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彭慕兰:殖民地经济的吊诡 
作者:[彭慕兰] 来源:[网友推荐] 2019-10-14


     本文为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世界:社会、文化、世界经济,从1400年到现在》中的一节。原标题是〈世界贸易、工业化、去工业化〉。继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之后,彭慕兰以《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一书享誉史学界。

请你猜一猜,亚洲最早的机械纺织厂座落在哪个城市?大阪、上海或孟买?答案是孟买,比大阪还早了约20年;1914年,印度的棉纺织业已是全球第四大。1910年时哪个国家拥有亚洲大陆将近八成五的铁路网?英属印度。印度当时的铁路网是全球第三大。因此,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印度没有西方人竞争亚洲市场的短暂喘息时间,也给了出口的新契机,有点头脑的人大概都会认定,这是孟买纺织业起飞的天赐良机。结果,大阪获致了重大的工业突破,上海获致了持久不衰的重大收益,孟买却只得到随着和平降临即消失,昙花一现的成长?

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无暇东顾,这三个城市的工业利润都大幅成长,但除此之外,孟买和远东那两座同性质的城市,却际遇殊途。在一次大战期间和战后几年,大阪、上海的现代纺织厂,产能都暴增,国内产量的增加,弥补减少的进口量还绰绰有余。在孟买,纺纱机的总数在一次大战期间几无变动,印度境内机器制布料的消耗量掉了超过两成。

或许更为重要的,一些中国商行和许多日本商行,利用对纺织机的需求增加和进口不足的机会,开始在国内生产设备;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商行熬过市场竞争,成为最重要的新资本财生产者。这样的发展不见于印度。当全世界陷入战后经济的衰退期时,大阪、上海纺织业的成长,虽然慢于1914-1918年间,但仍有成长;孟买纺织厂的产量则退回到战前水平,市占比1913年时还低了甚多。

为何有此差别?有些英国人将其归咎于缺乏企业精神,但那几乎说不通。毕竟孟买纺织厂的经营者没变,仍是先前几十年把英国纱赶出低档市场的那批人,而不只印度如此,东亚也是。另外,很清楚的,大战期间,印度不缺棉,不缺积极肯干的工人。

印度这一吊诡性的发展,主要得归咎于一点,即印度不是独立国家,而是殖民地。举例来说,英国人所加诸印度的关税政策,长久以来鼓励孟买纺织厂专门生产较粗劣的纱,市场锁定亚洲其他地方,而把较有利可图的国内市场留给曼彻斯特纺织业者;这意味着一旦到了战时,孟买纺织厂得将市场转向国内,以取代短缺的进口时,就得面临棘手的调整问题。但上海、大阪设法完成这变革。从那些乍看似乎是优势,实者是劣势的地方去观察,最能清楚看出殖民地身份如何阻碍孟买发展;特别是如果再去思索印度如何获致兴建过早而效益不大的铁路网,思索它欠缺过早创建而无竞争力的重工业对后来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根源。

一方面,拜英国的统治之赐,印度在货运量还未大到足以让庞大铁路网获利的许久以前,就拥有庞大的铁路网,而英国不惜巨资建设铁路网的动机,有一部分是为了让军队能快速机动到各地。

但同样因为殖民地的关系,面对英国要求所有铁路设备、工程师、钢材从英国进口,印度无力反对。事实上,让英国的资本财藉此有出路(和让英国投资人有投资标的),一直是英国大力铺设铁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但由于样样都进口,这庞大的建设工程,几无助扶植印度的钢铁厂或机械加工车间,从而使后来孟买纺织业欲添购现代纺纱或织造设备时,无法从印度本土业者得到。

第二,身为殖民地,印度从未建造受政府补助的兵工厂,或建造煤矿场、钢铁厂之类相关设施,作为以国防为目的之工业化计划的一环;反观日本和中国都有这方面的建设。粗略核算,这或许对印度有利,因为建造兵工厂所费不赀,甚至日本的钢铁业,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的钢铁业则至今仍不具国际竞争力)但这些看似大而无当的东西,在1914-1918年,却让中国、日本获益良多。当孟买因为西方制造的资本财输入中断而陷入发展瓶颈,中国、日本境内由兵工厂培养出来的机械师、技工和其他技术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上海、大阪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的需求;供应这些工厂机器所需的钢材或许昂贵,但有总比没有好。没有了外来竞争,就连生产成本相当高的产业都获利,从而使他们有钱取得更好的技术,进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能耐保住市占﹕上海的工业投资就在1918-1923年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达到巅峰。一次大战期间,孟买纺织厂只增加人力而未扩厂,外国纱和布一度再进口,他们就只能裁员(和降低工资)因应。对于各个纺织厂而言,这是再合理不过的决定,但整体来讲,这些决定标志着他们丧失了称霸业界的大好良机,而且是至今未再降临的大好良机。



相关文章:
·陈焕章:经济组织——家庭作为最小的组织
·陈焕章:经济组织——天下是最大的组织
·陈焕章:经济发展为进步之主动力——进步论
·陈焕章:经济发展为进步之主动力——经济的发展
·陈焕章:经济学与伦理学——直接反对经济动机的三个学说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