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人类狩猎采集时代的阴阳二元观念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4-03


摘要: 完全不同于现代西方二元对立观念,在狩猎采集时代信仰万物有灵的萨满文化中,二元观念更类似于中国的阴阳观念,阴阳呈互补性特征,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


共同的祖先,同质的文化,是狩猎采集时代智人社会的主要特点。那么,早期智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呢?

所有的证据近乎都指向同一种文化类型——萨满文化。

长期以来,很少有学者试图从整体上理解岩画,直到近三十年来,学者们才基本同意,狩猎采集社会创作的岩画同萨满活动相联系,包括萨满进入精灵世界时的经验。事实上,从神话理论到历法理论,从女神母亲理论到狩猎巫术理论,所以这些岩画创造的动机都可以纳入萨满文化之中。

迈克尔•威策尔教授也指出,最早讲述原始神话的应是萨满。威策尔教授的论断是符合现代民族学调查资料的。神话最初起源于萨满的神辞神赞,现代许多北方民族神话多来自有着“金子般的嘴”的萨满。这种“神话”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学性“神话”完全是两种概念,富育光先生写道:“萨满教中萨满所讲述的任何神的世界的事情,都不是娱乐性地讲解故事,随意编造。而是极其真诚和庄重地向本氏族人的传教与宣扬,认为是神界中实实在在存在或有过的事情,是不容怀疑的。在当时人类思维发展水平上,并不像我们今天对古代神话的感受,觉得幼稚可笑,或者不屑一听。而是非常郑重其事地讲述、倾听,祭祀与奉行着的观念。”

“萨满教神话创造出来以后,萨满在历代承袭过程中不断丰富、润改、传讲。萨满依凭自己的智慧、才华和从事神职经验的深广,而在竭力增饰萨满教各方面的神祇神话,以媚诸神,以教族人,以此来强化其神道的宣扬而倍受尊崇。故此萨满‘多于神祀时唱有关天地开辟,万物形成及人类起源的神话古歌,以娱人乐神,崇德极远。’”

岩画学、神话学、考古学、民族学、分子生物学诸领域的研究都将智人走出非洲以后至新石器时代以前的人类文明定格于萨满文化,萨满文化是人类原始文化的主体形式。强调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萨满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地球上所有文明的根——如果我们细致寻找,几乎能在全世界所有民族中找到或多或少萨满文化的因子。

在现代智人早期的萨满文化背景中,人类发展了二元观念。国际萨满教研究会主席米哈依•霍帕尔在《西伯利亚萨满教的宇宙象征》一文中写道:“萨满的神话世界观总是在操作着庞大的对立思维,它尽可能地把每件事都赋予某种相反的形式,如黑-白,上-下,男人-女人,左-右,冷-热,光-黑暗。这些对立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社会结构中,而且没有例外。氏族组织,家庭和部落之间的关系,常常以这些术语,或以相反的术语来描述。”

不过,萨满文化中的二元观念不同于现代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它不是将一切都非黑即白地两分。米哈依•霍帕尔引用V.V.Ivanov的话说:“世界神话模式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两极对立的线勾勒的世界图画。”进而言之,萨满文化中的二元观念是两极“连接在一起的”,有相克的一面,也有相生的一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相通。

萨满文化普遍将世界分为上层世界和下层世界(也包括我们居住的中层世界),但二者没有后来西方一神教地狱、天堂的对立色彩,上层世界和下层世界有宇宙树相连,萨满是可以自由上下的。从萨满神服上看,也有诸多表现光暗与光明,男人与女人对立的设计,如萨满外罩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白-黑、红-黑组成,但萨满却具有雌雄同体的性质,也因此有解决矛盾的能力。

埃马努埃尔•阿纳蒂教授明确指出,至少在过去四万年里,二元化概念就在人类社会中牢固地建立了起来。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先民看来,生与死,男与女,人与动物都具有二元性。他在提及西奈半岛北部内格夫的哈尔库姆拜祭场所时指出,这个可以追溯到40000至35000年(乃至更早)的遗址设计理念多具有二元特征。阿纳蒂教授写道:“宇宙二元化观点出现在早期狩猎者的宗教和哲学概念中,这种二元观点通过圣所以及其他许多艺术作品而体现出来。从这种观点看,哈尔库姆的旧石器时代的圣所就很说明问题了:圣所所处的小山谷展示了两幅全景图——山的峰顶和下面的大平原;圣所里有自然形状呈人形和动物形的燧石碑;圣所保持了悬崖边天与地之间的平衡。二元观点就这样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法国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安德烈•勒鲁瓦一古昂(André Leroi-Gaurhan) 通过对旧石器时代的艺术主题和画面处理的数学统计,得出结论:早在三万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洞穴岩画中,以牛和马匹配的形式来表达雌雄二元的观念。(如图0-15)他说:“无论是壁画还是雕塑,都含有大量的雄性形象与雌性形象(其表现方式或采取写实,或借助符号),它们被置于作品结构的中心。无数的宗教都把雄性形象与雌性形象当作中心要素而加以利用,因此对它们的解释也有无数的选择。除了这些形象外,统计表明还有一种野牛与马的匹配,或者常常是一对野牛与一对马相匹配,它们似乎是作为补充的两组动物。野牛与马之间往往出现第三种动物:猛犸,雄鹿或羱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中发现一些神话般的模式,其中双双结合的角色与第三种角色共起作用,而且这第三种角色本身也往往表现为成双配对。”


微信截图_20180403205007.png

 (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中的马和牛(马代表雄性,牛代表雌性),距今15000年左右;图片来源:樊文龙主编,《世界美术全集•绘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第7页。)


所以说,完全不同于现代西方二元对立观念,在狩猎采集时代信仰万物有灵的萨满文化中,二元观念更类似于中国的阴阳观念,阴阳呈互补性特征,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埃马努埃尔•阿纳蒂教授指出:“在西班牙坎塔布里亚的山脉里,在法国多尔多涅,在戈布斯坦和坦桑尼亚,岩画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动物的图案彼此相对地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况,这些动物并非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种。这两个动物实体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的两部分。在旧石器时代艺术的其他作品中,人形和动物形的生灵即为互补之作。男人和女人、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天与地、光明与黑暗、白天和夜晚、阴暗的洞穴和外面的世界,这些互补性的事物成对组合在一起而导致完整性。”

非洲的民族学资料展示了同样的证据。在非洲一些部落,神并不像欧洲那样男性化了,神本身不具有男性或女性的特征,他们的神是超越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克莱德•福特(Clyde W. Ford)在《非洲面孔的英雄:传统非洲的神话智慧》一书中介绍说:伦达(Lunda)人认为神是无法言说的。神不是人形的,当然也非男非女,不老不少。舒那(Shona)人描述的神则是“父亲、母亲、儿子”。我们这些早已陷入二元对立式思维的人无法理解非洲人的这种观念。

神话学也提供了人类早期二元观念不同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证据。迈克尔•威策尔教授评论道:“在历史时期,劳亚神话存在着二元世界观的进一步发展,其顶点是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1000年)。这为近东所有接下来的宗教打下了基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间接地,甚至为如马克思主义那样的意识形态打下了基础。他们都截然划分‘善’与‘恶’,这在以前允许存在‘灰色’区域和转向(shifting loyalties)的神话中是没有过的。”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易经》的作者也如古欧洲人一样用不同动物表达二元观念,且同样用牛和马表示。《易经•说卦传》中说:“《乾》为马,《坤》为牛。”——看来,《易经》的某些观念直接来自于遥远的狩猎采集时代……

人类根深蒂固的二元概念,自然会催生出多种代表二元观念的艺术形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表达阴阳相生相克的——太极图。


(节选自翟玉忠先生《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二元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分野》(图文版),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读者可以通过当当、京东等网站购买。)



相关文章: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翟玉忠:不离本分才是真正的“大定大静”
·翟玉忠:东西方独立的政治演进过程
·吴飞:翟玉忠先生在儒学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