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翟玉忠:维纳斯走过的史前丝绸之路(下)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21-03-09

美国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在《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一书第二部分“生生不息的大地”中,专门讨论了从旧石器晚期,一直持续到铜器时代的维纳斯小雕像,特别是如霍赫勒·菲尔斯维纳斯那样,将手放在腹部上面的孕妇形象——“怀孕女神”。她指出:“在史前艺术中,孕妇、成对的卵和性兴奋的男性并非20世纪意义上的性象征。我们的欧洲先祖更为睿智。他们的艺术中没有任何淫秽的成分。史前丰产的象征是关于力量、充裕和繁殖的象征,它涉及不断受死亡威胁的生命的永恒和生命力的保护。”【4】

 

欧亚大陆之外,民族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金芭塔丝的判断。近代波利尼西亚人的“维纳斯小雕像”与表达世系的雕刻联系在一起,其世代生生不息的意义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南太平洋的维纳斯小雕像并不一定是“怀孕女神”,大肚子也是男性祖先的象征。

 

英国考古学家柯林·马奇(Dr Henry Colley March)指出,在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土著中,一串抛光的珍珠贝壳小片,被称为manava,即上帝之魂。而词语te manava roa,字面意思是“大肚子”,意为长寿;表达肚子的另一个词是Opu,用来指“思想”;tii指上帝造的第一个人,他的妻子有时也被称为tii或Hina(月亮),tii同时泛指死后的灵魂。Opu tii意为“如祖先那样十分大的肚子,因为祖先的肚子总是弄得大大的。”【5】

 

在波利尼西亚人中,有一种表达世系的雕刻,上面雕有呈蹲踞式祖先或大神形象,其手常放在突出的肚子上。马奇认为,这表示灵魂和永恒,或者神及先祖长命百岁。(如图0-5)

 微信图片_20210309180016.png

0-5 左边和中间两个雕像来自西波利尼西亚地区。左边雕像代表神Terongo和他的三个儿子;中间雕像是波利尼西亚普遍崇信的大神坦伽罗阿;右图是新西兰毛里人用以帮助计算世系的木棒,最上面的人像当代表祖先。(图片来源:Carl Schuster&Edmund Carpenter,Patterns that Connect: Social Symbolism in Ancient & Tribal Art,Harry N. Abrams Inc,New York,1996,P64.)

 

从金芭塔丝教授提供的考古记录来看,在新石器时代的古欧洲,维纳斯小雕像曾是当时最受尊崇的神祗之一。在罗马尼亚摩尔达维亚发现了一座神坛模型,维纳斯小雕像威严地坐在奠酒孔前面,两边各发现一件修长的小雕像,三者地位明显不同。模型前墙还有一件微型简约小雕像,可能象征新生儿,这件模型距今约6000年。(如图0-6)

 

 微信图片_20210309180032.png

0-6 罗马尼亚摩尔达维亚发现的一座神坛模型,属于东欧库库泰尼文化,年代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800年。直径17cm。(图片来源:马丽加•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苏永前,吴亚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61页。)

 

在古希腊斯巴达,人们竟发现了类似的维纳斯小雕像及小雕像组合,年代是公元前6500~公元前5800年,比罗马尼亚摩尔达维亚发现的神坛模型早两千多年。(如图0~7)这四个小雕像同绿石珠子和白色石头小容器一起发现,显示出它们的礼仪功用。中间的“女祭司”戴有头饰,肩部刻有曲线和棱形花纹。相伴的三个小雕像十分格式化,手臂的表现方法都相似,不过体更丰满——从中我们能看到古欧洲文明间的复杂联系。

 微信图片_20210309180039.png

0-7 斯巴达发现的维纳斯小雕像及小雕像组合,与罗马尼亚摩尔达维亚发现的小雕像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古欧洲文明间的复杂联系。2019年6月16日笔者摄于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考古证据表明,在青铜时代,古欧洲维纳斯小雕像在爱琴海的基克拉迪群岛演化为著名的基克拉迪小雕像(Cycladic figurines)。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基克拉迪小雕像常常将双手交叉在腹部,双腿略弯,脚尖着地,用简练的线条表达面部和性别特征。研究者认为,这些主要在墓中发现的女性裸体像当是丰产女神、精灵、祖先或英雄的形象。

 

基克拉迪小雕像很少男性,男性形象看来是为表现某种特殊角色,如猎人、武士和乐手。基克拉迪小雕像高度格式化的外型启发了包括西班牙雕塑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在内的现代艺术大师。(如图0-8)

 

          微信图片_20210309180044.png

    0-8 基克拉迪小雕像一般高度只有十厘米左右,这是罕见的真人大小的雕像,公元前2800~公元前2300年。2019年6月16日笔者摄于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直到今天,辽宁锦州医巫闾山地区的剪纸中还有维纳斯造型,当地百姓称之为“嬷嬷人”,“嬷嬷”是满语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在满汉杂居的村落,这种神像剪纸也被称为“媳妇人”。一般年过六旬的老年妇女,都会剪这种图样。

 

关于“剪纸维纳斯”的用途,《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的作者写道:“在传统的满族社会里,剪‘嬷嬷人’,是母亲向儿女晚辈传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满族女孩最早学会的手工。长辈女性用剪出来的‘嬷嬷人’、‘媳妇人’,教孩子‘过家家’,孩子们在模拟成年人生活的‘过家家’游戏中,认老少、懂礼仪,做着她们日后社交生活的演练。‘媳妇人’既是她们的保护神,又是她们沉醉于童话世界的伙伴。世世代代,就是通过剪‘嬷嬷人’、‘媳妇人’的民间技艺传承,把满族民间文化的礼仪、信仰习俗,在潜移默化中,向后辈灌输和培养,代代相承。”【6

 

 微信图片_20210309180049.jpg

 

0-9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乡张喜荣大娘剪纸作品中的“老祖神嬷嬷”,突出了媳妇人“腹乳如山,养育万物”的生殖特征。手放在腹部的姿式,与当地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的陶制维纳斯小雕像和德国的霍赫勒·菲尔斯维纳斯,十分相像。(图片来源:冯骥才主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直到今天,欧亚大陆上的维纳斯形象还在东北农村发挥着生生大道的教化作用, 这是怎样深厚的文明底蕴啊!我们不得不对人类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惊叹不已!不得不对人类文明顶礼膜拜!

 

 

 

20世纪60年代,日本历史考古学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史学家江上波夫教授(Egami Namio1906~2002年)根据形态分类,系统研究了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雕像及其传播,在《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女神像》一文中,他得出结论:“女神像发源于东欧,分别向东西传播,在接近东西两端强化了其地方变异。不论女神像欧亚各地自生说,还是乌克兰、东西伯利亚起源说,都是难以成立的。而东西伯利亚的女神像直接继乌克兰之后,上溯其源,也是在东欧女神像的间接传播、影响下形成的。”【7

 

学者们在对东西方石器类型的研究中发现:距今四万年前,连接东西方的史前丝绸之路已经形成。距今 3.8~3.4万年的宁夏水洞沟第一地点发现了具有明确西方特色的勒瓦娄哇石器,说明40 万年前出现在非洲、欧洲和西亚,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十分盛行的勒瓦娄哇剥片技术,当时已经传到中国西北部。

 

在《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 ”的假说》一文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提出了“石器之路”( Lithic Road)的概念,用以指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经过中期一直到晚期,在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北部,广大中亚和东亚的北部地区东方与西方人群间的文化传播之路。主要表现为以阿舍利手斧、勒瓦娄哇技术为代表的欧洲文化的东传和含细石器传统的华北小石器文化的西传。【8】(如图0-10

 微信图片_20210309180053.jpg

0-10 旧石器时代文化传播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 ”的假说》,载《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6期。)

 

考古学家告诉我们,从最早发掘出维纳斯女神像的中欧、到东欧、乌克兰,再到东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地区,从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到汉唐时代,以横亘在青藏高原以北、八千多公里的欧亚大草原为主轴,存在着一条文化传播的高速路——一条数万年前“维纳斯”走过的史前丝绸之路——地球北部那条绿色的丝带,是早期东西方文化的轴心!

 

 微信图片_20210309180058.jpg

0-11  用蓝色标记出的欧亚大草原。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它都发挥着重要的东西文化交流作用,是旧大陆东西方最早的接触通道。(图片来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9/Eurasian_steppe_belt.jpg,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7日。

 

(节选自翟玉忠《智慧简史:从旧石器到人工智能》,华龄出版社2021年出版)

 

注释:

 

4】马丽加•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苏永前,吴亚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56页。

 

5】H.Colley March,Polynesion Ornament a Mythography; 0r ,a Symbolism of Origin and Descent,The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ian and Ireland,Vol22,1893.

 

6】冯骥才主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4~25页。

 

7】【日】江上波夫:《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女神像》,载《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

 

8】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 ”的假说》,载《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翟玉忠:礼——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革命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