维方式开始关注了,但对中国哲学方法之思维方式的认知却仍然无法摆脱西方哲学方法的束缚,因而对中国哲学方法中思维方式的认识是流散无穷的:有形象直感思维、形象直观思维、具象思维、形象思维、整体思维、直觉思维、类比思维、意象思维、主体思维、实践经验型思维、直观性思维、伦理道德型思维……等等,但是它们均未表达出这些思维与中国哲学方法之方法论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思维过程。就中国哲学方法之思维方式居然能提出这么多的概念,肯定不会给人以清晰的认知,反而使人更加糊涂、无以是从,正应了老子的“多则惑”的警示。因为任何思维方式均有方法论作为指导而形成的,忽视和撇开方法论只谈思维方式是西方哲学方法的框框,对中国哲学方法之思维方式用形象整体思维就可以概括了,并且它是在整体观方法论指导下产生并与之相符合的思维方式,有经过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指导中华民族创立自身文明和文化的实践过程和辉煌的历史事实。
    形象整体思维的核心是取象比类方法,而取象比类方法则是如何把握宏观的具体方法。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脱离宏观,每一事物都具备地球万物宏观的阴阳五行属性,在把握每一具体事物的宏观时,还要注意与此事物相互联系的其它事物和因素,这就是取象比类方法。自古以来,中国人以此方法去把握到了地球万物的宏观。地球万物的宏观与天文学不可分,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发达的,古人对日夜与四季更替的体验和感受是清楚的,日夜与四季的更替对地球万物的变化和影响是绝对的,并且这种变化和影响是有规律的,比如人类在白天劳作夜间休息,动物则根据自己生存本能,有的夜行昼伏,有的昼行夜伏;春季植物发生,欣欣向荣,一派初生向上的景象,气候温暖宜人;秋季植物收获、枯萎,气候干燥变凉,一派肃杀的景象,等等,古人对万物与四季的关系进行了无数年的观察,到《易经》问世才获得了以天为依据即以日夜与四季更替(地球的旋转)的现象认识万物的方法,认识到日夜与四季更替是影响地球万物最重要的现象,尤其对四季有“土旺四季”,“土不主时”的认识,是对四季更替与地球的关系和规律的概括,说明了“土”与四季的关系,“土”即指地球。因而一开始就具备了宏观的因素。《周易·系辞下传》中对此有:“古者包栖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法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论述,说明古人对取象比类方法不仅会用,而且总结概括的非常精确和完善。阴阳五行正是用这个方法把握到的,它又是地球万物的宏观,因而用取象比类方法作为把握宏观的具体方法,是将地球放在首位的,这符合人类认识万物以自身生存环境为背景的客观性。取象比类的内涵,取万物的象数(时空)变化,察明其阴阳五行属性,是把它限制在地球上的。但这并不是说,把握宏观的方法只适用于地球,古人把握宏观是要达到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是包容了全宇宙的,取象比类方法不只适用于把握地球的宏观,也同样适用于宇宙,要把握宇宙的宏观,取象比类方法也同样可以把握到它:阴阳五行只是地球万物的宏观,但阴阳五行是根据地球的旋转规律把握到的,由现代天文学而知,天体都是旋转的,所以旋转对于宇宙来说,是把握它的宏观重要因素。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方法论定出大方向,思维方式给予具体实施应用。整体观方法论给出的大方向是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形象整体思维就有取象比类方法给予具体的、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实施方法。否则,只讲方法论,没有与之配套的思维方式,是无法说得通的。然,只讲思维方式,不讲指导它的方法论却也可以从其思维方式中找出它的方法论是怎样的,说明思维方式内含有方法论。但用西方哲学方法来认识中国哲学方法则得出流散无穷的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是因为这二者在方法上是不一致的。
    由于人类生存在地球上,首先,一切认识均离不开地球。所以,从宏观上把握事物首先就要落实在地球上,如果对地球上万物的宏观把握不到,整体观方法论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然而,中国人却恰恰首先把握到了地球万物的宏观,这就是以7000~6000年前伏羲氏为代表的古人把握到的地球万物的宏观--阴阳五行。形象整体思维也同样要求人们在认识一切事物时,首先要从宏观上去把握,只有把握了宏观,由宏观到微观就容易认识和把握了。因为,一旦把握了宏观,它就可以具有居高俯视一切的状态,此时对微观的观察和把握就会很清楚。由此,取象比类方法的核心为什么是阴阳五行就不说自明了,因为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均要一同经历的、万古不变的日夜与四季更替的来复过程的共性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形象整体思维遵循了整体观方法论的要求,首先解决了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具体方法。
    由于是对地球万物的认识,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中的宏观,就是阴阳五行。因为,阴阳五行只是指地球万物的宏观,故把握地球万物宏观的方法就是取象比类方法。与阴阳五行相对的还有阴阳五行学说,二者是有区别的,阴阳五行只是指地球万物的宏观,阴阳五行学说则是一门如何认识万物中具体事物的阴阳五行属性、与如何应用阴阳五行属性相互关系的学说,属微观。
    取象比类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把握其宏观时,不能忽视影响此事物的各方面的因素,从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等等诸方面均要注意,又由于宏观是分层次的,除了阴阳五行外,各具体事物又均有各自的宏观,这个分了层次的宏观也可以认为是微观,它也同样具备时空等因素,只是只对具体事物而言,宏观和微观二者在此是相通的。就阴阳五行而言,它内涵有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矿物、颜色、声音、气味、静的状态(即无思无为)、情感等等诸因素,而在五行的各行中,也同样具备了这些内涵因素,但这些内涵因素已成为具有具体内涵的,只属于某一行的宏观。对阴阳五行而言,单独的某一行属微观,而对每个单独一行而言,它又是这一行的宏观内涵。
    例如木行,虽然它也具备了阴阳五行的所有内涵,但却是有具体所指的,而阴阳五行则无。如阴阳五行中的时间无具体所指,在此则是指春季,阴阳五行中的方位也是无所指的,在此指东方等等,以此可类推。由此可以看出,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的宏观是形而上的,是无,即无具体所指,而单独一行的宏观则是有所指的,是属低层次的,也可称为微观。如果将属于宏观的内涵给以具体化,就会降低宏观的层次而陷入具体事物中,从而认不清宏观的真正面目。现今对阴阳五行的认识就是将宏观的内涵具体化,结果不但不能认识宏观反而反对起宏观来,在学术界中有一股否定阴阳五行的思潮,就是将它降为具体事物的错误做法而引起的。由于阴阳五行与宏观在此是同义语,就更为这些学者们难于理解了。
   在具体学科中,只有中医学直接运用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的宏观进行了人与天(自然)关系的论述,所以,当阴阳五行的宏观概念被这些学者们具体化和歪曲后,中医学现今成为受攻击最猛烈的学科,这就是阴阳五行被降为微观或具体事物造成的。其它有关中国的学科与专著由于没有直接运用阴阳五行,而用的是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方法,则受到的攻击相对于中医学要小得多。这种歪曲表现在,当今学术界将阴阳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看作是具体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并认为它们是与古代西方的四种元素说相类似的学说。阴阳五行是指宏观,是属于形而上范畴的概念,而在形而上范畴内的事物均是“无”,即非具物质的内涵。
    例如,有学者在一本哲学教科书中认为:“这是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元素。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行之中有‘金’。木、水、火、土,都是自然物,不必人类的加工制造,它本身就是早已存在的。而‘金’,在中国商周之际,它的具体所指的就是铜和锡。自然状态的‘金’是矿石,当它成为‘金’时要经过加工冶炼。。欧洲古代,印度古代以水或火,或空气,或地、水、火、风等元素说明世界,都是一些自然物,还没有包括‘金’。五行说是我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思想领域的反映。”这与阴阳五行的形而上内涵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当读者们明白了阴阳五行的真正内涵后,再来读此段论述就会哀叹中国哲学教科书对国人的误导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书中对五行等继续论道:“但是它们共同的缺点是部分说明全体,用具体的东西说明普遍的规律。概括性和抽象思维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用带有局限性的某一种或几种物质元素来反对普遍存在、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上帝(或天),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困难。”【注1】此段观点是先将宏观内涵具体化,然后再去攻击和反对它的典型模式。尤其是教科书,它对青年学生的误导是巨大的。说中国哲学方法复兴重点在教育上就是针对这种状况、这种误导而言的,必须对这种误导加以纠正。
    取象比类方法也同样是一形而上内涵的方法,它要求人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去把握此事物的形而上内涵即宏观,而不是像当今认识事物用的是具体的实验方法。用实验方法去认识具体事物,是由具体到具体,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是对此事物的具体的、独立的、有局限的认知,在一般情况下,实验方法忽视事物的时间、空间等等诸因素,并且是在人为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有局限的,无普遍性内涵,并且是脱离万物的宏观的,老子对此有“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给以精辟的概括,其意是指脱离了宏观得到的事物规律。实际上是无普遍性规律可言的。
    而取象比类方法则一开始就要求以时间、空间、方位等等因素去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宏观。所以,一旦把握到此事物的宏观,就具有普遍性。例如阴阳五行中将东方喻作青龙,这里是有普遍性的宏观意义的,东方代表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运动方向是向上的,又代表春季,而春季里万物也表现出向上的趋势,这样,龙的内涵就带有向上不息的精神。这是对东方向上的运动方向以及春季动植物生发欣欣向荣的景象的宏观把握,具有普遍意义和形而上内涵,与具体的东方、春季已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地球万物的宏观只有一个,故在认识具体事物把握具体事物即微观时,不要忘记每一具体事物均是被阴阳五行包容的,对每一具体事物来说它们各有属于自己的宏观,但对阴阳五行每一行而言,它们各自的宏观又是微观。所以,在把握到地球万物的宏观后,人们主要是以认识与把握具体事物的宏观即微观为目的。
    古代中国科技之所以一直领先世界各国数千年直到17世纪左右,与取象比类方法是分不开的。古代中国被称为是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首创性和原理性发明与发现占世界科技发明的一半以上,这些成就均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例如,在古代中国无数的首创性发明中,有一被西方人认为是最简单又最具推动欧洲社会发展的发明,即马蹬的发明与使用传人欧洲后的惊人作用。
    相传马蹬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了,现今发现的最早有关马蹬的记录是在长沙一座晋代古墓中出土的一幅公元302年的骑兵图,而欧洲人对马具的这一关键部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只是罗马人为了使骑手在马奔跑时坐的稳,有在马鞍上装一“T”型扶手的发明。可见西方人与中国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从骑马这个具体事物看,骑马首先要解决的是骑手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双腿下垂产生的肿胀问题,有了马鞍和马蹬,尤其是马蹬,上述问题得以彻底解决。骑马的宏观即形而上内涵是安全、舒适,抓住了这个宏观,就能去从各方面找解决的办法,马蹬的发明使之得以最终解决,直至今天也未失其用。而从局部去看,骑马没有马蹬,骑手在马奔跑时两手会想方设法抓住马鬃使身体保持稳定,所以,罗马人才有在马鞍上装“T”型扶手的发明,以解决骑手抓马鬃保持平衡的状态。可见,不同哲学方法指导下的发明差别是巨大的。欧洲人是在公元585年后才获得中国马蹬的制造方法,由此才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欧洲人林恩?怀特说:‘只有少数的发明象脚蹬(即马蹬,作者按)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李约瑟说:‘象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蹬在最初阶段帮助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建立。’”【注2】
    取象比类方法是对把握宏观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把握了地球万物的宏观后,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直接运用地球万物的宏观--阴阳五行去认识和把握具体事物;一是运用把握宏观的方法即如何把握阴阳五行的方法去认识把握具体事物,二者是平行的,同出一辙的。换句话说,阴阳五行是从把握宏观的方法获得的,它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所以,把握宏观的方法也存在于阴阳五行之中。
    运用取象比类方法最直接、最全面、最令人一目了然的学科是中医学。它直接以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的宏观创立了中医学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在它的统领下,以经络学说解决了人体中真气的循行路线,及经络中真气的通与不通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影响;以药物归经学说解决了中药中来自动物、植物、矿物的药性经络归属问题;以子午流注学说解决了人体生命中真气运行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时间、空间变化的关系问题;以五运六气学说解决了人体生命与地球气候的温凉暑湿寒变化的关系问题,真正将人与万物在阴阳五行上统一了起来,即所谓“天人相应”。实际上,中医学是以地球万物的共性在给人治病,这必然是符合人体生命自然属性的,因而副作用很小。
    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一门学科,从中也同样体现出它从宏观上把握了人、疾病与药物、自然的关系,认为医学首要的问题是使人健康长寿,长寿的方法是进行导引锻炼,即形神同练,达到心态平和体格健康不生病的状态。一旦因为某些原因患病,才由针对与病的经属符合的药物进行经气的调整以达到祛病的目的。今人一提到阴阳五行马上就会想到中医学,就是中医学直接运用中国哲学方法中的阴阳五行指导的原因所致。
    诸子的著作,尤其是老子、庄子、孔子等,他们均是以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方法对他们研究的事物进行论述的,同时也对中国哲学方法进行了解释。由于他们不是直接运用阴阳五行去论述,给今人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例如,老子的“道”就是指宏观和哲学方法,由于在字面上,“道”与宏观没有相通之处,使今人对“道”的认识陷入了迷雾之中。许多学者一方面说“道”不好理解,一方面又说“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并也悟到了“道”的形而上内涵,但就是无法将“道”的真正涵义论述清楚,原因是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整体观方法论今人不知道也不理解,对用它把握到的地球万物的宏观--阴阳五行,也不理解。有些学者对阴阳五行持反对或否定的态度,正是不理解阴阳五行的由来造成的。庄子对“道”的论述极为绝妙精彩,把“道”简述为“通于一而万事毕”,孔子竟然会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得“道”是多么艰难和重要,说明他们对“道”的认识是深刻的。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是取象比类方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取象比类方法的主要内涵,只要理解了取象比类方法中的阴阳五行与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是相同的内涵,再去读古代诸子及历代专著,就可以自由了。否则,说宏观不知什么是宏观,说阴阳五行又受到当今对它的误导更不知其为何意,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专著的本义。对取象比类方法的认知,则是掌握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整体观方法论的方法。
 二  形象化方法
    思维的形而上内涵是以是否把握到事物的宏观为其最高境界。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则是有具体思维方式作为阶梯的,以形象整体思维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对这一事物均有一个从宏观方面以一个形而上的形象去对这一事物的概括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形象化方法。它可以简化为:从形象到形象或是对抽象的抽象。即对具体事物的形象,形象化为可以概括这一事物宏观的形象。中国人通常讲的悟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具体事物认识的形象化程度。形象化后的形象能够概括的具体事物越多,说明悟性越高。对一事物从宏观上给以形象的形象化方法,是中国文化及哲学思维的一大特色,这在古代中国的各门学科及学说中比比皆是。从古人对形象化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在哲学方法中的运用,要想清楚地表达中国哲学方法所要求的那种形而上的境界,非形象化方法就不能很好地、准确地将它表述清楚。“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讲的把日常生活所习得的经验实在进行抽象与虚化。这就是寻找‘道’的方法。损之又损,抽象了又抽象,虚化了又虚化,以至于把一切经验实在化为一个‘有’的存在,一个‘无’的存在,这就是道了。”【注3】这里的抽象了又抽象的说法,已与形象化方法很接近了。形象化方法是高于抽象的方法,是抽象与形象化结合的产物:形象是抽象了的形象,抽象是形象化了的抽象。简言之,形象化方法用了两次以上的抽象,先是将具体事物抽象出概念,而后再对这个概念进行第二次或多次抽象,将它“还原”为形而上的形象,即形象化。
    形象化方法,将具体事物形象形象化为形而上的形象,不仅不像单纯抽象那样生硬冰冷而无生气,反而使论述变得生动活泼,朝气勃勃,成为人们愿意接受的形式。形象化方法最根本的功绩在于解决了把握宏观后对宏观表述的困难。在此用单纯的抽象已无济于事,故要“抽象了又抽象”,至少要用两次抽象才行。地球的宏观以形象化了的阴阳五行表述后,宏观的形而上的、无形无体的内涵,就可以意会和领悟了。的确,如何对宏观进行表述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同《老子》“无”和“有”的内涵是一样的,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是难以表述清楚的,这是一个难题,中国人创造了形象化方法给以解决,今人对中国古代的许多学科和著作不理解,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形象化方法--这个中国人对表述宏观及对概念再抽象的特殊方法。
    在汉语中,经常用形象化方法对事物进行表述,这被西方人称之为隐喻,而现今中国人对此则是熟视无睹的。这个方法在汉语及中国哲学方法中理应不会成为中国人理解上的困难,但在现今却成为一个大问题。或许是旁观者清吧,笔者遇到许多西方人均知道汉语中这个被他们称为隐喻的方法,他们认为隐喻常常令人思绪万千、要费心琢磨才能理解所述概念的内涵,或者根本无法理解反而带来误解也是常有的事。
    现今中国人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认知,是不理解和误解的,原因是对形象化方法的陌生和用西方哲学方法去套中国哲学方法造成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哲学方法的认知尚且如此,何况外国人呢?形象化方法可以说是随着中华文明创立就开始运用的,《周易?系辞下传》中的仰观俯观、近取远取的表述,实际上是对形象化方法的诠释。正是由于形象化方法是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的,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未对它有过详细的论述和专著,随着近现代中国哲学方法及文化的逐步失落,这个方法就更不被人认识了。这样就造成今人不懂得形象化方法表述问题的形而上内涵,往往用直观或直解的方式去理解形象化方法,结果总是驴头不对马嘴,将古人许多精辟的论述给曲解,把形象化的论述给具体化了。
    形象化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得以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人对抽象概念一个独特的进行再一次抽象的表述方法。无此,就很难将把握到的宏观清楚地、生动地、形象地表述出来,形象化方法对汉字大规模创立奠定的六书方法有着指导意义。形象化方法中的形象,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具体事物形象已有内涵的一种形而上的扩展。例如,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本身就是对它所属每一象中七宿综合的形象:东方七宿综合起来形似一曲折的长蛇,西方七宿综合起来形似一凶猛的老虎,……等等,均不是随意和凭空想象而出的;又如,古人是以“道”来表示宏观的,“道”是对宏观的形象化表述,而“道”本身的内涵已有道路、大道等义了,如有学者谓:“‘道’本来是人走的道路,经过引申而具有规律的意思。”【注4】这是不了解形象化方法的证明,只是对“道”被扩大其涵义的一般认识,而且将“道”释为是规律的意思就已出了偏差,实际上这种引申应是对具体道路涵义的形而上的虚化或形象化的结果。
    对形象化方法的认知还可以与中国哲学方法崇尚形而上的内涵相联系,的确,形而上是中国哲学方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怎样才能将这形而上的境界表述清楚,而上高度,即达到老子所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内涵,就要看是否已准确地把握到了宏观、是否已能用具体事物的形象使之形象化后,对所把握到的宏观进行表述。形象化方法实际上是对达到形而上境界即对宏观的具体理解与表述的方法,否则很难用一般语言与文字将宏观表述清楚。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用了十多个名字却谓“道”本无名,意指对宏观可以用许多名字来表示,“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只好“强字之曰‘道’”了。说明把握了宏观后,对宏观的表述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不能忽视。形象化方法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专门对宏观如何进行表述的思维方法。所以,掌握和运用中国哲学方法,对汉语水平的要求是较高的,这是因为要有对把握到的宏观能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去进行表述。
    古代诗歌均是以把握对所要描写的不同事物的、不同层次的宏观为目的,一旦把握到所描写事物的宏观,就会有经久不衰、生命永存的内涵,这是由于作者们能用形象化方法将把握到的不同层次的宏观表述出来。说明,仅仅只把握了宏观是不够的,如何去表述和表达这宏观的意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必须用形象化方法不可。现代哲学教科书上说,诗歌、文学创作等一般是用形象思维进行的。然,形象思维是人类的自在思维,是低一级的直观思维,而且它只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上升不到形而上的最高境界--把握宏观。纵观古代诗歌,诗人们对形象化方法的运用是纯熟的,因而他们的作品就显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寓意深刻、经久不衰、生命力久远。
    所以,对事物抽象的表述与形象化的表述,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在现代,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们对哲学(西方哲学)敬而远之,大多数人不愿接触哲学,原因是它太抽象了,不愿去费这心机。而中国哲学方法则与之不同,它对宏观与核心是用形象化方法进行表述和论著的,结果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者众,还经常形成热潮,如《易经》热、老子热、孔子热、道家热、儒家热直至中文热,甚至连一般老百姓也对此有所关心,且不管他们各自的取向,却显示出中国哲学方法的大众化较之西方哲学方法的大众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西方哲学方法从未有形成这样的属于群众自发的热潮现象。原因就是西方哲学方法中没有形象化方法。
    中国哲学方法形成于7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伏羲时代,是有充足根据的:公元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发现的具有青龙、白虎的天文图,考古学界称它为龙虎蚌图,这个具有青龙、白虎的天文图除了证明中国人对廿八宿认识的年代外,最重要的则是它还证明了中国哲学方法的形成年代,因为青龙、白虎是形象整体思维中形象化方法的具体应用。这个时期,汉字正处于象形文字阶段,还未大规模创立。从出土文物中发现哲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证明哲学方法形成的年代,只有中国一家。也说明形象化方法已被中华民族的祖先运用和认识,可谓久远矣!
  正因为久远,中国人对形象化方法已习以为常,自古以来没有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在《易经》、诸子以及历代的著作中古人只是都在使用而已,只注重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并未注重形象化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中表述宏观的重要内涵。今人对此更不以为然,所以也就根本无法清楚地将中国哲学方法内涵讲述明白。笔者有幸能够把握到它,是由于为继承中国气功医学,为了它以免失传而去把握中医学理论,现今中医学正在被西方哲学方法所肢解,根本原因是阴阳五行学说被曲解和否定,为说明阴阳五行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由来与获得原因,对《易经》及易之数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阴阳五行是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形象化表述,其实质不是具体事物,而是对日夜、四季更替的一种形而上的表述,这种表述方法就是形象化方法。
    现在看来,古人对形象化方法的应用是得心应手的,可谓无所不用、无处不用,尤其是诸子的《老子》、《庄子》,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今人毛泽东对此也毫不逊色,在他的诗词中,也将形象化方法用的维妙维肖、气魄宏伟。形象化方法是表述宏观的一个绝妙的方法,要掌握和运用它,必须多读《易经》、诸子及历代专著,多练习写文言文与作诗填词。下面请看古人是如何运用形象化方法论述宏观的,我们从中也可以学到如何运用它的佳例。
    在古天文学中,古人将廿八宿分为四象,加上中央的北斗七星成为五方七星的模式,并以形象化方法将中央命以招摇、四象命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形象代替东、西、南、北四方(象),中央及四方在此被形象化了,单就四方而言,各方形象所代表一方的整体内涵,既是各方形象化了的宏观,也是对阴阳五行而言的微观。以青龙为例,龙是对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形成的一字长蛇形的形象化表述,青龙包含阴阳五行的所有内涵,但均给以了具体内容。如东方(方位)、春季(时间)、上行(运动方向)、青色(颜色即五色之一)、木行(五行之一)、酸味(气味即五味之一)、肝脏(五脏之一)、怒(情感即五情志之一)等等,一个形象化了的青龙,内涵是丰富的,这要比单纯讲木行、东方、青色等要形而上的多。有了宏观的形象后,只以一个形而上的形象,即形象化了的形象,就可把相通的事物全部概括,故把握到了宏观再用形象化方法加以表述,能加深对宏观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达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简单易懂的效果。中央北斗七星在五行中是形象化了的土行,还被冠以帝车的形象,以表述它在中位的“中五之极临制四方”内涵和它不固定在四方中的任何一方的地位,又有指示各方轮流“执政”的功能,故有“土不主时,各寄治十八日”、“土旺四季”以及“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说法。
    就阴阳五行而言,它本身也是形象化方法的产物:阴阳是对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夜更替的形象化表述;五行是对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更替的形象化表述。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去把阴阳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认为是五种元素了,也由于五行是直接对具体的物质形象去形象化的,所以在不知道和不懂得形象化方法时,肯定会将它们视为具体的物质形象。
    在现今中国,科技文化界均是以西方哲学方法为学科研究的指导方法,故对阴阳五行的认识是持否定态度的,甚至现今编写的中医教科书也同样是否定阴阳五行的,这是中医学在今天衰落的根本原因。如科技界有人这样论道:“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理论特色我们应予发扬,但应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并努力克服其阴阳五行之类的生搬硬套,乃至一些唯心的东西。”【注5】从此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根本就不懂中医学和中国哲学方法,完全是以西方哲学方法在对中医学进行否定;在一本中医学教科书中居然这样写道:“(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自然现象方面的,虽然有局部的道理,但在整体上则是错误的,是形而上学的。”【注6】就更能说明用西方哲学方法不但无法去解释中医学,反而否定中医学进而认为中医学“在整体上则是错误的”。中医学在现今面临失落的现状令国人和世人担心,但只要中国哲学方法得以复兴,中医学的重新振兴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与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对“道”与“德”而言,形象化方法给予了新的内涵:道即道路,而在中国哲学方法中对“道”进行了形而上的二次抽象,即用形象化方法使之成为宏观的同义语。今人对道的茫然就是因为它被蒙上了一层形象化的面纱,使人无法认清它的真面目,成为当今中国哲学著作中既要对它有所论述又无法论述清楚的一个极为烫手的热山芋;“德”的原意是指北斗七星像钟表指示针一样不停的旋转的规律和自然法则,也是作为对这种旋转的规律和自然法则的形象化表述,由于“德”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字,故不好理解它的原意,也就更难于解释。由此再来看道德一词,道德被今人限制在狭义的、具体的伦理道德之上。其实就古义或原义而言,道德应是指宏观的规律或自然法则:道,指宏观;德,指事物的规律或法则。黑格尔将中国哲学说成是道德型的哲学,但作为黑格尔(公元1770-1831年)是18-19世纪的德国人,那时德语尚未完善,加上语言与翻译的原因,可以说他是不了解中国哲学方法的,只能根据当时翻译的极差的有关中国哲学方法著作中得到一知半解的认识,因为在十三世纪左右德国曾掀起过老子热。黑格尔不懂中国哲学方法用不着见怪,见怪的是今天我们中国的某些学者没有头脑一味跟着黑格尔跑,鹦鹉学舌,也说中国哲学是道德型的哲学,令人难以接受。
    还有就是“类”与“群”了。在取象比类方法中已经有述,“类”指阴阳聚合,“群”指同性的人或物的聚合。如“物(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意为凡是物(方)均是阴阳聚合的,而人由于工作分工不同,是以同性为聚的,远古时期,男子一同狩猎种地,女子一同看护小孩及织布等做类似现今的家务琐事,均是以同性为聚而群的。在《周易?系辞》有“以类万物之情”的句子,这里的类同样是指阴阳聚合之情。“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学宗旨,现代的一贯解释是教学不分阶级、贫富和地位等级的差别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受教育。因此,学术界把“有教无类”视若神明,说这是孔子不分阶级的平民化教育思想的伟大体现。实际上,“有教无类”是指受教育者中没有阴阳之类,即只有一种性别者。也是孔子的只有男子一性才能读书受教育、女子则不能读书受教育的封建妇女观真实流露。所以孔子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他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有教无类”教育观、妇女观的最好注脚,而作为孔子对此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就是只教男子而不教女子的。“类”在今天已不用阴阳聚合之义,字典对“类”的解释也不用阴阳聚合的涵义,所以给今人在理解古文上带来了困难。
    中国哲学方法中的无和有,其实也都具有形象化内涵,无是指事物还处在混屯状态,分不清阴阳的时期;有是指事物已经分出了阴阳,已具有具体的内涵了。中国人对此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这与汉语和中国哲学方法对中国人长期熏陶是分不开的。而西方哲学方法中却没有对无的认识,认为无就是什么也没有,只承认有不承认无,所以用西方哲学方法无法懂得中国哲学方法的内涵。如“无中生有”被现代人说白了,认为是胡说八道,可在中国哲学方法中这却是千真万确的、确确实实的、无可辩驳的真理。
    在数学中,形象化方法的运用会使认识深刻。古代中国人对无限小的认识除了“其小无内”外,还有更形象的说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仅用十二字,无限小的宏观意义就已跃然纸上。
    就时间而言,以十二生肖之形象表示纪年和年岁,是对时间与年岁的形象化表述。今人经常说在一般场合是不便问他人年龄的,但想知道对方年龄时,懂事故的人也不会直接问对方的年龄,而只是问属哪一生肖,这样不但可以使谈话气氛轻松起来。对方的年龄也不知不觉地被问出来。在古籍中和中国民间,类似这样的形象化表述和民俗实在很多,不问年龄问生肖是一个理解和运用形象化方法的例子,这可以在阅读古籍和学习中国哲学方法时对形象化方法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形象化方法给表述宏观带来自由,也是对宏观表述上的一个突破。它是中国人智慧的充分表现,用了形象化方法后,这时的形象是宏观了的形象,宏观是形象化了的宏观。一旦懂得和会使用形象化方法,认识了形象化后的形象的内涵,就会帮助人们加深对宏观的认识和提高对把握宏观的兴趣,甚至会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尚中合和原则
    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是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的首要目的。一旦把握到了事物的宏观,继而还要把握与宏观相对的事物的核心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避免事物发展走向极端的限度。有时一事物的宏观与核心是同一的,有时则是有区别的,但二者是相互依存、合和为一的。要把握事物的核心与规律就是尚中合和原则的内涵。例如,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的宏观,其核心是地球本身即五行中的土行,因为日夜与四季的更替均是由地球旋转带来的,日夜与四季的更替在地球上是合和为一的,这个一即指地球,并且这种更替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所以尚中合和原则,就是古人所谓的“允执厥中”的涵义,意为其次是把握核心和规律。尚中合和原则是形象整体思维中继取象比类方法第二位的方法原则,它是在不脱离宏观的前提下去把握事物的核心。因为从宏观上把握事物,也要有一个度或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去把握宏观。如何把握这个度,就必须遵守尚中合和原则:在把握了事物的宏观后,其次还要把握事物的中或核心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不偏不依地对宏观的表述上更进一步达到清晰完美,自然而然地避免了走向极端化的泥潭。
    把握宏观之所以有一个度和立场,道理很简单,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是中国人站在地球上把握到的,“站在地球上’就是把握阴阳五行的度和立场,所以地球是阴阳五行的核心--土是对地球和核心的形象化表述。在《医易通说》一书中,古人对此有精辟的表述:“中五者太极也,四方者四象也,中五之极临制四方,五行皆得中五,乃能生成,所谓物物各有一太极也。”这就把事物核心的重要性点明了,凡是中五之数,是五行的由来并且是事物的核心即太极,单就廿八宿与北斗七星关系而言,五行是由于有了中央的北斗七星才得以实现,核心又指太极,太极是不断的旋转变化的,是以北斗七星的“旋转”指示作用而来的,这样就有四象均要受中五的制约的内涵。由天及地,这个中五这时又变为地球,因为四象在地球上表现为四季与四方,均是由地球旋转带来的,也是在地球上进行更替演化的。而且,如果我们想象从太空中看地球,地球就是一个太极的形象,地球不断地旋转阴阳不断地变化更替,从这方面是理解太极最好的依据,即太极是指事物的核心。
    然而,由于日夜与四季更替是在地球上进行的,如何使地球与日夜、四季得以统一,中国人运用了形象整体思维,以取象比类方法把握了它们的宏观,以形象化方法将宏观表述清楚,以尚中合和原则把握其核心及规律,即地球万物的宏观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对地球、日夜、四季以阴阳和木、火、土、金、水的形象化表述,其中土即地球则是核心。以此类推,万物均有自己的宏观和核心(物物各有一太极也),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尚中合和原则就是要把握事物宏观的核心。万物宏观的核心古人把它称为太极,是涵有不断旋转变化意义的,太极的意思就是指阴阳互回,不断地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相互更替的,它是旋转的、运动的,平衡的,有其自身运动规律的。这是一个主要涵义。另外,核心或中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涵义,就像宏观一样。不管事物的大小,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核心,它是没有大小可言的,就像表示阴阳五行的平面十字坐标一样,不管它的两条直线延伸多长,其相交的点即第五点也就是中点是永远存在和固定不变的,不管两直线中的四个点离它多远多近,它们无法脱离它而去,这是合和的涵义,也是其规律所在。所以尚中合和原则也具有形而上意义。古人由地球万物的宏观--阴阳五行认识了“中五”即核心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在对任何事物把握其宏观时均不能忽视的内涵,“中五之极临制四方”,是对为什么要把握事物的核心或“中”的最深刻认识。
    五为一至九数的中数。在《易经》中,对中数五极为重视,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易之数理、河图、洛书中均以五数为变化的依据,占据中数中位就会显示出其地位的重要性,并有把握中数上下左右皆可相通的内涵,从十字坐标上也可得以证明,只有占据中心点(即两直线相交的点),才能与其它四点相通,说明把握事物宏观之后不能忽视把握其核心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对尚中合和原则的应用和解释,它要求人们在处理社会生活诸方面的问题时,要持中,勿过极。对中庸之道,古人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这是不能不知的。孔子谓:“不得中行而行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注7】意为,不以中庸之道行事,这个人必是忽左忽右的。狂为左,狷为右。“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注8】意为,只有懂得把握宏观及懂得中庸即把握核心的方法的的人是君子,而不懂得把握宏观方法的人是小人,小人是不懂中庸而是反中庸的,即做事容易走极端。中庸之道除了尚中外,还有合和内涵。尚中合和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对此,孔子论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9】将中与和视为天下之大本、大道。说明了尚中合和原则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也是中和的。宋代二程及朱熹对此均有论述。二程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注10】;朱熹谓:“无所偏依,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中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情之谓。天下古今所共由,道之用也。”【注11】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说得清楚明白,认为它是天下之理,是古今都要用的方法。
    对“中”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对“和”就容易产生误会和偏差。有关和的内涵,古人早已将它论述清楚了,但均是将“和”与“同”一起论述的,“和”与“同”是有区别的,正是这个区别却将“和”深刻地烘托出来。中山大学李宗桂先生对此论述的较为清楚,他说:“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和同之辨’。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经认识到,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伴,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乐如一’的局面。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注12】万物合和可以生出新的事物,故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兼容并蓄的伟大胸怀,从没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只是在当今,全盘西化的状况,“和实生物”的内涵已逐步在丧失,一切均是以“同”来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和”已经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同则不继”已将此言中,这已经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以西方为同:搞汉字研究的要把汉字引向拼音化;搞医学研究的已把中医引向西医化;搞哲学研究的以西方逻辑方法为唯一方法,等等,实际上这些学科已到了同则不继的地步,如此下去再不给予纠正,汉字、中医等将可能在中国消失。故讲“和”,是讲各个事物合和在一起共存,并不是要去消除某个事物的独特个性去与某个事物讲“同”,否定一个事物让它与另一个事物相同,实际上是“同则不继”的“同”,并不是“和实生物”的“和”,这是我们理解合和内涵的重要原则。
    在中医学中,对病人诊治首先要求对其“中”进行调整,人体脏腑与五行配合以脾胃为“中”,不论什麽病,均有食欲不振或食之不够的症状,这是人体的中即五脏的核心也同时出了问题,故中医在对疾病治疗的同时,首先要调整“中”即脾胃功能。如果脾胃功能不得调整,人体将不能获得后天营养,必然缺乏体力和抵抗力,因此,中医对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首先就要补“中”,把握“中”的原则在此体现得十分明确。当然,也有例外,在对绝症或昏迷不醒、不思饮食的患者,又是不能强迫进食或机械进食的,因为此时患者的脾胃已不能消纳食物,进食反而会影响治疗,中国民间有一对此种状况的谚语:“病养人”,意思是这样的患者是不会因为不进食而饿死,“病”本身就是“食物”,即对此症状人体内会把消耗降到最低点,故“养人”。当今西医对此类患者均是使用机械进食的办法,造成许多患者不应该的死亡。因为“中”还有上下左右皆相通的内涵,强行进食,将“中”(脾胃)给堵塞了,反而造成了患者疾病的恶化,是非常危险的。在临床上,当今经常发生这样的病例。
    合和还可以引申出平衡原理,把握中的原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是“中”本来就存在于事物之中,是永恒的,一是强调“中”是为了避免对事物有偏颇和极端的认识和行为,造成不平衡。合和就是要使不同事物或事物中的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下的。如果当一事物处在不平衡的状态时,一定要设法使它达到新的平衡,老子对此有非常精辟的概括,即谓“削有余,补不足”。宇宙中的这种和谐与平衡,除了中国人认识到了外,西方人也有偶然发现,但是他们并未由此认识到这是宇宙中的普遍原理。德国近代科学家开普勒(公元1571年~公元1630年)致力研究并发现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就是一个很好的认识宇宙平衡和和谐的例子。他证明了行星绕太阳的周期的平方正比于该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立方,并且他的这个结论--行星运行的法则,是他从对乐曲研究,遵循和声学的规律中找到的。“和实生物”在此的跨度是多么大啊!
   当代中国学者刘子华先生1940年在法国留学时,以题为《八卦宇宙与现代天文--对太阳的胎室地位和一颗新行星的预测》的论文,通过了博士答辩。文中,他以《易经》中八卦的平衡原理计算与预测出太阳系存在着第十大行星--木王星。“刘子华先生将河洛数理,结合摩尔旋涡星云图。摩尔认为:太阳系的构成是日光照于螺旋星云,因而以太阳为中心分为两支。第一支产生金星、地球、木星;第二支产生月球、水星、火星。刘子华把河洛数带入太极圈亦分为两系,纳入八卦之象数,然后利用现代天文学关于星球的速度和密度加以计算,皆与它的恒数相同,因此,证实了第十颗行星的存在。”【注13】事隔40 年,1981年美国海军天文台弗恩博士也做出了同样预言,1987年美国航天局发出同样的公告,1993年,美国天文学家宣布观测到了木王星,又一次证明了平衡原理的科学性。此木王星至今尚未被国际天文学会认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和给予认可。
    尚中合和原则,是形象整体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因受极端主义思潮及西方哲学方法的影响,对中庸之道长期持否定或贬斥的态度,给中国哲学方法的传播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破坏。许多人不敢直接谈论中庸之道,也不敢证实天人相应的合理性,因为否定它的力量太强大,并且有西方哲学方法作为后盾,在中国哲学方法未系统拔粹出来前,的确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在西方哲学方法中,是没有中间道路的,也是不要“中”的:非A即B、非B即A,有排中律这样的定律和框框加以限制;在中国哲学方法中,不但不排中,而且尚中,并且尚中合和是一个重要原则,认为自然界及整个宇宙是处处体现着和谐平衡的,可以说,中国哲学方法是牢牢地把握了宇宙的存在本性去阐述问题的,丝毫没有主观想象的因素,说中庸之道是儒家或孔子凭主观想象出来的观点,现在看来,它完全是由把握宏观、认识宏观的中国哲学方法中来的。
    如天人相应,它是尚中合和的产物。万物合和才有发展,天与人和,才能认识到人体的各种变化与天的影响是相应的,例如,从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的排列组成来看,现代科技已经证明它们同样具有太阳系的结构:在原子中央的原子核占原子重量的99。9%,而其空间尺度仅为整个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这与太阳系的结构是相同的。太阳系的质量也是绝大部分集中在太阳本身,即其占99%以上,其它九大行星(或十大行星)连同它们的卫星、小行星、彗星及流星群等总共只占1%,这种构造的类似,也体现了宇宙的和谐平衡。
    在中国汉语中,有许多精辟的语言对尚中合和原则进行了概括和认识。如像“和为贵”、“满招损,谦受益”、“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贵和”、“和气生财”,等等,均是以中国哲学方法作为依据而说的,每一句话均体现了尚中合和,使它成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绝好的行为准则。但这种和不是当今认为的调和、不讲原则的和,而是万物均在宏观之下共生的合和,承认这种共生就是合和,故贵。“满招损”是指物极必反,满,意为走到了极端或认为对某一事物已经全部认识了,不用再去学习研究了,必然会招致损的地步,损,意为不足、下降、失去、走向反面;“谦受益”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永远谦和持中,故能容纳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学问以及各种各样的意见,达到古人所谓的海纳百川的意境,海是永远不会满的,百川尽管全往海里流,它全都接纳,故是受益的。古谓谦谦君子,即是指只有懂得把握宏观的人才知道谦的涵义和能按照谦的要求去做,谦的要求就是持中。今人所讲的要有海一样的胸怀也有此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是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现代诠释。商业上讲和气生财,是指只有合和,只有承认各种各样的人是合和在这社会里的,是客观存在的,是合和的,对这种存在即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的和气,才能招来大量的买主,而获得巨大财富。可见,中华民族一向以中国哲学方法为自身行为准则,并且,它们是符合宏观的。中华民族也一向以谦逊为荣,从不喜欢标榜自己、夸耀自己,这与西方的个人行为有着天壤之别。
    尚中合和原则之所以是原则而不称其为方法,是因为它是在把握宏观时发现的地球万物相互间关系的一个原则,即不要忘记万物是在宏观下的合和,在认识万物的过程中忽视了宏观,就不易理解这个原则,而容易接受西方哲学方法对立斗争的原则。所以,尚中合和原则是在宏观下可以看到的万物相互之间的原则。它包含有,要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度--核心,也是中;要防止走极端,万物合和为一,阴阳合和为一,不是对立统一,而是对待合一或对待合和,对立与对待在内涵上是不同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对待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与对待合和,是中西方哲学方法的区别之一;中国哲学方法的平衡原理也是从把握宏观中发现的,尚中合和本身就涵有平衡之义。当我们理解并会运用尚中合和原则去对待宏观下的各种事物后,也将促进个人的涵养,不会因为不同事物或不同人物的因素大怒大喜,而会平静对待之。
    以上就是形象整体思维中的三个主要方法与原则,古人对取象比类方法与尚中合和原则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翻开诸子的论著无一不从道入手进行论述,充分体现出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的把握宏观的内涵,正是这套方法论与思维方式,在指导中华文明的创立与发展中,使许多学科至今仍不失其使用价值和学术地位。由于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方法是一种以达到形而上的境界的方法,认识和把握宏观即是形而上的体现。它对具体事物的认知不像西方哲学方法那样给予形式化、公理化的各种限制。如果用西方哲学方法来看中国文化,必然认为中国文化是毫无系统、毫无理论,只是经验的总结。所以,至今许多学者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学,大多认为是经验的,是唯象的,是主观意断的等等,认为中国文化以及中医学是没有理论的认识根源是不言而喻的。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科学著作中,没有形成形式化、公理化的理论系统,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天文学、医学和农学科学中非常突出。人们的思维常常留在经验层次上,喜欢具体而轻视抽象,喜欢实际而轻视玄思。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发展出有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思辨哲学。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发达,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点已为许多人所承认,为有关学者所证实。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理论性的科学著作,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聪明,正好相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的智慧都是很突出的。问题在于,传统的实践经验型思维,使中国人缺乏理论思考、理论探索的习惯和传统,因而造成这样的结果。”【注14】一个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却这样武断地、视而不见地否认中国的学术理论有哲学方法的指导,令人吃惊。这段摘录充分说明了当今学术界中受西方哲学方法影响和左右是多么的严重,有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是中国科学技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只是近三百年来相对落后了,主要还是中国哲学方法的失落和社会未前进造成的。但认为各个学科无理论而只是实践经验积累的观点,则是必须纠正的。
    就中国哲学方法而言,自古以来就有《易经》、《尚书》、老子、孔子、庄子等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已经形成一套以整体观方法论为主,并有形象整体思维作为实施的哲学方法,是纯中国式的方法,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同的、独特的、优秀的哲学方法,在它的指导下各个学科均有各自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因为与西方哲学方法不同,所以也不会像西方哲学方法一样均有形式化、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是有符合自己哲学方法的理论体系。如中医学至今不衰的原因,就是其在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所致,用西方哲学方法及西医学却无法认识它,而强加给它没有理论只是经验总结的帽子。由此说明,说中国的学科没有理论是因为不认识它,而不是没有!说中国式思维是传统的实践经验型思维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但说到实践,在中国哲学方法被重新揭示出来后,就产生了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尤其在中国最为实际和突出,这就是人们的实践是以何种哲学方法去指导的实践?在中国,可以说有两种哲学方法并行,即中国哲学方法和西方哲学方法,故指导实践的方法也有两种,这样就使得我们不能只讲实践而忽视哲学方法的指导作用。随着中国哲学方法的复兴和普及,这个问题将更为突出,这是个好事,它将使人们看到哪一种哲学方法对实践的指导更为有效。并且可以预言,一旦我们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都会运用中国哲学方法去指导他们的学科研究和理论创立及文学创作,那将是中国科技文化重新崛起的先兆,也将是用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方法对现代科技文化的一次大检验,现代科技中的许多弊端将被检验出来,解决这些弊端意味着新的科技文化理论的诞生。所以中国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是中国文化及科技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这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自己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

注释
    1。《中国哲学史》第21、48页,任继愈主编。
    2。《中国创世界记录大全》第348页,常秉义、冯广华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3。《大道运行论》第10页,司马云杰著。
    4。《中国哲学史》第257页,任继愈主编。
    5。《创建人体科学1》中《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人体科学的研究》一文,钱学森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6。《实用中医学》上册,第34页,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中医部编,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7。《论语·子路》。
    8。《论语·中庸》。
    9。同8。
    10。《二程集》第100页,宋·程颐、程灏著。
    11。《中庸章句》第一章注,宋?朱熹著。
    12。《中国文化概论》第390 页,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其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李宗桂执笔。
    13。《易学十讲》邹学熹著。
    14。《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第121页,蒙培元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相关文章:
·李启咏:学术殖民、知识霸权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白云真:述中国书,做中国人
·张可亮:中国经学的涅槃与复兴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