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焕章:贫富皆乐 
作者:[陈焕章] 来源:[作者惠赐] 2024-11-21

当研究量入为出这个问题时,我们看到孔子能使每个人都乐天知命。但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孔子是如何同时使富者和贫者都乐天知命的。如果我们提倡说人们应量入为出,那么人们仍会为了享受更多消费而感到经济压力。但是如果我们提倡说一个人无论消费多少,应始终乐其所有,那么他会真正是一个快乐的人,尤其对于穷人更是这样。在前一种情况下,消费者必须使自己适应环境,需要作出一些努力去节制自己的欲望。在后一种情况下,消费者境界高远、超然物外,不在意自己的需求。这是经济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然而又人人皆可为之。这是孔子学说的价值所在。

一、富人的快乐

(一)乐其所有

对于富人的消费,其原则应是满足于已有的东西。财富不会、但满足会使富人快乐。有时孔子说到卫公子荆知道如何居家理财。当卫公子荆开始有一点财富时,他说;“苟合矣”,稍为多一点时,他说:“苟完矣。”当他变得富有时,他说:“苟美矣。”【1】这些言词不是公子荆的原话,但孔子描述了他的内心,将其立为居家理财的典范。其中关键是公子荆不特别关注取得财富。他的欲望少,很容易满足。他满足于自己所有的,所以在其经济生活的三个阶段他都十分快乐。

每个人都应满足于他所拥有的,由是他会发现自己是富有的。如果他不满足,即使是处于天子之尊,仍会感到自己不够富有,追求财富永无止息。但如何才能满足呢?他应接受现有的经济条件,不要企求超出自己购买能力之物。在当今时代,如果遵从孔子的教导,就不会有百万富翁因经济破产而自杀了。

二、穷人的快乐

(一)个人自尊

关于穷人的消费,基本原则是个人的自尊心不应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即人格品性比任何身外之物更宝贵。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将自己本身看作是世间最宝贵的,而不在意消费了什么,这是悟到孔子真传的第一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十分有效的、使穷人快乐的方法。

孔子谈到子路(名由)时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3】最后两句话引自《诗经》,是用来赞美子路的。当一个人因穷困而感到羞耻时,他或者是出于羡慕富人,或者是想从他们那里企求什么,二者都不好。最好是保持个人尊严,漠视物质福利。

孔子描述了不同的儒者行为,其中一种如下:“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4】这里我们能看出儒的性格是多么坚强。无论他的住所、衣服、食物多么差,他对自己的原则满怀信心,他的人格值得敬仰。孔子提出这一规范以显耀其门徒。

穷人对他们的消费水平感到不快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生存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达到更高的社会水准,因而害怕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要去除这样的想法,提升自己超越浅薄的社会抱负,最好读一下《孟子》,他说: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5】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6】

当人们阅读此章时,他定将发现自己才是十分可贵的,他将从自己本身得到真正的满足,甚至比来自物质的满足更真实、更舒坦。这一理论不是建立在理想的梦幻之上,而是建立在真情实事的基础之上。正如孟子所指出的,“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对于一个自身真正高贵的人,这种一时的、飘忽不定的东西怎会值得去尊贵呢?人们无法将一个贤者所享有的美德和荣誉同富人所消费的衣食作比较,因为前者的满足比之于后者大得不可比拟。无论一个人多么贫穷,他一旦理解了这一真相,就会在社会中居于荣耀的地位。

孟子有很强的自尊心,他极为坦白地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侧,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出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7】

事实上,如果我们坚持自己高尚的道德准则,那么即使生活水平不高,我们也永远不怕富人。

美德优于财富是孔子的一个原则,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亚当·斯密指出了权威产生的四个原因:(1)个人品质之优——力量、美丽、身体敏捷、智慧和美德、审慎、正义感、坚毅、思想温和适度;(2)年龄之长;(3)财富之多;(4)血统之优。孟子只列举了值得尊贵的三件事,他将个人品格总括为美德一词,将财富和血统两个因素作为贵族标志合二为一,将年龄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

孟子的分类本质上与亚当·斯密是一样的,但他们的理论完全不同。斯密的理论基于普遍实情,认为财富是取得威权的四个原因中最重要的。孟子的理论是一种理想,虽然也基于实情,他认为美德是最荣耀的事。斯密的理论对于他所谈论的西方世界可能是正确的,而孟子的理论对于中国也是正确的。中国视美德重于一切,这是孔子思想的独特产物。斯密说:“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家族其显赫地位完全源于美德和智慧的传承。”但在中国,除了孔府,还有许多孔门弟子和宋代大儒的家族,其名声完全源于美德和智慧的传承。尽管他们的后人没有达到其前人的道德高度,但为了颂扬他们祖先的美德,中国人授予其特殊的贵族称号。为了颂扬美德而创造真正的贵族,而让所有帝王公侯的后代黯然失色,也不给百万富翁任何荣耀——这是孔子的影响所致。在他的影响下,如果穷人本身的品质正直可取,他们不会因为生活水准较低而真正失去社会地位。

孔子首先教育穷人如何面对物质窘境保持个人尊严而超然物外,然后他教育社会如何赏识美德之可敬而将之置于财势之上。在他的教导下,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美德的确享有殊荣。这样的民族精神,在后汉、宋代和明代曾经得到最高度的发扬;即使在今天,它仍大行于整个帝国。它是中华之花,孔学之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能延缓了物质发展,但却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幸福。事实上孔子将人置于远比财富更尊贵的地位。

(二)求真的乐趣

穷人消费的最高原则是:求真的乐趣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即求真的乐趣是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其它东西更能吸引他的心灵。这是穷人最高层次的生活。这一原则是超越原始法则的一个进步。因为,如果我们坚持以个人尊严与物质财富相比对,那么我们仍会感到在某些方面我们是穷困的,财富仍然在计较之中。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精神财富去与别人的物质财富相比较。因此,我们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力保美誉,是在为挣得社会地位而作出某种努力。但如果我们能够享受求真的乐趣,那么当我们消费任何东西时什么都不在意,真正忘了自己的境况,不在乎他人的物质财富。那样,我们就生活得非常自然而愉快,我们的心灵提升到了远在经济视野之上。这就是儒家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为了说明这个原则,孔子以自己为例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他在真理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即使在极度的贫困中,他也不感到痛苦,仍怡然自乐。我们必须懂得他不仅没有将那些东西看作是乐趣,而是那些事情根本对于他的快乐毫无影响。

孔子还以颜渊(名“回”——译者注)为例,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9】这是表明幸福不受贫困影响的突出事例。颜渊并不以贫困为乐,但他自得其乐,不因贫困而有丝毫逊色。

孔子不禁止人们去谋生,他只是教导人们不要让幸福依赖于物质财富。创造超越物质世界的真正幸福、让思想升华于物欲之上,是孔子学说的精义。进一步说,孔子和颜渊的幸福标准是最高的典范,特别是对那些献身于追求真理的人。因此,他们应在求真中发现巨大的乐趣,而不为外物所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谋生是他们的本份,即使他们的幸福感随着经济条件的起伏而波动,孔子也原谅他们。所以,孔子在致力于为普通人提供良好条件的同时,还为激励境界居上者而提出了最高标准。尽管不指望普通人践行这最高原则,但当他们学习孔子学说时仍能获知,幸福不以生活状况为转移。这样,即使他们贫穷,他们也可以更懂得享受生活。

注释:

【1】《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2】《论语·里仁篇第四》,意为:士有志于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3】《论语·子罕篇第九》,意为: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

【4】《礼记·儒行第四十一》,意为:儒者的住宅虽然只有一亩大,房屋只有一丈见方,门户用荆竹蓬草编成,窗子用破瓮做成,家人出门要换衣服穿,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饭,仍能坚守清贫。君王来纳他的意见时,他事君不敢有二心;君王不采纳他的意见时,他也不以酒媚奉迎求得升迁。儒者对出仕做官的态度就是如此。

【5】赵孟,即春秋时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

【6】《孟子·告子上》,意为:希望显贵,是人们的共同心态。人人都有自己可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思量罢了。他人所尊贵的,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所尊贵的,赵孟能使之卑贱。《诗》说:“既喝醉了酒,又饱享恩惠。”这是说,饱享了仁义,因而不企羡他人的肉食美味;众人的称誉施加在身上,因而不企羡他人的锦衣绣裳。

【7】《孟子·告子上》,意为:向显贵进言就要藐视他们,不要顾及他们高高在上的模样。殿基高数丈,屋檐宽几尺,我得志是不这样做的;面前的食物摆满一丈见方的地方,侍奉的姬妾几百个,我得志是不这样做的;饮酒狂欢,奔驰射猎,随从的车辆上千乘,我得志是不这样做的。他所有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有的都合乎古时候的法度,我为什么怕他呢?

【8】《论语·述而篇第七》

【9】《论语·雍也篇第六》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章:
·陈焕章:乐生之道——乡饮酒礼
·陈焕章:乐生之道——音乐
·陈焕章:贫富皆乐
·陈焕章:消费的一般原则——礼的学说
·陈焕章:消费的一般原则——人欲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