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钟庆: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差别 
作者:[钟庆] 来源:[作者惠寄] 2005-08-12

 

一谈到经济,人们自然就联想到GDP及GDP的成长率。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多少,中国的是多少,以年均多少成长率,经过四则运算,就能得到多少年能翻几翻,多少年能赶上发达国家。

几年前参加一个纪念首批日本移民登陆秘鲁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一位秘鲁人介绍秘鲁的经济现状:面积是日本的3倍多,人口2000余万(日本约1.3亿),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有少量的纺织等工业,人均收入2000余美元。近几年的GDP增长率5%左右,但以US$计算,却连年减少。从帐面上看,数据还是不错,但实际的生活却非常贫困,中国人均约1000元人民币,很多家电产品都普及了,在秘鲁却是稀罕物,属于奢侈品,而秘鲁的物价水平并不高。这是件很奇怪的事,帐面上人均不低,物价水平不高,但实际人均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我产生了探索GDP数字背后秘密的念头。

在日本,有关中国的经济数据和研究很多,但有关拉美的却很少。这个时候,我结识了一个来自巴西的朋友,与我一样,也是政治经济爱好者。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正在学中文,喜欢研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据他的对比,10年前,中国经济就超过巴西,现在则远超巴西,而且继续急升。反观巴西,仍然贫困,重要的是还看不到希望。拉美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以前阿根廷好些,现在也不行了。

问题出在何处?巴西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有民主宪政。政治上没有什么动乱,经济发展也很顺利,至少在GDP的成长率上看如此,但100年后却是穷国,而日本却是超级发达国家。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不那么纯正。

日本的经济成长,1955—1973年是高度成长期,平均年增长率不足10%,1974以后是稳定增长期,平均年率不足5%,进入90年代则平均年率为1%,是失去的10年,当然数字的出典不同会有区别,增长率也不太高。如果把数字倒推回去,几十年前的日本应该是富裕国家,其实不是,从中老年日本人嘴里,还能听到食品不足和配给制的经历。再往前溯,战前日本也不是富裕国家,还一直向拉美移民,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止。

都叫GDP,即使有一致的定义,一致的核算方法,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没有自己的基干产业,引进外国技术从事加工业也属于此类)其实没有任何可比性。工业经济的本质是机器生产,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只是操作和设计机器,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在生产力上几乎没有上限。工业产品的准备期很长,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所以刚开始产品数量很少,价格昂贵。一旦突破,产品数量会呈指数增长,价格也会成指数下降。算GDP时,即使产品数量翻了几倍,算增长率也只增加几个百分点,甚至倒退。农业经济则不同,不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随着技术改进,土地的出产也会稳步提高,但不会爆炸性增长,因为农业毕竟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产量提高多少,GDP也大致提高多少。在同样的GDP增长率下,工业和农业对产品数量的供应却是截然不同的。国家内统计GDP与国际间不同,能够生产工业品的国家很少,而生产农产品的国家却很多,农产品的需求又缺乏弹性,实际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却是稳定的。工业国与农业国即使有一样的人均,一样的GDP增长率,几年下来,人均收入会差很远。

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比如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由于土地有限,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

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六、七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完全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

总之,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有全面完整的基干产业。


相关文章:
·王文华:钱学森与航天工业管理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烈初:中国装备制造业“短板”在那里?
·孙超:英法贸易战——18世纪工业革命的残酷“暗线”
·《瞭望》专访李毅中: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后期,而非后工业化时代
·当前我国机床工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