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翟玉忠:从《中庸》看《大学》本义及其修养路线的时代性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23-09-18
编者按:2023817-818日,第一届经学、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讨会在福建古田蓝田书院举行,以下是大《六经》工程总编辑翟玉忠先生向大会递交的书面报告。

《礼记·大学》《礼记·中庸》被一代大儒朱熹编入《四书集注》,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对宋以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当时“文献不足”,宋人只能参照佛教禅宗“悟后起修”的理路解释《大学》根本宗旨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明德”解释为虚灵不昧的“本体”,将“至善”解释为“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事理当然之极”。

宋儒以“明德为本”、“至善为末”,颠倒本末,忽视了中国文化“积善成德”(《荀子·劝学》),从日常人伦中修养身心的根本特点。与《礼记·中庸》“哀公问政”部分《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第十七》相互参证,我们能清楚看到这一点。

《礼记·中庸》“哀公问政”部分显然袭用了《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第十七》的前半部分,只是去掉了一些问答衔接的内容,导致前者文意不太顺畅。从《孔子家语》的“后孔安国序”中,我们能读到相关记载。

一般认为,此序的作者是“晚于孔安国但略早于刘歆的某人”【1】,所处时代为西汉晚期。其中记载孔安国的孙子孔衍上汉成帝(前51年-前7年)书,特别说明了《礼记》与《孔子家语》的关系。西汉戴圣编辑的《礼记》,是在《曲礼》基础上,取材《孔子家语》、子思、孟子等书而成。孔衍认为,看到《礼记》中有某些内容,便将《孔子家语》中相关内容删除,这是灭其原而存其末。他说:“(戴圣)以《曲礼》不足,而乃取《孔子家语》杂乱者,及子思、孟轲、荀卿之书以裨益之,总名曰《礼记》,今尚见其已在《礼记》者,则便除《家语》之本篇,是为灭其原而存其末。”

我们根据“更完整版”《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前半部分可知,大学三纲的本末次序是先“止于至善”,再“亲民”,最后“明明德”,成就“大学之道”。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戴圣编辑《礼记·中庸》时删除的相关内容,下面引文将之用中括号标出。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通“预”,预备——笔者注)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音jiá,意为绊倒——笔者注);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获乎上,犹言取得上级信任——笔者注),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诚之,犹言追求诚——笔者注)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公曰:“子之教寡人备矣,敢问行之所始?”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之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

我们看《中庸》中的修行次第:明乎善-诚乎身-顺乎亲-信乎朋友-获乎上(民可得而治),这里的“明乎善”,显然就是后面强调的实践诚的路线“择善而固执之”,也就是《大学》三纲修行之本“止于至善”!

先秦有关修身的重要经典郭店楚简《五行》有:“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善,就要从日常人伦开始。所以当鲁哀公问及“择善而固执之”从哪里下手时?孔子回答:“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这与《大学》孔子对“止于至善”的解释如出一辙,只不过孔子的解释更为详尽。文中说:“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也都是不同名位者所要遵从的人伦道德。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人生观念既不如印度人一样寻求灵魂的解脱,也不如西方人一样寻求来世的天堂,而是从社会自然秩序人伦出发,通过修己治人,治国平天下,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天人合一,与天地并列,参赞天地化育的圣贤境界。

《大学》将之细分为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中庸》中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相通,由近及远包括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怀柔藩国,安抚诸侯。《中庸》的言说对象是鲁哀公,更重视外在社会治理。文中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如上面《中庸》引文所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朱熹《中庸章句》解释说:“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

《中庸》论此至诚之道说, 只有至诚的圣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其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养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生命,就可与天、地并列为三了。比圣人次一等的人只能从某方面的小事做起,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诚。做到了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总之,只有天下至诚者能化育万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满腔热忱、诚心诚意服务于天下人、乃至万物的“至诚之道”,在当代转化为愚公移山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精神。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先贤以“诚”为核心的修养路线,就能更好地践行上述宗旨,更好地提升我们的修养。拙著《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曾特别提到:“《中庸》明言诚,《大学》暗言诚,《性自命出》以情言诚,《五行》则即心即诚!”【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修养重要如此!

超越宋明理学,对《大学》本义的深入研究告诉我们,不能走捷径,通过割裂经典、割裂历史,用字句比附的方法搞拉郎配,这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最多只能炮制出空洞的文章,不仅无益自身,也不利于国家。真应了《中庸》那句话:“不诚无物!”

要静下心来,甘坐冷板凳,将过去五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作系统深入研究,而不是到处逢迎谄媚,投机取巧。没有真诚哪里能做出真正的成绩呢?

我们只有在学术上行至诚之道,方能如《中庸》所说的那样:“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为时代立学,为天下立法。

当今学者慎哉!


注释:

【1】魏玮:《传抄与传承,辨伪与存真——从<孔子家语>“三序”说起》,载《孔子学刊》2014年第五辑。

【2】翟玉忠:《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页。


相关文章: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翟玉忠:不离本分才是真正的“大定大静”
·翟玉忠:东西方独立的政治演进过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