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翟玉忠: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9-09-08

内容提要:

更长的寿命,普遍的温饱并没给人类带来更多幸福安乐。相反,人类生活在越来越多的焦虑与不安之中。文化大家南怀瑾先生警告:21世纪是精神病世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浸淫于现代教育的我们,用探求外物的理性知识遮蔽了安身立命的道德智慧。知识与智慧的不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智慧基于知识,智慧超越知识;智慧植根情感,知识植根理性;知识终于理论,智慧终于实践。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不断加强,宗教式微导致了普遍的去道德化,智慧之学的衰落成为必然——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釜底抽薪。因为人类获得的物质力量越强大,越需要基于道德情感的智慧去驯服这种力量。若听任物质力量及物欲的无限膨胀,结果将是灾难性的!知识只是工具,知识不会自动将人导向幸福未来。只有智慧才是人及人类文明的永恒助力——智慧才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经典名言。

与强调信仰和神启的中世纪经院哲学不同,培根重视感性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在科技文明高唱凯歌的过去几个世纪,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影响遍及全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一本杂志,名为《知识就是力量》,1956年创刊以来,对于普及科技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培根倡导的理性知识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使人文领域智慧之学沉沦。随着现代社会持续去道德化,人类社会灵(人文生活)与肉(物质生活)的分裂已经到了危机的程度。

具体表现在,更长的寿命,普遍的温饱并没给人类带来更多幸福安乐。相反,人类生活在越来越多的焦虑与不安之中。文化大家南怀瑾先生警告:21世纪是精神病世纪!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浸淫于现代教育的我们,用探求外物的理性知识遮蔽了安身立命的道德智慧。

知识与智慧的不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智慧基于知识,智慧超越知识

我们可以把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理性知识比作一把刀。它可以服务于人类,用以砍柴做饭,也可以加害于人类,用于杀人抢劫。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子科学。人类掌握了核能,能够用这种知识造原子弹,也可以将这种知识用于临床医疗。

 如何让知识造福于人类呢?这就需要一种恰当运用知识的能力,智慧。所以东西古今,一切文明的基础都是智慧之学。

中国先贤直接将“学”定义为智慧觉悟,成就君子的德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学,觉悟也。”南朝梁经学家皇侃(488~545年)解释《论语·学而第一》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说:“学者,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解释的很清楚:学习的本质是知晓是非,觉悟道德智慧,基础在于人的本性情感;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安乐,而不是理性知识的获取。所以专论学习的《礼记·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年)解释说:“记问文章,不足以为人师。以其所学者外也。师者何也?谓理义也。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1

理性知识基于外在经验,不能代替源于人心、人性的道德智慧。反观现代教育,智慧之学普遍缺失,教师多以理性知识消解智慧之学。今天,中国学术智慧之学的本质已经鲜有人知。大学毕业后,由于学生没有深入过智慧之学,只知一些模糊的道德观念,又学得大量知识技能。真如童子操刀,其伤必多!

太多大学生退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知是非,只知利害,聪明而无智慧——现代西式教育是“心安理得”地以学杀人啊!


智慧植根情感,知识植根理性

《大学》、《中庸》、楚简《五行》、楚简《性自命出》是中国智慧之学的核心经典,无不植根于日常人伦性情,积小善为大德,德成智出——目的是成就广大圆融的智慧。

《中庸》先以性情未发、已发论中庸之道。上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学》尤其强调道德情感的基础地位。《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依止于最为根本的人道之善,非如宋明理学家讲的,达到“无一毫人欲之私”的“天理之极”——这是内修其身的着实下手处。2】《大学》引用孔子对《诗》“缗蛮(mín mán,文采繁密的样子——笔者注)黄鸟,止于丘隅”的评论:“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并进一步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当如何行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神与人,神圣与世俗的两分。神圣宗教重在道德智慧的培养,世俗社会重在理性知识的教育。神、人两分导致内圣与外王的割裂,“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不仅引发了后世教权与王权的激烈斗争,也为文艺复兴以后一切领域的去道德化打开了大门。

先是在政治领域去道德化,1532年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出版,是现代文明去道德化的一个重要节点。该书中,生活在动荡血腥佛罗伦萨的马基雅维利劝说君主:要想统治下去,就必须像野兽一样行事,要模仿狮子的凶猛和蛇的狡猾。之后,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去道德化成了普遍潮流。今天,在自由的名义下,诸多社会道德已经失去公信力,成了可有可无的个人选择——难道每个人都有孔子、耶稣一样的智慧?何其荒唐!

更为不幸的是,近代中国学人没有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宗教道德,将包括科学在内的理性知识作为其文明的核心。过去一百多年来,在中国本土知识体系的废墟上,我们引进西方现代大学的理性知识体系,却无法全面引入其宗教信仰体系——面对道德信仰真空,中国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中国伦理道德的缺失。但他们开出的药方都是幻想。比如胡适主张以科学取代宗教,蔡元培主张以美育取代宗教,冯友兰主张以哲学取代宗教……这些先生们根本没搞清楚西方理性知识与宗教信仰的相互关系。

中国人有超过宗教与科学,基于社会自然分层(人伦)的智慧之学,它修齐与治平,内圣外王一以贯之(非如西方社会一样两分),是最为高度发展的文明体系。学人于自家珍宝视而不见,盲目学习西方,何日能够回头——知识分子的觉悟是一个社会觉悟的开始!

知识终于理论,智慧终于实践

表面上,西方宗教信仰与理性知识迥异,历史上甚至发生过一次次激烈冲突——特别是教会与科学的冲突,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底层结构上,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甚至是恶的,所以要在现实世界之外寻求一种更本质、完美的存在。

 这种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思维方式一方面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诞生以及人文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人文学术玄学化,因为人文学术很难如自然科学一样用实验验证——今天,通过似是而非的假设和复杂数学理论的包装,经济学、政治学等已经成为少数学者不负责任的自娱自乐。

 脱离实践,以理论为归依是危险的,特别是在中国。因为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迥异,基于西方历史、现实经验的人文学术理论与中国经验可谓“驴唇不对马嘴”。今天,我们的学术体系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结果,中国人文学术不仅不能解释和指导中国实践,反而会成为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理论依据,指责中国“不民主”、“不自由”、“不开放”等等。

以名害实,国人警惕啊!中国名学注重名(理论)与实(实践)的统一性,是一门重要的、亟待世人关注的学问。它不仅是一种逻辑体系,也是一种认识论、方法论,能很好地解决中国人文学术的本质问题。

智慧之学与理性知识不同,它最后终于实践。智者,权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通过思考推理,确定处理事物的相应方法叫做智,“因物而处物谓之智”。只有在活生生的实践中,才能看到一个人如何合宜、圆融的行事。

在困境之中,最能体现人的道德智慧境界。公元前489年,孔子师徒在去楚国的路上,经过陈国和蔡国,被两国发兵困于荒野,绝粮七日,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倒。此时,子路为行善而不得善报感到困惑。他问孔子:“我听说:‘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报答他;作恶的人,上天用灾祸报复他。’现在老师积累功德、奉行道义、怀有美好的理想,行善的日子很久了,为什么现存处境这样窘迫呢?”(《荀子·宥坐第二十八》原文: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孔子在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忠臣被残害的事例后,告诉子路学习的本质。这不仅是2500年前对孔门弟子的教导,对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今人,也是金玉之言: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由博学始,至于端行俟时,修身俟命,这是不断学习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为窘迫所困,不为忧愁所毁,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不迷惑——这才是超越生死的大修行,大智慧。学习哪里是什么得到文凭,获取名利的敲门砖呢?

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不断加强,宗教式微导致了普遍的去道德化,智慧之学的衰落成为必然——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釜底抽薪。

 因为人类获得的物质力量越强大,越需要基于道德情感的智慧去驯服这种力量。若听任物质力量及物欲的无限膨胀,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石家庄学院的付金才老师常说:“现代人几乎拥有一切自由,唯独没有觉悟的自由!”

学者,觉也。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人类竟然忘记了学习的本质——智慧的修习。不得不说,这是时代最大的悲剧。

觉醒吧,人们!

知识只是工具,知识不会自动将人导向幸福未来。只有智慧才是人及人类文明的永恒助力——智慧才是力量!

 

注释: 

1】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8页。 

2】翟玉忠:《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125页。 

      作者简介: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新法家网站中英文版总编辑。



相关文章: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翟玉忠:不离本分才是真正的“大定大静”
·翟玉忠:东西方独立的政治演进过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