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灵蛇太极图在中国(下)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5-06


在从甘肃南下至云贵高原的藏羌彝走廊,还有一个民族在日常装饰中大量使用太极图,这就是土族。除了节日盛装,他们还将太极图装饰在萨满鼓上——人类阴阳观念的象征似乎又回归到了它的起点。人类文明的演化何其复杂啊!(如图1-33)


1.jpg图1-33 在整个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从尼泊尔到中国青海,都有丰富的萨满文化遗存。这是土族萨满(当地人称为“法拉”)的萨满鼓。图片来源:2016年6月21日笔者摄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故土园。

  

笔者曾在2016年6月21日赴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由于土族历史上一直没有文字,民族成分极为复杂,使得我们几乎没有办法深入研究。一个合理的推断是,处于欧亚T字形文明大走廊的核心地区,这里必然受到新石器时代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太极图的影响。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彩陶时代,中国也和东欧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一样,存在大量的螺旋纹彩陶,只是由于中国彩陶的螺旋纹多是地纹(也称阴纹,一种以彩绘作衬底,以无彩的地子为图案的彩陶),所以学者们误读为花卉图案,数十年来使这些图案得不到正确辨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据他对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中所列2000余件彩陶进行的统计,发现有300件以上绘有旋纹(即螺旋纹)或与旋纹有关的纹饰,占七分之一强【28】——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中国的螺旋纹主要分布在与欧亚大草原毗邻的黄河一线,在庙底沟、大河村和大汶口文化中流行。王仁湘先生还对主要文化遗址中的螺旋纹作了分类,列出了分布图。(图1-34)


2.jpg

图1-34    各式旋纹彩陶在主要文化遗址中的分布情况。图片来源: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482页。

  

王仁湘先生企图探寻彩陶螺旋纹的来历,按照一般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轨迹,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盘蛇在欧洲就已经抽象化为螺旋纹,进入中国后,风格更为大胆奔放,哪里还有什么盘蛇的痕迹。所以他错误地去研究彩陶中弧形线条的出现与变化,让人感到满头雾水。【29】中国马家窑文化中一些螺旋纹饰同东欧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的彩陶纹饰太相似,有时让我们难以分清彼此。比如这件距今4600年的半山类型旋涡纹彩陶壶。(图1-35)


3.jpg

图1-35    半山类型旋涡纹彩陶壶,青海省民和县新民阳山墓地出土。图片来源:2016年6月22日笔者摄于青海省博物馆。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中国彩陶的螺旋纹并没有发展成为太极图。到中国后,它们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化了。我们发现了反向的双螺旋,但从来没有发现“头部中间有小涡儿”的灵蛇太极图。

多年以来,中原地区的学者们一直努力在彩陶、纺轮、青铜器、甚至漆器上找太极图的蛛丝马迹,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许多研究《易经》的学者都喜欢将屈家岭文化出土的彩陶纺轮图案作为中国太极图发展的重要标志,这种论断过于肤浅——那些纺轮上的图案只是与“阴阴鱼”太极图形式上相似。(图1-36)


4.jpg

图1-36    湖北省天门县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彩陶轮,距今约4800~4200年;图片来源:张鹏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图谱第1982、1983、1984号。


我们细致观察这些彩陶轮,就会发现他们与国内外历史上流传的诸多太极图有相当大的区别。只有第1984号图谱左上的一个与太极图最相近似。

在中原地区,人类的阴阳观念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哲人建立起了基于阴阳哲学的抽象知识体系,完善了内圣外王一以贯之的人类道统。另一方面民间普遍流行表征阴阳观念的具象形式,双鱼、双龙、双碗(扣碗)等艺术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而太极图却直到南宋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

  

汉代画像砖上诸多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女娲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亮。(图1-37)郑先兴先生在《汉画像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分析道:“作为始祖神,女娲的重要贡献就是遏制洪水,改善自然;伏羲的重要贡献就是创制文明,演绎八卦。而洪水的驯服,显示了女娲如水一样的阴柔;文明的创制,显示了伏羲如日一样的阳刚。加之远古以来的光明和太阳崇拜信仰,以及伏羲‘近取诸身,远比诸物’的原始思维的助长,人们很轻易地就将对于人类的认识比之于宇宙,于是认为天体的构成是父天母地,父日母月。这样,女娲就成为月亮神,伏羲就成为太阳神。由此,始祖神与日月神重合 ,成为汉代祭祀和崇信的偶像。在汉画像中,有许多伏羲女娲交尾并各举日月或胸含日月图像,可以说这正是日月神的象征。”【30】


5.jpg


图1-37    伏羲女娲交尾图,二人分别举着日轮和月轮。石雕,四川博物馆藏。图片来源:张理穷,《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1月,第168页。


太极图在汉地不流行,并不是说汉地没有太极图。礼在诸野,中国西北民间太极图一直存在,且当地的百姓知道太极图的本来面目——灵蛇。中国哲学中的太极生两仪,在民间对应的是“混沌开阴阳”。西北地区“混沌”是一种面花,它有时就做成盘蛇(龙)形象。图1-38是陕西华县民众清明扫墓祭祖用的面馍,整个混沌就是一条盘龙。


6.jpg

图1-38    陕西华县民众清明扫墓祭祖用的面馍。图片来源: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0页。

  

当然,有时混沌也被做成“阴阳鱼”太极图的形式,盘蛇与“阴阳鱼”显然具有相同的意义。陇西临潼农村有一种婚俗礼馍混沌,中间是太极图,环周为瓜果花草万物,象征阴阳相生生万物。(图1-39)


7.jpg

图1-39    陇西临潼农村婚俗礼馍混沌。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4页。

  

  陕甘宁地区守欧亚大草原文化因子进入中国的要道,藏羌彝走廊的上游,当地保留灵蛇太极图的基本信息是正常的。

那么,南宋“阴阳鱼”太极图来自哪里呢?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来自藏羌彝走廊的四川地区。明代初年赵撝(音huī)谦(1351~1395年)在《六书本义》中明确指出:“此图(指太极图——笔者注)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31】

事实上宋末元初的袁桷(桷音jué,1266~1327年)更早梳理过“阴阳鱼”太极图的传承次序,尽管他未明言这些图包括太极图。袁桷在为谢仲直《易三图》作的序中说:“上饶谢先生遁于建安,番阳吴生蟾往受《易》,而后出其图焉。建安之学为彭翁,彭翁之传为武夷君,而莫知所受。或曰‘托以隠秘’,故谓之武夷君焉。始晁以道纪传《易》统绪,截立疆理,俾后无以伪。至荆州袁溉道洁,始受于薛翁,而《易》复传。袁乃以授永嘉薛季宣士龙,始薛授袁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阴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演通于玄。最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或言‘洛书’之传,文公不得而见。今蔡氏所传书,讫不著图,藏其孙抗,秘不复出。临卭魏了翁氏尝疑之,欲经纬而卒不可得。季通家武夷,今彭翁所图疑出蔡氏。”【32】

按照袁桷不太清楚的记述,我们粗略总结一下这个与太极图流传关系巨大的谱系(包括前后两个):

薛翁-袁溉-薛季宣-张行成--蔡季通(蔡元定)

武夷君(白玉蟾)-彭翁-谢仲直-吴蟾

有记载说薛翁是蜀地的隐者,薛翁明确说过“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士大夫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偷偷地去购买相关资料。且第一个传出“阴阳鱼”太极图的张行成本人就是四川临邛人,长期隐居著述于蜀地——所以从元、明多位学者的记载看,太极图得之于四川无疑。

中国另一个大量存在太极图纹饰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作为藏传佛教的符号,它多被装饰在法轮或法鼓的中间,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中间的“小涡儿”。但在青海省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沙柳沟,笔者看到约创作于公元6至7世纪的太极图,太极图的重要标志头部 “小涡儿”清晰可见——这在藏传佛教地区罕见!(图1-40)


8.jpg

  图1-40    与密宗法器金刚杵并排的太极图,两边的绳状物,当为鼓面图像。图片来源:2016年6月24日笔者摄于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沙柳沟。


在同一块大岩石上中间还有两个S,四个旋的太极图。(图1-41)它与另一种藏传佛教符号万字放在一起。问题是:青藏高原的太极图从何而来,是如其他许多藏传佛教符号一样来自印度?还是来自紧临青藏高原的藏羌彝走廊?


9.jpg图1-41   与万字画在一起的太极图,有四个旋。图片来源:2016年6月24日笔者摄于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沙柳沟。

  

后来我来到拉萨,通过访问学者、查阅资料,才清楚这些太极图在藏传佛教中叫“喜旋”(即“喜旋珠”) 英国艺术家罗伯特·比尔在《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一书中解释说:“喜旋的形状被画得与古代中国的阴阳图相同,但其旋转的中心点通常由三个或四个部分组成。藏文‘dGav’一词用来描述各种快乐、喜悦和愉悦。藏文‘vkhyil’一词的意思是‘旋转’或‘围转’。喜旋通常画在法轮的中心点上,三个旋或四个旋代表‘三宝’或殊胜‘三界’,或是‘四圣谛’及四大方位。作为‘三宝’的象征,喜旋是转轮王的‘三睛宝石’或如意宝。在大圆满教法中,喜旋的三个旋主要象征着基智、道智和果智‘三智’。”【33】

  

青藏高原的族群也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用太极图代表智慧,且它很可能来自于印度。但证据何在?直到我在《中国藏传佛教艺术》木雕卷中看到拉萨大昭寺中心大殿藻井中央吐蕃时期的太极图浮雕,(图1-42)才搞清楚,西藏太极图纹饰是随着藏传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的,年代在公元7~8世纪——太极图传入青藏高原的时间比正式传入中原的时间还早四五百年。


10.jpg

图1-42     拉萨大昭寺中心大殿藻井的太极图浮雕纹饰,年代为公元7-8世纪。图片来源:《中国藏传佛教艺术》木雕卷,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1月,第20-21页。

我们知道,藏族艺术中的大部分符号都源于印度佛教,而佛教符号在佛教产生前,其中的许多已经存在于古印度。既然青藏高原的太极图来自于印度,我们就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投向西方世界……

  

注(略)


(节选自翟玉忠先生《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二元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分野》(图文版),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读者可以通过当当、京东等网站购买。)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翟玉忠:礼——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革命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